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公共图书馆与新农村文化建设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4328310 上传时间:2018-09-1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公共图书馆与新农村文化建设 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论公共图书馆与新农村文化建设 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论公共图书馆与新农村文化建设 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论公共图书馆与新农村文化建设 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论公共图书馆与新农村文化建设 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公共图书馆与新农村文化建设 》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公共图书馆与新农村文化建设 (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论公共图书馆与新农村文化建设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我国越来越重视农村的发展。 在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只有进一步提高农民的素质, 保证农民的合法权益才能在总体上提高新时期农村的建设。在现如 今的社会发展中,城乡的经济差距较为严重,这种现象的出现和农 民的素质以及文化程度有着直接的关系,但是如果在农村建设公共 图书馆,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这种现象进行改进。本文主要对公 共图书馆与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关系进行论述,仅供参考。 关键 词公共图书馆;新农村;文化建设 文明社会的标志就是公民享 有一定的文化权利。但是在我国的农村,一些农民的思想意识还没 有跟上时代的发展。对于基本的

2、现代文化生活没有充分享有,因此,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具体措施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建立公 共图书馆可以对新农村的文化建设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只有努力 提高农民的素质,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新农村文化建设中遇到的诸多 问题,才能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水平。 一、农村文化建设 现状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中,遇到的主要障碍就是农民的素 质普遍不高,还存在一些文盲或者是半文盲的现象,这和农民接受 教育的程度有直接的关系。农村文化缺乏的现象有很多,究其原因 主要是由于农民接收文化素质教育的平台较少。农忙过后,多数农 民的生活比较单调。而且由于农村的经济条件较差,文化传播类的 基础设施较差。除了一些外出

3、打工的农民之外,多数都沉溺于赌博。 虽然一些农民对于赌博从根本上抵制,但是由于没有其他的活动设 施以及空间,娱乐的范围在一定程度上缩小。诸如图书馆、电影院 一些公共场所,在农村几乎见不到,所以,这是导致农村文化建设 进入瓶颈期的主要原因。一些领导者和决策者把农村建设的主要精 力放在发展经济上,积极地引入一些经济项目,而忽视了农村文化 建设的重要性。对于地方进行规划没有充分考虑到文化设施的设置。 农村文化建设的意义重大,不仅可以对农民的身心健康起到一定的 促进作用,同时也可以更好地沟通人际关系,提高农民自身的素质。 可见这些方面的意义是经济类的活动无法实现的。农民的意识要超 前,接受社会发展的最

4、前沿信息,跟上时代的步伐。在进行社会主 义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对于乡风的建设已经被提上了日程。另外, 现在农村所具有的文化资源和新农村的目标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差 异。尤其是在公共的文字图书馆或者在音像图书馆的建设方面还不 是非常完善,有些农民对于知识的渴望较为强烈,但是书籍的市场 价较贵,出现了农民看书难的问题。因此,这种问题亟待解决。 二、图书馆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意义 对社会主义新农村进行建设是 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众所周知,新农村建设中的诸多问题直接影响了我国的小康社会的建立。因此进行公共图书馆 的建设能够推动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进程,构建和谐社会促进整个农 村的全面进步。同时,由

5、于农村的人口众多,加强图书馆的建设, 可以增强农民的整体素质,对社会秩序的完善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文化建设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可以有效地促进国民经 济的持续发展。因此,要将公共图书馆的建设工作转向农村。 进 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努力处理好农业、农民和农村三者的关系, 同时新农村建设符合科学发展观的理念以及和谐社会建设的要求。 文化是民族之魂,特别是农村文化的建设,可以起到固化、整合作 用。所以,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广大农民的积极参与和配 合。另外,农村文化的发展和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环境之间存在着较 大的关系。进行农村的文化建设可以对农民的思维和习惯起到一定 的促进作用。 三、

6、公共图书馆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应发挥的作用 目前,我国新农村文化建设该如何开展?公共图书馆在新农村建设 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怎样为新农村建设出谋划策?新农村又需要 什么样的新文化呢?笔者认为,应具体做到以下几点。 (一)加 强图书室、文化站等农村基础文化设施建设;加强对基层文化工作 者开展相关的业务知识培训,可采取指派图书馆主要业务部门直接 挂钩乡镇图书室负责业务指导或跟班学习等灵活多样、切合实际的 培训和指导方式,培养一批熟悉农村文化现状,热爱农村文化工作, 关心农民文化生活,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基层文化工作者;激发农 民进行文化建设的热情,广泛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培养造就 有文化、懂技术、

7、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促进农村文化建设的顺利进 行;加强农村法制建设,提高农民的法制意识。 (二)普及络知 识,建设共享工程的络平台。当前,应大力普及络知识,让农村少 年儿童了解络,学习络技术;应设立新农村建设站平台,建设万村 书库工程,加快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引导农民及子女掌握 现代科学信息技术,服务农村、建设农村。 (三)构建田间文化 乡镇图书室,让农民成为农村文化的主人。一方面,开展图书室、 阅览室、文演室、健身室等不同档次的农村文化大院建设,创建各 种民间文娱团队,开办田园学校,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地方文化和 民族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另一方面,进 行全面的业务指导

8、,采取“托管式”的方法,派专业人员分片管理, 以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让农民成为农村文化的主人。其中,可按 照“政府推进、社会主办、多方参与、群众自助”的基本方略,从 实际出发,坚持国办、民办、多元筹资办馆的原则,依靠社会力量, 采用引导鼓励、资助、扶持等多种办法,兴办形式多样、方便群众 的基层图书馆(室),以满足人民群众文化、教育的需求。 四、加强农村图书馆建设的途径 (一)加强农村图书馆建设,逐步形 成络 我国一般按行政区划设立图书馆,因为各级各类图书馆隶属 关系不同,其基本特征是条块分割的多元化分散管理。整个区域图 书馆之间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资源封闭、各自为政、协调困难的局 面。如农村图书

9、馆隶属于乡镇文化站,因文化站工作范围宽泛,加 之不少地方经费不足,政策不到位,农村文化队伍待遇低且不稳定, 在这种情况下农村图书馆难免沦为其附带的职责,导致了一些农村 图书馆难以为继。由于没有行政上的隶属关系,县级公共图书馆对 农村图书馆的扶持与帮助显得非常有限,可以说是有力使不上。因 此,体制不顺和合作机制创新的缺乏己影响了图书馆整体功能的发 挥和农村图书馆的发展。 1.加强村图书馆(室)的建设 村图 书馆(室)是农村图书馆的基础。它是直接向农民提供信息服务的 前沿阵地,是公共图书馆在农村的延伸。对于它的建设要从本村实 际出发,结合当地村民的生产、生活特点,有的放矢,创办具有地 域特色、行业

10、特色的图书室。本乡镇、村工农业生产专业户中具有 代表性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的用书应当成为当地图书室重点收藏用书, 要形成具有一定特色的藏书体系,真正满足本地区农民的需求。 2.逐步实施图书馆(室)络建设 农村图书馆(室)络建设不是一 朝一夕的,首先要制定具体的规范,要完善基本设施,规范基本制 度;其次,县、乡、村三级都要重视农村图书馆(室)的经费投入, 设立专项经费,用于添置设施、设备、购入图书。 (二)建立实 施“图书交换流通工程” 目前,在不少地方,图书馆把藏书视为 各自私有财产,只藏不用,不注重发挥其效益,不仅不利于公共图 书馆建设,而且造成资源浪费。因此,公共图书馆要积极转变观念, 要在定

11、位服务农村上下一番工夫。应建立以县级公共图书馆为中心, 乡镇图书馆为分中心,村图书馆(室)(文化站)为基层服务点的 三级图书信息服务络。走下去,了解农民朋友想看什么书,并根据 其需求,把书送到各乡镇甚至各个村,让村级图书室与全县各级图 书馆进行图书流通,让各级图书馆馆藏图书与农民朋友实现“零距 离”,把闲置的资源利用起来,这样既节省了资金,也拓宽了服务 面。 (三)普及络知识,缩小数字鸿沟 目前,在互联的普及 和利用方面,我国农村和城市的差距非常大。农民由于所受教育程 度有限,利用数字化信息资源的技能较低,难以在络环境下获取信 息,这会造成新的贫穷。农民作为最需要得到信息保障的信息弱者, 缺少

12、利用络信息服务的技术条件和经济条件,这一社会群体的信息 保障仍然必须由公共图书馆这一机构来实现。 五、总结 公共 图书馆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在具体 的建设中,要根据农村的具体情况来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由于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义重大,所以必须要在农村实现文化信 息的共享。这是提高农民文化素质的关键,这有这样才能提高我国 新农村建设的水平。摘 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是马克思主义对待人 民群众的基本看法和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核心是人民群 众主体论,但这一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在我党内部并没有真正形 成共识,所以在新形势下,我党群众观在理论上也要不断创新和发 展。 关

13、键词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发展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 的核心是人民群众主体论,这一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在我们党 内和干部队伍内部并没有真正形成共识。在改革开放后我国社会进 入发展的黄金机遇期和矛盾的凸显期。当前群众工作问题有人概括 为“三多”:即争论多,比如目前对国企、医疗、教育住房的改革 评价不一,甚至全盘否认改革,认为是改革带来国有资产流失、下 岗失业等一系列社会问题;矛盾多,由改革、征地、征迁、贫富差 距等引发的矛盾越来越多,各类信访案件大量增加;群体性突发事 件多,一些人民内部矛盾得不到及时处理和化解,转化为各类显性 事件,特别是群体性事件。这都说明新形势下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群 众观认识不足

14、,时代已经在发生变化,要求我党群众观在坚持马克 思主义人民创造历史基本观点的前提下在理论上不断创新和发展。 一、在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中,应当更加突出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一致 性的观点 在马克思和列宁的时代,无产阶级革命的形势与任务决 定了历史唯物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是社会领域普遍适用的科学方法, 阶级斗争的尖锐性复杂性使人民群众内部具有复杂的阶级构成,对 人民群众总体性的把握是建立在对社会阶级状况分析把握基础上的, 必须对群众进行阶级分析和政治态度分析。但是在今天共产党执政 的社会主义国家内部,作为阶级的阶级已经不存在了,虽然阶级斗 争在一定范围仍然存在,反对社会主义的敌对势力依然存在,但其 范围和影

15、响已经是有限的了。从最普遍的意义上看国家的繁荣,共 产党执政地位的巩固,主要取决于社会的安定和各阶层人民群众的 拥护支持与团结一致。这样的形势下,需要在充分理解和坚持人民 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前提下,以分析把握现实存在的社会各阶层群 众的特殊利益为基础,恰当把握和调整人民内部各阶层的利益关系, 最大限度地突出和实现各阶层群众一致的根本利益。 二、对人民 群众观念内涵和外延的把握,应当具有更加广泛的包容性 人民群 众是一个历史的范畴,不同的时代和历史条件下,人民群众的内涵 和外延是不同的。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人们往往把人民群众仅定 位于与剥削阶级对立的劳动阶级,而把剥削阶级排除在人民群众的 的范畴

16、之外。这种观点在民主革命时期就曾经存在,并曾经给革命 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害。习惯了这样看问题的人们,在社会主义时期仍然是这样看问题的。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时 期,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的历史阶段, 这种观点显然更加不适应时代和历史任务的要求。在我国社会主义 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一切赞成拥护和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阶级、 阶层和社会集团,包括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劳动人民,以及拥 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都属于人民群众的 范畴。 三、对人民群众的权力应当有更加全面的认识和实现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实际行动,都围绕着实现和维护人民 群众的利益,因此尊重和维护人民群众的权力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对 待人民群众的基本态度,也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重要内容。国家 的宪法和法律规定,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就在根本上规定了人民 群众的权力涉及社会生活所有领域。但是在人们的思想观念中,对 人民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