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西宁市严格按照省委部署,为了提高经济运行质量,促进社会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4305853 上传时间:2018-09-10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94.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今年以来,西宁市严格按照省委部署,为了提高经济运行质量,促进社会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今年以来,西宁市严格按照省委部署,为了提高经济运行质量,促进社会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今年以来,西宁市严格按照省委部署,为了提高经济运行质量,促进社会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今年以来,西宁市严格按照省委部署,为了提高经济运行质量,促进社会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今年以来,西宁市严格按照省委部署,为了提高经济运行质量,促进社会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今年以来,西宁市严格按照省委部署,为了提高经济运行质量,促进社会》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今年以来,西宁市严格按照省委部署,为了提高经济运行质量,促进社会(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编者按:2009 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暨西宁解放 60 周年。60 年风雨兼程,60 年沧桑巨变,60 年我们永远铭记。为了深入宣传和热情讴歌建国 60 年来西宁经济社会发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西宁市统计局组织编写了新中国成立 60 年来西宁市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从即日起陆续刊发,以飨读者。六十年峥嵘岁月 六十年辉煌成就西宁解放六十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一一、西宁基本概况西宁是青海省省会,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地处青海省东部湟水谷地,是黄土高原向青藏高原的过渡带,位于东经10146,北纬3637,市区平均海拔 2261 米,总面积 7649平方公里。属大陆高原半

2、干旱气候。夏季平均气温 17-19 摄氏度,气候宜人,是消夏避暑胜地,有“中国夏都”之称。辖四区三县,22 个街道办事处、173 个社区居民委员会、27 个镇、23 个2乡,931 个村委会。全市总人口 217.79 万人,有汉、回、藏、蒙古、满、土、撒拉等 35 个民族。宗教文化盛兴,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三大宗教并存。塔尔寺是我国六大藏传佛教寺院之一,东关清真大寺是西北四大清真寺之一。西宁有着两千多年的悠久历史。自商周秦汉时期以来,西宁是西北边关防御重地,是出入青藏高原的门户,是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交汇处,是汉族与藏民族交流融合的地方,是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的分界线,是古“丝绸之路”南路和“

3、唐蕃古道”的必经之地,自古就是交通要冲和军事重镇,素有“海藏咽喉”之称。青藏铁路建成通车使西宁成为青藏高原铁路枢纽中心。二、解放 60 年,西宁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西宁解放 60 年来,全市各族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艰苦创业,开拓进取,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全市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一)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解放 60 年来,西宁经济快速发展。2008 年生产总值(GDP)达到 422.19 亿元,比 1949 年翻了 10.37 番,年均增长速度 9.9%。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全市人均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人均生产总值由 19

4、49 年的 62 元提高到 2008 年的 194943元,翻了 8.32 番。生 产 总 值(亿元)0.327.5113.5127.6359.6101.74237.57422.1905010015020025030035040045019491978198519901995200020052008年份省会中心城市的地位日益明显。西宁在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08 年经济总量占全省的比重达到 43.91%;财政收入占 41.33%;工业增加值占 43.75%;消费品零售额占 67.24%;固定资产投资占 38.01%。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在强化第一产业,优化第二产业的同时

5、,充分发挥西宁在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保持三次产业协调发展。三次产业结构由 1978 年的 9.8:64.0:26.2 调整为2008 年的 4.5:53.9:41.6,呈现二、三、一的结构。41978年三次产业结构比二产64.0%一产9.8%三产26.2%2008年三次产业结构比三产41.6%一产4.5%二产53.9%(二)农业结构得到优化,效益农业成效显现解放前,农牧业发展缓慢,结构单一。1949 年粮食产量仅10.03 万吨,平均亩产 58 公斤。60 年来,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从土地改革、农村合作化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农村实施

6、了一系列重大改革,调整了落后的生产关系,解放了农村生产力。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央先后出台了九个涉农的“一号文件”为“三农”发展制定方针政策,指导农村经济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农民收入大幅提高。2008 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 34.5 亿元,比 1978 年翻了 3.31 番。2008 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 3943.6 元,比解放初期 1952 年的 55 元增长70.70 倍,比 1978 年的 84 元增长 45.95 倍,年均增长13.69%。农村面貌发生显著变化。2008 年通电、通公路、通电话村数比重分别达到100%

7、、99.89%、99.46%;自来水受益村数870 个,覆盖率达到93.48%;通有线电视的村296 个。全市实现了村村通电、5通公路、通电话的“三通”目标。农村建设正在由总体小康向实现全面小康社会迈进。农民人均纯收入(元)849529841578615122593394401000200030004000500019781980198519901995200020052008年份(三)工业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主动力1949 年,西宁仅有号称“八大工厂”的工业企业 10 家,全部固定资产只有 200 多万元,职工不足 1000 人,全年工业总产值 965 万元,全部工业产品 10 余种。60 年来

8、,西宁人民奋发图强、艰苦创业,工业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第一阶阶段,段,1949-1957 年,年,经济恢复建设时期。在计划经济指导下,工业经济快速稳定增长。第一个五年计划末的 1957年,工业企业 190 个,其中全民所有制企业 42 个,集体所有制企业 137 个。固定资产超过三千万元,职工人数达一万多人,主要工业产品生产能力都比解放初期成倍增长,同时增加了大批新的产品。第二第二阶阶段,段,1958-1977 年,年,工业经济经历曲折6发展过程。1958 年工业建设盲目发展,效果很差。1962 年至1965 年,工业经过三年调整,1965 年工业总产值达 1.98 亿元,

9、比 1962 年增长 41.55%,年均增长 12.28%。发展了冶金、煤炭、电力、化工、机械、建材、食品、纺织、造纸、工艺美术等十多个行业。第三第三阶阶段,段,19781998 年,年,改革开放使工业发展进入了全新时期。 。1998 年,全市完成工业总产值 82.38 亿元,比1978 年增长 2.79 倍,年均递增 6.89%;主要产品产量粗钢43.54 万吨、钢材 35.99 万吨、铁合金 6.13 万吨、水泥 42.11 万吨。第四第四阶阶段,段,1999-2008 年,年,西部大开发提升工业规模与实力,园区经济发展迅速。通过狠抓冶金、建材、化工、电力、中藏药和农畜产品深加工等六大特色

10、优势产业的发展,工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2008 年工业企业 1467 户,比 1949 年增加1457 户;2008 年完成工业总产值 588.99 亿元,比 1949 年增长 2226 倍,年均增长 13.71%;完成工业增加值 193.75 亿元,比 1978 年的 2.36 亿元增长了 81.1 倍,年均增长 15.82%,工业增加值占 GDP 的比重为 45.89%,比 1978 年提高了 14.47 个百分点。2008 年工业园区完成增加值 77.89 亿元,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 40.2%;工业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动力。7全部工业增加值(亿元)193.75147.89110.0082

11、.0425.4119.919.160501001502001990199520002005200620072008年份(四)交通运输业全面发展60 年前,西宁交通处于闭塞状态。只有 14 辆破旧汽车,没有铁路,更没有航空。运输工具以畜力车、人力车为主,运输工具相当落后。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现已形成由公路、铁路、民航组成的运输主体及相互补充,更加完善的交通运输网络体系。公路建设成效显著。解放初,西宁市公路多为自然土路,公路建设基础非常薄弱,运输极为不便。1978 年以后,公路运输能力大幅提高。2008 年公路通车里程已达 3437 公里。人均道路面积由 1978 年的 1.79 平方米上升到 2

12、008 年的 7.25 平方米。完成公路客运量 3127 万人次,完成货运量 2258 万吨,与1978 年相比分别增长了 78.25 倍和 12.93 倍。拥有民用汽车10.65 万辆,与 1949 年的 14 辆和 1978 年的 10739 辆相比分别增长 7607 倍和 9.91 倍。城市公共交通发展迅速。2008 年底,全市已拥有营运车8辆 1712 辆,每万人拥有公共交通车辆 19.37 标台,营运线路61 条,客运总量 58761 万人次;出租汽车从无到有,2008 年全市拥有出租汽车 5116 辆。城市公共交通的迅速发展,改善了交通条件,大大方便了市民的出行。铁路运输能力大幅提

13、高,铁路基础设施得到改善,技术装备水平不断提高。随着西部大开发步伐的加快,举世瞩目的青藏铁路建成通车,铁路客货运输能力显著增强。2008 年全市完成铁路客运量 311 万人次,完成货运量 383 万吨,与 1978 年相比分别增长了 2.06 倍和 2.25 倍。民航事业从无到有,迅速发展,航空运输规模不断壮大,运力运量迅速增长。2008 年全市完成航空客运量 45.82 万人次,完成货运量 0.62 万吨,与 1978 年相比分别增长了 55 倍和 26 倍。现开通了西宁到与北京、上海、西安、广州、成都、乌鲁木齐、厦门、长沙等数十个城市的直达航线。(五)邮电通信业快速发展60 年前,西宁邮电

14、通讯业基础差、设备陈旧,服务能力及应用水平受到硬件设施的极大制约。1949 年函件只有 20.15万件,电报 0.5 万份,长途电话 0.4 万人次。60 年后的现在,固定电话、移动电话、宽带上网、电子邮件、电子商务等即时通信技术进入了千家万户。2008 年全市完成邮电通信业务总量28.6 亿元,比 1978 年的 764 万元增长了 373 倍,年均增长921.84%。2008 年末,全市电话用户达到 70.1 万户,比 1978 年的 4980 户增长了 180 倍,年均增长 17.93%。移动电话用达到108.06 万户。互联网用户达到 15.16 万户,数字数据用户 0.95万户。(六

15、)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扩大,成绩斐然解放初期 1953 年到 1977 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 20.18 亿元,全部用于基本建设。改革开放以来,西宁市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这一机遇,加快了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区开发建设,1978 年以来,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1076.97 亿元,年均增长 19.44%。是前 28 年累计完成投资额的 53.37 倍。(七)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城市面貌日新月异解放前西宁的城市道路 “无风三尺土、有雨一街泥”。经过 60 年的建设,市区高楼鳞次栉比、道路纵横交错、商业网点星罗棋布、公共设施日臻完善,城区面积不断扩大,省会城市的形象不断提升。先后建成了南北大街、

16、胜利路、建国路、东、西大街、七一路、黄河路、新宁路、五四大街、柴达木路、南川东路、互助路等。城市桥梁也有建国时的 3 座发展到现在的50 座。近年来又新建了南绕城快速路、海湖路(桥)、第一污水处理厂、西宁-湟源一级公路、西宁-湟中、西宁-大通高速公路。人均道路面积由 1978 年的 1.79 平方米上升到 2008 年的107.25 平方米;城市公交车辆及营运线路条数由 1978 年的 157辆、17 条增加到 2008 年的 1712 辆、61 条;城市出租汽车目前营运 5116 辆,添补了 1978 年无出租汽车的空白;污水处理突破了零纪录,2008 年污水处理率达到 53.78%;公园个数由1980 年的 1 个增加到 2008 年的 17 个,人均占有的公共绿地面积由1980年的3.0平方米/人增加到2008年的7.57平方米/人,绿化覆盖率由 5.9%提高到 36.25%。固定资产投资(亿元)221.3119.83115.6353.825.674.931.25 0501001502002501978198519901995200020052008年份(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