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重要理念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4286243 上传时间:2018-09-10 格式:PDF 页数:123 大小:95.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重要理念_第1页
第1页 / 共123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重要理念_第2页
第2页 / 共123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重要理念_第3页
第3页 / 共123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重要理念_第4页
第4页 / 共123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重要理念_第5页
第5页 / 共1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重要理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重要理念(1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节复习要点 一、辩证唯物论 (一)哲学及其基本问题 1. 哲学是理论化、 系统化的世界观, 是 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世界观是对世界的本质及人与世界关 系的总看法;方法论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的根本方法。世界观包含、决定着方法论, 方法论体现、影响着世界观。 哲学是自然知识、 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 的概括和总结。 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具 体科学以哲学为指导,两者之间是普遍与特 殊的关系。 2.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 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的依据:第一,思维与存在 及其关系, 是任何哲学派别都无法回避的首 要问题;第二,思维与存在及其关系,是划 分哲学 基本派别的唯一依据, 是解决其

2、它哲 学问题的基本前提;第三,思维与存在及其 关系, 是人们实际工作中的根本问题,为我 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一个根本原则。 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和意义:一是思维和 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即思维和存在谁 是世界本原的问题, 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 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 一性的问题, 即人的思维能否正确反映现实 世界的问题, 这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 根本标准。 (二) 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及其基本形态 1. 凡是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的,是唯物主义;反之,是唯心主义。一切 哲学都不能超越或调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 义两大基本派别,这便是哲学的党派性。 2. 唯物主义的三个

3、历史形态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用一种或几种具体 的物质形态来解释世界的本原,一般具有 朴 素辩证法 思想,但却是直观的猜测的。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 义) ,存在着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不彻底 性(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三个根本缺陷。 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即 马克思主义哲学。 3. 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式 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感觉、观念作为 世界的本原。如贝克莱的“存在即被感知”、 康德的“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笛卡尔 的“我思故我在” 、陆九渊的“宇宙便是吾 心,吾心便是宇宙” 、王守仁的“心外无物” 等。 客观唯心主义, 把某种神化了的精神说 成是世界的本原。如柏拉图

4、的“理念创造一 切” 、 黑格尔的“绝对观念外化为万事万物”、 老子的“道生万物” 、朱熹的“理在事先” 等。 4. 唯心主义的根源 列宁指出, 唯心主义是生长在人类认识之 树上的一朵不结果实的花。这形象地说明了 唯心主义产生和存在的必然性:第一,社会 历史根源, 远古时代生产力和科技文化不发 达,使得人们只能用臆想的因素来解释自然 界的怪异现象;第二,阶级根源,在阶级社 会,唯心主义符合反动阶级的利益和要求, 因而得到他们的支持和利用;第三,认识论 根源,如果把人的认识过程中的某一特征、 成分、方面片面加以夸大,就会造成主观与 客观相分离、 认识与实践相脱节。 一般说来, 主观唯心主义片面夸

5、大感觉经验,客观唯心 主义片面夸大概念理性。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实现的伟大 变革 1. 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的历史 必然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于19 世纪 40 年 代,这不是偶然的。 第一,19 世纪 40 年代, 英国“宪章”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德 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构成了马克思主 义哲学产生的阶级基础。第二,19 世纪上半 期,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细胞学说、生物 进化论等三大发现, 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 的自然科学前提。第三,德国古典哲学,特 别是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 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是马克思主义 哲学产生的直接理论来源。 2.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以往

6、旧哲学的本 质区别 (1)研究对象上,旧哲学是“知识总 汇” “科学之科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 是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 (2)理论内容上,旧哲学是唯物主义 与辩证法、 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 观相分离, 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唯物主义 与辩证法、 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 观的有机统一。 (3)社会作用上,旧哲学只是解释世界 的工具,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使命是指导 实践、改造世界。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形态和基本 特征 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形态 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 史唯物主义,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发展 最一般规律的科学, 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

7、的 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 统一,是彻底的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认识 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科学世界观、方法论。 2.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是实践 性、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革命性的集中体现,一 是对旧世界的彻底批判精神;二是公开声明 为无产阶级服务的阶级性。马克思主义哲学 的科学性,是以客观事实为根据,正确揭示 了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马 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和科学性统一于无 产阶级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实践中。实践性是 马克思主义哲学最主要最显著的特征。 3. 马克思主义 及其 哲学的重要意义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和方法论, 是全部马克思主义

8、学说的理论基 础。掌握这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人 们正确认识社会现象、陶冶道德情操和提高 人生境界中有重要作用。 (五)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及其理论 成果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是指把马 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 设的具体实际及中国传统哲学的精华相结 合,使之以中华民族的风格和形式表现出来 并获得发展。 2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依据:马克 思主义哲学发展的内在要求;中国革命和建 设的实践需要; 中国传统文化中大量的朴素 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思想精华,与马克思主 义有相通之处。 3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9、 (六)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1. 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哲学的基石(核 心范畴)。朴素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一种 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实物);机械唯物 主义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结构(原子)。 两者都缺乏辩证思维,把物质和物质形态混 为一谈。 2.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集中体现在 列宁的物质定义上: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 的哲学范畴, 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 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 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即物质是 不依赖于人的意识、 又能为人的意识所认识 的客观实在。 3. 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重要意义:第 一,物质能为人的意识所认识,这就坚持了 可知论,同不可知论划

10、清了界限。第二,物 质不依赖于意识,而意识却是依赖于物质 的,这就 坚持了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和二 元论划清了界限。第三,各种物质形态的共 同本质是客观实在, 把物质与物质形态区分 开来, 这就 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同旧唯物 主义划清了界限。 (七)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 1. 物质与运动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物 质是运动的主体和担当者。物质与运动不可 分割,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 是机械唯物论; 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是唯心论。 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有机械运动、物理 运动、化学运动、生物运动和社会运动,各 种运动形式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并在 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2. 运动与静止

11、静止是物质运动的特殊状态,有两种情 况:一是相对于某个参考系而言,物体没有 发生位置移动;二是相对于质变而言,事物 处在量变阶段。 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辩证统 一,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动中有 静,静中有动。只讲运动否认静止是相对主 义诡辩论 ,只讲静止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不 动论。 承认相对静止有重要意义,它是事物存 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是认识和利用事物的 前提,是理解和衡量事物运动的尺度。 3. 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 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是一维的; 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广延性,是三维的。 时空与物质运动不可分割:物质运动是客 观的,时空也是客观的(时空的绝对性); 物质运动的状态是变化的,

12、时空的具体特性 也是变化的(时空的相对性)。否认时空的 绝对性,是唯心主义时空观;否认时空具体 特性的相对性,是机械唯物主义时空观(牛 顿的“绝对时空观”)。 (八)辩证唯物主义的意识观 1. 意识的产生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的产 生经历了三个决定性环节:第一,由无机物 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第 二,由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到动物的感觉 和心理;第三,由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到人类 的意识。 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劳动在意识产生中 起了决定性作用,这主要是因为:劳动为意 识的产生提供了必要性与可能性,促进了 意 识的生理器官人脑的形成,推动了意识 的物质外壳语言的产生。 2. 意

13、识的本质 从产生机制来看,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 性。从反映内容来看,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 在的主观反映。正如马克思所说,观念的东 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 质的东西而已。 任何意识都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 统一。 否认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把意识说 成是纯主观的,是唯心主义;否认意识的主 观性特征, 把意识说成是人脑分泌出来的一 种特殊物质,是庸俗唯物主义。 3. 意识的能动作用 意识的能动作用是指人认识世界和改造 世界的能力与作用。 意识能动作用的主要表 现:一是反映客观世界 (意识活动的目的性、 计划性和主观创造性) ,二是改造客观世界 (意识能动作用的突出表现),三是调节人 的

14、生理过程。 意识能动作用实现的基本途径是社会实 践,前提条件是尊重客观规律,并借助一定 的物质手段。 4.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辩证唯物主义强调物质决定意识,又承认 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机械唯物主义否认意识 的能动作用;唯心主义夸大意识的能动作 用。 (九)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1.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第一,世界是 统一的,坚持一元论,反对二元论。二元论 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和精神,表面上超越 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但归根到底还是唯 心主义。第二,世界统一于物质,坚持唯物 主义,反对唯心主义。第三,物质世界是多 样性的统一,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反对旧唯 物主义。 2.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要

15、求我们在任 何时候、任何地点和任何条件下从事任何工 作,都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这是 我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 根本思想保证。 二、唯物辩证法 (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观 1.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普遍联系和永恒 发展的学说, 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 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特征。 2. 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 立的发展观 (列宁语 ),其对立是:第一,辩 证法用联系的观点(全面的观点)看世界, 而形而上学用孤立的观点(片面的观点)看 世界;第二,辩证法用发展的观点看世界, 而形而上学用静止的观点看世界;第三,辩 证法承认矛盾的存在,而形而上学否认矛盾 的存在。其中,是否

16、承认矛盾是唯物辩证法 和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 (二)普遍联系 1. 联系是事物之间及其内部诸要素之 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2. 联系的基本属性:第一,客观性(联 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第二,普遍性(每一 事物都与其他事物相联系,没有孤立存在的 事物 );第三,多样性(联系的内容和形式多 种多样 )。 3. 系统是由相互联系、 相互作用的若干 要素组成的具有稳定结构和特定功能的有 机整体。整体性是系统最主要的特征。 系统和要素的关系实质上是整体和部 分的关系:第一,整体由部分构成,但不等 于部分之和;部分离不开整体,否则将失去 原有的性质和功能。第二,整体决定部分, 部分影响整体。第三,整体和部分在一定条 件下相互转化。 4. 普遍联系原理要求我们坚持用联系的 观点观察、分析和处理问题,反对孤立的片 面的观点。 这一原理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 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方法论之一,也是新 世纪新阶段实施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理论依 据之一。 (三)永恒发展 1. 发展的实质是新陈代谢。新、旧事物 区分的根本标志, 是看其内容和实质符不符 合事物发展的规律性。 2. 新事物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