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和的美学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4305668 上传时间:2018-09-10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亲和的美学 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亲和的美学 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亲和的美学 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亲和的美学 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亲和的美学 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亲和的美学 》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亲和的美学 (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亲和的美学 内容提要在美学维度上,审美生态观通过对人与世界关系的整体把 握而建立起来。它把生态存在当作“非技术性”对象,在人与世界关 系的内在平衡性方面,致力于从“非私利”立场思考复杂的生态现象 及其问题,以便有效的确立生命存在与发展的整体意识,包括对生 命的虔敬与信仰、对自然存在的感受而非占有、强调生命的内在充 盈而非以“创造”名义实行对外改造。在生态领域,美学的基本目标 是构建以“亲和”为核心的审美生态观,这既是对于生态存在的新的 美学认识,又是一种人对自身与世界关系的价值体验方式,一种新 的美学价值论。关键词美学审美生态观整体性亲和一、美学“为何” 及“如何”思考生态问题现有关于生态现

2、象及其问题的大多数议论, 大体都离不开这样两点:一是从人类现实的生活动机出发,在肯定 人类自身生存意志、维护人类生活利益的前提下,把“生态”理解为 人的直接生活压力,着重强调“生态危机”的社会严重性,从人的外 部实践对象方面对生态领域进行社会学的考察;二是从“生态”的纯 自然属性及其原初完美性上,强调“生态危机”的自然压力,强调自 然环境的保护立场就像“动物保护主义者”所坚持的那样,把生 态现象归结为某个或某些物种的自然延续能力,进而以一种居高临 下的“保护者”姿态表示对于生态问题的“关怀”与“爱心”。显然,在这 样两种立场上,“生态”仅仅被表述为一个客体对象的认识问题,人 与“生态”之间实质

3、上依旧是对立或分裂的:如果说,在前一种立场 上,所谓“生态危机”不过是人从自己的目的、意志出发构造的一种 自我实践危机的话,那么,后一种立场所表达的,就是人作为自然 的控制性存在对于自然世界的另一种形式的给予就像人已习惯 于在自然面前把自己塑造成一个“能动的主体”一样,它所关心的仍 然是人对自然世界的控制能力与统治欲望。因此,当我们试图以美 学思考方式积极介入生态领域的时候,“为何”和“如何”思考生态现 象及其问题,便成了首先需要追问的问题。换句话说,在什么意义 上,美学之于生态领域各种具体问题的把握才能获得自己的思想独 特性?美学的思考怎样才能真正有效地弥合一般生态观的分裂性矛 盾,在理论上

4、呈现出审美生态观的独特价值指向?在我看来,美学 “为何”和“如何”思考生态问题,是确立审美生态观的合法性的理论 前提。一方面,美学之思并非一般地迫于自然世界的外部压力,也 非在审美形态学的意义上去理解生态存在的美学形式,而是根源于 人与世界关系的内在发展要求本身。在生态问题上,美学所持守的 不是某种自然本质主义的诉求,它所表达的也不是基于某种自然合 法性前提的价值目标,而是对于人与世界关系的整体诠释与肯定。 另一方面,美学不是生态学,美学家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环境保护主义者。美学之思不仅要考虑到自然本身的存在特性,更要强调审 美的人类学着眼点,即能够从人与世界关系的整体性中觉察、把握 生命活动的

5、审美指向,发现人与世界相互联系的内在审美方式。因 此,与一般意义上的生态认识不同,审美生态观是在美学的维度上, 通过对人与世界关系的整体把握而建立起来的,它所建构是一种生 态领域的审美意识,而不是生态意识的美学形式。在这个意义上来 看美学“为何”思考生态现象及其问题,应该说,它同我们对人与世 界关系的思考需要联系在一起,是美学本身关于人与世界关系把握 的现代延伸。因为毫无疑问,所谓“生态”,无非指证了一种人与世 界的关系及关系境遇;现代社会中人所面对的诸多生态问题,根本 上也就是人所面对的人自身与世界的关系问题。尽管这种“关系”不 完全等同于建立在审美活动之上的一般审美/艺术关系,但它仍然体

6、现了人类审美关系的一般性质人与世界在相互平等的交流过程 中的统一。当然,美学之所以在现在这个时候突出了对于“生态”的 思考,同样有其现实原因,这就是自进入近代工业文明以后,人类 对于外在世界的攫取与改造“热情”已经剧烈地破坏了人与世界关系 的内在平衡性;人与世界的对立,前所未有地把人们引入到一个分 裂的生存之地人不仅与自然、社会相分裂,而且与自己相分裂。 我们所看到的生态破坏现象,诸如水土流失、沙漠化、水资源枯竭、 臭氧层空洞、酸雨、生物濒危所有这一切,实际上都是人与世 界关系的分裂性表现。因此,所谓“生态危机”,根本上也就是人与 世界关系的一场分裂性危机。在现实层面上,生态现象、生态问题 之

7、所以能够成为一个美学的话题,正是基于这样一种分裂的事实。 不过,就像“生态环境保护”只能“保护”而不能还原、修复生态环境 一样,在美学内部,审美生态观也不可能现实地还原人与世界关系 的原始状况,不可能把理想的审美关系当作为人与世界关系的具体 现实。事实上,美学的全部努力只在于审美地把握人与世界关系的 合理前景,以理论的方式肯定人与世界关系的审美架构。至于说到 美学“如何”思考生态问题,其中包含了三个方面的立场或原则:首 先,美学主要致力于从“非私利”的立场思考生态领域的复杂现象及 其问题。美学对于生态问题的深思,并非为了实际地谋求人自身的 现实生活满足,也不是着重表达人摆脱现实危机的实践追求,

8、而是 努力将思想触角伸向人与世界关系的内在方面,从人类活动、自然 运动、社会发展的整体关联中寻找生态存在的美学诠释及其审美规 律。这里,一个最基本的原则是:在审美之维上,生态存在应该被 自觉地视为一个人与自然、社会的共享价值体系,超出了一般人性 动机和生存需要的利益范围。在这一原则下,美学对于生态现象及 其问题的思考,其所寻求的就不是某种单一的人性利益或单纯为着肯定人的自身存在价值,也不是某种自然世界的原生形态,而是一 种更具普遍性的关系价值人与世界的相互交流与相互确认;美 学的表达和理解,指向了对于一个整体维度的肯定在共同的价 值体系中共同守护人与世界的整体和谐。其次,在美学之思中,生 态存

9、在及其各种具体问题乃是一个“非技术性”的对象。也就是说, 在美学范围内,所谓“生态”既不应被当作技术实践的改造或修复对 象与过程,也不能被划归现代社会的经济活动范畴就像现在绝 大多数人所高兴地想象的那样,“生态保护”成了一种“新兴的产业”、 “新的经济增长点”。在审美之维上,生态现象始终体现着人与自然、 人与社会以及人自身内与外、灵与肉关系的整体协调本质,因而审 美生态观所寻求的,便是一种超越主客分界、更具主动交流性的内 在感受和体验能力,亦即在超越一般技术实践的层面上强化人与世 界的相互体会与精神交流,而不是在主客对立中张扬人对世界的“技 术实践的胜利”。尽管在现实中,人们常常把生态现象及其

10、问题简化 为一种技术性的对象和过程,但在美学之思中,“生态”却不可能只 是纯技术范围的事实。第三,在美学之思中,一切生态存在以及与 之相应的任何问题,都应当被放在人与世界关系的内在平衡性中去 理解和把握。正像我们前面所指出的,现代社会人所面临的“生态破 坏”,归根结底是一种人与世界关系之整体性存在本质的破坏。这种 破坏,不仅仅是人对自然无节制的开发和占有所造成的外部自然力 的毁坏,更是一种内在性的丧失,并体现为人、自然、社会之间的 结构性分裂和价值对立。因此,在生态存在及其诸多相关问题领域, 美学思考的主要还不是那些物理或生物性的“生态”事实,而是外部 自然力破坏背后所体现的人与世界关系内在失

11、衡的价值状况。美学 所着重的,是在人力与自然、感性与理性、占有与守护等关系方面, 深刻地揭示人与世界关系内在平衡性体系的现实意义及其谐和发展 前景,揭示“生态可持续性”在这一发展前景中的定位,从而将生态 问题提升到特定价值层面来加以阐释。应该说,在这样的立场或原 则上,我们才可能真正形成对于“生态”的有效美学审视,生态审美 观才可能呈现美学之思的特殊性,并真正有效地弥合一般生态观的 分裂性矛盾。 二、生态问题的美学审视主题海德格尔曾经指出,自 从人类进入工业文明时代以后,把自然“功能化”为能量的提供者, 成了人类最夺目的追求之一。在他看来,对能量的取得和供应所抱 有的种种忧虑,以决定性的方式规

12、定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自然成为 巨大的能量仓库,“成为现代技术和工业的唯一巨大的加油站和能源” ,“持久而慌忙地寻求能量储备,研究、加工和控制新的能量担负者, 这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自然成为单纯的能量提供者”。 这里,海德格尔实际上已经揭示出了人与世界关系性质的根本变异:人不再是那个与自然融合一体、共生共荣的存在者;世界在人 之外,人成了一个“超拔者”、一个与世界相对的行动主体;世界对 人已不再具有那种亲密的伙伴关系、崇敬关系或崇拜关系,“现在, 一切存在者或者是作为对象的现实的东西,或者是作为对象化的活 动者(在对象化中,对象的对象性得以形成)”,“主体自为地是主 体。意识的本质是自

13、我意识”,“人进入了反抗。世界成为对象。在 这种对一切存在者反抗的对象化中,那种首先必须受前置和建立所 支配的东西,即地球,进入了人的设置和探讨的中心。地球本身只 能显示为进攻的对象,进攻作为人的意志中的无条件的对象化而建 立起来。自然到处表现为技术的对象”。从海德格尔的这一揭示中, 我们不难看出,随着现代科学的迅速发展及其向技术领域的不断转 换,技术力量在人的生活实践中急剧扩张,而人对于自己作为“主体” 的身份也越来越“自信”。人与世界关系的内在统一本质、整体性, 在这种日益增长的“自信”面前变得越来越脆弱松弛。人与世界关系 的分裂,以主客对立形式出现在人对自然的开发、占有和控制过程 中,甚

14、至出现在人对世界的“保护”之中。所谓世界的“对象化”,成 为一种人凭借技术方式掌控一切外部事实的具体形式;所谓“主体性” ,则不过是人使“世界成为对象”的自设根据。就这一点来看,人与 世界关系的非美学本质已经很明显地暴露了出来:人与世界关系的 整体谐和秩序的丧失,决定了人的生存意志及其基本满足的孤立性 和封闭性,决定了人与世界关系的功能化效果自然、社会,甚 至人的精神存在,只是处在一种人的技术实践“对象”位置上。正是 在这种“功能化关系”中,由人与世界关系的统一交流所生成的整体 生命意识被遮蔽了,人的生存活动被简化为一种功能意义上的日常 生活过程、一种物质性的事实。显然,一切生态现象正是在这样

15、一 个过程中成了“问题”。面对这样的情形,美学的首要任务,就在于 从这一分裂对立的现实中,重新确认人与世界关系的价值本位,重 新确立人的生存维度及其内在本质,从而在生态存在领域内形成一 种重新整合人与世界关系的力量。换句话说,在生态问题上,美学 审视的主题在于一种有效的“确立”:确立生命存在与发展的整体意 识,确立人与世界关系的审美把握。作为形成有效的审美生态观的 最基本理论形式,这种“确立”主要包含了这样几个方面的内容:第 一,对生命的虔敬与信仰。人与世界关系的整体性,根本上表达了 对于生命存在的整体价值肯定。任何对于这种整体性关系的分裂, 无疑都是对于生命存在的背弃与失敬。因而,在美学对于

16、生态存在 及其现实问题的审视过程中,如何恢复和强化人对生命存在、生命 活动的虔敬态度,如何以一种心灵内在的深刻信仰方式来面对人与 世界关系的生命本质,便是一个关键。没有对生命本身的热情,没有对生命发展的精神沉思,也就没有了对人与世界关系的把握基点。 这种对生命的虔敬与信仰,要求克服人的自大的“主体”意志,自觉 地将生命存在肯定为人、自然、社会的共享价值,在人与世界关系 的整体性方面追求一种特定的平衡。一句话,美学所要求的,是在 生态领域内实现人与自然、社会的整体生命感及其价值,把人自身 的存在放在同世界关系的谐和过程之中,而不是以人的存在意志驾 御整个世界的生命存在与发展规律。而这一点,也正符合了美学本 身的价值追求特性,因为整个美学的思想归宿就在于通过对人的特 定生命现象的诠释,将生存目的从一般意志的运动领域中区别出来, 使生命本身在感性的自由活动中得到澄明。第二,对自然存在的感 受而非占有。人与世界关系整体性的破坏,根源于人对自然、社会, 乃至于人自身外部活动的直接占有。在生态领域里,全部问题的症 结点,就在于人在追求生存的物质前提和满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