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适宜技术-落枕及针灸

上传人:xzh****18 文档编号:54195511 上传时间:2018-09-09 格式:PPT 页数:54 大小:98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适宜技术-落枕及针灸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中医适宜技术-落枕及针灸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中医适宜技术-落枕及针灸_第3页
第3页 / 共54页
中医适宜技术-落枕及针灸_第4页
第4页 / 共54页
中医适宜技术-落枕及针灸_第5页
第5页 / 共5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适宜技术-落枕及针灸》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适宜技术-落枕及针灸(5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 医 适 宜 技 术,袁 三 文,落枕的定义,本病是以睡后一侧颈项疼痛、酸胀、活动不利为主要表现的肢体痹病类疾病。,落枕的定义,西医病因:落枕多因睡眠时枕头过高、过低或过硬。或睡姿不良,头颈过度偏转,使颈部肌肉长时间受到牵拉,处于过度紧张状态而发生静力性损伤。损伤往往累及一侧软组织,如发生于胸锁乳突肌、斜方肌或肩胛提肌痉挛等。 中医病因:落枕是因睡眠姿势不当或睡中感受风寒所致。,落枕的定义,季节:春冬两季发病较高。 人群:多见于青壮年,男多于女。 中医病机:此病乃平常缺乏筋骨般炼,身体衰弱,气血不足,循环不畅,舒缩活动失调,复因严冬受寒或盛夏贪凉,风寒外袭,导致经络不舒,肌筋气血凝滞而痹阻不

2、通,僵硬疼痛而发本病。,落枕的定义,中医诊断 : 常于睡后起床发现病痛,多见于青壮年,男多于女,春冬两季发病较多。 患者头部倾向于患侧,旋头时常与上身同时转动,以腰部活动代偿颈部活动,颈部一侧或双侧疼痛、酸胀,转动时疼痛加剧,其痛可向背部和肩部放射。,落枕的治疗,一、辨证选方风寒袭络证:治法:祛风通络、散寒止痛。方药:荆防败毒散加减或羌活胜湿汤、羌活灵仙汤、葛根汤加减。瘀血阻络证:治法:活血止痛。方药:和营止痛汤加减。,落枕的治疗,二、外治局部可贴伤湿止痛膏,风湿跌打膏,落枕的治疗,三、针灸可选用落枕、后溪穴为主,配合绝骨、昆仑、大椎、风池、阿是等穴,用强刺激手法。耳针可选择压痛点、神门、皮质

3、下等穴,留针20分钟。 推拿按摩:按摩推拿治疗落枕,有很好的疗效。因按摩可很快缓解肌肉痉挛,消除疼痛,故往往经治一次,症状即减轻大半。,落枕的治疗,常用的手法有:1.揉摩法:患者端坐,术者站于患者背后,先用小鱼际在患者颈项部和肩肿部肌肉上依次揉摩1015次。2.提拿法:揉摩之后,术者用拇指和食指提拿颈项部患处。提拿时手指与肌腹垂直,一提一松,双手或单手交替进行。手法强度以患者感到患处痠胀。微痛为宜。重复操作510次。,落枕的治疗,3.双手端项旋转:上法术毕,嘱患者自然放松颈项部肌肉。术者一手持续托起下颏,一手扶后枕部,使颈略前屈,下颏内收。双后同时用力向上提拉,并缓慢地左右旋转头部510次,以

4、活动颈椎小关节,最后用力将下颏向一侧作稳妥斜板,即可听到清脆之响声,立即感到项部舒适。 康复:作头颈部的俯仰旋转活动,以舒筋活络,增强颈部肌肉力量。,落枕的治疗,四、拔罐(一)取穴主穴:阿是穴。配穴:风门、肩井。阿是穴位置:颈部压痛最显处。,落枕的治疗,(二)治法阿是穴,用力揉按片刻,常规消毒后,以三棱针快速点刺35下,或用皮肤针中等度叩打,叩打面积,可相当于罐具口径。然后,选用适当口径之罐具吸拔。配穴可取12个,针刺得气后,留针,再于针上拔罐。吸拔时间均为1015分钟。起罐后,可在阿是穴用艾卷回旋灸57分钟。每日1次,不计疗程。,落枕的治疗,(三)疗效评价以上法共治260例,均在13次内治愈

5、,其总痊愈率为100。历史考证:落枕在素问骨空论称为失枕,曰:“失枕在肩上横骨间。”清胡廷光伤科汇纂旋台骨载:“有因挫闪及失枕而项强痛者。,针灸的作用及原理,一、疏通经络1疏通经络是针灸治病最主要、最直接的作用。 2疏通经络就是调理经气。3针灸具有良好的镇痛作用。,针灸的作用及原理,二、 扶正祛邪1扶正祛邪是针灸治病的根本法则和手段。2腧穴偏补偏泻的性能3补泻和艾灸的扶正祛邪作用 三、平衡阴阳,针灸取穴法,一般可分为骨度分寸法、体表标志法、指寸法和经验取穴法等。这里主要介绍经验取穴法、自然标志取穴法、手指比量法。,针灸取穴法,一、经验法经验法是人们在长期实践中积累的取穴法,此法简便易行,如1直

6、立垂手,中指指端即为风市穴,两手虎口自然平直交叉,在食指指端即为列缺穴。如垂手中指端取风市,两手虎口自然平直常用骨度分寸表,针灸取穴法,二、自然标志取穴根据人体表面所具的特征的部位作为标志,而定取穴位的方法称为自然标志定位法。人体自然标志有两种: 1、活动标志法:是依据人体某局部活动后出现的隆起、凹陷、孔隙、皱纹等作为取穴标志的方法。如曲池屈肘取之。 2、固定标志法:即是以人体表面固定不移,又有明显特征的部位作为取穴标志的方法。如人的五官、爪甲、乳头、肚脐等作为取穴的标志。,针灸取穴法,三、手指比量法以患者手指为标准来定取穴位的方法。由于生长相关律的缘故,人类机体的各个局部间是相互关联的。由于

7、选取的手指不同,节段亦不同,可分作以下几种。 1、横指同身寸法:以名“一夫法”,是令患者将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并拢,以中指中节横纹处为准,四指横量作为:3寸。 2、中指同身寸法:是以患者的中指中节屈曲时内侧两端纹头之间作为一寸,可用于四肢部取穴的直寸和背部取穴的横寸。 3、拇指同身寸法:是以患者拇指指关节的横度作为一寸,亦适用于四肢部的直寸取穴。,针刺技术操作,定义:针刺技术操作是中医最常用的,即用金属制成不同形状的针,运用不同手法在人体上刺激一定的穴位,通过经络腧穴,调整人体脏腑气血,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在护理上常的有毫针刺法、梅花针刺法、耳针刺法等。这里主要介绍毫针刺法。,针刺技术操作

8、,毫针刺法1、物品准备:治疗盘内备以消毒的毫针、镊子、75%酒精棉球,干棉球、弯盘2个(一个盛放污棉球;一个内盛消毒液,浸泡用过的毫针)。,针刺技术操作,2、进针法:以75%酒精棉球消素穴位皮肤后,术者以左手拇指或食指按压穴位,用右手持针,紧靠左手指甲缘,以拇、食指下压力快速将针刺入皮肤,然后右手边捻转针柄边将针体刺入深处。此为单手进针法,多用于5cm以内的短针。若为6.67-10cm以上的长针,可采用双手进针,即以左手拇、食指裹棉球捏住针体,露出针尖0.67-1cm,右手拇、食指夹持针柄,两手同时下压,快速将针尖刺入穴位皮肤,然后左手支持针体,右手拇、食指捻转针柄,将针刺入深处。,急救穴位,

9、1、人中位置:人中沟上三分一与下三分二之交会点。人中沟中央近鼻孔处。,急救穴位,2、百会位置:前发际正中对上五寸,后发际直上七寸。,急救穴位,3、合谷位置:拇指和食指张开,以另一手的拇指之第一指关节横纹放在虎口上,拇指尖到达的地方。 4、内关位置:在掌后第一腕横纹正中直上两寸,拇长屈肌腱与指浅屈肌腱之间。 5、少商位置:在拇指的指骨体外侧,距指甲角外零点一寸。,急救穴位,6、足三里位置:位于膝盖骨下缘直下三寸,距离胫骨粗隆外侧一横指处。 7、气海(丹田)位置:在肚脐正中直下一点五寸。前正中线脐下一点五寸。,急救穴位,8、太冲位置:在拇趾除与二趾的趾缝,后约两寸。 9、涌泉位置:在足底(脚趾除外

10、)第二三趾缝与脚跟成一直线,上三分一与下三分二的交汇点。,晕厥,本症是由于一时性脑缺血、缺氧引起的短暂意识丧失。多为患者平素体质虚弱,加之血管运动失调或神经精神因素不稳定而诱发。,晕厥,发作时取穴:合谷、人中、百会、少商。手法:先使病人取头低足高位,同时注意保暖,维持呼吸道畅通。先针合谷、人中二穴,捻转加提插,强刺激,不留针。随后再针刺百会、少商,轻度捻转,得气后留针,间歇运针,直至完全清醒。,晕厥,发作后取穴:百会、内关、神关、足三里。手法:上穴均用毫针捻转补法施治,针时嘱患者放松身心,意守丹田,自然呼吸。针入穴后,则结合呼吸补泻,吸气时意守丹田,呼气时意守针下,如此7呼。一天一次,共治5次

11、为一疗程,虚脱,定义 多因体质素虚,加之过度疲劳、大量出汗、剧烈腹泻等原因而引起,临床上以面色苍白、汗出肢凉、脉微细为主症,虚脱的治疗,足三里、内关穴:毫针刺用捻转补法。神阙穴:用艾条隔盐灸。关元穴:用艾条直接雀啄灸。病人头低足高位,艾灸结合指针按压法,针刺留针并间歇运针布气催气,以肢温、汗收、脉起为度。针灸治疗至吞咽功能完好时,及时给病人以热饮。,癫 痫,定义 原发性癫痫一般有小发作与大发作两种类型。小发作的症状常类似晕厥,发作时间短暂;大发作时,一般病人均是先突然尖叫一声,继而跌扑昏倒,口吐白沫,牙关紧闭,口唇及全身青紫,有的发作后即呈昏睡状态。,癫痫的治疗,取合谷、下关、百会、太冲、涌泉

12、、腰奇穴。先以筷子等物裹以布类塞入患者上、下牙齿之间,以免咬肌痉挛咬伤舌头,随即针刺合谷(双)、下关穴强捻转刺激。医者意守针下,辨别气感,根据针下之感,虚则补之,实则泻之,持续捻针,促其清醒。清醒后再针百会、太冲、涌泉、腰奇四穴,医者集中精力,意守针穴,嘱患者意守针下,随着运针而变换意守之穴,得气后酌情留针,如此每周针治12次,直至病人面色红润,身体一般情况好转后可暂停针。嘱患者避免饥饿疲劳和不良精神刺激,以控制癫痫发作。,昏 迷,定义 可由各种原因导致大脑功能严重紊乱引起。临床上以意识丧失、神志不清、呼之不应为主要特征。重度昏迷除仅维持呼吸及血液循环外,感觉、意识及各种反射均消失。较轻度的昏

13、迷,吞咽、咳嗽、角膜及瞳孔反射等仍可存在。昏迷常发生于各种疾病的重危阶段(如脑血管意外、严重中毒等),所以,临床急救昏迷时必须积极地治疗原发病。针灸可醒脑开窍,减轻昏迷程度,调节全身机能,故可作为一项常规抢救措施。,昏迷,可由各种原因导致大脑功能严重紊乱引起。临床上以意识丧失、神志不清、呼之不应为主要特征。重度昏迷除仅维持呼吸及血液循环外,感觉、意识及各种反射均消失。较轻度的昏迷,吞咽、咳嗽、角膜及瞳孔反射等仍可存在。昏迷常发生于各种疾病的重危阶段(如脑血管意外、严重中毒等),所以,临床急救昏迷时必须积极地治疗原发病。针灸可醒脑开窍,减轻昏迷程度,调节全身机能,故可作为一项常规抢救措施。,昏迷

14、 的治疗,取人中、合谷、十宣、丰隆、手足十二井穴。先用毫针刺人中、合谷穴,行强刺激捻转提插泻法,留针30分钟。痰多加丰隆穴泻之,留针30分钟。必要时可酌情延长留针时间,并间歇运针。留针期间,用三棱针点刺十宣穴和手足井穴出血。探测预后可用毫针刺中冲穴12分深,医者意导针下,持续捻转,勿使针尖游离得气之穴位组织,捻针片刻,如患者知痛呼叫或肢体抽动,则预后良好,反之预后欠佳。,小儿惊厥,定义由大脑皮质机能受损导致意识和运动障碍,是中医儿科四大险症之一。多由高热、颅内感染、中毒、代谢紊乱等原因引起。中医学将小儿惊厥分为急惊与慢惊两种,认为急惊病在肝,多为发热惊厥,易治。慢惊病在脾,多为无热而惊,较难治

15、。小儿惊厥的主症为局部或全身肌肉痉挛、抽搐,发病时意识不清。,小儿惊厥的治疗,取百会、印堂、合谷、太冲、昆合穴,用指针番掐揉。医者意导指尖,集中思想,掐穴得气,勿伤表皮,至痉挛、抽搐缓解或消失,面色及意识均好转后,用毫针轻刺上述穴位留针,后再速治原发病,如系发热惊厥同时运用冷敷法,无热惊厥酌施艾条温灸。最后,要注意实施病因治疗。,末梢血管痉挛症,定义 晋东南民间流行“阴火”一说,系末梢血管痉挛之俗称,此症发时,痛苦异常,顶心头痛,四肢冰凉,恶心欲吐,胃痛眼黑,末梢血管痉挛症,治疗 用三棱针刺其十宣穴出黑紫血数滴,继用毫针刺涌泉穴,诸症可豁然得解。后酌情用艾灸中脘、神阙、关元穴,以善其后。,针刺

16、禁忌: 1 、部位禁忌:重要脏器部位不可针。大血管所过之处应禁刺。重要关节部位不宜针刺。 2 、腧穴禁忌:孕妇禁针合谷、三阴交、缺盆以及腹部、腰骶部腧穴。小儿禁针囟会。女子禁针石门。 3 、病情危重预后不良的禁针。内经提出五夺、五逆禁针既是此意。 4 、大怒、大惊、过劳、过饥、过渴、房事、醉酒等禁针。 二、灸法禁忌: 1 、穴位禁灸,如哑门、风府、天柱、承光、头临泣、头维、丝竹空、攒竹、睛明、素蓼、禾蓼、颧蓼、迎香、下关、人迎、天牖、天府、周荣、渊液、乳中、鸠尾、腹哀、肩贞、阳池、中冲、少商、鱼际、经渠、地五会、阳关、脊中、漏谷、阴陵泉、条口、犊鼻、阴市、伏兔、髀关、申脉、委中、殷门、承扶、白环俞、心俞等。 2 、病证禁灸:病在三阳不宜灸,阴虚内热者不宜灸,表证不宜灸,温热病不宜灸,湿热病不宜灸等。 三、根据现代医学研究及临床实践看,过去古代的禁针、禁灸有时代的局限性,现代临床实践中,许多禁忌已经不存在,针刺技术操作 的定义,针刺技术操作是用金属制成不同形状的针, 运用不同手法在人体上刺激一定的穴位,通过经 络腧穴,调整人体脏腑气血,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