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大学马哲复习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4186870 上传时间:2018-09-09 格式:PDF 页数:11 大小:55.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建筑大学马哲复习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建筑大学马哲复习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建筑大学马哲复习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建筑大学马哲复习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建筑大学马哲复习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建筑大学马哲复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筑大学马哲复习(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及其关系。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基本组成部分。关系: 三者有机统一。 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政治经济学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资本主义的理解剖析,科学社会主义是马的结论和归宿。在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中,核心地位是科学社会主义。2.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1)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2)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集中表现为它的彻底的批判精神。 (3)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表现为它力求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如实的认识世界不带任何偏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还在与它的深刻性,对任何一个领域都不是浅尝辄止。(4)马克思主义的科

2、学性和革命性都是以实践性为基础的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和归属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1、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及其关系 答: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方法论同世界观是统一的,哲学是系统化、 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2.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两个方面的内容答: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 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的思维

3、能不能认识现实的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的反映现实?即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3.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对物质的理解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是唯物主义的最初形态。按照恩格斯的说法, 朴素唯物主义的基本特征是:试图在某些具体的有形物体中,试图在某些特殊的东西中,寻找具有无限多样性的自然现象的统一。 朴素唯物主义肯定世界的物质本原性和统一性,但是由于认识水平的限制,它总是把某种或具体的物质形态看作是世界的物质本原和统一的物质基础。它认为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 而不是由神创造,肯定了世界的本源是物质。它试图从物质的发展变化过程中说明万物的产

4、生,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共同点,都坚持了唯物主义方向,认为物质决定了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三者有着不可分割的历史联系 A)机械性 B)形而上学性C)不彻底性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存在具有无限复杂的多样性和丰富多彩的运动形式;物质世界处在永恒的运动、变化、发展之中; 时间与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物质运动有着自身的客观规律; 意识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是高度组织起来的物质劳动实践在从猿到人的发展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意识和思维的内容是对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意识和思维存在的形式是语言, 而语言的外壳则是由物质空气的震动

5、产生的声音。无论从哪一方面看,意识都不能离开物质而独立存在;物质却是存在于意识之外,可以为意识所反映,而又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存在。4.物质、运动、时间、空间的关系 答: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相对的静止。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物质运动与时间和空间的不可分割,证明了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即一去不复返。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

6、性。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从根本上说,世界上除了运动的物质,什么也没有。5.物质决定意识及意识反作用于物质的表现答: 1.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2.意识从其起源来看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3.意识作为一种反映形式,他的形成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即由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再到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 最终发展为人类的意识。这表明,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6.人类社会的物质性(1)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自

7、然界是人类社会得以产生的物质前提。(2) 人 类 社 会 的 发 展 是 一 个 自 然 历 史 过 程 , 即 不 以 人 的 主 观 意 志 为 转 移 的 过 程 。(3)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力量,并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4) 物 质 生 活 的 生 产 方 式 制 约 着 整 个 社 会 生 活 、 政 治 生 活 、 精 神 生 活 的 过 程 。(5)社会基本矛盾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决定社会历史一般过程。(6)人类社会物质性的特殊标志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所体现的物质性,即它们本身固有的“物质变换”和“物质关系”,并最终体现在作为

8、物质力量的生产力上。7.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原理: 1.马哲关于世界本质问题的一个基本原理。世界是统一的,即世界的本原是一个;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即世界统一的基础是物质;2.从物质和意识、统一性和多样性( 或共相和殊相) 辩证关系的高度对世界本质的根本理解,它是指多样的世界万物是有统一性本质的, 这个统一性本质是物质,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在时间和空间中有规律地永恒运动着的客观实在。 3. 人们从哲学基本问题的高度,从一般和个别关系的角度对世界本质的认识,也就是说, 在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中包含着两种基本关系,即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一般和个别( 或统一性和多样性) 的关系理论意

9、义 :这一原理是辩证唯物主义整个理论大厦的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系列原理、原则都是以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为基础,为中心的。 实践意义1.既然世界统一于物质,那么在实践中就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2.既然世界的统一性是多样性中的统一性,那么在实践中就要把集中统一和灵活多样结合起来,把纪律和个性结合起来,把秩序和自由结合起来,反对专制主义和无政府主义,反对僵化和无序。3.既然物质是运动的,那么在实践中就要坚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与时俱进,把发展和稳定统一起来。 4.既然物质运动是在时空中进行的,那么在实践中就要有强烈的时空观念,重视和珍视时空,因地制宜,因时

10、制宜地作好工作。5.既然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那么在实践中就要尊重、认识和利用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认真学习和运用科学知识。8、实践的含义、特征、形式含义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具有客观物质性和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 特征 : 1. 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 2. 实践是有意识、 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 3.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形式 :实践的基本形式有生产实践、改造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验。9、实践在意识产生、认识过程(第二章)、人类社会中的作用。在意识产生中的作用:劳动和社会实践是意识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动力。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

11、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社会中的作用1 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2 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时间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总之全部的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10、与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相对应,社会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及其关系概念 :客观规律是指事物运动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主观能动性: 人们能动地认识世界和能动的改造世界的实践能力和作用。辩证关系: (1)尊重客观规律是

12、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只有认识掌握客观规律,才能达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目的(2)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尊重失误发展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实践是基础 (3)正确地发挥主观能动性作用,要从实际出发; 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社会历史趋向与主题的选择:社会历史趋向属于历史决定论的内容,是社会历史规律的决定作用 : 主题选择是历史主体在社会发展中的能动性和选择性,是既定的历史条件下对社会生活未来发展的多种可能的方向目标方式的选择。只有实践能检验选择是否正确。马克思主义历史决定论强调社会历史规律的客观性,

13、是为了实现主体的正确选择。主体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关键在于主题选择必须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和人民的愿望。例子 :19 世纪中叶以后,中国内外不振,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领导中国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革命之路,实践证明选择正确。11、唯物辩证法对联系、发展的理解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和发展具有普遍性和多样性。(一)事物的普遍联系联系定义: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联系的特点:1、有客观性。坚持联系的客观性,就是在联系的观点上坚持了唯物论。2、普遍性。 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

14、系之中;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3、多样性。直接、间接联系;内部、 外部联系,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等。不同的联系构成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存在状态和发展趋势。(二)事物的永恒发展事物的相互联系包含事物的相互作用,而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一定形式的运动都意味着一定的变化。变化的基本趋势是发展。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2、新事物在本质上优越于旧事物,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原因所在。在社会历史领域内,新事物是社会上先进的、富有创造力的人们创造性活动的产物, 它从根本上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因而必

15、然战胜旧事物。12、对立统一规律(即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及其辩证关系以及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及其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有两个方面含义:1.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2.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矛盾分为:对抗性和非对抗性两种基本形式。辩证关系 :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在事物的矛盾中,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同

16、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矛盾斗争性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绝对性,矛盾同一性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静止的相对性。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与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相结合,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的发展。矛盾的 同一性 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一、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二、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三、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趋势。矛盾的 斗争性 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一、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竞长争高,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二、矛盾双方的斗争, 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矛盾的相互排斥、否定促成旧的矛盾统一体破裂和新的矛盾统一体产生,从而使旧事物发展成新事物。矛盾的斗争性和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是相互结合共同发生作用的。但在不同的条件下,二者所处的地位会有所不同。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自始至终存在着矛盾运动, 即所谓的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矛盾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