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常识(定稿)

上传人:jiups****uk12 文档编号:54360548 上传时间:2018-09-11 格式:PPT 页数:186 大小:1.6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药物常识(定稿)_第1页
第1页 / 共186页
药物常识(定稿)_第2页
第2页 / 共186页
药物常识(定稿)_第3页
第3页 / 共186页
药物常识(定稿)_第4页
第4页 / 共186页
药物常识(定稿)_第5页
第5页 / 共18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药物常识(定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药物常识(定稿)(18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药 物 常 识 概 述,前 言,药物是防治疾病和战伤救护的重要物质,是人类与疾病斗争的武器。药物与毒物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它的质量如何,使用是否得当,会直接关系到伤病员的生命安全。 是药三分毒,国内外严重药物不良反应事件,非那西丁引起严重的肾脏损害 二硝基酚、三苯乙醇引起白内障 孕激素与女婴外生殖器男性化畸形 己烯雌酚与少女阴道癌 沙利度胺与海豹肢畸形 甲喹酮(安眠酮)和双氢埃托菲的药物依赖性 药物致耳聋 中草药的不良反应,FDA的一个女医生凯西的极力反对,Thalidomid没有被批准进入美国,正因为如此使美国人民避免了一场惨剧,凯西后来也因此被总统肯尼迪授予荣誉勋章,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2、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2009年和2010年分别接到的药品不良反应的数字是65万和69万,而两年报告的死亡病例加起来是1100例。,2009年,全国共发生道路交通事故238351起,造成67759人死亡、275125人受伤,药物的发展,神农本草经 埃及埃伯斯医药籍 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药品的定义,药品,是指用于预防、治疗、诊断人的疾病,有目的地调节人的生理机能并规定有适应症或者功能主治、用法和用量的物质,包括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化学原料药及其制剂、抗生素、生化药品、放射性药品、血清、疫苗、血液制品和诊断药品等,一、药物的作用,药物的作用是指药物对人体或病原体产生影响或机体对药物的反应。就其

3、对人体的作用,有防治疾病的一面,也有发生不良反应的一面。,药物的反应,(1) 量反应:Graded response: 药理效应可用数量单位表示HR:次 血压:mmHg 尿量:ml等效能:代表药物产生最大效应的能力(efficacy),取决于药物本身的内在活性效价:(potency):产生相等效应1/2Emax时所需的剂量与药物的效价成反比,(2) 质反应:(quntal response) 药理效应是用阳性或阴性,有或无 来表示的结果以阳性率或阴性率作为统计量半数效量:使实验动物总体的半数产生某种效应的剂量有效:ED50; 死亡:LD50(半数有效量),安全范围:最小有效量和最小中毒量之间的

4、距离,(3) 治疗指数:(therapeutic index,T1)用来估计药物的安全性,T1越大越安全,一、药品的防治作用 1调节人体的功能 疾病发生中,往往会引起人体某些功能的失调,表现为功能过高或过低。此时,用药就是为了调整失调的功能,恢复相对的平衡,用药后,使机体功能增强,称为兴奋作用,引起兴奋的药为兴奋药,若能使机体功能减弱,称为抑制作用,此类药物为抑制药。,一、药品的防治作用 2杀灭病原体 对生物病原体(细菌、病毒、寄生虫等)所引起的疾病,可以用抗病原体的药物进行防治,比如抗生素;,一、药品的防治作用 3补充物质 由于营养不足或其他原因造成的机体所必需的物质(铁、维生素、激素、电解

5、质)缺乏引起的疾病,可以用相应的物质作补充治疗。,复方氨基酸注射液,L-异亮氨酸 0.660 必需氨基酸 L-亮氨酸 1.000 必需氨基酸 L-盐酸赖氨酸 1.920 必需氨基 L-苯丙氨酸 0.960 必需氨基酸 L-蛋氨酸 0.680 必需氨基酸 L-苏氨酸 0.700 必需氨基酸 L-缬氨酸 0.640 必需氨基酸 L-色氨酸 0.300 必需氨基酸 L-盐酸精氨酸 1.090 半必需氨基酸 L-盐酸组氨酸 0.470 半必需氨基酸 甘氨酸 0.600 非必需氨基酸 L盐酸半胱氨酸 0.100 非必需氨基酸 亚硫酸氢钠 0.050 注射用水(ml) ad 1000ml,维生素输液,人体

6、所需维生素共13种: 水溶性9种:B1、B2、B6、B12、C、H、泛酸、烟酸、PP维生素。 脂溶性4种:A、D、E、K VX1:维生素B25mg、维生素B63mg、烟酰胺20mg、泛酸12mg VX2:维生素B15mg VX3:维生素C110mg VX4:叶酸2mg、VH200ug VX脂溶性:VA2500iu、VD200iu、VE15iu、VK2mg,微量元素,人体内需要的微量元素共14种:Cu、Zn、Mn、I、Fe、Co、Mo、Sn、Se、Cr、Ni、Si、V、F;每种元素都有一定的功能,缺乏或过多对人体健康均不利。,代血浆,定义 血浆代用液又称血容量扩充剂(Plasma exteude

7、rs)是指与血浆等渗而无毒的、用以代替来源受到限制的人血浆的胶体溶液。 目前临床上应用的有: 糖类 蛋白质类 合成高分子化合物类,在治疗疾病过程中,有些药物主要是减轻或消除疾病的症状,称对症治疗(解热镇痛药使发热病人体温降到正常),有些药物是消除病因,称对因治疗(抗生素杀灭细菌),用药后,根据药物作用部位的不同,又分为局部作用(无需药物吸收而在用药部位发挥直接作用)和全身作用(吸收作用、系统作用药物吸收进入血循环后分布到机体各个组织) 另外,根据药物对机体各组织、器官的作用强度不同,可分为选择作用和普遍细胞作用。,1副作用(副反应) 药物用治疗量出现的与治疗无关的不适反应。副反应一般都比较轻微

8、,是可逆的功能变化。其产生的原因是药物的选择性低,作用范围广,治疗时利用了其中一种或二种作用其他作用则成为了副作用。,二、药物的不良反应,2.毒性反应 用药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而引发的不良反应.毒性反应一般在超过极量时才会发生。但有时也会因病人的遗传缺陷、病理状态或合用其他药物而引起敏感性增加,在治疗量时出现中毒反应。,3、变态反应 机体受药物刺激,发生异常的免疫反应,而引起生理功能的障碍或组织损伤。,4、继发性反应 由于药物治疗引起的不良后果,又称治疗矛盾。 如人体胃肠道内有许多寄生菌,这些菌群之间可以相互制约,维持着相互平衡的共生状态,如长期服用四环素等广谱抗生素,由于许多敏感菌株被抑制

9、,而使肠道内菌群相对的平衡状态被打破,以致于一些不敏感的细菌如耐药性的葡萄球菌大量繁殖,则可引起葡萄球菌伪膜性肠炎;或白色念球菌等真菌大量繁殖,引起白色念球菌等继发感染,此称二次感染。,5、后遗效应 指停药后血药浓度虽已降到最低有效浓度以下,但仍残存生物效应,称后遗效应。 如服用长时间作用的巴比妥类催眠药后,次晨仍有困倦、头晕、乏力等后遗作用。,6、停药反应 是指突然停药后原有疾病加剧,又称回跃反应。 长期服用可乐定降血压,停药次日血压将激烈回升。,7、药物依赖性 指长期使用麻醉药品、精神药品所致的机体对药物的依赖。 8、其他 致畸(如反应停引起的胎儿畸形)、致癌、致突变等,药物不良反应的分级

10、,将ADR分为轻、中、重度 轻度:不需要治疗,不会使原有疾病加重或复杂化,可不必停药。 中度:症状明显,但对重要器官系统只有中度损伤,需要治疗或延迟出院大于1天。 重度:致命或危及生命使病人预期寿命缩短,有严重的生命器官系统损害(含一过性),反应持续存在大于1月。,药物不良反应的分级,将ADR分为三度六级 轻度: l级:症状轻微,无不适感,无功能改变,不影响正常工作和生活,无须治疗。 2级:有不适感或一过性功能紊乱,症状不发展,不引起其他并发症,可自然恢复,需要或不需要治疗。 中度: l级:症状明显,有功能障碍,有轻度病理改变,临床检查呈轻度异常改变,需要治疗。 2级:器官系统损害达到该疾病中

11、度标准,临床检查呈中度异常改变,但可逆。 重度: l级:有严重影响生命体征的指征存在,或某一器官系统功能严重受损,不可逆。 2级:器官系统功能衰竭,临床病危。,药物不良反应的分级,将ADR分为7级: l级:轻微疾病作用,症状不发展(如轻微头痛、枯草热)。 2级:比一级稍重(如严重头痛) 3级:慢性作用,可防碍正常工作或暂时性的功能丧失(如支气管哮喘) 4级:慢性疾病,功能丧失,但不会危及生命、缩短寿命。 5级:可能缩短寿命,但无生命威胁(如高血压)。 6级:会危及生命(l2年内),但不告临床病危。 7级:告临床病危,可能在1年内或更短时间死亡(如心律不齐、急性过敏性休克等)。,国外药物不良反应

12、监测简况,美国 1962年 修改食品药品管理条例 英国 1964年 建立了“黄卡系统” 澳大利亚 1963年 成立药物评价委员会1964年 建立“蓝卡系统” WHO药物不良反应监测中心1971在瑞士日内瓦正式成立,后该中心迁至乌普萨拉(现称为乌普萨拉监测中心,UMC)。,我国不良反应监测的现状,1986年卫生部拟定了“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制度” 1989年11月卫生部成立了国家一级的药物不良反应监测中心 1998年中国成为WHO药物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第48位正式成员国 1999年11月25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与卫生部联合颁布了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管理办法,药物不良反应监测范围,我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

13、管理办法对药物不良反应的报告范围有明确规定:上市5年以内的药品和列为国家重点监测的药品,应报告该药品引起的所有可疑不良反应;上市5年以上的药品,主要报告该药品引起的严重、罕见或新的不良反应。,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内容,1病人的一般情况; 2药品不良反应的表现、临床检查、处理与结果; 3引起不良反应的药物; 4因果关系分析判断。,药物不良反应因果关系的评价,1用药与不良反应的出现有无合理的时间关系; 2所出现的不良反应是否符合该药物已知的不良反应类型; 3停药或减量后, 反应是否消失或减轻; 4再次使用可疑药品后是否再次出现同样反应; 5所出现的不良反应能否用合并用药作用、患者病情的进展、其他治疗的

14、影响来解释。,反复用药的影响,耐受性:连用后,药效渐减弱,加大剂量才出现原有药效。 抗药性:化疗中,病原体对药物产生抗药性, 药物依赖性:指某些麻醉药品或精神药品, 躯体依赖性:即生理依赖性,成瘾性。反复用麻醉药品造成的身体适应状态,中断用药,出现强烈的戒断症状 精神依赖性:即心理依赖性,习惯性。用精神药品后产生愉快满足的感觉,在精神上有连续用药的欲望。,药源性疾病,在临床用药过程中,因药物或药物相互作用所引起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不良反应,致使机体某器官或局部组织产生功能性或器质性损害而出现各种临床表现,称为药源性疾病(drug-induced disease)。,二、药物作用影响因素,(一)药

15、物方面,1、药物的剂量 最小有效剂量 出现疗效的最小剂量; 治疗量 大于最小有效量,能使机体产生显著效应又不至于中毒的剂量,为临床所常用; 极量 能产生最大效应而不至于中毒的剂量,又称最大治疗量 中毒量和致死量 分别为引起中毒和致死的剂量 最小有效量和极量之间的距离称为安全范围,有人用1致死量与99有效量的比值或5致死量与95有效量之间的距离来衡量药物的安全性。,水杨酸血药浓度与疗效和毒性的关系,苯妥英血药浓度与疗效和毒性的关系,常见药物的治疗浓度范围及其高低剂量比,g/L,药物治疗浓度范围的确定,治疗窗(therapeutic window)的概念,什么情况下进行治疗药物监测,确立新药群体给药方案时 具有非线形药动学的药物 药动学个体差异大的药物 治疗指数窄、毒性反应大药物 中毒症状与疾病症状易混淆的药物 临床效果不易被察觉、特别是某些预防性用药,常规剂量下未见疗效时 常规剂量下出现毒性反应时 药物的消除器官受损时 怀疑由于合并用药而出现异常反应时 核实患者是否尊医嘱时 诊断和处理过量中毒时,下列情况不必测定 有客观而简便的观察药物作用的指标 毒性很低,不需要个体化给药者 下列情况不宜测定 作用不可逆的药物、作用于局部的药物 血药浓度的动态变化不能反映药效的动态变化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