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自主创新题目研究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4306843 上传时间:2018-09-1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企业自主创新题目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企业自主创新题目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企业自主创新题目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企业自主创新题目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企业自主创新题目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企业自主创新题目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企业自主创新题目研究(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企业自主创新题目研究 摘要:本文以为广义创新就是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 件进行“新的综合”并引进生产体系,狭义企业创新是发现上可行的技 术发明,并使之得到有效的贸易投资行为,目的都是为获得潜伏的利润;创 新中的“自主”的基本指向就是指技术创新必须是本土企业群体所进 行的创新;企业创新包含了创业型小企业的非常规化创新和成熟大企 业的常规化创新,二者共同构成了我们经济中的二个具有互补关系的 创新来源。 关键词:企业自主创新; 常规化创新; 非常规化创新 一、企业创新的概念体系与基本内含 从语义上讲,“创新”一词是泛指在 某些领域(例如在、文化和等)引进某种新事物从而造成积极变化。 就

2、企业领域创新而言,则具有二个基本层面的含义:广义企业创新与狭 义企业创新。 1. 广义企业创新。经济学家熊彼特在 1912 年发表的 德文著作经济一书中指出,企业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 即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进行“新的综合” (nebinations)并引进生产体系,其目的是为获得潜伏的利润。这种“新 的综合”包含以下五个方面:(1)引进新的产品;(2)引进新的生产;(3)开 拓新的市场;(7)生产资料或半成品的一个供给渠道,无论该渠道是否 已经存在或首次被发现;(5)形成产业的一个新的组织。显而易见,熊 彼特的创新概念涵盖十分广泛,包含了一切可能进步资源配置效率的 活

3、动,如技术创新、治理创新、市场创新、组织结构创新和资源供给 链等方面创新。这些创新有些可能与技术直接相关,有些可能与技术 并不是直接相关的,所以,广义企业创新是技术创新与非技术创新的组 合。 2. 狭义企业创新。狭义企业创新就是指技术创新,它只包括熊 彼特的广义企业创新概念中的(1)和(2)两项。从本质上讲,企业技术创 新是“识别出经济上可行的发明”(如一种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 或者新服务),并尽一切可能将这些新发明引进市场,实现技术发明的 贸易价值过程,它是企业创新的核心内容。 事实上,技术创新是一个 概念体系,它又可以进一步划分为不同种别的创新。从创新内容的角 度,技术创新可分为产品创

4、新(如产品品种创新与产品质量创新)和生 产方法创新(如工艺创新与贸易模式创新);从创新性质的角度,技术创 新可分为三类:一是跟随创新,就是在别人创新的基础上,引进、吸收 与消化,在外围作一些创新,如韩国人在美国手机核心技术基础上开发 出来的 CDMA 手机创新;二是集成创新,就是把现有技术组合起来创 造一种新产品,如复印机就是在已有成熟技术基础之上进行的集成创 新的产物;三是原始创新,原始创新就是指前无古人地提出创意和思想,经 过一系列活动,终极形成新产品、新工艺、新方法,并取得经济效益。 3. 技术创新的特点。值得夸大是,技术创新固然与技术发明有关,但 是二者之间并不完全相同。技术发明是指通

5、过技术的研发活动来获得一定结果(如新产品、新工艺和新方法)的有关新技术的构想或试 验品。相对于技术发明而言,技术创新具有如下三个特点:首先,技术 发明只是技术创新的出发点,而创新是识别出经济上可行的发明,并且 尽一切可能将这些发明引进市场,或者通过某些其他的方式来确保这 些发明得到有效的贸易应用,其目的是实现技术发明的市场化或产业 化,并实现经济效益。其次,技术创新包含了技术发明成分,但是不一 定是最先进的技术发明。从技术创新来看,除了重大的原始创新(比如 瓦特发明蒸汽机、莱特兄弟发明飞机等)包含了重大的技术发明成果, 并且带来了产业革命外,大多数技术创新如集成创新和跟踪创新中重 大新技术发明

6、的成份就比较少了,但从发现技术发明的贸易价值上讲, 它们确实是一种技术创新。最后,技术创新是多种要素有机结合的产 物。发明创造只是创新中的一个技术性因素,它是由发明家来进行的。 但是,创新是把技术上的灵感与贸易上的努力淋漓尽致地结合在一起, 它不仅涉及技术因素,还涉及资金因素、治理与贸易模式等方面的非 技术创新的支撑。二、 企业创新中的“自主”的基本意蕴 保罗克鲁 格曼(1979)在其关于国际贸易和国际收进分配的经典论文中指出国 际贸易和经济增长模式主要受两类活动支配:创新和技术传播。似乎 一个后进国家经济发展和竞争实力可以通过从发达国家获得技术创 新资源来获得支撑。但是技术进步上的“日韩道路

7、”与“拉美道路”告 诉我们,经济主体是依靠别人创新成果,还是依靠自己主动地进行创新 来进步自己竞争力,终极结果显然是完全不一样的。前者是在吸收别 人的创新成果基础上进行主动的再创新,并且成功地实现了由后进国 家向发达国家转型,步进世界和技术强国行列。而后者则被动的吸收 别人技术成果,结果仍处于落后的状态。二种技术进步策略的比较结 果告诉我们,经济主体必须自主创新。 所谓自主创新,简言之,就是经 济主体自己主动开展技术创新活动。从本质上讲,自主创新中的“自 主”是创新中一种战略选择,其基本的利益指向是本国和本国国民的 利益,而不是全球或外国人的利益;是国家的长远利益,而不仅仅是眼 前利益。因此,

8、从中国国家整体利益角度上讲,自主创新就是指在中国 资本控制下的本土企业群体所进行的主动型创新活动。基于这种利 益取向,自主创新可以进一步地分解为如下三个层次上的指向: 1. 创 新主体指向:中国资本控制下的本土企业。从主体上讲,自主创新是相 对于他人创新而言的,所以,自主创新在主体上就是指我国资本控制下 的本土企业群体。这是开展自主创新的基本条件,只有中国资本控制 下的本土企业群体创新,我们才能拥有创新成果的自主知识产权,才能 使我国在全球新的分工结构中处于“大脑国家”地位。 ,在世界范围内 已经逐渐形成了“大脑国家、躯杆国家、手脚国家”的分工,并由此决 定了不同国家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大脑

9、国家”是以技术创新为基本战略,以生产知识与输出知识为主的国家,其共同特征是:其一,创新 投进高,国家的研发投进占 GDP 的比例一般在 2%以上;其二,进步贡 献率高达 70%以上;其三,自主创新能力强,国家的对外技术依存度指 标通常在 30%以下;其四,创新产出高。美国、日本、芬兰、韩国等 20 多个国家属于这类创新型国家。这些发达国家利用已有知识积累 和科技领先地位及现有上风产业基础,处于“大脑国家”的位置,生产知 识与输出知识,再一次站在新的发展起跑线的前端;大多数后起国家由 于缺少科技实力和知识积累及上风产业,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继续处 于“躯杆国家”或“手脚国家”的位置,只是接受知识或

10、应用知识,终极只 能跟在发达国家后面进行更艰难的追赶。 就目前总体情况看,我国 仍然处在“躯杆国家”的地位。截至 2005 年,我国国内申请人获得的发 明专利数目仅占发明专利授权总量的 37%。在汽车、飞机、仪器仪 表、信息、生物、新材料等“含金量”较高的领域、我国授予的专利 多为外国公司所拥有。这表明技术创新的主体不是我国本土企业,别 人生的孩子终究是别人的,这就谈不上自主创新。因此,夸大自主创新,从 主体上讲,就是中国资本控制下本土企业自己进行创新。只有自己企 业进行创新,才可能拥有相应的创新成果的自主知识产权,否则只能处 于世界“食品链”的底端。 2. 创新性质指向:本土企业的积极主动型

11、 创新。从创新的性质上讲,自主创新是相对于技术进步中的“拿来主 义”而言的。技术进步中的“拿来主义”表现为对技术成果“不求所有, 只求所在”,具体表现为:一是简单跟进型:单向引进消化,对外国技 术亦步亦趋,逐级跟进。二是被动引进型:就是通过购买外国先进设备、 专利、图纸等技术创新成果直接投进生产,不进行消化和“进口替换”。 三是合资引进型:就是试图通过“以市场换技术”策略,以期达到外资企 业的“本土技术溢出”效应。这三种形式实质上是被动型技术进步战 略,技术成果主导权把握在外国企业手中。在过往相当长时期,我国一 些地方或行业,习惯于采取这种技术进步策略,结果是使我国某些行业 陷进“引进落后再引

12、进再落后”的泥潭。自主创新本质上要求 在“技术创新成果上不仅要求所在,还要求所有”。因此,这就不仅要求 本土企业进行创新,而且必须采取积极主动方式开展创新。它实际上 包括二个层次:自力更生基础上的创新和模仿基础上的再创新。一是 自力更生型:在得不到外界知识和技术供给的情况下,从对基础原理的 起步,基本上通过自身努力,综合国内资源独立发展出自己的技术体系。 如我国的“二弹一星”等。二是模仿创新型:就是在高强度消化吸收情 况下,进行自主开发,以取得市场上风,同时向前端基础应用科学延伸。 如韩国、日本企业创新模式,这二个国家企业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时, 却要花比引进项目用度多 310 倍的钱来消化吸收

13、,形成了“引进-吸 收-试制-自主创新”的良性循环。这二种是主动型技术进步战略,技术创新的主导权把握在自己手中,本土企业拥有自己创新成果的知识产 权。 3. 创新能力指向:本土企业具备自我“学习能力和组织能力”。 自主创新的最高境界就是本土企业创新能力上的自主。企业自主创 新能力实质上是本土企业(包括行业和国家)的学习能力和组织能力。 只有本土企业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具备了这种持续的学习能力和组织 能力,我们才能真正具备了自主创新能力,才能真正具有了持续的国际 竞争力。主要理由是:其一,技术并不仅仅是以物质形态存在的“人工 制品”,而且也是被组织所把握的诀窍、惯例和程序。物质形态上技 术成果会随

14、着“外溢效应”逐渐消失,但是内生于本土企业里的不断发 展的创新能力却是持久的。因此,决定企业持续竞争力并从技术进步 中得到长期回报的重要保证往往是企业具有的动态发展的技术创新 能力,而不是单纯地对某种特定发明的持久控制。其二,也许物化在设 备上的技术可以买到,但是,决定本土企业竞争力和国家未来命运的创 新能力是尽对买不来的。创新能力只有由本土企业组织内生地发展 出来,而没有任何组织之外的气力和过程可以替换。其三,很多在创新 活动中居于前沿的外国公司有时又会有步骤地散布创新成果,其用意 当然不是为了帮助本土企业进步竞争力,正如鲍莫尔在西方大型企业 向外自愿散布专有技术内在动机时所指出的,他们自愿

15、散布专有技术 当然是为了“得到一份适当的回报,或者是牵着竞争者的鼻子走。”这 就一针见血的指出了西方发达国家的大企业散布技术的要害:能封闭 时就封闭,让你技术无法独立;当你有看发展出独立技术时候,就急忙 将技术转让给你,延缓技术进程。实在,他们终极目的只有一个,就是 “阉割”本土企业乃至整个民族的创新能力。 中国事一个大国,必须拥 有自己相对独立而全面的经济体系,以及与此相适宜的相对独立而全 面的技术支撑体系,这是大国实现独立和主权的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 而构建这个独立的技术支撑体系的微观基础就是本土企业群体要成 为创新主体,重塑本土企业、行业乃至整个民族持续的“学习能力和 组织能力”。历史告

16、诉我们,创新能力只能内生于我们本土企业组织 内部,别人无法依靠。依靠别人的企业,是没有未来的。 三、 创新中 的大小企业的地位与作用 熊彼特曾经用诗的语言指出:“不断的创新 就像是跳动的琴弦,奏着成长的美妙乐章,”那么,究竟是谁在拨动 创新的琴弦呢?这在企业创新上似乎一直存有争议。在熊彼特创新命 题中,“拨动创新琴弦的正是那些领导市场的巨型公司”。谢勒尔 (Scherer,1980)表明,尽大多数革命性创新成果(如白炽灯、无线电电报 和电话、同轨通讯卫星和机等等)并不是由成熟的大企业,而是由独立 于成熟大企业之外的新兴企业推进的。改变世界的 13 位男性作 者兰德拉姆提出的“创新悖论”似乎也证实谢勒尔的说法:即在大规模 的产品创新和概念创新中,产业巨子和专家从来未能走在创新的前面,反而却是初进门道的创业者,如盖茨、乔布斯、特纳、海德等企业家, 他们来自民间,特别是他们根本不是已有大型企业(如 IBM、GMC 等) 的高级治理职员。这些争论实际上提出一个谁是企业创新中主体的, 也是我们理解企业自主创新中企业主体内含的基础以及我们的政策 取向题目。实事上,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