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教育心理学_图文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4334067 上传时间:2018-09-11 格式:PPT 页数:50 大小:3.2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外语教育心理学_图文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外语教育心理学_图文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外语教育心理学_图文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外语教育心理学_图文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外语教育心理学_图文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外语教育心理学_图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外语教育心理学_图文(5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外语教育心理学,本课程的总体教学目标,了解心理学理论研究、语言学习理论的发展对语言学习的影响;了解心理认知理论的主要流派 汉字认知与教学 汉语词汇认知与教学 汉语语法认知与教学 汉语语音认知与教学 对外汉语听力教学的心理分析 对外汉语口语教学的心理分析 对外汉语阅读教学的心理分析 对外汉语写作教学的心理分析,本课程的教学方法,理论阐释(教师)(学生)口头报告,本节教学内容,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定位以心理语言学为基础的主要的教学方法,学界对“对外汉语教学”的认识与学科定位,对外汉语教学指新中国成立之后一直延续的面向非汉语母语学习者的汉语教学,是旨在提高学习者听说读写能力的基础汉语教学,不是把汉语

2、言文字作为一个专业教授给为国人的学历教育。从学科角度看,包括观察对外汉语教学领域的从业人员汉语教师;对外汉语教学的常规活动汉语教学;以及教学所使用的材料教材、工具书等。,1.语言学本质说。认为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属性或本质是语言学。(赵金铭,2013,孙德金,2015) 2.语言教学本质说。认为对外汉语教学的核心是教学。(赵金铭,2013;吕必松,2007) 3.教育学或语言教育本质说。主张对完汉语教学应该从属于教育学,是语言教育学科的一种。(刘珣,2016) 4.其他看法。比如认为“文化”是对外汉语教学的核心。(程裕祯,2005)“专家立场”,对外汉语教学学科在研究范式上因为跨学科特点而存在着

3、多种范式,其中”语言学范式“最为常见。语言学范式包括:(1)自然科学范式(2)结构描写范式(3)功能解释范式(4)认知科学范式,外语教学与心理学,外语教学与心理学范式心理学研究主要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之上。人是怎样产生和理解语言的?实验心理语言学儿童是怎样习得母语的?发展心理语言学心理语言学的研究成果如何应用到其他学科之中应用心理语言学语言的生理和神经基础神经语言学,二. 以心理学为基础的主要的外语教学方法,内省理论、联想心理学与直接法 内省法(冯特),即自我观察法。“在语言心理中起主要作用的,不是思维,而是感觉。因此,引入意识中的概念和表象所伴随的刺激应该尽可能有感觉到成分,而最强有力的感觉是由

4、音响表象所引起的”。因此,以口语为基础,以模仿为主的直接法应运而生。 直接法“用外语教外语”,以“音响感觉”为基础,尽可能地是外语词语的声音跟词语的意义结合起来。,心理学中“皮层痕迹”认为联想是记忆的基础,而直观手段容易吸引学习者的主义并产生联想,联想越充分则记忆越牢固。直接法中希望学生通过联想的方式,是新旧材料之间建立联系。 “重复可以看做是巩固原有的记忆痕迹的过程”,即复现率越高,越容易在记忆中保留。直接法提出加大复现率帮助记忆,是以反复感觉,加深大脑皮层痕迹及其在新语境中的联想理论为指导的。,行为主义心理学与听说法、试听法 Watson在条件反应说的基础上提出行为主义的心理学公式S-R.

5、Skinner进一步发展为刺激-反应-强化,即新行为主义。听说法强调模仿和机械性的训练。 视听法(情景法)重视”视“和”听“之间的相互联系,充分发挥视觉、听觉的协同作用。,两个信号系统学说与自觉对比法大脑皮质活动的特征是具有两个信号系统和语言功能。 1、第一信号系统 :以事物的物理性质发挥刺激作用的,客观、具体的信号(如灯光、声音、气味、食物形状等)称为第一信号。对第一信号发生反应的皮质功能系统称为第一信号系统。是人和动物共有的。 2、 第二信号系统 以抽象信号的含义发挥刺激作用(如语言、文字)称为第二信号。对第二信号发生的皮质功能系统为第二信号系统。它是人类所特有的,也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

6、根本特征。外语学习要通过两种语言的对比,依靠并利用母语的第二信号系统对目的语的第二信号系统产生正迁移。,认知心理学与认知法广义的认知心理学:研究人的认识过程的,狭义的认知认知心理学,即信息加工心理学,指用信息加工的方法,通过与计算机相类比,模拟、验证等方法来研究人的认知过程。认为人的认知过程就是信息的接受、编码、贮存、交换、操作、检索、提取和使用的过程,并将这一过程归纳为四种系统模式:即感知系统、记忆系统、控制系统和反应系统。在认知理论的作用下,产生了认知教学法,或者是认知-符号学习理论。主张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和操练,强调对语言规则的理解和掌握,注重培养并提高全面运用语言的能力。,

7、认知法是六十年代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卡鲁尔首先提出的,是作为听说法对立面产生的。 卡鲁尔认为:第二语言是一种知识体系,外语学习主要是通过对外语的语音、词汇、语法的分析来理解和掌握语言结构。而语言的运用将会随着语言在情景中的使用而得到发展。认知教学法产生的理论基础 1. 语言学基础: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理论“语言习得机制”的提出,且区分了语言能力和语言行为。语言是受规律支配的符号体系,人类学习语言绝不是单纯地模仿和记忆的过程,而是创造性的运用过程。人类能借助有限的规律,推导、转换、生成无限的句子。,认知教学法的特点: 1. 以学生为中心,教师的作用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指导学生从言语实践中发现规

8、则,并为学生提供创造性地活用规则的机会和情景,从而使学生掌握规则。 2. 注重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有限的语言规则创造性地理解和生成无限的句子。 3. 注重理解,在理解语言知识和规则的基础上进行操练,反对机械性的死记硬背。 4. 反对听说领先,认为语言的声音和文字在语言学习活动中相辅相成,主张一开始就进行听说读写的全面训练,听说读写齐头并进,全面发展。 5.容忍学生的语言错误。主张对错误进行分析疏导,只改主要错误,反对有错必纠。 6.必要时可利用母语,允许适当利用母语进行讲解和翻译。 7.广泛运用直观教具和电化教学手段,有助于创造语言环境,使外语教学情景化、交际化。,认知教学法在英

9、语教学中的实际运用 打 讨厌 骂 喜欢抱 嫌弃1.让学生去找出这两类动词的使用规则的差异。 2.教师有意识地将这些动词分成两组,学生会发现一组的宾语是,另一组的宾语是3.然后学生还要推测这两组词到底有什么区别。有学生尝试总结规则:左边这组是单音节词,右边这组是多音节词。 4.教师可以进一步启发学生这两类词的差异。与直接告诉学生语言规则比起来,所要花费的时间更长,但是学生自己总结出来的规则。,心理语言学与功能法语言理解 语言产生 语言习得,语言理解包括:,言语知觉 词汇识别 语句理解 篇章理解,言语知觉,语言理解的第一步 研究听者如何从连续的、变化的声学信号中感知各种语言学单元,特别是音素语音的

10、声学线索 音位缺少不变(invariant)的声学线索协同发音,几个理论,言语知觉的动觉理论(motor theory)(Liberman, 1967) 言语知觉的目标是讲话者的发音gesture,即表征在脑中的一致的动作命令。感知言语,就是感知讲话者的意图的gesture。 基于听觉机制的言语知觉理论 言语声音的感知与一般的听觉和知觉学习的机制相同,听者可以从声学信号中恢复言语信息,不需要gesture知觉的中介。,研究的焦点 对音位的恒常的声学线索的搜索 言语知觉的心理机制 言语知觉的神经机制辅音发音部位线索,言语知觉的脑机制 Hickok & Poeppel(2004),范畴知觉 物理刺

11、激连续变化,对应的知觉表现出范畴性变化 材料:最小的语音范畴对比,词汇识别,听觉词汇识别(spoken word recognition)视觉词汇识别(visual word recognition),听觉词汇识别,Cohort模型(Marlsen-Wilson, 1987) 第一个阶段,对输入信息进行听觉语音分析,激活一群可供选择的单词,即初始词群; 第二阶段,当语音信息继续,仍然符合语音输入的词的激活水平增加,而不符合语音输入的词的激活水平下降,直到选中群中的一个词; 最后,把选中的词整合到当前语义和句法情境中。 跨通道语义启动范式 首先通过耳机给被试呈现语音信息,在耳机中语音消失的瞬间,

12、计算机屏幕上会出现一个刺激,要求被试对视觉刺激进行词汇判断。 给被试呈现的听觉刺激有两种,片段语音信息(如/kpt/)和整词信息(如captain),片段语音信息/kpt/与captain、captive等有语音联系,而captain、captive又分别和ship、guard有语义联系。 结果发现,当给被试听觉呈现片段信息/kpt/ 时,在对随后视觉呈现的ship和guard做词汇判断时,都会有显著的启动效应。而当听觉刺激以整词形式呈现时,只有ship被启动。表明在词汇通达的初期,语义信息已经被激活。 Cohort 模型强调听觉语言的时序性,认为词首信息在整个识别加工中起非常重要的作用,听觉

13、词汇的识别过程实际上就是自下而上的输入信息与心理词典表征之间的一种精确匹配。,视觉词汇识别 直通理论(direct-access hypothesis):词的意义可直接由词形信息获得,语音的提取是词义通达后的附加过程(Taft, 1998)。 语音中介理论(phonology mediation hypothesis):词义的获得需要先把词形信息转换成语音,由语音激活词的意义,因此语音信息起到一种重要的中介作用(Berent & Perfetti, 1995)。 双通道理论(dual-access hypothesis):词形通达词义和由词形通达语音再通达词义的两条通路同时存在,哪条通路起作用

14、取决于词的频率和类型等因素(Coltheart, 1978, 1980)。,研究者一般采用启动范式进行实验验证,采用的实验任务有命名任务、词汇判断任务或者范畴判断任务等。实验中,首先呈现一个启动词(如,beech,mut,badminton),然后呈现目标词(如,nut),要求被试对目标词做出反应:命名、词汇判断或范畴判断。实验者记录目标刺激出现到被试做出反应的时间。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启动词与目标词之间可以安排不同种类、不同强弱程度的联系。例如,启动词可以与目标词语义相关(如,beech),与目标词语音相关(如,mut),无关词(如,badminton)。 启动实验中的重要变量SOA,指从启

15、动刺激开始呈现到目标刺激开始呈现之间的时间间隔。系统变化SOA,可以考察由启动词引起的信息激活向目标词传递过程的时间特性,据此推断启动过程中所涉及的各个加工阶段。研究(Perfetti,1998)表明在词汇通达过程中,语音效应开始出现、语义效应开始出现、语义加工进一步完整的发生时间点分别为57ms、85ms、843 ms。,汉字识别的情况 陈宝国,彭聃龄(2001,2003) 采用基于语义的启动范畴判断作业(要求被试判断目标字是否表示动物名称)和采用基于语音的启动范畴作业(要求被试判断目标字的读音是否为“yi”)进行研究。 实验分别考察了高频、低频汉字的形、音、义激活的相对时间进程。实验项目包

16、括四种类型:形似字对、音同字对、义近字对、无关字对。各种字对中,第一个字为启动字,第二个字为目标字。 实验中,在计算机屏幕中央首先呈现“ + ”号注视点300然后呈现启动字,启动字呈现后,立即呈现目标字。此时,要求被试仔细、认真地看目标字,并完成实验任务。 实验结果表明,高频汉字形音义激活的时序为字形字义字音,高频汉字的语音是自动激活的,但语音的激活可能发生在字义通达之后,符合直通理论的预期。而低频汉字字形的激活在先,字音和字义的激活同时进行。低频汉字形、音、义激活的这种顺序不受基于语义还是基于语音的实验任务的影响。,词汇识别的影响因素 词频 习得年龄 熟练程度,语句和篇章理解,语句理解是在字词理解的基础上,通过对句子的句法、语义以及语境的分析,达到语义理解的过程。 言语交谈中充满着大量的歧义句,如“They are eating apples”,只有借助语境,我们才能够明白这句话表达的含义是“这是可以吃的苹果”还是“他们正在吃苹果”。 研究者们大都认同语法、语义、语用等知识在正确地理解一个句子时的重要作用。不同的研究者在这些信息起作用的时间点,句法信息和语义、语用信息加工的关系上存在不同的看法。 一个关键问题是句法知识首先被加工,还是句法、语义和语用知识同时起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