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序+门户制度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4282449 上传时间:2018-09-10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50.9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分序+门户制度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部分序+门户制度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部分序+门户制度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部分序+门户制度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部分序+门户制度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部分序+门户制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分序+门户制度(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文言文最后一题建议: 1,注意古代重要的序(汉书文艺志、四库全书都考过,最好问文献学老 师) 2,古文中含“门户”二字的要特别留意 3,多看一些与真题相关的论文,可以帮助你答题。夫经籍也者,机神之妙旨,圣哲之能事,所以经天地,纬阴阳,正纪纲, 弘道德,显仁足以利物,藏用足以独善。学之者将殖焉,不学者将落焉。大业 崇之,则成钦明之德;匹夫克念,则有王公之重。其王者之所以树风声,流显 号,美教化,移风俗,何莫由乎斯道。故曰: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 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洁静精微,易教 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遭时制宜,质文迭 用,应之以通变,通变之以中庸。中庸

2、则可久,通变则可大。其教有适,其用 无穷。实仁义之陶钧,诚道德之橐籥也。其为用大矣,随时之义深矣,言无得 而称焉。故曰:不疾而速,不行而至。今之所以知古,后之所以知今,其斯之 谓也。是以大道方行,俯龟象而设卦;后圣有作,仰鸟迹以成文。书契已传, 绳木弃而不用;史官既立,经籍于是与焉。隋志序 称:“夫经籍也者,机 神之妙旨,圣哲之能事。所以经天地,纬阴阳,正纲纪,弘道德,显仁足以利 物,藏用足以独善。” 毋煚古今书录序说:“夫经籍也者,开物成务,垂 教作程,圣哲之能事,帝王之达典。” 隋志序说:“所谓经典书籍,乃是天机神明的绝妙宗旨,圣贤哲 人所擅长的本事。用它来可以通达天地,辩识阴阳,端正纲纪

3、,弘扬道德,彰 显仁义足以赐利万物,藏书读用足以独善其身。” 毋煚古今书录序说:“所谓经典书籍,能创生事物,能垂传教 义程范,是圣哲所擅长,是帝王的通典。”从体制上看 , 隋书经籍志集 部在书名、卷下 , 常附简要注释 , 指明作者及时代、爵衔 , 间或说明真伪及存亡残 缺等, 并以夹注 , 依类附录已佚书目。从内容上看, 隋志集部序 侧重从文献学 角度, 阐明文学源流 , 总结文学文献与文学学术发展演变规律, 表明编撰者的文学 史观。隋志集部序的特色, 是在考得失、评异同中体现出作者的批评眼光。 限于时代和史家本身思想认识水平, 隋志集部序也还存在着不可避免的缺点 隋志集部序 “的特色,是在

4、考得失 评异同中体现出作者的批评眼光由于 时代的局限和史家本身思想认识水平的限制,! 隋志集部序 “也还存在着缺点 例如它带有较为浓重的政治功利色彩,多以思想内容和社会现实作用来评判诗 歌发展的得失这篇序文批评是唐初一种z 时代意见 ,即钱穆先生在其 ! 中国 历代政治得失 “ 中所说的 z 后代人单凭后代人自己所处的环境和需要来批评历史 上以往的各项制度,那只能说是一种时代意见这样往往就失去了评价的公正性,不是以艺术的标准,而是从政治的角度加以 批评这种文学史观表明,任何学术批评都难于逃脱时代与阶级的局限,都不可 能没有自身的价值观念对此,我们要作到知人论世,将历史意见和时代意见 区别看待总

5、体而言, ! 隋志“集部,为唐代及此后历朝综合性图书目录设立文 学类目树立了范例,在古代文学目录学史上取得了重要成就和产生了深远的影 响! 隋志集部序 “ 对中国古代文学目录学的学术研究和理论批评也作出了重要 贡献。(确定了四部分类法)新唐书 也有明显的缺点,最主要之点是封建正统思想较为严重。有的 纪、传失之太简,甚至作了毫无道理的砍削。这种过简的写法,使新唐书 失去了许多重要史料。又由于苛求文字精炼,宋祁、欧阳修等不惜删去许多重 要情节,如旧唐书里写得十分生动、极为悲壮的封常清传、高仙芝 传,到新书删削得索然无味。尤其不应该的是由于排佛的偏见,新唐书 将玄奘、一行等事迹一概不写,致使这两位伟

6、大翻译家和科学家,在新唐 书中竟无反映。 毛诗序 【原文】关雎,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1 ,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2 , 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3 。“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 诗者,志之所之也 4 。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 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也。【译文】关雎这首诗,咏叹的是后妃之德,为国风的开篇,是有 关劝告天下之民而端正男女之事的诗篇,所以用之于人民,用之于国家,(供 劝告教化之用)。风,就是“讽”,就是“教”。“讽”是委婉劝告以打动 人,“教”是光明正大以化育人。诗,是人情感的所在,在心里是“志”

7、,发 出来成为优美的言语就是“诗”。情感鼓荡在人心中,就会通过言语表达出 来;如果言语不足以表达感情,就会通过嗟叹来表达;如果嗟叹不足以表达感 情,就会通过歌唱来表达;如果歌唱不足以表达感情,就会情不自禁地通过手 舞足蹈来表达 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 1 。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 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 诗。先王以是经夫妇 2 ,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译文】情感通过宫商之声表达出来,声声相应而成韵律或文采就是音。 治世之音安静而愉悦,它所反映的社会政治也平和;乱世之音怨恨而愤怒,它 所反映的社会政治也乖戾(l );亡国之音

8、哀婉而忧思,它所反映的民风民俗 也困苦。所以要端正得失、惊动天地、感动鬼神,诗歌是最贴近不过得了。先 王就是用它来治理夫妇、成就孝敬、敦厚人伦、纯美人文教化以及移风易俗 的。 故诗有六义焉 1 :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2 ,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 风。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3 ,而变风变雅作矣。【译文】所以诗经有“六义”,一叫“风”,二叫“赋”,三叫 “比”,四叫“兴”,五叫“雅”,六叫“颂”。上则人君以“风”来教化臣民,下则臣民以“风”来劝告人君,通过诗文来含蓄而温婉地批评和劝谏,从 而言之者无罪,闻之

9、者足戒,所以叫“风”。待到王道衰微、礼义荒废、政教 散失以及国家的政治和习俗相异有别时,于是失去风雅之正的诗歌就 出现了。 国史明乎得失之迹 1 ,伤人伦之废,哀刑政之苛,吟咏情性,以风其上,达于 事变而怀其旧俗也。故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 义,先王之泽也。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言天下之事,形四方 之风,谓之雅。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政有大小,故有小雅焉, 有大雅焉。颂者,美盛德之形容2 ,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3 。是谓 “四始”,诗之至也 5 。【译文】(采诗的)国之史官是明晓于人君之善恶得失的。(诗人)伤怀 于人伦的废弃,哀叹于法政的苛刻,作诗

10、来吟咏心中的情性,以委婉地讽喻、 劝戒人君,这是通达于世事的变迁和感怀于旧时的风俗啊。所以“变风”之诗 是发乎人的情性而又合于人之礼义的。发乎情感,是百姓的生性所致啊;合乎 礼义而止,是先王的教化所致啊。一国之政事都寄托于一人之心,这样作的诗 就叫“风”;说天下之政事而观察发现四方之习俗,这样作的诗就叫“雅”。 雅,就是正,是说王道政治的兴衰变废的。政治有大有小,所以有小雅和 大雅。颂,是比拟和赞美盛大之德的容貌,以人间万物群生的各得其所来 虔敬地告诉神明。风、小雅、大雅、颂,叫做“四始”,诗的义理全 都在这些四类里面了。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集部总叙(建议把每个部的总序都看一下)集部之目,楚辞

11、最古,别集次之,总集次之,诗文评又晚出,词曲则其闰馀也。古人不以文章名,故秦以前书无称屈原、宋玉工赋者。洎乎汉代,始有词人。迹其著作,率由追录。故武帝命所忠求相如遗书。魏文帝亦诏天下上孔融文章。至於六朝,始自编次。唐末又刊板印行。(事见贯休月集序。)夫自编则多所爱惜,刊板则易於流传。四部之书,别集最杂,兹其故欤!然典册高文,清词丽句,亦未尝不高标独秀,挺出邓林。此在翦刈卮言,别裁伪体,不必以猥滥病也。总集之作,多由论定。诗文评之作,著於齐梁。观同一八病四声也。锺嵘 以求誉不遂,巧致讥排;刘勰 以知遇独深,继为推阐。词场恩怨,亘古如斯。冷斋曲附乎豫章,石林隐排乎元祐。党人馀衅,报及文章,又其己事

12、矣。固宜别白存之,各核其实。至於倚声末技,分派诗歌,其间周、柳、苏、辛,亦递争轨辙。然其得其失,不足重轻。姑附存以备一格而已。大抵门户构争之见,莫甚於讲学,而论文次之。讲学者聚党分朋,往往祸延宗社。操觚之士笔舌相攻,则未有乱及国事者。盖讲学者必辨是非,辨是非必及时政,其事与权势相连,故其患大。文人词翰,所争者名誉而已,与朝廷无预,故其患小也。然如艾南英 以排斥王、李之故,至以严嵩 为察相,而以杀杨继盛 为稍过当。岂其扪心清夜,果自谓然?亦朋党既分,势不两立,故决裂名教而不辞耳。至钱谦益 列朝诗集 ,更颠倒贤奸,彝良泯绝。其贻害人心风俗者,又岂鲜哉!今扫除畛域,一准至公。明以来诸派之中,各取其所

13、长,而不回护其所短。盖有世道之防焉,不仅为文体计也。户籍:二、中国古代户籍制度是国家土地制度的基础“任何一项制度之成立与推行,决不是孤立的,它必然需和同时其他几项制度相配合、它必然会受其他某几项制度之牵动和影响。”2 土地制度和税赋制度是对中国古代国家发展影响较深的两项制度。古代户籍除了具有记载人口基本信息和维护国家行政管理这些现代功能之外,还是土地和财产统计的基础,为赋役的征发提供了依据。一:统治阶级通过户籍管理维护其利益封建社会的政府是以农村经济为基础的耕地面积与农耕人口数量是封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标志,小自耕农是生产体系的主体。通过户籍手段强制分户,鼓励以自耕农小家庭为社会单位组织生产

14、活动,既便于户口登记和统计也利于封建经济发展。二:封建统治者通过户籍管理,限制人口流动和随意迁徙生产力水平的进步带动了封建社会农业经济的展,大面积的土地需要开垦,需要控制人口流动,将农民长期固定在一定的区域内。从秦朝的“什伍连坐”到汉朝的“案比”都实行十分严厉的互相监督、互相检举的连坐制度,“脱籍”不仅本人要治罪,而且亲属乡邻以及执掌户籍的官吏都要治罪,以此将劳动人民强制地束缚在土地上三:中国古代户籍制度是统治阶级征收赋税、征发徭役,提高经济收入的保证“赋税、徭役制度是统治阶级及其国家占有社会劳动和财富的基本手段,也是社会生产关系和分配关系的进一步体现。”3 为了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户籍管理作

15、为重要的统治工具,作用越发显得重要。(一)中国封建政府通过制定缜密的户籍制度来配合征收赋税封建社会的赋税、徭役征收主要是以大多数的自耕农作为基础。(二)中国古代户籍制度是徭役征发的重要参考征战需要军队,需要清算人口、需要对人口的规模和结构有所掌握,徭役征发密切地同户籍管理联系在一起,直接为王权服务。四、中国古代户籍制度是统治阶级维护社会治安管理的重要手段中国古代户籍制度通过层层管制、控制人身自由的连坐制度,将每一座城镇、每一个村庄、每一个家庭、每一个人,都毫无遗漏地编入国家行政网络之中,以此加强政府的统治基础。(一)中国基层乡里组织作为古代户籍管理的基层组织来行使国家行政职能二)中国古代户籍管理模式成为封建社会治安纵观中国历史不难发现,我国古 代的户籍制度不仅是统治工具,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有效地遏制了地方分裂势 力、减少了封建割据战争的发生,为封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比较安定的政 治环境,在客观方面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管理的有效手段纵观中国历史不 难发现,我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不仅是统治工具,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有效地遏 制了地方分裂势力、减少了封建割据战争的发生,为封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 了比较安定的政治环境,在客观方面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