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甘薯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江苏徐州甘薯研究中心谢逸萍-甘薯主要病虫害特征与防控技术

上传人:龙*** 文档编号:542315 上传时间:2017-03-27 格式:PDF 页数:77 大小:6.4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家甘薯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江苏徐州甘薯研究中心谢逸萍-甘薯主要病虫害特征与防控技术_第1页
第1页 / 共77页
国家甘薯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江苏徐州甘薯研究中心谢逸萍-甘薯主要病虫害特征与防控技术_第2页
第2页 / 共77页
国家甘薯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江苏徐州甘薯研究中心谢逸萍-甘薯主要病虫害特征与防控技术_第3页
第3页 / 共77页
国家甘薯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江苏徐州甘薯研究中心谢逸萍-甘薯主要病虫害特征与防控技术_第4页
第4页 / 共77页
国家甘薯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江苏徐州甘薯研究中心谢逸萍-甘薯主要病虫害特征与防控技术_第5页
第5页 / 共7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国家甘薯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江苏徐州甘薯研究中心谢逸萍-甘薯主要病虫害特征与防控技术》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家甘薯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江苏徐州甘薯研究中心谢逸萍-甘薯主要病虫害特征与防控技术(7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国农科院甘薯研究所 甘薯主要病虫害特征与 综合防控技术 国家甘薯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 江苏徐州甘薯研究中心 国农科院甘薯研究所 全国各大薯区甘薯病虫害发生情况 南北方各大薯区甘薯病虫害发生种类有很大差异 : 北方病害:根腐病、茎线虫病、黑斑病为主,新近发生有黑痣、紫纹羽病、甘薯病毒病害( 北方虫害:蛴螬和金针虫; 南方病害:蔓割病、薯瘟病、疮痂病为主,新近发生有黑腐病、白纹羽、甘薯病毒病害( 南方虫害:蚁象为害为主。 长江中下游薯区处于南北交接,病虫害也是如此 近期有上升趋势: 甘薯茎线虫病和甘薯蚁蟓 国农科院甘薯研究所 甘薯紫纹羽病 甘薯黑痣病 甘薯黑斑病 甘薯茎线虫病 甘薯根腐病 北方薯区

2、主要病害 国农科院甘薯研究所 南方薯区主要病害 甘薯蔓割病 受疮痂病危害的地上部 甘薯瘟病地上部 甘薯黑(茎)腐病 国农科院甘薯研究所 甘薯褐斑病 甘薯黑痣病 甘薯黑斑病 甘薯软腐病 甘薯干腐病 贮藏期主要病害 国农科院甘薯研究所 由于近年来品种的无续交换和甘薯检疫体系的不完善,使得南病北传和北病南移的问题十分突出。 国农科院甘薯研究所 主要病害识别与防控 国农科院甘薯研究所 甘薯的三黑病害 甘薯黑斑病: 黑色凹陷病斑,深入薯肉; 有苦味 甘薯拟黑斑病: 黑色凹陷病斑,深入薯肉; 无苦味 甘薯黑痣病: 黑色不凹陷病斑; 仅在表皮 ,无味 国农科院甘薯研究所 甘 薯 黑 斑 病 (se 于子囊菌

3、亚门 , 核菌纲 , 球壳菌目 , 长喙壳科 , 长喙壳属菌 , 是一种毁灭性病害 , 是造成甘薯烂窖 、 烂床 、 死苗的主要原因 。 该病在育苗期 、 大田生长期和贮藏期都能造成为害 。 甘薯黑斑病 国农科院甘薯研究所 苗期症状: 苗期主要侵染茎基部 , 表现生长不旺 , 叶色淡 , 幼苗可卷缩 。 病苗茎基部长出黑褐色椭圆形或菱形病斑 , 稍凹陷 , 初期上有灰色霉层 , 后逐渐产生黑色刺毛状物和粉状物 。严重时 , 幼苗呈黑脚状而死 , 或未出土即烂于土中 , 种薯变黑腐烂 , 造成烂床 。 薯块症状: 病斑为褐色至黑褐色,中央稍凹陷,上生有黑色霉状物或刺毛状物。病薯有苦味,不能食用。

4、贮藏期病斑多发生在伤口和根眼上,初为黑色小点,逐渐扩大成圆形或棱形或不规则形病斑,中间叶产生刺毛状物。 国农科院甘薯研究所 发病规律 1、 初侵染来源:病菌以厚垣孢子和子囊孢子在贮藏窖或苗床及大田的土壤内越冬 , 有的以菌丝体附在种薯上越冬 。 2、 温度:发病温度 8 , 最适 25 , 贮藏期间 , 最适 23。 3、 病菌侵入:从伤口侵入 , 低洼 、 阴湿 、 土质粘重利于发病 。 防治方法 1、农业措施: 实行轮作倒茬,建立无病留种田。培育无病壮苗。 2、药剂处理: 用 50%甲基托布津、 50%多菌灵处理 3、高温育苗和高剪苗 高温育苗:苗床温度 35 左右。 高剪苗:离床面 5

5、国农科院甘薯研究所 甘薯黑痣病 甘薯黑痣病 (称甘薯黑皮病 , 在各地均有发生 ,主要是不科学的引种 、 连作和栽培措施不当等引起 , 由种薯 、 薯拐和土壤传播 , 在低洼地 、 黏土地和降水集中 、偏多的年份发生严重 。 症状: 该病主要浸染块根表层 ,发病初期薯块表皮开始形成淡褐色小斑点,以后逐渐扩大成灰色和黑色不规则大病斑,并产生黑色霉层。严重影响其商品性。 国农科院甘薯研究所 发病规律: 病菌主要在病薯块 、 薯藤上或土壤中越冬 。 翌春育苗时 , 引致幼苗发病 , 以后产生分生孢子侵染薯块 。可直接侵入表皮 , 适宜温度为 30。 防治方法: 以综合防治为主,选用无病种薯,培育无病

6、壮苗,建立无病留种田,实行 3年以上轮作制,采用高畦或起垄种植,注意排涝,减少土壤湿度,增加土壤通透性,减少病菌的存活率。栽种时薯苗用多菌灵等杀菌剂稀释液浸苗。 国农科院甘薯研究所 甘薯的三个镰刀菌为害的病害 甘薯根腐病:地下根部、褐色龟裂病斑 甘薯蔓割病:近地表处、茎部裂开、可见维管束 甘薯褐斑病:薯块与薯苗上的病症与甘薯黑斑病极为相似 甘薯根腐病 甘薯病毒病 甘薯根腐病与 国农科院甘薯研究所 该 病 由 甘 薯 腐 皮 镰 孢 菌 起 , 主要发生在山东 、 河南 、 河北 、 江苏 、 安徽 、 陕西等地 , 轻者减产 10%, 重者减产可达 40%, 甚至造成绝收 。 甘薯根腐病 症状

7、 1、 主要发生 在大田期 。 2、 须根 、 根尖先发病 , 扩展至 全根变黑腐烂 。 3、 地下茎 , 形成 褐色陷纵裂 的病斑 , 皮下组织疏松 。 4、 地上:节间缩短 、 矮化 , 叶片发黄 。 现蕾开花 , 全株枯死 。 5、 病薯:块表面粗糙 、 黑褐色病斑 、 龟裂 。 无苦味 。 国农科院甘薯研究所 发病规律 1、土壤传染,病菌高密度分布于耕作层, 2、高温、干旱、砂土瘠薄、连作发病重; 3、发病温度 21,最适为 27 。土壤含水量 10%以下,发病。 防治方法 1、 选用抗病品种 2、 培育壮苗 、 适时早栽 、 加强田间管理 3、 轮作换茬:可与花生 、 芝麻 、 棉花

8、 、 玉米 、 谷子 、 绿肥等作物实行 3年以上轮作 。 4、 建立无病种子田:选择无病地建立无病采苗圃和无病留种田 , 培育无病种薯 。 无病区不要到病区引种 、 买苗 , 杜绝病害的传入扩散 。 国农科院甘薯研究所 甘薯蔓割病又叫枯萎病 、 萎蔫病 、 茎枯病等 。 由两种真菌类镰刀菌侵染所引起 , 甘薯尖镰孢菌 (, 全国薯区均有发生 。 还为害烟草 、 马铃薯 、 番茄 、 棉花 、玉米 、 大豆等多种作物 , 发病越早 , 损失越大 。 重病田减产可达 80%以上 。 甘薯蔓割病 症状: 侵染茎蔓 、 薯块 。 苗期发病 , 主茎基部叶片先发黄变质 , 有些变形 。 茎蔓受害 ,

9、茎蔓的维管束变色 , 呈黑褐色 , 裂开 部位呈 纤维状 。 病薯蒂部常发生腐烂 。 横切病薯上部 , 维管束呈褐色斑点 。 病株叶片自下而上发黄脱落 , 最后全蔓枯死 。 国农科院甘薯研究所 发病规律 1、 初侵染病:病菌在遗留于土中的病株残体上越冬 。 病菌能在土中存活三年以上 。 2、 病菌侵入:从伤口 、 沿导管蔓延 , 病薯和病苗是远距离传播的途径 ,流水和耕作是近距离传播的途径 。 3、 传播条件:土温在 27最易感染 。 雨量大 、 次多 , 连作 、 沙土病重 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 2、种薯种苗处理:温汤浸种,培育壮苗;甲基托布津浸薯种、苗 5分钟; 3、轮作换茬:与水

10、稻、大豆、玉米等轮作换茬三年以上。田间拔除病株。 国农科院甘薯研究所 苗期症状 : 在幼苗期茎基部易受到侵染,生长不旺,叶色淡,病斑多时幼苗可卷缩。病苗茎基部长出黑褐色椭圆形或菱形病斑,稍凹陷,严重时,幼苗呈黑脚状而死,或未出土即烂于土中,种薯变黑腐烂,造成烂床。 甘薯褐斑病 甘薯褐斑病是一种由茄病镰刀菌引起新病害,发病广泛,可造成甘薯烂窖、烂床、死苗。该病在育苗期、大田生长期和贮藏期都能造成为害。 薯块症状: 薯块上以收获前后发病较多 , 病斑为褐色至黑褐色 , 中央稍凹陷 , 病薯有苦味 , 不能食用 。 贮藏期病斑多发生在伤口和根眼上 , 初为黑色小点 , 逐渐扩大成圆形或棱形或不规则形

11、病斑 。 国农科院甘薯研究所 防治方法 1、农业措施:轮作倒茬,培育壮苗,建立无病留种田。 2、药剂处理:枯草芽孢杆菌对病菌有较好的抑制活性。300g/150g/ 150g/油也有较好的作用。 3、高温育苗高剪苗:苗床温度提高到 35 左右,通过高剪苗,可减轻田间发病率,提高薯苗的成活率。 国农科院甘薯研究所 一线虫、一红网 甘薯茎线虫病: 地下薯块、地上茎蔓、黑白相间的糠心 甘薯紫纹羽病: 地下薯块、薯块上有红网、发病地表有白 红的膜 国农科院甘薯研究所 甘薯茎线虫病 (叫空心病 , 糠心病 、 黑梆子 、 浊皮病等 , 该病可寄生危害地下薯块和地上茎蔓 ,造成烂种 、 死苗 、 烂床 、 烂窖 。 对产量影响很大 , 严重的可造成绝产 。 是我国主要检疫对象之一 。 甘薯茎线虫用口针穿透甘薯的根部组织或伤口直接侵入 , 取食营养 , 使薯内组织形成灰白褐相间的空洞 。 生长期 、 储藏期均能为害 。 甘薯茎线虫病 A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农作物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