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运输设备第四章道路运输设备

上传人:n**** 文档编号:54207027 上传时间:2018-09-09 格式:PPT 页数:98 大小:15.5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交通运输设备第四章道路运输设备_第1页
第1页 / 共98页
交通运输设备第四章道路运输设备_第2页
第2页 / 共98页
交通运输设备第四章道路运输设备_第3页
第3页 / 共98页
交通运输设备第四章道路运输设备_第4页
第4页 / 共98页
交通运输设备第四章道路运输设备_第5页
第5页 / 共9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交通运输设备第四章道路运输设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交通运输设备第四章道路运输设备(9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交通运输设备 第四章 道路运输,第一节 道路运输概述 第二节 道路运输设备 第三节 城市道路运输设备 第四节 汽车,2,第一节 道路运输概述,一、道路运输的基本概念 二、道路运输的特点 三、道路运输的产生及发展趋势,3,一、道路运输的基本概念,道路运输主要包括城市对外道路运输和城市内部道路运输,也就是指城际间道路运输以及城市内部道路运输。,4,道路运输(广义):旅客和货物借助运输工具沿公路的一定方向做有目的移动。 道路运输(狭义):现代化的公路运输,指汽车运输。,一、道路运输的基本概念,5,二、道路运输的特点,(一)道路运输的特点 1、机动灵活,适应性强; 2、可实现“门到门”的直达运输;

2、 3、中短途运输速度快; 4、原始投资少,资金周期快; 5、运量小,单位运输成本高; 6、运输持续性差; 7、安全性较差,污染环境及旅客舒适性较差。,6,二、道路运输的特点,(二)城市道路运输的特点 1人多、车多,城市中有大量的交通集散点、枢纽点,这些地方时刻吸引大量人流和行成较为复杂的车流; 2交通流在空间上流动路线和流量经常变化,不稳定。在时间上周期性地形成早晚人流、车流高峰; 3交通运输工具类型多,速度不同; 4人流和车流以及车流和车流之间交叉多,相互干扰大; 5城市道路运输需要大量附属设施和交通管理设施。,7,三、道路运输的产生及发展趋势,(一)道路运输的产生及发展趋势 1道路运输的产

3、生 (1)发展初期十九世纪末至“一战”前 汽车数量少,公路差,是一种辅助的运输手段 (2)发展中期在二次世界大战之间 军事工业转为民用汽车制造业, 小客车发展很快,成为主要运输工具, 公路建设、路网规划、运输条件逐步完善。成为短途运输的主要工具,在中长途运输开始与水运、铁路竞争。,8,三、道路运输的产生及发展趋势,(一)道路运输的产生及发展趋势 (3)发展的新时期 “二战”结束至今 汽车工业的发展; 路网规划相当完善; 高速公路迅速发展,广泛采用; 公路建设也达到了空前的水平; 采用了先进的管理技术。,9,现代化公路运输的特征,1、建成了一个相当规模的沟通全国城乡的骨干公路网; 2、有一个跨越

4、各主要城市的具有较高标准的国家干线公路网,保证长途直达运输畅通; 3、建立了完善高速公路网; 4、实现筑路和养路机械化,并向自动化迈进; 5、积极采用和发展先进的管理科学技术。,10,我国公路运输的发展,1、旧中国的公路运输 1949年 5万余辆; 完全依靠进口,“万国牌”; 通车公路 仅8万公里; 路基低洼、路面狭窄、坡陡弯急、缺桥少涵等,11,2、新中国公路运输业的发展 (1)公路网建设: 运输里程 370万公里; 高速里程 6.5万公里; 截至2009年底,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333.56万公里,乡镇通达率达到99.4%,通畅率达到92.7%,东、中部地区建制村通畅率达到95.6%和88.

5、5%,西部地区建制村通达率达到90.1%。 并建立和发展了与之相适应的公路勘察、设计、施工和养护队伍。,我国公路运输的发展,12, 汽车工业的发展: 1956年7月,长春第一批载货汽车(即解放牌)和红旗牌轿车; 随后我国在武汉、南京、济南、广州、北京、上海等地也建立了汽车工业基地; 改革开放以来,先后与德国、美国、日本、法国等合资发展轿车工业; 年生产能力180万辆。,我国公路运输的发展,13, 建立、健全了经营管理制度: 各项规章制度包括:运价制度 记费制度生产管理、技术管理劳动管理和经济核算制度,我国公路运输的发展,14,存在问题 公路标准低,质量差,数量少,混合行驶的现象严重; 运输工具

6、落后,车辆技术性能差,运力及吨位构成不合理; 经营管理比较落后。,我国公路运输的发展,15,2公路运输发展趋势,(1)加强公路建设,特别是高速公路的建设;广泛研究和应用道路建设新技术。 (2)大力开展汽车安全技术、节能和多种燃料技术、环保技术、舒适性技术和电子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提高车辆的使用性能,减少汽车带来的“公害”。 (3)按规模化要求建立集约化经营的运输企业,行政区域的界限将趋于淡化;广泛开展公路快速客、货运业务;大力开展集中运输、集装箱运输、专业化运输等。 (4)发展公路智能运输系统。全球定位系统(GPS)广泛被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方兴未艾;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CAD)应用范围

7、进一步拓展;道路检测技术有所突破。,16,2公路运输发展趋势,在汽车运输管理领域采用现代技术,主要包括: 1、全球定位技术(GPS) 2、移动通信技术(MCS) 3、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CMS) 4、智能交通系统(ITS),17,1、全球定位技术(GPS),可在全球范围内向任何用户提供车辆的定位和导向服务。GPS技术优点: 定位精度高、报时准确、 全天候服务、 不受地理条件限制、 显示直观和易于同其它设备联接等,18,2、移动通信技术(MCS),GMCS技术:全球性移动通信技术 陆地移动通信系统与卫星移动通信系统结合。 功能:在地球上的任何地点,实现运输车辆之间、车辆与客货运站点之间、运输场站

8、之间以及运输企业与用户之间的运输生产组织通信联系。,19,3、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CMS),用于企业内部管理的计算机信息系统: 运输市场分析系统 车辆科学管理系统 运输生产调度系统 运输成本分析系统 运输场站管理系统,20,4、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CMS),专家系统:进一步与货主单位的货物信息系统联网; 减少管理文件及其处理的成本费用;还可提高其信息传输速度;加速商品周转并使运输组织合理化。,21,5、智能交通系统(ITS),智能运输系统是将先进的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数据通信技术、传感器技术、自动控制理论、运筹学、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综合运用于交通的运输、服务控制、车辆的运行管理,加强车辆、道

9、路、使用者之间的协调与统一,从而形成一种定时、准确、高效的综合运输系统。,22,“十五”规划,总 里 程:150万公里高速 2.5万公里;二级以上23万公里 密 度:15.1公里/百平方公里 车 辆:客车达到115万辆,货车达到490万辆 路网规模:99.5%乡镇,93%行政村通公路 重点建设:“一个系统三个网络”全国公路主骨架系统:“五纵七横”区域干线公路网络县乡公路网络公路运输服务网络,23,一纵,三纵,五纵,一横,五横,四横,六横,七横,二纵,二横,三横,二横,四纵,24,2020年公路发展总目标,总里程: 400万公里 高速公路里程:8万公里 高速公路密度:0.8公里/百平方公里 目标

10、: 满足旅客个性化出行要求; 与现代物流有机融合; 交通智能化达到先进水平。,25,第二节 公路运输设备,一、公路设计的依据及公路等级 二、公路线路的平面、纵断面与横断面 三、公路的构成 四、高速公路 五、公路站场 六、公路交叉,26,一、公路设计的依据及公路等级,公路设计,是根据公路的使用任务、性质和交通量以及所经地区的地形、地质等自然条件来决定公路在空间的位置、线形与尺寸。即公路在平面、纵断面、横断面上的几何形状与各部分尺寸设计。,27,(一)公路设计的依据,1.设计车辆:设计控制的标准型号的汽车。 2.设计车速:指气候正常,交通密度小,运输只受公路本身几何尺寸、路面附属设施等因素影响时,

11、一般驾驶员安全舒适行驶时的最大速度。 3.交通量:是确定公路等级的重要依据。 (1)年平均日交通量是公路普遍采用的交通计量单位。以全年交通量除以365而得。 (2)高峰小时交通量实际设计中采用一年的第30个高峰小时交通量为依据。相当于年平均日交通量的1.5倍。 (3)远期交通量是公路改建扩建的依据,可以由现行交通量推算得到。,28,(二)公路的等级,公路是指连接城市、乡村,主要供汽车行驶的具备一定技术条件和设施的道路。根据公路的作用和使用性质,可划分为国道主干线公路(国道)、省级干线公路(省道)、县级干线公路(县道)、乡级公路(乡道)以及专用公路。 公路等级( Road classificat

12、ion ) 公路根据交通量及其在交通网中的意义,分为下述五个等级。如下表:,29,公路的等级,30,二、公路线路的平面、纵断面与横断面,(一)公路线路的平面 1线路平面及其组成要素 线路平面:道路中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 组成要素:直线、圆曲线和缓和曲线。 要求:直线和曲线协调有比例的交替,变化缓和、平顺,曲线半径、长度与相邻直线适应。,31,(1)曲线半径,汽车在弯道上行驶时,所受的离心力大小与汽车的重量成正比,与曲线半径的大小成反比。 曲线半径大小的确定分为曲线设置超高和不设置超高两种情况。 在选择曲线半径时,应尽量采用最大的半径;一般情况下宜采用不设超高的半径;当地形或其它条件限制时,可以

13、采用设置超高的半径,但不要轻易采用最小半径,尤其是位于平坡或下坡的长直线尽头处,不得采用最小半径。,32,各级公路主要技术指标,33,(2)曲线超高和加宽,为了使汽车能在小半径曲线上不减速安全行驶,把曲线部分的行车道建成外侧高于内侧的单向横坡,其外侧超出的部分即为曲线超高。 加宽:公路弯道上的路面当曲线半径小于一定数值时需要加宽。 汽车在弯道上行驶时各车轮的轨迹半径是不相等的,所以汽车行驶需要有更宽的路面。 曲线上的路面加宽一般设置在曲线内侧。,34,(3)缓和曲线,缓和曲线(Transition curve):汽车由直线进入圆曲线或由圆曲线进入直线时,其运动轨迹是一条曲率逐渐变化的曲线称为缓

14、和曲线。 设计缓和曲线,就是要确定它的长度和合理的形式。其长度的确定,主要考虑: 1、驾驶操作从容、旅客感觉舒适; 2、超高的附加坡度不宜过陡; 3、行驶时间不宜过短。 其形式主要有回旋曲线式、三次抛物线式、双纽式等。,35,(4)曲线的最小长度,曲线过短,司机操作困难 通常不小于3s4s内所走的路程 ; 离心力变化率大,旅客心理状态不好; 应尽量设置较长的曲线 曲线连接有同向曲线、反向曲线、复曲线的连接等形式。,36,2平面视距,为了行车安全,驾驶员应能随时看到汽车前方一定距离的路面,一旦发现前方路上有障碍物时和对面来车,能及时采取措施,避免相撞,这一必要的最短距离,称为行车视距。,37,视

15、距类型,停车视距(路面视距S停):是指汽车在单车道和明显分车道上行驶,遇到障碍物不能绕行,只能刹车停住所需的最短距离。 错车视距(S错):在行车密度不大的双车道上,汽车常在道路中部行驶,发现对向来车时各自驶向本身车道所需的最短距离。 会车视距(S会):指单车道上或路面不宽的双车道上,对面的车辆没能及时或无法错车,只能相对停住避免碰撞所需最短距离。,38,超车视距(S超):是指不同速度的车辆在双车道上行驶时,当快速车追上慢速车以后,需要占用供对向汽车行驶的车道进行超车,为了超车时的安全,驾驶员必须看到前方足够长的车流空隙,以便在对向车道上出现来车之前完成超车而不阻碍被超汽车的行驶。这种快速车超越

16、慢速车后再回到原来车道上行驶所需的最短距离,称为超车视距。,视距类型,视距类型 停车视距 错车视距 会车视距 超车视距,路面视距S停:汽车在单车道和明显分车道上行驶,遇到障碍物不能饶行,只能刹车停住所需的最短距离。,S错:在行车密度不大的双车道上,汽车常在道路中部行驶,发现对向来车时各自驶向本身车道所需的最短距离。,S会:单车道上或路面不宽的双车道上,对面的车辆没能及时或无法错车,只能相对停住避免碰撞所需的最短距离。,S超:快速车超越慢速车后再回到原来车道上行驶所需的最短距离。,40,l反表示驾驶员反应时间内车辆运行的距离 l制表示制动距离;l安表示安全距离 s1 表示加速行驶距离 s2表示超车汽车在对向车道上行驶的距离 s3表示超车完了时,超车汽车与对向汽车的安全距离 s4表示超车汽车从加速到超车完了这段时间内,对向汽车行驶的距离,视距类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公路与桥梁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