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关于我国全面引进风险管理体系的思考之二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4328829 上传时间:2018-09-11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文:关于我国全面引进风险管理体系的思考之二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论文:关于我国全面引进风险管理体系的思考之二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论文:关于我国全面引进风险管理体系的思考之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文:关于我国全面引进风险管理体系的思考之二(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论文:关于我国全面引进风险管理体系的思考之二论文:关于我国全面引进风险管理体系的思考之二 论文:关于我国全面引进风险管理体系的思考之二发表时间:2010-10-14 21:44:07 论文:关 于我国全面引进风险管理体系的思考之二 随着商业银行的不断创新,风险管理理论和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相关监管措施的进一 步完善,特别是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对风险管理的监管标准和风险计量模型的一系列要 求,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模式发生了本质变化。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标志着以前单纯信贷 风险管理模式转向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并举,信贷资产与非信贷资产并举,组 织流程再造与技术手段创新并举的全面风险管理模式。 一、

2、改进目前国内银行业风险管理框架 (一)进一步强化董事会在风险管理中的作用,加快制定风险管理战略 巴塞尔委员会认为银行董事会在风险管理只能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无论采用前面 提及的何种风险管理框架模式,风险管理和风险政策都需要董事会来制定或批准。我国银 行业风险管理水平不高原因的很大部分存在于董事会职责的弱化,没有从总体上对风险管 理进行规划。虽然国内银行业己开始注意这一问题,并在董事会下设风险管理委员会、审 计委员会等专门委员会负责风险管理的相关职责。但随着银行规模的不断扩大、业务品种 的不断增加以及银行风险的日益复杂化,需要进一步强化董事会职责,使银行风险管理有 一个整体的、长远的规划。风

3、险战略的缺乏也制约了银行风险管理框架的进一步完善和风 险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国内银行应尽快制定一个完整的、包含银 ,特别是应改建立起一个较为完善的风险信息汇报框架,实现风险信息下达、风险信息 上报以及风险信息横向流动的畅通。 (五)完善基层分支机构的风险管理架构 由于基层分支机构贴近市场和客户,对风险更为敏感。如果风险管理过度集中于总行, 往往会因信息沟通的时滞和渠道不畅导致风险管理效率低下。为此国外银行均在基层分支 机构设立风险经理,风险经理由总行风险管理部直接领导、管理。国内银行也应根据自身 情况,考虑在分支机构设立风险经理、风险经理编制隶属风险管理部门,下派分支机构协 助其进行风险管理

4、。风险经理定期进行交流,以解决分支机构与分支机构之间、分支机构 与总行之间信息不畅的问题。 二、建设国内银行业信用风险内部评级系统 (一)在实践应用中持续优化和升级 内部评级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管理工具体系。随着银行业务不断丰富和发展,信用风险的 范围和特点也相应的发生变化,对内部评级系统必须不断加以改进和完善,以适应日益提 高的风险管理与内控的要求。为此国内商业银行应培养和建立一支稳定的专业化队伍,负 责内部评级系统的运行、维护、升级和创新,进而保持风险计量的系统性、准确性和敏感 性。要特别强调系统的实际应用,好的系统工具不是某位“先知”一次性缔造出来的,而是 在业务应用中反复磨合出来的。 (二

5、)组建专业化模型试验室 好的模型不一定是最复杂的,但必须非常适合本国特点和银行的业务结构。这样的模型 不仅可以提高风险预测的准确性,改善系统运行效率,还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数据质量的 干扰,使得模型所包含的智力资源和科技含量得以充分发挥。随着银行模型化程度不断提 高,应该着手建立专门的模型试验室,为此需要引进、培养一大批跨金融工程和业务分析 的复合型人才。模型试验室的主要任务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同时,开发出适合中国本土 的风险评估模型。实验室的工作范围还可以更广泛些,不仅涉及信用风险和内部评级,也 可以涵盖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的计量分析,甚至包括经济资本分配和绩效考核等。值得注 意的是,银行依靠定

6、性方式进行管理固然存在很大风险,但随着量化分析大规模引入,模 型风险正在日益上升,必须引起足够的关注。模型实验室的的另一任务就是通过标准化、 程序化的工作流程和操作手段,从源头上对模型风险加以控制和管理。 (三)推进配套制度体系建设 实施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和内部评级法不是简单的开发一套评级系统,而要将内部评 级方法和技术运用到业务流程中去,使这成为一个嵌入式的管理工具,从而最大限度发挥 决策支持作用。为此银行应坚持管理制度与系统工具配套建设、同步推进的原则,在加快 硬件建设的同时研究、制定一系列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明确规定内部评级在信贷审批、限 额设定、贷款定价、贷后监控、信贷政策指引、绩效考核、

7、损失处置等信贷流程各环节上 的应用方式,制度体系建设的工作量可能比系统建设更庞大、更复杂。 (四)实施以业务为主导的透明开发模式 传统的“瀑布式”系统开发模式不能适应内部评级系统开发的技术要求。内部评级所涉及 的风险计算流程和业务需求存在较强的不确定性,而常用的结构化开发方式将业务需求、 需求分析、系统设计、程序编码、系统测试和推广应用等各个阶段划分得过于刚性,这对 于比较简单的管理信息系统或业务流程系统可能比较适用,但内部评级系统的每个系统单 元都必须由业务分析人员、模型设计人员和系统开发人员密切配合才能完成。整个开发过 程必须是发放和透明的,模型和程序每前进一步都要交给业务人员进行分析、反

8、馈,以保 证随时纠偏。 (五)实现与其他系统地对接与嵌入 内部评级系统不是一个孤立的计算引擎,它必须成为一个嵌入式的决策支持系统。该系 统只有与银行内部的业务流程系统、会计财务系统、数据仓库以及外部信用登记咨询系统 紧密对接,才能充分发挥风险预替和政策指引作用。内部评级数据可从信贷业务流程系统 中直接获却,这样可以确保数据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前台的信贷业务流程系统与后台的内 部评级系统处于平行运作状态。授信业务一旦开始,相关数据就会立即传送到内部评级系 统,进行自动分析;计算结果生成后随即传递到前台,使其发挥决策支持作用。同时业务流 程系统和内部评级系统生成的全部过程记录和分析结果按照统一的标准导入数据仓库(或数 据集市)。内部评级系统定期所作的参数分析和返回经验都将基于数据仓库中的历史信息来 完成。同时,银行内部的会计账务系统和人民银行信贷登记系统都从不同角度为内部评级 提供准确、及时的合同执行情况和违纪记录信息。 三、构建国内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体系 (一)组合架构、绩效考核和风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