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汉文学批评ppt培训课件

上传人:aa****6 文档编号:54228693 上传时间:2018-09-09 格式:PPT 页数:52 大小:36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两汉文学批评ppt培训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两汉文学批评ppt培训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两汉文学批评ppt培训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两汉文学批评ppt培训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两汉文学批评ppt培训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两汉文学批评ppt培训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两汉文学批评ppt培训课件(5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章 两汉文学批评,两汉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高峰,雄强的国力滋养了丰富的文艺文化。文学创作上有赋体为代标,文学批评上亦有自觉的系统的发展,为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繁荣打下了基础。,一、两汉文学批评概述,1、两汉文化思想及其对文学批评的影响 两汉文化思想主要有: 汉初的道学; 西汉中叶董仲舒的儒学; 东汉的谶纬迷信学说; 王充的无神论; 今、古文经学等。, 汉初道学对文学批评的影响。,汉初统治者吸取秦暴政亡国之训,倡无为而治,让民众休养生息。于是陆贾等人倡导发扬道学。 在文学批评领域,贾谊评屈原,刘安论美丑,司马迁谈文,都有倾向道家思想取向的色彩。就连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都不属儒家影响,而是道

2、家之不拘一格之真性情思想的影响。, 汉代经学对文学批评的影响。,汉武帝时,国力强盛,产生了专制统治思想。董仲舒向武帝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董仲舒将阴阳五行说与儒学结合,创立“天人感应”的神学目的论儒学,将天神化,天子皇权神化,以利巩固帝业,强化了君权。 汉武帝宏扬儒学,推广五经(诗、书、易、礼、春秋),设立五经博士,在释经中出现了两派:一是重微言大义的今文经学,一是重名物训诂的古文经学,两派之争达两百余年,至郑玄方告结束。经学对文学批评的影响有四:,其一,经学促进了文学批评发展。如董仲舒论六经之异同时,提出了“诗无达诂”命题,扬雄效经书而作法言中有丰富的文学思想

3、。 其二,释经带动了对文学作品的阐释及文学批评发展。如释诗经产生了诗经学,也出现了毛诗序这样的第一篇诗学专论。 其三,由于今文经学至东汉与谶讳迷信结合,有浓厚神学色彩,亦将文艺神化。 其四,由于经学尚儒学,故束缚文学批评思想,逃不出宗经、征圣之法。一方面使儒学文艺思想得到巩固、系统化、权威化、正统化、神圣化,另一方又因过分重文艺的实用教化功能而忽视了文艺的审美价值。, 汉代文学对文学批评的影响。,汉代文学有赋和乐府诗盛名。但都未对文学批评产生影响,既没有精采的赋论,亦未见论乐府诗。倒是经学这一实用之学影响了文学批评。,2、汉代文学批评概况,汉代文学批评可分三个阶段:一是西汉初至西汉中叶,为黄老

4、道学时期,有淮南子和司马迁的文学批评;二是西汉中叶至东汉初,独尊儒学,文学批评尚教化讽谏功能,依经立论,尚政教实用;三是东汉时期,神学滋生,以迷信释文艺,出现白虎通德论等神学文学批评,也有王充等反神学文学批评。, 汉代文学批评的基本特征。,其一,从文本形态上看,有大量文艺专论,文学批评意识走向自觉。有毛诗序、楚辞章句序、诗谱序(郑玄)等文学批评序文;王充论衡、班固汉书艺文志中都有文艺问题的专论,与先秦相比,文学批评走向自觉。 其二,从论说范围看,已有扩展。文体论由诗论扩展到诗、文、赋论。涉及诗歌本质与功能,创作动力,政治与文艺发展之关系等。当然,有些方面尚不及先秦全面深刻。 其三,文学观走向成

5、熟。即将文学与经史著作分开,认识到文学文体(时称文章、文辞)不同于经、史、子类学术著作。, 汉代文学批评的主要内容。,一是对诗经的研究评论; 二是对屈原及作品研究评论; 三是对汉赋的研究评论。,二、淮南子的道家文学批评和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1、淮南子的道家文学批评淮南王刘安(公元前179122年),汉高祖之孙。他召集门客编写了一部子书,名淮南子,又名淮南王书、淮南鸿烈。其思想以道家为主,吸收了儒家思想成分,其中也涉及一些文艺问题,主要有以下4点。, 美丑论,淮南子的美丑观亦受老庄思想影响。 a.以“无美无丑”之心达美丑“玄同”之境。发挥了老庄美丑相对性思想,认为不要刻意求美逐丑,才能顺其自

6、然而有美有丑;以“无美无丑”之心,才能抵达美丑“玄同”之审美至境。 b.美丑各有质的规定性。说山训中说,美玉置于污泥中亦不失其美,破笼甑带置于衻(ran)茵上亦丑。 淮南子产生于汉初,以道家思想为主,兼及儒家,谈及的文艺审美思想丰富深刻,对后世亦有广泛影响。, 文艺的情感及创作观,淮南子中涉及情感与创作问题的主要文艺观点有几个方面:a.“发乎词,本乎情”,“人之情,与物接”:文词以情为本,情因外物刺激而动。这说明了情因物而感,文章因而生的观点,深刻揭示了物动情、情生文的文艺发生活动之规律。,b.“文情理通”:内情与外文统一。淮南子缪称训“文者所以接物也,情系于中而欲发于外者也。以文灭情者失情,

7、以情灭文者失文。文情理通,则凤麟极矣。”即言外文与内情应统一。 c.“曲得其宜”,“服习积贯”,“不传之道”:出神入化之技艺在于技巧,技巧的习得在于苦练,神化技艺不可传授,只靠因心会神以修炼。这显然受庄子影响。 d.“中有本主”:艺术贵在独创。, 鉴赏论,淮南子中第一次系统论及艺术审美鉴赏问题,要点如下: a.非“知音”莫赏。修务训中谈艺有规矩方圆、准绳曲直,即有规律,只有懂得这些规律,方可知音,方可鉴赏共鸣。 b.对人的审美能力的认识。人与鸟兽之不同即在于人有知音之能力,人的欣赏能力又有高下,故欣赏判断力也有别。 c.心理情绪影响艺术欣赏。心忧者听其歌而泣,只有解除忧患,方可赏艺。, 文质观

8、,淮南子的文质观深受道家影响,又吸收了儒家合理思想,主要有以下方面: a.“必有其质,乃为之文”。本经训中讲道“心和欲得则乐,乐斯动,动斯蹈,蹈斯荡,荡斯歌,歌斯舞必有其质,乃为之文”。即曰,心和欲得的感情是文艺之质,乐舞乃形式,有何等情感才有何等歌舞,亦如钟鼓管箫之于快乐、兵革斧钺之于愤怒一样。说林训中进一步说“白玉不琢,美珠不文,质有余也”,事物之质若美,则可不文。 b.文(形式、装饰)亦重要。修务训中以毛嫱西施美人为例,若装饰丑陋则让人厌恶,若装伴精美则能使正人君子都痒心悦色。,c.“形者,生之舍神者,生之制”。形神统一而以神为主。形神是古典美学的一对核心理论范畴,淮南子对形神有精当之论

9、。首先,人有“形神”二端,不可分割,“形”是基础,为“生之舍”,“神”是主导,是“生之制”。其次,从绘画上看,“形似”不能离开“神似”,说山训曰,画西施之面美而不可悦,画孟贲(ben、bi)之目大而不可畏,何者?“君形者亡矣”神亡、无神的结果。,2、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司马迁(约公元前145-90年),字子长,夏阳人,汉代著名文学家和史学家,其史记兼具史学和文学的双重价值。司马迁的文学批评思想主要有以下要点:, “发愤著书”说的理论内涵。,发愤著书说有历史渊源,诗经魏风园有桃中有“心之忧矣,我歌且谣”,孔子讲“诗可以怨”,屈原惜诵有“发愤以抒情”,淮南子云“愤于中而形于外”,都是司马迁发愤

10、著书说的先声。 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说:“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原文见教材p128)。发愤著书说的理论内涵主要有:,a.它揭示了“愤”是一切立志传书于世的各类作家创作的心理动因; b.发愤而著书者,其书才能有较高价值; c.发愤著书不同于温柔敦厚的中和审美规范,既有对理想的执著追求,又有对现实的强烈不满与批判,故有极强的批判精神。, 史记中的作家传之文学思想。,史记中的屈原贾生列传对屈原及其作品的评论中表现出司马迁对作家作品的一些看法: a.他认为屈原作离骚是因怨愤而作,“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b.分析了屈原作品的艺术特色,给予高度肯定,“其文约,其辞微举类迩而见义远”;

11、 c.对屈原人格和文章思想给予极高评价,“其志洁,其行廉”; d.肯定了屈作的讽谏意义。,三、乐记、诗大序和董仲舒的文学批评:儒家文学批评之总结,产生于汉代的乐记、诗大序和董仲舒的文学批评是儒家文学批评的一个高峰。,1、乐记的文艺思想,乐记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系统的音乐理论著作,由于古代乐舞歌一体化,加之该书对诗文书画诸艺亦有论说,故当为一部艺术理论专著。乐记由乐本、乐论、乐象等11篇文章组成,收在礼记中。作者尚无定论,据班固汉书艺文志载,当是汉武帝时河间王刘献与毛生等儒士共同辑写而成(参看教材p101)。乐记的文艺思想受荀子之乐论影响,主要理论观点如下。, 论音乐的产生。,乐本篇云:“凡音之起,

12、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这段话说明了音乐产生的过程和一般规律,主要有三个要点: a.音乐产生于人心的感动。“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都旨在强调音乐是“人心”中的“情”被感动的结果。,b.人心之情是外物刺激的感应。人之心情又是外在的物事的刺激下作出的相应反应,“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物动人心人情,于是表达出来就有哀乐之声,“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这就得出了这样一个关于音乐产生过程的观念:物情乐。 c.音乐不是自然之声,而是艺术审美化之声。乐则大呼小叫,悲则号泣不已,均不是音乐,只有审美化或艺术化之声才是

13、乐音,“声成文,谓之音”即谓此。, 论音乐的作用。,乐记论音乐的作用有二,与荀子乐论之观点相通,但又有深入阐发。乐记中提出了一些重要的乐之用的命题,并将乐与礼、刑、政并举,称为“礼乐刑政”。 a.音乐具有政治功用。 其一,“声音之道与政通”。乐本云:“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声音之道与政通矣”。这是将音乐看成是社会政治面貌的反映,而不是纯个人的自由创造,其思路源于“物情乐”,物动人包括社会政治状况对人心人情的激发作用。,其二,“审乐以知政”。乐本云:“审声以知音,审音以知乐,审乐以知政,而治道备矣”,又云:“知乐则几于礼矣”。知音即精通音乐之理,即“声音之道与政通”之乐理

14、,故知音者方可知政,将音乐视为治政之手段。 其三,“致乐以治心”。乐本云:“先王之制礼乐也,非以极口腹之欲也,将以教民平好恶,而反人道之正也”,乐化云:“致乐以治心,则易直子谅之心油然生矣”、“易直子谅之心生则乐,乐则安,安则久,久则天,天则神”。音乐是用来节制人的欲望,消除悖逆伪诈之心,使人归于礼,达到治人心以治天下的目的。,b.音乐具有审美功用。,乐化云:“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不能免也。乐必发于声音,形于动静,人之道也”。音乐是使人快乐的东西,也是人情的必然需要,是人道之必然。这就充分肯定了音乐给人们带来的审美愉悦作用。, 论音乐作品之构成: “乐本乐象乐饰”。,乐记对音乐作品之构成作出了

15、杰出的阐说,即认识到音乐作品是由“乐本乐象乐饰”三要素组成。乐象云:“乐者,心之动也;声者,乐之象也;文采节奏,声之饰也。君子动其本,乐其象,然后治其饰”。,“乐本”:即“心之动”,即“情”,是乐的内容。“情”又包括“仁”和“理”,即“通伦理”、“亲疏贵贱长幼男女之理”;“情”还须真诚,不伪饰,“唯乐不可以为伪”。 “乐象”:即音乐形象或意象,是由“和以柔”、“直以廉”、“粗以厉”等不同的乐音形式组成的不同乐象,以对应不同的思想情感。 “乐饰”:即指节奏、节律、旋律、修饰等音乐形式。只有乐本、乐象先成竹于胸中,然后才能治其饰,做到情真而美。, 论音乐的“作者作品欣赏者” 间的“以类相动”。,音乐在人的情感与声音形式之间有着异质同构关系,即主客体异质同构,体现为两方面: a.创作主体与音乐作品异质同构。乐言云:“其哀心感者,其声噍(jiao:嚼,吃东西)以杀;其乐心感者,其声啴(chan:宽缓)以缓;其喜心感者,其声发以散;其怒心感者,其声粗以厉”,即是说,不同的心情用不同的声音予以表现。,b.欣赏主体与音乐作品异质同构。乐言云:“志微噍杀之音作,而民思忧;啴谐慢易繁文简节之音作,而民康乐;粗厉猛起奋末广贲之音作,而民刚毅”,说明欣赏者因不同音乐之声而滋生不同情感反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