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专业学士论文《简述柳永对词的主要贡献》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4261234 上传时间:2018-09-10 格式:PDF 页数:10 大小:57.8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汉语言文学专业学士论文《简述柳永对词的主要贡献》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汉语言文学专业学士论文《简述柳永对词的主要贡献》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汉语言文学专业学士论文《简述柳永对词的主要贡献》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汉语言文学专业学士论文《简述柳永对词的主要贡献》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汉语言文学专业学士论文《简述柳永对词的主要贡献》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汉语言文学专业学士论文《简述柳永对词的主要贡献》》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汉语言文学专业学士论文《简述柳永对词的主要贡献》(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毕业论文题目简述柳永对词的主要贡献1 浅论柳永对词的主要贡献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心思想: 通过对柳永代表词作的分析,说明柳永对词的主要贡献及对后世的影响目录绪论,1 第一章柳永生平 ,1第一节人物简介 ,1 第二节生平轶事 ,2 第二章柳永对词的主要贡献 ,3 第一节对慢词的大力发展 ,3 一什么叫慢词 ,3 二柳永慢词赏析 ,3 第二节柳永词中的铺叙手法 ,4 一铺叙是柳永词中主要手法 ,4 二对铺叙手法的灵活运用 ,4 第三节“俚俗词派”代表 ,5 一市民情调的表现 ,5 二俚俗语言的运用 ,5 第三章柳永在词史的地位 ,5 一柳永在词史的地位 ,5 二对后世的影响 ,6 结论,6 参考文献

2、,7 致谢,8 1 绪论宋代是我国词学发展历史上最重要、最出彩的朝代。在词风方面,宋词真正做到了“百花齐放”,也造就了包括苏轼、欧阳修、李清照、柳永等等在内的一大批杰出词人,而其中,柳永以其独特的词风及其丰富的人生经历在词坛上大放异彩,给后世带来巨大影响。柳永是北宋最为有名的词人,也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其一生命运坎坷。仕途受挫,愤而远离上流阶层,穿梭于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市民中,潜心为大众写词,供大家演唱。他也是我国历史上与歌妓关系最为密切的词人,当时的歌妓都以能得柳大才子的欣赏为傲,可以说,歌妓为他提供了大量创作灵感,他的一生,充满浪漫色彩,虽未婚娶,感情生活却十分丰富,关于他的奇闻异事,也有各

3、种传说。当然,柳永为后人称颂的绝不是他的浪漫人生,而是其在词学方面的成就。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的柳永以毕生精力创作词,其中以创作慢词独多,从根本上改变了唐五代以来词坛上小令一统天下的格局,使慢词与小令两种体式平分秋色,齐头并进。慢词篇幅体制的扩大,相应地扩充了词的内容涵量,也提高了词的表现能力。另外,柳永在词的创作方面,还注重对俚俗语言的运用,柳永不仅从音乐体制上改变和发展了词的声腔体式,而且从创作方向上改变了词的审美内涵和审美趣味,即变“雅”为“俗”,着意运用通俗化的语言表现世俗化的市民生活情调。他虽出生仕宦家庭,从受传统儒家文化的熏陶,但却有着独立的人格,敢于挣脱封建枷锁,敢于走一条与上

4、层文学相悖的道路。他不拘泥于传统,将笔端伸向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市民、歌妓,一生放荡不羁,穿梭于秦楼楚馆,为歌妓写词作曲,虽被当时上流文人轻看,也不以为然,乐得自在。其词喜用白描手法,也有大量铺叙手法的应用。柳永词取材广泛,描写下层市民生活的尤多,采用“俚语”、 “俗语”较多,语言有通俗化、大众化的特点,浅显易懂。本文将精选柳永最具代表性的佳作,从其次的风格,艺术手法等各方行重点分析,探讨柳永为词坛所作的主要贡献,以及其对后世的影响。第一章柳永生平第一节人物简介柳永, (约 987 年约 1053 年)汉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 人,原名三变, 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北宋著

5、名词人。其生卒年未见史籍明载,据今人唐圭璋柳永事迹新证 ,约生于宋太宗雍熙四年( 987) ,卒于宋仁宗皇祐五年( 1053) 。出身于儒宦世家,工部侍郎柳宜少子,景祐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他是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他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以毕生精力作词,并以“白衣卿相”自诩。柳永博学多才,精通音律,但因政治上的抑郁失志和生活上的特殊经历,1 最后无奈将一生的精力致力于词的创作。柳永对社会生活有相当广泛的接触,特别是对都市生活、妓女和市民阶层相当熟悉。都市生活的繁华,妓女们的悲欢、愿望及男女恋情,自己的愤恨与颓放、离情别绪和羁旅行贾的感受,都是其词的重要内容。此外,也有一

6、些反映劳动者悲苦生活、咏物、咏史、游仙等作品。大大开拓了词的题材内容。他接受民间乐曲和民间词的影响, 大量制作慢词, 使慢词发展成熟、 并取得了与小令并驾齐驱的地位。在词的表现手法上,他以白描见长;长于铺叙,描写尽致;善于点染,情景交融,抒情色彩强烈;语言浅易自然,不避俚俗,使其词自成一格,广为流传。柳永在词的内容和表现手法方面都有新的开拓,标志着宋词的重大变化, 对宋词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其词音律谐婉,平易轻约,更善情景之融。纪昀于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倍加推崇:“诗当学杜诗,词当学柳词。”柳永为人放荡不羁,仕途坎坷,生活也充满了种种不如意,常流连于歌舞楼榭间,最后,竟得群妓合金而葬。第二节生

7、平轶事放眼中国词坛,可能再也找不到能如柳永一般与妓者保持如此亲密关系词人了。柳永 虽从小受正统儒家文化的熏陶,个性被封建礼教所缚,但只要其进入到“秦楼楚馆”,接 触到“竞赌新声”,浪漫而放荡不羁的性格便显露出来。这种性格在他第二次落第后的词 作中表现得淋漓尽致。词曰:“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 便,争不恣狂荡。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 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倚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 斟低唱。”宋仁宗看罢,龙颜大怒,斥道:“词人风前月下,浅斟低唱,好填词去。”柳 永触犯天威,也因此而改变了其一生的命运。

8、此后,精于音律,且喜作词的柳永时常为乐 工、歌妓“填词和曲”,频繁与歌妓交往,更加浪漫而放荡不羁。当时的妓者,包括陈师师,苏小小等名妓在内,均乐与柳永相交,柳永不擅营生,生 活潦倒,她们也都慷慨解囊。“不愿君王召,愿得柳七叫;不愿千黄金,愿得柳七心;不 愿神仙见,愿识柳七面”,正是当时妓女界时尚的真实写照 当时有位名妓谢玉英,色佳才秀,最爱唱柳永的词。柳永中科举得做馀杭县宰,上任途 中经江州,照例流浪妓家,结识谢玉英,见其书房有一册“柳七新词”,都是她用蝇头小 楷抄录的。因而与她一读而知心,才情相配。临别时,柳永写新词表示永不变心,谢玉英 则发誓从闭门谢客,以待柳郎。 柳永在馀杭任上三年,又结

9、识了许多江浙名妓,但未忘谢玉英。任满回京,到江 州与她相会。不想玉英又接新客,陪人喝酒去了。柳永十分惆怅,在花墙上赋词一首,述 三年前恩爱光景,又表今日失约之不快。最后道:“见说兰台宋玉,多才多艺善赋,试问 朝朝暮暮,行云何处去?”谢玉英回来见到柳永词,叹他果然是多情才子 ,自愧未守前盟, 就卖掉家私赶往东京寻柳永。几经周折,谢玉英在东京名妓陈师师家找到了柳永。久别重 逢,种种情怀难以诉说,两人再修前好。谢玉英就在陈师师东院住下,与柳永如夫妻一般 生活。1 柳永与妓者关系密切,甚至可以说,柳永从这些妓者的生活中,获得了大量的灵感。 柳永死后,由于贫困潦倒,又无亲人安葬,陈师师等人念其才情与情痴

10、,凑钱安葬了他。第二章柳永对词的主要贡献第一节对慢词的大力发展一、什么叫慢词? 慢词,是宋词的主要体式之一,它与小令一起成为宋代词人最为常用的曲调样式。 慢词的名称从“慢曲子”而来,指依慢曲所填写的调长拍缓的词。词谱卷十慢词“盖 调长拍缓,即古曼声之意也。”“慢曲子”是相对于“急曲子”而言的,慢与急事按照乐 曲的节奏来区别的。宋初的词主要是小令。在柳永之后,长篇的慢词才开始流行。二、柳永慢词的赏析 。 柳永一生致力于词的创作,创作慢词独多。下面将对其主要的慢词代表作品进行赏 析,从中感受柳永对其所写对象的复杂感情。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 眼

11、,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 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 种风情,更与何人说?”雨霖铃柳永 这首词是柳永离开京城与妓女离别时所写。词的上片写一幅清秋长亭送别图。“寒蝉 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词一开篇,就奠定了全词的基调“凄切”。 礼记?月令 云:“孟秋之月,寒蝉鸣。”可见时间大约在农历七月。然而词人并没有纯客观地铺叙自 然景物,而是通过景物的描写,氛围的渲染,融情入景,暗寓别意。秋季,暮色,骤雨寒 蝉,词人所见所闻,无处不凄凉。离别的地点在长亭,天气是骤雨初歇,情绪是凄凄惨惨 戚戚。农历的七月

12、,即秋初时节,正是收获的季节,然而词人却要承受离别之苦,面对京 郊设宴白酒饯行, 已然没有了心情, 这酒早已没了滋味。 船家催促, 词人与情人即将分别, 兰舟是对船的美称,以此与这凄凉的离别之情对比,更加显示出词人的无奈。“执手相看 泪眼,竟无语凝噎。”这两句真挚,细腻、感人,描摹离人的绵绵儿女别情,五内俱焚的 复杂心态,酣畅淋漓。“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这一句是作者词人内心 的独白,暮霭一层浓似一层,道尽了恋人分手时的别情。下片主要是写离别后孤独寂寞之 种种设想,“多情自古伤离别”从点到面写普通人离别的伤感。“清秋节”、“杨柳岸”、 “晓凤残月”等是词人用景渲染心中之情,从今以

13、后,即便是良辰美景,也形同虚设,即 便再有千种风情,万种蜜意,又向谁诉说,这些可以看出词人对离别后“惨不成欢”的悲 哀设想,无奈伤感之情顿生。 这首词运用了柳永词中最爱使用的白描手法,如“寒蝉凄切, 对长亭晚,骤雨初歇”等可以看出。意向鲜明,景景含情,“兰舟”、“长亭”、“杨柳” 等以凄清之景,写离别之情,层层扣进。这首词通过周围环境的渲染,写出了凄凉的离别 之情,虚实相生,前后呼应,是难得的佳作。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 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望,误几

14、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闲愁。”八声甘州柳永。1 此词抒写羁旅悲秋,相思愁恨,大约作于游宦江浙时。上片写景。以暮雨、霜风、江 流描绘了一幅风雨急骤的秋江雨景: “潇潇”状其雨势之狂猛; “洒江天”状暮雨铺天漫地 之浩大,洗出一派清爽秋景。 “霜风凄紧”以下写雨后景象:以关河、夕阳之冷落、残照 展现骤雨冲洗后苍茫浩阔、清寂高远的江天境象,内蕴了萧瑟、峻肃的悲秋气韵。而“残 照当楼”则暗示出此楼即词人登临之地。“是处”二句写“红衰翠减”的近景细节,词人 情思转入深致低回,以“物华休”隐喻青春年华的消逝。“长江水”视野转远,景中见情, 暗示词人内心惆怅、 悲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成为

15、由景入情的过渡, 引发下片抒情。“不 忍登高”乃是对登楼临远的反应,词人便层层揭示“不忍”的原因:一是遥望故乡,触发 “归思难收”;二是羁旅萍踪,深感游宦淹留;三是怜惜“佳人凝望”,相思太苦。层层剖 述,婉转深曲,特别是“想佳人” ,揭示出“不忍”之根,更悬想佳人痴望江天,误认归 舟的相思苦况;不仅如此,还转进一层反照自身,哀怜佳人怎知我此刻也在倚栏凝望!这 篇八声甘州,早被苏东坡巨眼识得,说其间佳句“不减唐人高处”。须知这样的赞语, 是极高的评价,东坡不曾以此许人的。第二节柳永词中的铺叙手法一、铺叙是柳永词中的主要手法。 柳永是擅长铺叙的能手, 周济说柳词“铺叙委婉, 言近意远”(介存斋论词杂著 ) , 刘熙载说柳永“善于叙事, 有过前人” (艺概词曲概 ) ,都是赞扬柳永的铺叙手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