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主线

上传人:Z****9 文档编号:54348566 上传时间:2018-09-11 格式:PPT 页数:73 大小:5.1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主线_第1页
第1页 / 共73页
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主线_第2页
第2页 / 共73页
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主线_第3页
第3页 / 共73页
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主线_第4页
第4页 / 共73页
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主线_第5页
第5页 / 共7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主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主线(7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四節 理學兴起與傳統文化定型,中国封建王朝的顶峰是宋朝而不是唐朝。 宋代的GDP占全球的50%。国家的综合实力,无论是质量还是数量,宋朝都是当时世界的第一大国。,宋明理学心学,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理学的发展,创立:北宋二程 成熟:南宋朱熹 开新:陆王心学,背景:,一、背景:儒学的困境 1、东汉末年,儒学权威的严重削弱 2、魏晋南北朝时,面临严重挑战 佛教的传播 道教的兴起 儒学本身的问题 3、唐五代时,受到质疑,统治地位被削弱,二、儒学复兴运动 1、唐中期,韩愈主张复兴儒学,李翱提出从“性命之源”。 唐代儒学困境: 唐代三纲不正,无父子、君臣、夫妇,故其后世子弟,皆不可使。君不君,臣不

2、臣,出现女后专政、藩镇割据、权臣跋扈等问题,儒学思想得不到贯彻。,三、张载及其“炁”本体论,宋仁宗康定元年,西夏入侵,庆历四年议和。朝廷向西夏“赐”绢、银和茶叶等。这对21岁的张载刺激极大,他向时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主持西北防务的范仲淹上书,准备组织民团夺回失地。范仲淹在延州(延安)召见,热情赞扬张载的行为,但劝道:“儒家自有名教,何事于兵。”勉励他在儒学上下功夫,一定可成大器。,张载(10201077),字子厚,凤翔郿县(今陕西眉县)横渠人,世称横渠先生。理学奠基者之一。,张载回家刻苦攻读中庸,仍感不满意,又遍读佛道之书,经10多年攻读,悟出儒、释、道互补道理,建立起自己的学说体系。,1、“

3、炁”为本体 “炁”为万物本源,世界由“炁”构成。“太虚无形,炁之本体。”万物由太虚之气凝聚而成,万物消亡又复归于太虚;太虚、炁、万物,是同一实体的不同形态。“太虚不能无气,气不能不聚而为万物,万物不能不散而为太虚”。正蒙太阳,2、“民胞物与”思想 正蒙西铭:“乾称父,坤称母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由于宇宙万物都是一气,所以人与其他物都是同一宇宙的一部分。人类是我同胞,万物是我朋友,万物与人本性是一致的。 我们应事乾(天)如父,事坤(地)如母。把一切人当兄弟。通过事奉乾坤父母而实行孝道。事奉乾坤父母不需不同于平常的事。,程颢,程颐,朱熹,陆 九 渊,王 阳 明,四、程朱“理学”体系,1、何为

4、理学? 又称“道学”,北宋以后出现的特殊形态的儒家学说。 由于继承和发挥先秦思孟学派的“性命义理”之学,以理、欲、心、性为论学对象,所以被称为“理学”。,2、“二程”的理学思想 “二程”父亲是周敦颐的朋友、张载的表兄弟。 “二程” 年少时受周教诲,后又常与张载交游。住所离邵雍不远,时常见面。五位哲人的亲密接触,确是中国哲学史上的佳话。 程颢、程颐为宋代“理学”主要奠基者。“二程”发挥孟子至周敦颐的心性命理之学,建立了以“天理”为核心的“理学”体系。,程颢(1032-1085) 字伯淳,河南洛阳人,程颐(10331107) 字正叔,程颢胞弟,天理 “理”为最高哲学范畴,“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

5、阴阳二气和五行是“天理”创生万物的材料。 人和物“都自这里出去”。 “一物之理,即万物之理” ,“物我一理” 。 程颢:“吾学虽有所受,天理二字却是自家体贴出来。” 从“二程”始,“理”被作为哲学最高范畴使用。,人性论 祖述思孟学派的“性善论”而深化。人性有“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 “天命之性”是“天理”的体现,未受任何损害,至善无疵。人性善是“天理”的本质特征。 “气质之性”由气化而生,受“气”的侵蚀,具有恶的因素。 “恶”表现为不合节度的欲望、情感, “二程”称为“人欲”或“私欲”。,“人欲”是“天理”的对立面, “天理”盛则“人欲”灭,“人欲”盛则“天理”衰。 “二程”由此提出“存天

6、理,灭人欲”观点,有一定积极意义。 但是,“二程”在提倡“存天理,灭人欲”时,粗糙认定“三纲五常” 为“天理” ,是至善的天地之性,与人的七情六欲对立。所谓“君臣父子,天下之定理,无所逃于天地之间。”,修养法 程颢的“定性”说 “定性”就是“定心”,使人做到内心安宁。 要做到虽接触事物,却不执著、留恋,“内外两忘”,超越自我。 “定性”方法,发挥了孟子的“不动心”思想,也吸取了佛、道二教心理修养经验后而成。,修养法 程颐的“主敬”法 名言:“涵养须用敬,进学则在致知。”(遗书卷十八) 学者须首先认识万物本一体,“识得此理,以诚敬存之”。 新儒家以“敬”为精神修养之关键。 “敬”代替了周敦颐所主

7、张的“静”。,3、理学集大成者朱熹 朱熹(公元11301202),字仲晦,号晦庵。祖籍徽州婺源(今江西婺源)。生于福建尤溪,少时父亡。19岁参加乡试、贡试,登进士榜。历仕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朱熹早年出入佛、道。 31岁正式拜程颐三传弟子李侗为师,成为“二程”后儒学代表人物。 朱熹继承“二程”又独立发挥,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系,后人称程朱理学。,淳熙二年(1175年),朱熹与吕祖谦、陆九渊等会于江西上饶铅山鹅湖寺,是为著名的“鹅湖之会”,朱陆分歧由此更加明确。 朱熹在“白鹿国学”基础上,建白鹿洞书院,订学规,讲学授徒,宣扬道学。在潭州(今湖南长沙)修复岳麓书院,讲学以穷理致知、反躬践实以及

8、居敬为主旨。,理 朱熹把程颐“理”的学说讲得更清楚。 朱子语类卷九五: 形而上者,无形无影是此理。 形而下者,有情有状是此器。 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太极即理 总天地万物之理,便是太极。朱子语类 理一分殊 “在天地言,则天地中有太极;在万物言,则万物中各有太极。”朱子语类,太极是宇宙全体-“理”的概括,同时内在于万物个体之中。 “本只是一太极,而万物各有禀受,又自各全具一太极尔。如月在天,只一而已,及散在江湖,则随处而见,不可谓月已分也。”朱子语类,既受道教影响,更与佛教禅宗相似。 玄觉禅师永嘉证道歌: 一性圆通一切性,一法遍合一切法, 一月普现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摄。 水月之喻:月印

9、万川 同一本体显现为形形色色的事物,千差万殊的事物的本质又同一。,善恶之源-气禀说 “有是理而后有是气,有是气则必有是理。 但禀气之清者,为圣为贤,如宝珠在清冷水中。 禀气之浊者,为愚为不肖,如珠在浊水中。”朱子语类,心与性 心与性不同。 “问:灵处是心抑是性?曰:灵处只是心,不是性。性只是理。” 朱子语类 心是理与气合的体现。心性的区别在:心是具体的,性是抽象的。心有活动,如思想和感觉,性则不能。,“论性,要须先识得性是个什么样物事。 程子性即理也,此说最好。 今且以理言之,毕竟却无形影,只是这一个道理。 在人,仁、义、礼、智,性也,然四者有何形状,亦只是有如此道理。 有如此道理,便做得许多

10、事出来,所以能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也。”朱子语类,修养方法 柏拉图式的理想: “除非哲学家成为王,或者王成为哲学家”,否则不可能有理想的国家。 朱熹: “古之圣贤,从根本上便有惟精惟一功夫。” 朱子语类,这种功夫的方法是什么? 一“致知”,二“用敬” 。 方法基础在大学中。 大学的修养方法,始于“致知”和“格物”。 程朱的看法,“格物”的目的,是“致”对于永恒之“理”的“知”。,大学三纲八目结构图,1、何谓陆王“心学” “心学”是对“理学”的救蔽和改造,是在“理学”基础上形成、发展起来的。 “理学”主张“理”在心外,“心学”认为心”即是理,人人“同此心,同此理”。 “心学”奠基者是南宋的陆九

11、渊,集大成者是明代王守仁。由于他们的理论有直接的继承关系和共同倾向,因此,二人的学说合称陆王“心学”。,五、陆王“心学”体系,2、陆九渊及其心学 陆九渊(1139-1193),号象山。江西抚州金溪人。 “心学”创始人。与同时代理学家朱熹齐名,史称“朱陆”。,陆九渊自幼好学与思考。 三、四岁时向父亲发问:“天地何所穷际”,父笑而不答。 他为此费尽思索而至废寝忘食。后读书孜孜不倦,又常在书中发现问题。读论语学而,对有子三章表怀疑;读“二程”书,发现程颐所说与孔孟不相类,甚或有矛盾处。,一次读古书到“宇宙”二字,解曰:“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忽然省悟道:原来“无穷”便是如此。人与天地万物都在

12、无穷之中。提笔写下:“宇宙内事乃己分内事,己分内事乃宇宙内事。” 做圣人不用别求,就在自己心中,“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东海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西海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千百世之上至千百世之下,有圣人出焉,此心此理,亦莫不同也。”陆九渊年谱,心即理 将儒家思孟学说和佛教禅宗思想结合,并承袭和发挥程颐“天即理即心”的观点,提出“心即理”,认为“心”是宇宙的本源。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心即理也”。 将心和理、心和伦理纲常等同,企图证明所谓“天理”即等级秩序、道德教条,都是人心所固有,是恒久不变的。,认识论 “此心此理,我固有之。”

13、 一切知识和真理都在吾“心”中,只要“切己自反”,悟得本心,即可“心明”、“知理”。,义利之辩 鹅湖会后,朱陆又一次重要会晤是南康之会。 淳熙八年(1181年),朱熹知南康军,陆九渊往访,朱熹请陆九渊讲习。陆九渊讲论语“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时,听者十分感动,至有泣下者。 朱熹当即离座向众人说:“熹当与诸生共守,以无忘陆先生之训。”并表示“熹在此不曾说到这里,负愧何言。” 请陆九渊书写讲义,刻石以作纪念。,义利之辩-辨志 陆九渊南康讲学,对“义利之辩”做了淋漓透彻发挥。 “此章以义利判君子小人窃谓学者于此,当辨其志。人之所喻,由其所习,所习由其所志。志乎义,则所习者,必在于义,所习在义,斯喻

14、于义矣。志乎利,则所习者必在于利,所习在利,斯喻于利矣。故学者之志不可不辨也。”,陆九渊认为,儒家以义利判君子小人,核心是辨志。 人的认识来源于日常生活的习染,而习染的结果决定人的志向。 志于“利”者,必被“利”所趋,志于“义”者,则以“义”为行为准则。 所以,为学之要,在立志。,他联系当时科举取士制度: 科举取士的标准,是看做文章的技艺如何,及是否投有司所好。这样,它引导人们习尚的是对技艺的追求和唯利是图的风气。 为克服此蔽害,必须“立志”。 立志,就是不以科场得失为目标,而以“义利之辨”为做人标准;就是去名利之念,不徇流俗,以圣贤为志,以治平自任。,教育思想 陆九渊认为,“为学患无疑,疑则

15、有进”。 反对拘泥儒家繁琐经学,打破了当时程朱理学一统天下的局面。 陆九渊中进士后,没有马上做官,回到家乡开私学执教。淳熙十三年(1186),他回到故里,主管崇道观讲学。次年,在贵溪象山建书房,办学校,讲学五年。 据史书记载,各地上山求学者,每年2月登山听讲,9月末下山。人数在数千人以上。,陆九渊认为,教育的目的在“教人做个人”。 “人生天地间,为人自当尽人道。学者所以为学,学为人而己,非有为也。” 不学做人,不应算是学问;求学,就是学做人的道理。 在教育方法上,主张:“千虚不博一实,吾平生学问无它,只是一实”。 在治学方法上,与朱熹“先博后约”相反,主张“由约而博”,即先“发明本心而后博览”

16、。,3、王守仁及其心学 (14721528),字伯安,浙江余姚人。 曾筑室故乡阳明洞,故称阳明先生。 深受先秦思孟学派和佛教禅宗思想影响,又直接继承南宋陆九渊的心学,完成心学体系。,明孝宗弘治十二年(1499)举进士。 第二年授刑部云南清吏司主事,后改兵部主事。 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为权宦排挤,谪贵州龙场驿驿丞。正德三年到龙场。 正德五年(1510年)升江西吉安府庐陵县知县。 正德十一年(1516年),升任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巡抚赣南,平漳州暴乱。,正德十四年(1519),平定南昌宁王叛乱,擒宁王宸濠。抵杭州献俘,因宦官谗言,非但无功,反遭诬陷,免祸后即称病居西湖净慈寺、九华山诸寺院。 正德十六年(1521)初,于南昌揭示“致良知”学说,终成“心学”体系。九月归余姚,会弟子于龙泉山,指示“良知”之说。此后6年专事讲学。 嘉靖六年(1527),又受命平叛,翌年秋平定。时病剧发,上疏告退。嘉靖七年(1528)卒于江西南安青龙浦舟中,享年56岁,有王文成公全书行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