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7 皇帝的新装课文研讨 (新版)[新人教版]

上传人:a****3 文档编号:54209880 上传时间:2018-09-09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1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7 皇帝的新装课文研讨 (新版)[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7 皇帝的新装课文研讨 (新版)[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7 皇帝的新装课文研讨 (新版)[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7 皇帝的新装课文研讨 (新版)[新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7 皇帝的新装课文研讨 (新版)[新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7 皇帝的新装课文研讨 (新版)[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7 皇帝的新装课文研讨 (新版)[新人教版](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2727 皇帝的新装皇帝的新装 课文研讨 一、整体把握 本文是 19 世纪丹麦著名的童话大师安徒生初期创作的童话作品,写于 1837 年,是他最著名的童话 之一。 童话通过一个昏庸无能而又穷奢极欲的皇帝受骗上当的故事,揭露和讽刺了皇帝和大臣们的虚伪、 愚蠢和自欺欺人的丑行。 课文具体描述的是实际上根本不存在的“美丽的新装” ,深刻发掘的则是看得见的皇帝及大臣们的 丑恶灵魂。 骗子行骗,赋予实际上并不存在的所谓的“新衣服”一个奇怪的特性: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蠢得不 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这种奇怪的特性是贯穿故事始终的主线,作者展开情节、安排材料、 刻画人物都是围绕这个主线进行的。童话就围

2、绕它巧妙地展开了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离 奇而生动的故事情节。 童话首先交代皇帝喜欢穿新装的怪癖,这是整个故事的引子。接着写骗子投皇帝所好,轻而易举地 骗过了皇帝,开始“做”新装。这是故事的开端。顺着做新装,写皇帝派人去看新装。大臣和随员 虽然都没有看到所谓的新装,但为了不让别人说他们不称职或愚蠢,都不住口地夸赞所谓的布料美 极了,揭露了他们的虚伪和自欺欺人的本质。这是故事情节的发展。最后写皇帝穿上新装参加游行 大典。文章细腻地描绘了从皇帝到大臣参加游行大典前后的丑恶表演,最终使皇帝在光天化日之下 当场出丑。这是全文故事情节的高潮和结局。 童话以骗开始,以骗结束。作者围绕“新装”这个中心

3、,极力写出了皇帝、大臣、随员、骗子相互 欺骗的种种荒诞无稽的可笑行径,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虚伪、愚蠢、腐朽的本质。 二、问题研究 1.夸张和想像的运用 由于封建制度的腐朽,历史上那种只顾穷奢极欲、不理朝政的昏君是屡见不鲜的,童话家安徒生根 据这样的现实加以想像和夸张,塑造了这样一个典型形象。本文从人物性格的刻画到整个情节的安 排,从开头到结尾,全面而成功地运用了夸张和想像。比如开头一段,写皇帝酷爱穿着打扮,竟然 到了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的地步;几乎每时每刻都消磨在更衣室里,为了穿得漂亮不 惜花掉所有的钱;他甚至从不关心他的军队,只关心自己的新衣服。用这样夸张的笔调开头,不仅 一开始就让

4、读者对这个不称职的皇帝的骄奢淫逸和爱慕虚荣有所认识,而且顺理成章,成功地推出 了整个骗局。 实际上,这极度的夸张是借助于作者丰富的想像力完成的。比如写两个骗子所设下的骗局,想像就 非常奇特。骗子就怕戳穿他们的骗局,而这两个骗子对皇帝的心思和臣民的心理都琢磨透了,他俩 的骗局非常露骨,而且非常毒辣。他们不是搞伪劣产品,而是根本就没有织布,根本就没有衣服。 他们有一种“钳口术” ,谁要说一句真话,说看不见衣服,就借用专制的皇权,说你“不称职或者 2 愚蠢得不可救药” 。于是,大臣随员为了保护自己只得说假话,皇帝为了自己的“尊严”也要说假 话,高贵的骑士们、街上和窗口里的老百姓、成百上千的人都在异口

5、同声、自欺欺人地称赞皇帝的 “新装” 。这是一个多么强烈的讽刺! 所有这一切,乍一看似乎令人难以置信,只能是作者奇特的想像,然而人们读了之后,谁也不会怀 疑它的真实性。在专制制度的淫威下,从朝廷大臣到普通百姓为了自身的安全而不得不说假话。面 对这个骗局,他们那样的心理,那样的言行,固然荒唐可笑,却又是十分自然的,作者的想像既丰 富又合理。无论什么人,从皇帝到大臣到一切官员,直到老百姓,有职位的怕丢职位,没有职位的 还怕人家嘲笑他太愚蠢,几乎人同此心,但是各色人等,由于地位的不同,他们的心理和言行也有 细微的差异,一系列丰富多彩的细节表现了安徒生卓越的想像能力。 关于结局的想像也是合乎逻辑的。皇

6、帝既意识到自己出了丑,又生怕国人说他不称职,说他太愚蠢, 而他的内臣们也是私心重重,这帮腐朽的统治者是决不会自动放弃他们的权力而承认真理的。安徒 生想这时“皇帝有点儿发抖,因为他觉得百姓们所讲的话似乎是真的。不过他心里却这样想:我 必须把这游行大典举行完毕。 因此他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他的内臣们跟在他后面走,手中托 着一条并不存在的后裙” 。这样的想像是很合人物性格的逻辑的。 由此可以看出,想像是以现实生活做基础的,有生活的真实;而夸张是借助于想像完成的,它可以 深化故事的主题,突出事物的本质,加强艺术的感染力。本文成功地运用夸张和想像,绘出了一幅 骗者行骗、被骗者自欺欺人甘心被骗的群丑图。

7、 2.骗子为什么用织新衣而不用别的手段来骗皇帝? 童话一开头就用概括、对比的手法写出皇帝爱新装到了如痴如狂的地步。 “不惜把他所有的钱花掉” , 写他为了穿新衣而恣意挥霍民脂民膏;“既不也不除非” ,写出他穿新衣胜过关心军 队和其他活动;“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和“皇上在更衣室里” ,极尽夸张,突出强调 他把全部时间和精力都浪费在穿衣上而不顾国计民生。这样一个嗜新衣成癖的皇帝,对于骗子所言 的神奇而漂亮的新衣当然会感兴趣了。 两个骗子看准了皇帝的心思,声称他们能够“织出人间最美丽的布” , “而且缝出来的衣服还有一种 奇怪的特性: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 。

8、 这是最合皇帝心意的。他就是喜欢穿得漂亮,他根本不问国家大事,因此他觉得这“真是理想的衣 服” , “我穿了这样的衣服,就可以看出在我的王国里哪些人不称职;我就可以辨别出哪些是聪明人, 哪些是傻子” 。也就是说,这样的新装一举两得,不仅漂亮无比,而且还是一件法宝,可以帮助皇 帝检验他的臣民是否称职和愚蠢,从而巩固自己的统治。这对皇帝来说当然更有吸引力了。 这样,骗局和皇权就结合起来了。事实是根本没有衣服,说“看不见”是一句真话,但敢于说真话 就是“不称职”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 ,在这样的威压之下, “谁也不愿意让人知道自己什么也看 不见,因为这样就会显出自己不称职,或是太愚蠢” 。从皇帝到大

9、臣,到朝廷大小官员,谁都自欺 欺人,最后演出了一出皇帝赤身裸体举行游行大典的丑剧。老百姓起先也只得说假话,最后是一个 小孩子说出了真话,最后所有的老百姓都说出了真话,而皇帝和大臣们硬是装模作样,直至游行大 3 典举行完毕。 作者凭借自己天才的想像,通过两个骗子设的骗局,对皇帝尽情戏弄,让他丑态百出,丧尽尊严。 童话以讽刺之鞭无情地挞伐了腐朽的封建王朝,无情地挞伐了至高无上的皇帝和一群道貌岸然的大 臣,把他们的愚蠢、卑鄙、虚伪,为了保持权力不惜自欺欺人等等恶行,拿出来示众。童话还告诉 我们,应该保持天真烂漫的童心,无私无畏,敢于说真话。 3.皇帝想去看新衣织得怎样了,但又不敢亲自去看,这时作者着

10、重写他的心理活动,这些心理活动 说明了什么? 这段心理描写一波三折,写得非常精彩。 “不过,想起凡是愚蠢或不称职的人就看不见这布,心里 的确感到不大自然。 ”这是第一次转折,联系第一段对他爱好新衣的描写,不难看出,皇帝自己其 实心很虚,他很怕自己看不见,是一个不称职的皇帝,而且对自己是否聪明也不敢自信。接着是第 二个转折:“他相信自己是无须害怕的。 ”从“不大自然”到“无须害怕” ,这其实是自己给自己壮 胆,强作镇静。虽然如此,但他“仍然觉得先派一个人去看看工作的进展情形比较妥当” ,这是第 三次转折,说明他心里还是非常害怕自己看不见那块布,因而证明自己是不称职或愚蠢的,所以心 生一计,还是先

11、派人去看看比较妥当。这些自相矛盾的心理活动,把皇帝自信而又心虚,愚蠢而又 狡猾的性格特点准确地表达出来了,不仅使人物形象鲜明,而且深化了中心思想。 4.大臣、官员和皇帝都去看布料,场面相同,但写法各不相同,它们不同在哪里? 写皇帝与他的亲信三次察看骗子织布的情景,反复揭露他们碍于私利而自欺欺人的恶行,刻画他们 那种丑恶可笑的嘴脸。如果只写其中一次,则不足以揭露整个宫廷的腐败,然而三个场面又几乎雷 同,一一写来,要写得耐读,实在困难。作者善于准确把握人物身份和年龄的特点,充分调动语言 艺术,把三个场面写得类而不同,娓娓道来,情趣横生,使情节得到了充分的展开。 老大臣和官员察看织布的神态、动作各有

12、不同。老大臣在惊奇之余,先是“把眼睛睁得特别大” , 然后又一边称赞, “一边从他的眼镜里仔细地看” ,最后则“注意地听着,以便回到皇帝那儿可以照 样背出来” 。而那个官员呢,他只是“看了又看” ,并没有进一步的动作。 心理描写也各有不同。老大臣和皇帝的心情都非常惊诧,但是写老大臣用祈使句,表示他的可怜和 哀叹;写皇帝则多用疑问句,表示吃惊和怀疑。他们三个人都否认自己的愚蠢,否认自己不称职, 但写法也有变化:老大臣自恃年高资深,皇帝自以为至高无上,都用反问句,否定语气强烈。官员 年轻得志,不禁有点自我怀疑,所以用的是疑问句:“大概是我不配有现在这样好的官职吧?” 对这三个人的语言描写也各有特色

13、,话有多有少,有具体的有概括的,各不相同。特别是老大臣的 语言,他不仅反复称赞,并且答应要呈报皇上,而且“事实上”他也确实把骗子的话“照样背出来” 。这些都表现了老大臣的虚伪、自欺欺人,也再现了他当时那种惶恐的心态。 总起来看,写老大臣比后面那位“诚实的”官员写得详细,因为他是第一个来“看”布的人,关系 着这场骗局是否能进行下去,所以,作者用了较多的笔墨描述。对这两位大臣的描述是为了揭露皇 帝,他们处于陪衬、烘托的地位。大臣的以讹传讹,实质上给皇上更增添了一层虚荣心:大臣们尚 且能看见,我怎能视而不见?可见,皇帝不但上了骗子的当,而且还受了大臣们的骗,说假话、互 4 相欺骗、随声附和正是那个社

14、会的恶习。 5.这场骗局是由一个小孩儿说出真相,这说明了什么? 在这样一个谎言充塞、欺骗成风的世界里,作者让一个天真无邪的小孩子喊出了“天真的声音” , 讲出了谁也不敢说出的真相,使得“新装”顿时失去神奇的作用。这一笔,增强了童话的神奇色彩 和作品的现实意义。 为什么要让一个小孩子来揭开皇帝新装的奥秘,戳穿游行大典的骗局?因为孩子总是无所顾忌、直 言不讳的:“他什么衣服也没穿呀!”这句话既天真又大胆,既率直又肯定,符合孩子的身份。如 果改由成人来说,反倒不真实。其实,它虽出自孩子之口,却代表了所有老百姓的意见,以致大家 都重复着“他实在没穿什么衣服呀”这句话。作者用孩子的眼光来感受、描绘,寓严

15、肃的主题于诙 谐的故事之中,因此,他不愧为世界著名的童话家。 练习说明 一 阅读这篇童话,回答下列问题。 1.在根本不存在的“新装”面前,从皇帝到老百姓都不敢说自己根本看不见它,这是为什么? 2.后来,一个小孩子最先说出了真话,紧接着老百姓也都说真话了,而皇帝和他的内臣们仍装模作 样地把戏演下去。作者这样写,你是怎样理解的? 设题意图:培养学生阅读中迅速找出关键语句和概括内容要点,从而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主 旨的能力。第 1 小题可先勾画出在“新装”面前皇帝、大臣以及老百姓的语言和表现,然后再概括。 第 2 小题意在让学生在第 1 小题基础上作进一步思考、概括,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现实

16、教 育意义。 参考答案:第 1 题参考“问题研究” ;第 2 题, “仍然装模作样地把戏演下去”是前面所表现的虚 伪的继续和深化。如果让“戏”就此收场,则害怕国人明白了自己的昏庸、愚蠢乃至不够格做皇帝; 继续“演”下去,则是为维护自己的权威,这充分暴露了皇帝内心的怯弱虚伪。 二 阅读下面描写皇帝的爱好和心理活动的句子,研讨括号里的问题。 1.他既不关心他的军队,也不喜欢去看戏,也不喜欢乘着马车去游公园除非是为了去炫耀一下 他的新衣服。他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人们提到他,总是说: “皇上在更衣室里。 ” (用一句话概括这段话的内容。) 2.“我倒很想知道衣料究竟织得怎样了。 ”皇帝想。不过,想起凡是愚蠢或不称职的人就看不见这 布,心里的确感到不大自然。 (皇帝为什么会“感到不大自然”?) 3.不过他心里却这样想:“我必须把这游行大典举行完毕。 ” 因此他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 (皇帝已经感觉到老百姓说的话是真的,为什么反而“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想像一下这个皇帝 回到宫里会采取什么行动。) 5 设题意图:意在引导学生从课文里有关皇帝的语句中,比较深入地理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初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