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的融合研究的论文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4312712 上传时间:2018-09-10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媒介的融合研究的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媒介的融合研究的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媒介的融合研究的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媒介的融合研究的论文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媒介的融合研究的论文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媒介的融合研究的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媒介的融合研究的论文(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媒介的融合研究的论文 论文关键词:电视 新媒体 融合 媒介 论文摘要:新媒体是 一个相对而言的概念,一般指运用了新的技术手段、通过新的传播 方式、通过新的终端平台以及包括新的应用手段的媒介形态。这种 媒介最主要特点是与络的嫁接,无论是因特本身的搜索、浏览、观 看,还是 iptv、宽频、移动手机电视的视频观看,都与因特有着直 接或间接的联系。络时代的到来,让人们获得非常便捷的信息享受, 非常自由的话语传递,非常个性化的媒介选择。 一、传播媒介 发展历程概述 麦克卢汉说:“媒介即讯息”。他自己对于媒介即是讯 息的解释是:“任何媒介(即人的任何延伸)对个人和社会的任何影响, 都是由于新的尺度产生的

2、;我们的任何一种延伸(或曰任何一种新的技 术),都要在我们的事务中引进一种新的尺度。”“媒介的杂交或交汇 是显示真理、给人启示的时刻,也是新媒介形式诞生的时刻。” 每 一种新媒介的产生总会带来新的信息传播方式,从而影响人类的思 维方式、交流方式、艺术形式等。笔者曾读到三联生活周刊主 笔苗炜在其博客上这么写道,美国新闻杂志时代周刊在做年终 回顾的时候,“排版的灵感来自页设计,看着就和看页似的”,他感 慨老的杂志媒体和新的络媒体“真是全面互动起来了。”进而意识到 “文字记者要担负更多的工作,这个趋势恐怕避免不了了,采访一个 人,要为站写一段,再来段视频记者的任务更重了”。这样的感 触,很真实,络给

3、当代带来的影响不仅仅是信息本身,更重要的是 一种价值观念,一种思维方式。 历史问题在于,媒介在不断演进的 过程中终于进入了一个全能传播的状态。现实是历史的结果,要理 解当今的媒介融合将会给媒体业带来怎样深刻的变化,我们就非常 有必要对媒体的进化之途进行深入细致的梳理与检索。 1、报 纸媒介 印刷术传入西方后,德国人古登堡(14001468 年)于 1450 年创用了铅活字印刷,大大提高了印刷的质量和速度,零散的报纸 就渐渐风靡起来。其实,早在唐初,我国便诞生了最早的报纸邸 报。邸报是官方主办,以发布皇帝的诏书、命令,皇室的动 态以及官员的升迁罢黜、任免、赏罚等方面的消息。十三四世纪左 右的欧洲

4、也曾出现了最早的报纸雏形“新闻信”,其内容是报道市场 行情和商品信息。 1609 年,德国出版了世界最早的定期印刷报纸 报道式新闻报。这时的报纸,功能更加完善了,也非常考虑受 众的感受了,在报纸的形式与内容上不断进行优化。几百年过去了, 报纸媒介依旧在不断的进行自己的变革,如今,早报、晚报、党报、 周报、月报等等冠名已令人目不暇接了。报纸的生存也遭受着越来 越大的挑战,维系报纸生存的广告服务显得越来越难了,主因就是 媒介的日益繁荣,广告的日益分流。笔者认为,纵观报纸业几十年的发展,其本质实质是一场博弈,一场与报纸服务的消费者们进行 的漫长复杂的心理博弈。 在其诞生的初期,人们以报纸这种用最小

5、的代价获得非常多的信息的媒介为骄傲,这是人类文明的进步,是 社会进化的又一里程碑。但发展到现在,报纸也出现了很多令人惊 奇的变化,报纸品牌站建设、电子版报纸阅读下载等“新鲜”事物已 层出不穷了。报纸的新闻性也逐渐被站、论坛、博客等分流,只依 靠报纸这一种媒体吃饭的都快要饿死了。媒介的整合经营是近年来 我国传媒界的一大热点,国际的传媒集团也纷纷入驻我国。 2、电视媒介 1925 年,被称为“电视之父”的英国科学家约翰.洛吉.贝 尔德成功的完成传送和接收画面的试验。1926 年,他在伦敦作了公 开表演。1936 年,英国广播公司在伦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座电视台, 正式开始播送节目,这是现代电视事业发

6、展的开端,标志着世界电 视业的开始。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世界各国电视广播的发展 曾一度中断,战后才继续发展。1954 年,美国试验彩色电视成功。 从六十年代开始,电视传播手段由过去的地面微波传送、局部覆盖, 发展到利用同步卫星转播电视节目进行洲际传播。电视也从黑白电 视到彩色电视,从平板电视到液晶高清电视,从无线电视到有线电 视、卫星电视,从普通电视到未来的立体电视、数字化电视,。它 在不断地进步、超越和完善。 电视功能多样,集报道新闻、传 播知识、娱乐消遣、提供社会服务于一身,可以说,人们需要传播 的所有信息,几乎没有电视不能传播的。电视的参与性,也在一定 程度上改变了传受之间的关系,正因

7、为此,电视以势如破竹的优势 迅速深入千千万万的家庭。笔者生长于农村,直至今日,父辈们谈 起当年(上世纪 70 年代)看电视剧霍元甲的万人空巷情景依旧 乐乎其中。人们开始从报纸的幸福中脱离出来,走进一个充满欢乐、 新奇变化的影像世界。随着媒介科技的日新月异,新媒体也逐渐兴 起。与西方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内地电视与新媒体的融合还处于 探索期,还需要不断创新,不断加强研究。 3.杂志媒介 较之于报 纸与电视,杂志又具有其独特的生存空间,自从 1915 年的青年杂 志的创办,中国的期刊新时代便被开启。在今天,由于杂志期刊 也饱受互联的冲击,杂志期刊生存的主要领域在学术与时事这两块, 杂志的内容一般要较

8、为知识化、专题化、深度化,其受众也主要是 高级知识分子和高收入人群。 近年来,值得关注的是杂志与新媒体 技术的结合,电子杂志如今也深受广大读者喜欢。笔者稍加分析, 原因有三:超廉价(免费、内容更丰富)、高自主性(选择内容方 便、受众数据搜集)、容量小(易传播、环保)。这种结合是成功 的,因为它避开了纸质杂志的固有弱点(内容查找麻烦、昂贵、看 完后处理麻烦),却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其本身的优点。美国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就已开始了杂志的络化进程,电子版、期刊数据库、 新的期刊阅读软件开发等等方面发展已经非常成熟了。2003 年 1 月, 台湾的 kuro 音乐软件公司“飞行”尝试着推出了一个以 flas

9、h 动画为 基础,融入文字、图像、音频和视频的数字化互动杂志酷乐志, 从而开了电子杂志在中国发展的先河。在与新媒体融合或新媒体技 术开发等方面电视与杂志相比较,还是慢了几拍。当然,电视与新 媒体的融合是非常复杂的,这方面的原因,笔者也不回避。 4.互联 媒体(第四媒体) 互联起源 1969 年,美国国防部为了加强军方的 信息交流研制了军用 arpa 络,最初的 arptnet 只有 4 台主机,这是互 联的雏形,1990 年 6 月,最初的 arptnet 正式退出,互联开始向民间 开放,开始成为民间传播信息的工具。 互联作为全新的传播工具, 拥有以往的传统传播工具所不具有的特殊属性,如不易掌

10、握、信息 多元、覆盖面广等,因此,尽管主流舆论挟政府权力力图改造互联 使之成为主流舆论场的附属分,但始终无法主导互联的舆论导向, 非主流舆论始终在新媒体中占有一席之地,在某些时段在互联上还 出现了主流舆论与非主流舆论鼎足而立的现象,以互联为代表的新 媒体因此而成为独立于主流舆论场与非主流舆论场之外的第三个舆 论场互联是二十世纪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互联的出现,不仅改变了 信息的传播模式,而且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5、除互联以外的 新媒体 新媒体的出现为传播提供了全新的工具,为社会舆论的产生 与形成提供了新的途径,为主流舆论场与非土流舆论场的相互作用 提供新的中间媒介。主流舆论场与非主流舆论场的融

11、合中会产生许 多障碍,如果有一个中间媒介做引导,无疑会产生更好的效果。新 媒体的适时出现正好满足了这一需求。 目前,报纸、杂志、电 视和国际互联之间是在竞争中发展、在发展中竞争的,每一种媒介 都能充分的发挥其作用,它们同时保持一种互相参与、互相渗透、 互相联合的关系,借助于其它媒体发展自身。譬如,现在报纸可以 为广播电视节目做宣传,也可以充当国际互联的媒介,同样,互联 也能宣传报纸广播电视。 被称为第五媒体的手机短信息的出现比互 联更晚,它是随着手机普及率的提高井达到一定的比率才能被称为 媒体的。这种媒体具有先天的不足,例如,它只能在手机上传播, 而在手机普及率较低的农村地区,基本上没有覆盖面

12、。但是,不容 否认,在特定的区域,特定的人群中,手机短信息作为媒体的影响 力正在日益扩展中。手机短信息的特点是:短、快、可以复制传播、 覆盖面大和无线移动。由于手机短信息出现得比较晚,将其作为一 种媒体来研究还不够成熟,甚至还有观点认为手机短信息不能称之 为一种媒体,但是,媒体的主要功能就是承载信息,而手机短信息 毫无疑问承担了这一功能。 各类媒介都有自身的特点,一种媒介完全取代另一种媒介是不可能的。但一种新媒介的出现,会使原有媒 介产生一些变化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各媒介对受众的争夺是长期 的,各类媒介乃至同一类媒介中的不同单位间的竞争是激烈的,而 且受商业利益驱动,这种竞争更趋白热化。传播技

13、术的发展,使各 类媒介之间不再像过去那样径渭分明,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这是因为社会多元化和多样性发展的必然结果。笔者认为,每一种 媒介都有其优越性和缺陷,都有其存在的理由。并不仅由技术先进 等因素影响其存亡。从这个角度来说,三大传统媒体不会因互联的 出现而消失,至少在二三十年之内仍能顽强生存。 任何一种媒介的 出现,都是由需求带动的。技术不能自发产生,传播也是只有在人 与人之间才有意义。媒介是先是一种人化的产物,后才是一种社会 化的产物。 二、新媒体特点 正如阳光文化集团首席执行官吴 征所说:“相对于旧媒体,新媒体的第一个特点是它的消解力量 消解传统媒体(电视、广播、报纸、)之间的边界,

14、消解国家与国家 之间、社群之间、产业之间边界,消解信息发送者与接收者之间的 边界”,实现真正的“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吸引越来越多的人, 这是新媒体的最大特点。可是,离开传统大众媒体,新媒体的“新” 字将何以体现呢?媒介融合一定是现在包括将来媒介生态研究的最 大课题。笔者认为,媒介森林将是未来媒介形态的基本存在属性, 在这个森林里,有一套完整的、相互链接的循环系统。任何的媒体 存在都流淌着他者的血液。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最大的不同,就是传 播状态的改变,由一点对多点变为多点对多点。 新媒体既拥有人际 媒体和大众媒体的优点:完全个性化的信息可以同时送达几乎无数的 人;每个参与者,不论是出版者、传

15、播者、还是消费者,对内容都 拥有对等的和相互的控制。又免除了人际媒体和大众媒体的缺点:当 传播者想向每个接受者个性化地交流独特的信息时,不再受一次只 能针对一人的限制;当传播者想向大众同时交流时,不再不能针对 每个接受者提供个性化内容。虽然它依托的基础还是技术手段的演 进,但毋庸置疑,这种点对点的、富有个性的传播方式确实是社会 发展的必然需求。 传统媒体的语境设置决定了它的传播方式是 “点对面”的形式。传统媒体的功能可以用窗口来形容。传者通过这 个“窗口”可以自由地观看受者,而受者难以看到传者的活动。这种 传播过程中话语权的不平等,决定了传播的单向性,也决定了传播 中由于不能相互直接交流而带来

16、的种种局限,甚至使媒体与受众的 距离拉大。传统媒介依靠它所掌握的庞大采编队伍以及发行渠道, 牢牢掌握着信息资源的拥有权。美国学者丹尼斯k 姆贝在组织中 的传播和权利:话语、意识形态和统治一书中指出,事实上,对资 源的控制权乃是有关权利的内在的本质问题。传统媒体所具备的仅仅是“窗口”的功能,即拥有资源控制权的传者可以发布自己的观点。 每年的央视春晚,媒体大张旗鼓地报道。一时间,媒体把它当成头 号问题对待,醒目的标题、头号的位置,突出的版面等接连不断。 一时间,围绕这个话题议论纷纷,实际上公众早就知道此事,但是 这段时间内那样重视它,谈论它,只是由于媒介给与它最突出的地 位而己。这如同对议程设置理论作出过突出贡献的伯纳德科恩的一 句话:“媒介在告诉受众怎样想这点上大多不怎么成功,但在告诉读 者想什么方面却是异常有效”。 三、新媒体环境下受众心理分 析 以下部分内容根据新标题整理一下。 正如伊丽莎白内尔纽 曼所言,在络上人们依然害怕孤独,能够感受到“群体的压力”。但 这是一个反向的螺旋,群体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