中国建筑史-绪论

上传人:j****9 文档编号:54361844 上传时间:2018-09-11 格式:PPT 页数:23 大小:5.5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建筑史-绪论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中国建筑史-绪论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中国建筑史-绪论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中国建筑史-绪论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中国建筑史-绪论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建筑史-绪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建筑史-绪论(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建筑史 城市建设与管理学院 2007年9月,课程简介,中外建筑史是一门重要基础专业课程。它讲述中、外国建筑的发展历程、体系特点和构成形态;分析、评价中外建筑遗产的典型实例、创作思想和设计手法。 通过了解中外建筑的历史发展的过程和基本史实;了解中外建筑遗产的基本知识;了解中外近代和现代建筑师的活动概况及其建筑思想倾向;理解自然条件、文化形态、社会、技术和经济因素对中、外建筑发展的影响;理解中外建筑发展的规律及趋势;提高建筑理论、建筑艺术和建筑历史的修养;增强理论思维能力、艺术分析能力和在建筑创作中运用历史理论知识的能力。,绪论 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一、中国古代建筑的主流与多样性 1、建筑特征

2、受自然环境、社会条件影响。 主要有两种: 长江流域:干阑建筑 黄河流域:木骨泥墙 此外还有:毡包、穹顶等,基于防御和居住的客家建筑,基于防御和居住的藏式建筑,2、木构架建筑的特征: 优点:取材方便、适应性强、轻质抗震、施工快、便于修缮、搬迁 缺点:耗费木材、耐久性差、耐火性差、不耐虫蛀、不耐腐蚀,二、木构架的结构特色,1、穿斗式:柱子直接承托檩条,柱子之间用木枋相连,以增加稳定性。多见于南方建筑。 特点:用料小、柱密、空间小,2、抬梁式:柱子不直接承托檩条,而是柱上架梁,由梁或梁上的短柱、斗拱承托檩条。多用于北方民居和南北方的官式建筑。 特点:用料大、柱距大、空间大,3、斗拱:是中国木构建筑特

3、有的结构构件,其作用是在柱子上伸出悬臂梁承托出檐部分的重量。保持屋面稳定。组成:斗、拱、昂三部分。斗拱的演变: 唐宋以前,用料大,布置稀疏,突出结构作用;明清以后,用料小,布置密,突出装饰作用。,按斗拱的位置,可分为:柱头铺作(科)、补间铺作(科) 、角铺作(科)当建筑物非常高大而出檐相应加大时,斗拱出挑的距离也要相应加大,办法是增加拱和昂的出跳数。,三、中国古代建筑的单体构成,建筑的单体分为屋顶、屋身、基座三部分。,屋顶的形式,屋顶的形式,屋顶组合举例:,屋顶组合举例:,四、群体结组合的特征,大体量建筑通常由建筑群体围合而成,五、建筑与环境,选址:城镇、村落、建筑的选址都要综合考察气候、地形

4、地貌、植被、水文环境容量等因素。,环境整治: 对环境的不足之处进行整治,以保障居住者的生活质量、安全。如:修筑堤坝、植树造林等。,六、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类型,最早的类型为居住建筑:巢居和穴居后来发展为: 居住建筑 官式建筑 礼制建筑 宗教建筑 商业手工业建筑、 教育建筑、 园林与风景建筑、 市政建筑、 标志建筑、 防御建筑、,七、工官制度,工官:从事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的专门人才: 1、隋代设工部 主要工官 隋代宇文恺:汉化鲜卑人、隋代任将作大匠。 隋大兴规划; 观风行殿、行城 最早使用建筑模型、比例严谨的图纸推敲方案。,主要工官 宋代李诫:明代任将作监、熟悉建筑设计、施工、材料、施工管理,编修营造法式,该书系统、详细地建筑活动所涉及的工程做法和工料计算。 明代蒯祥:明长陵 2、民间匠人:鲁班、喻浩(木经)、计成(园冶)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