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文学概说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4289026 上传时间:2018-09-10 格式:PDF 页数:12 大小:96.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魏晋南北朝文学概说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魏晋南北朝文学概说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魏晋南北朝文学概说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魏晋南北朝文学概说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魏晋南北朝文学概说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魏晋南北朝文学概说》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魏晋南北朝文学概说(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魏晋南北朝文学概说第一章魏晋南北朝文学概说第一节魏晋南北朝文学历史背景自公元189 年汉末董卓之乱,经三国、两晋、南北朝,至公元581年隋统一全国,约400年时间里,其中虽然也有一度短暂的统一(西晋 419290年共 129年) ,但是,总体上看中国社会进入了长期的混乱、 分裂状态, 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黑暗、动荡时期。在这一时期里,人民过着朝不保夕动荡不安的生活。这一时期开始于东汉末年的董卓之乱,接着便是军阀混战, 在这二十多年的军阀混战中,中原地区人口锐减,城市残破,变成废墟,农村凋敝,土地荒芜,到处呈现出“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凄凉景象。接着便是魏、蜀、吴三足鼎立,随着割据局面的形

2、成,社会秩序也逐趋稳定,魏、 蜀、吴三国在经济上都有一定恢复。但由于长期以来战争破坏得十分惨重, 广大地区仍然是 “千里无烟,遗民困急”的残破景象。司马迁篡权曹魏,相继灭了蜀、吴(280 年) ,中国暂告统一,社会经济也普遍得到恢复,曾一度出现了小康的局面。 但是随着氏族制度的形成,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氏族”( 晋书刘颂传)“公门有公,卿门有卿”的局面。氏族不仅在政治上享有特权,在经济大量占有土地,残酷剥削劳动人民,出现了贫富悬殊。西晋的最高统治者生活更加腐朽,比如西晋开国君主司马炎“后宫殆将万人”。皇帝在上行之,大氏族在下效之。晋贵族何曾日食万钱,还说“无下2 箸处” 。其子何劭日食两

3、万钱,任恺则每餐万钱。大族王恺、石崇互比奢侈,王恺用米酒洗锅,石崇用白蜡当柴;王恺作紫丝布步障四十里,石崇用锦作步障五十里; 王恺涂墙用赤石脂, 石崇就用香椒粉刷墙壁。司马炎暗中支持王恺, 赐他一株二尺高的珊瑚树; 王恺便拿到石崇面前炫耀, 石崇顺手把它打碎, 然后叫人拿出三、四尺高的珊瑚六、七株,任其挑选。他们不仅生活奢侈,而且性情残暴。石崇在荆州做刺史时,就曾“劫远使商客,致富不赀”( 晋书石崇传) 。王恺举行宴会,客饮酒不尽,他杀死劝酒的侍婢。公元 290年,司马炎死,惠帝司马衷即位, 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愈演愈烈,终于爆发了“八王之乱” (所谓“八王”,一般指汝南王亮、楚王玮、赵王伦、齐王

4、冏、河间颙、成都王颖、长沙王乂和东海王越。他们为争夺中央统治权力,先是同外戚杨、贾两家斗争, 然后发展为宗室操戈。)至公元 306 年,东海王越入朝转正,杀司马颙,毒死惠帝,诸王力量消耗殆尽,这场动乱才告结束。五年以后,又发生了“永嘉之乱” ,洛阳长安相继沦陷,西晋遂亡。公元 318年,司马睿在建康称帝,史称东晋,从此之后, 直到隋统一中国的二百六十余年中,中国一直处于南北分裂状态。南方经历了东晋 (103年) 、宋(59 年) 、齐(23年) 、梁(55 年) 、陈 (32 年) ;北方地区则出现了十几个割据政权,史称“五胡十六国”。所谓“五胡”是指匈奴、鲜卑、羯、氐、羌五族;十六国是指由其

5、建立起的十六个政权,包括:五涼(钱、后、南、习、北)、二赵(钱、3 后) 、三秦(钱、后、西) 、四燕(前、后、南、北) 、夏和成汉。其时间为公元 304439年,共历时 135年。自公元 386年,北魏拓跋珪(道武帝)建国,公元420年,南方宋武帝刘裕代晋起,中国社会又进入了南北朝对峙时期。南朝“换汤不换药” ,先后更替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在政治上则是东晋门阀政治继续和延伸;大氏族地主阶级生活上的腐化奢侈已经达到无以复加的程度,出现了“富强者兼岭而占,贫弱者薪苏无托”( 宋书羊希传) ,比如会稽氏族孔灵符在永兴建墅, “周回三十三里,水路地二百六十五顷,含带二山,又有果园九处”。谢灵运

6、在始宁的别墅有南北二山,山上有五个果园, 沿水渠两岸有大批良田;由寒门上升为氏族的沈庆之在娄湖有园,在园中从事生产的上千人,他常指这些园对人说“钱尽在此”。到了梁朝后期,门阀氏族“未尝目观起一墢土, 耘一株苗,不知几月当下,几月当收” ( 宋书谢灵运传) ,已完全成为社会的寄生虫, 氏族的田庄便成为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桎梏了。卑族拓跋氏统一北方以后,结束了“五胡十六国”的混乱局面,建立了北魏王朝。北朝魏末,由于鲜卑贵族统治者的腐朽,高欢、宇文泰等地方势力继起, 分裂北魏为东西魏, 后来高氏代东魏为北齐,宇文氏代西魏为北周, 最后较强大的北周灭了北齐,隋又代北周统一了北方。在北朝约 200年时间里,

7、北方社会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自魏孝文帝以后,逐渐由野蛮落后统治转入封建化,在政治、经济乃至文化上推行汉化政策, 出现民族、社会、思想文化南北融合的趋势。4 这种趋势为隋代统一乃至唐代南北文化的合流,形成中国文学发展的高峰打下了基础。这一时期,由于社会现实的动荡不安,社会矛盾重重,人们的生活朝不保夕,便引起了社会思想意识的变化。汉末大动乱以来,维护封建统治、 主张奋发进取的儒学思想已渐趋衰落,失去了往日的统治地位,曹操的摈弃名节、德行、唯才是举,就是对儒学名教的否定,是新兴中小地主阶级思想的反映。 曹魏末期,特别是司马氏篡位以后,世族大地主阶级掌握了政权。基于他们腐化颓废的寄生生活,加之他们处在社

8、会矛盾冲突的前端, 而对于摇摇欲坠的氏族社会又无有回天之力,因而产生了逃避现实、回避矛盾的“达生任性”的老庄思想。那些处于中层的地主阶级虽然主要思想因素仍然是儒家思想,但在现实面前同样感到绝望, 因此也或多或少地接受了老庄思想。到了晋末南北朝初期,社会上层以谈“玄学”为内容的“清谈”风气一度很盛行,而且愈来愈发展为荒诞、狂放、不务世事的地步。在封建社会中, 动乱的时代乃是宗教发展的温床。东汉末社会秩序的混乱,人民生活困苦,原始道教在民间滋长发展起来,张道陵的五斗米道、张角的太平道应运而生。 黄巾起义失败后, 道教依然传播,并且在士族地主阶级中发展为炼丹、服食以求长生之术的迷信思想。佛教在汉代就

9、已传入中国,魏晋以后传播渐广。 仅洛阳一地就有寺庙 42 座( 魏书释老志) ,东晋、南北朝时期大盛。唐诗中“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正是这一时期佛教发展的真实写照。不仅南朝信奉佛教,北朝也是如此。据魏书释老志载:北魏文5 帝时, “京城内寺,新旧且百所,僧尼二千余人,四方诸寺六千四百七十八,僧尼七万七千二百五十八人”。北魏时期,寺庙建筑规模宏伟,塑像、雕刻、壁画都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加之佛经的翻译,对我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第二节魏晋南北朝文学发展概况魏晋南北朝文学发展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复杂社会现实的反映。与两汉相比,这一时期乃是一个多彩纷呈、诗、赋、文并行时期。文人诗歌创作形

10、成高潮,涌现出一批富有成就的诗人。辞赋沿着小型、抒情、骈俪化的道路发展。散文也一改两汉史传、政论独盛的局面,呈现出多样化的倾向。小说初具规模,民歌南北迥异,文学批评空前繁荣,获得了突出的成就。一、诗歌魏晋南北朝主要文学成就是诗歌。这一时期的诗歌发展又可分为两大阶段, 即魏与西晋阶段和东晋、 南北朝阶段。如果细分,魏西晋又可分为建安、 正始和太康三个时期; 东晋南北朝又可分为东晋和南北朝两个时期。建安时期是指汉献帝建安元年(196)至曹丕称帝代汉 (公元 220年)短短二十几年时间, 这一时期在在曹氏父子周围聚集一批优秀诗人,主要包括“三曹”和“建安七子”、女诗人蔡琰。他们亲身经历了汉末社会的大

11、动乱, 目睹这一时期的现实, 同时都怀有远大的政治6 理想。反映在诗歌创作上,就是一方面向乐府民歌学习,并且继承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 描写当时的动乱现实和民生疾苦;另一方面抒写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抱负,形成了一种悲凉慷慨、 刚健有力的艺术风格,后人称之为“建安风骨”,或“建安风力”。正如唐元稹所云 “建安之后,天下文士遭罗兵战,曹氏父子鞍马间为文,往往横槊赋诗,故其遒壮抑扬,冤哀悲离之作,尤极于古”。正始是魏废帝曹芳的年号 (公元 240年至 249年)与文学史上正始文学的概念有所不同。 文学史上所说的正始时期是指正始至晋武帝司炎篡魏(即公元240265)二十五年间的文学。这一时期司马氏和曹魏

12、政权间的争权斗争日趋激烈,司马懿发动了政变,杀掉当时执政者大将军曹爽及其一批拥护曹氏政权的知名之士,掌握了实际政权,此后便在“名教”的招牌之下铲除异己。司马氏标榜“名教”,主张“以孝治天下” ,并借有伤名教罪名迫害异己。于是这一时期出现了一个新的文学团体,叫做“竹林七贤”( “竹林七贤”时至曹魏正始年间七位文人,即阮籍、嵇康、山涛、向秀、阮咸、王戎、刘伶等,是正始文学代表作家),他们提倡老庄所提倡的顺应“自然”来与“名教”相对抗。他们或是寄情于山水, 或是沉湎于酒,通脱、旷达、放荡不羁, 是一群“弃经典而尚老庄, 蔑礼法而崇放达”的人物。正如清代学者顾炎武所云“正始之际,而一二浮诞之徒,骋其智

13、识,蔑周孔之书,习老庄之教,风俗为之一变。” ( 日知录 )刘勰在文心雕龙明诗中说, “正始明道,诗杂仙心” 。“七贤” 之中,以嵇康和阮籍的成就为最高。他们作品的内容主7 要是揭露司马氏的残暴统治,反抗虚伪的礼教。在他们的作品中,虽然失去了建安文学积极进取的精神,但表现了在世族压抑之下的苦闷与抗争,与建安风骨一脉相承。太康文学是指晋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 年)至西晋灭亡(公元 316)三十六年间的文学。(按: “太康”是晋武帝的年号, 公元 280289 年。 )这一时期的文学与建安、 正始文学相比,出现了比较明显的变化。主要表现为文学作品的社会内容贫乏,追求形式的倾向比较严重。 由于这一

14、时期世族大地主确立了统治,并且垄断了文坛, 把诗歌引向了脱离现实的形式主义道路,使之成为、娱乐自己的工具。这一时期的作家主要有“三张” (张载、张协、张亢)、二陆(陆机、陆云) 、两潘(潘岳、潘尼)、一左(左思),及永嘉时期的刘琨和郭璞。代表这一时期形式主义诗风的作品是陆机和潘岳。相比之下, 左思的诗歌成就最高。永嘉之乱后,刘琨的诗歌开始注重现实,描写国破家亡之痛,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西晋末年,在世族清谈玄理的风气影响下,出现了玄言诗。所谓玄言诗,是指魏晋时名士们用老庄之言写成的诗歌。东晋玄释合流,更加助长了玄言诗的发展。此时的诗歌实际上已经成了押韵的释、道之经典,毫无现实意义可言。 而且玄言

15、诗风愈演愈烈,乃至笼罩整个东晋诗坛达百年之久。 直至晋末,产生了大诗人陶渊明,才使东晋诗坛略有改观。因此,钟嵘在诗品中说:“永嘉时贵黄老,稍尚虚谈。孙绰、许询、桓、庾诸公诗,皆平典似道德论,建安风力尽矣”。8 玄言诗的内容是抽象枯燥的玄理,只不过是徒具诗的形式而已。 这种远离现实的玄言诗,对于东晋初年偏安江南,苟且偷安的世族阶级,无疑是一种精神的麻醉剂。南朝宋初, 由玄言诗转向山水诗。文心雕龙明诗篇: “宋初,体有因革。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谢灵运是第一个大力写山水诗的人。山水诗的出现扩大了诗歌的题材,丰富了诗的表现技巧。谢灵运之后,还有谢朓,也是南朝(齐代)著名的山水诗人,他与谢灵运一起合

16、称大小谢。李白说“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宣城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 。清发就是指他的清丽俊逸, 没有雕琢的痕迹,完全摆脱了玄言习气。齐梁时代是我国诗体重大变革的时期。我国诗歌自建安以后渐重词藻、对偶、用事以及声音的和谐。此时,声韵学得到长足的发展,周颙发现了汉语四声, 沈约将四声的知识运用到诗歌的声律上,提出“八病”之说,和其他诗人共同创造了“永明体”,为律师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开创了我国“近体诗”发展的新纪元。但是沈约等人的创作,社会内容比较贫乏,思想性也不强。梁陈两代,帝王和世族的生活更加腐朽,精神也更为空虚。梁朝全盛之时,贵游子弟多无学术。他们无所事事, 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正如颜之推所云: “江南朝士,因晋中兴,南渡江,卒为羁旅,至今八九世。未有力田,悉资俸禄而食尔。假令有者,皆信僮仆为之,未尝目观起一坺(ba)土,耘一株苗,不知几月当下, 几月当收,安识世间余务乎?故治官则不了,营家则不办,皆优闲之过也” 。 ( 颜氏家训涉务)于是在他们的作品中,9 “连篇累牍,不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