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支玉恒——《再见了,亲人》张江平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4186855 上传时间:2018-09-09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7.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赏析支玉恒——《再见了,亲人》张江平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赏析支玉恒——《再见了,亲人》张江平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赏析支玉恒——《再见了,亲人》张江平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赏析支玉恒——《再见了,亲人》张江平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赏析支玉恒——《再见了,亲人》张江平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赏析支玉恒——《再见了,亲人》张江平》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赏析支玉恒——《再见了,亲人》张江平(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赏析支玉恒再见了,亲人认真阅读了支玉恒老师的课堂实录再见了,亲人,感觉支老师的教学很质朴、很常规,有一种低调却耐人寻味的魅力。支老师的语言:支老师语言平实自然, 极富亲和力。 对学法的指导明确却不落痕迹。自由、开放的教学理念深蕴于机智的教学语言之中。教学评价更是以生为本, 体现了教学的民主与平等, 给予了学生充分的肯定与自信。 幽默诙谐的话语犹如清新剂, 营造出了愉悦和谐的课堂氛围。现一一记录下来:我对大家读课文的要求不多, 只有一个,就是你读完以后得想办法说点什么,这是阅读的一个能力,也是一个习惯。比如对课文的内容、结构、课文的情感,要试着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让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看法与见解

2、,对学生来说,极具挑战性,因为这就要求学生读书时除口到、眼到外,更得心到。心到了还得组织语言, 清晰有条理地讲述出来。 如果把这一条作为一项课堂常规来抓,势必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你愿意怎样读就怎样读,默读、朗读、两人读、小组读都可以,你有选择学习方式的自主权。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对课文总的看法,总的感受,有问题也可以提出来。愿意怎么读就怎么读, 愿意说什么就说什么, 多么自由而开放的方式。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兴趣、 能力来决定读的形式和说的内容,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这个问题很好,真把我问住了,你把这个问题写在黑板上,先记下来。你把这个问题记在心里,等一下上课注意听,如果懂了,就别说了,如

3、果不懂就再提出来,好吗?不同的问题给予不同的对待, 对于能揭示文章主旨的问题老师的处理方式非常地郑重, 很好地激励了学生。 对于一般性的问题老师则请学生注意听,在认真听的过程中寻求答案。想跟我辩论吗?但现在你还辩论不了。我希望你们好好做第二轮阅读。怎么读?这回要求就多了。一边读一边抓住事实,看看课文写了什么事实, 再仔细看看这些事实里蕴含了什么道理?你得理解它,理解了以后,用自己的话给我讲道理,来说服我。第二呢?要抓情感。 看看作者是以什么情感来写的?他表达了朝鲜人民和中国志愿军的什么感情?抓住感情后,你自己去体会,并且要能有感情地读出来,来感动我。就这样,用你的理解来说服我,这叫“晓之以理”

4、 ;用你的体会来感动我,这叫“动之以情” 。最后让我承认大家的看法,承认朝鲜人民和中国人民志愿军是亲人。看样子,准备得差不多了,你要知道,我可是一个顽固不化的人,不是那么容易说服,我也有一付铁石心肠,不容易受到感动。你得有充分的思想准备,现在行了吗?好,那我先试试你们的“火力” 。在学法的指导上支老师不遗余力。显然,每个学生对于挑战老师是既兴奋又跃跃欲试。当然,不能盲目挑战, 支老师一边清晰地讲授了挑战的方法, 一边又暗示了挑战的难度。 在支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们能不冷静思考,热忱回答吗?你要想说服我, 就得讲出道理来。 光和我“抬杠”是不行的。你们的火力还可以,但要完全说服我,感动我,你们还得

5、努力,现在可以了吗?用事实来说明什么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什么不是!可以了就准备发言,不用举手,有话站起来就可以说。先声明“老师,我要说服您!”或是“老师,我要感动您! ”要说服我的,就先把你作为依据的课文读出来,然后再讲理。要感动我,就得读得有声有色,有感染力。好吧,开始。课堂宛若辩论的会场,充满智慧与激情。你注意到没有,课文中用了许多“反问句”,说得比“陈述句”要有力得多。你能就你说的这些内容,说一个反问句来质问我,把我问得哑口无言。能试试吗?问得很好。我承认自己哑口无言了。引导学生活学活用。好,谁敢举手说我是班里读得最好的?有这个自信没有?我发现咱们班同学挺喜欢学习, 挺喜欢争取第一

6、。 但是我一问谁敢自己读?却都往后钻?人要是没有自信,这一辈子就什么事也做不好,什么叫自信?相信自己能把摆在面前的事做好,这就叫自信。自信可不是骄傲, 现在谁能很自信地举手?其实他读起来不一定是最好的,但是他这一份自信是最好的。评价得多好啊! 怎样才能拥有自信?不断地练习,不断地获得肯定,不断地进步才是自信的源泉。读了这段,我现在不让你多说了,只让你说一句话,你最想说的一句话,谁说?灵活地变化教学形式,给课堂带来一些令人欣喜的变化。如果能把最后一句也改成反问句来问我,我就得向你鞠躬了。看来我非给你鞠躬不可了!好吧,说话算话。我给你鞠躬,你也该有点表示吧?对于学生来说,老师的鞠躬该是多大的肯定和

7、鼓励啊!这一个鞠躬又将给予学生多大的自信与动力啊!在课堂上,什么时候,老师们才能放弃传道者的姿态,民主平等地与学生交流沟通呢?支老师的问题:是什么力量使大嫂跑到前沿阵地上挖野菜?为什么说他们的友谊比山还高,比海还深?课文上说小金花很刚强, 那为什么和志愿军叔叔分别的时候掉眼泪了?生口说师心, 以上三个问题实际上是学生提出的,老师巧妙地抓住了并让学生板书在黑板上,留给全体学生思考。朝鲜人民和志愿军不是亲人(有血缘关系的人),因此我说作者说的不对。既然不是亲人, 哪来的“再见了,亲人”?想跟我辩论吗?志愿军付出与朝鲜人民并肩作战,付出了这么多(简述背景),为什么他们要回国了,怎么来送行的只有大娘、

8、小金花和大嫂三个人?这像是亲人吗?你们怎么反驳我?一个辩题,贯穿始终。全体学生灵感的闪光在此迸发。那么我还有一点不懂, 朝鲜的大娘、 小孩和大嫂为什么对志愿军这么关爱?情感的再度体验与升华。支玉恒的细节:咱们一起来把课题读一下,我听一听你们的情感怎么样?a 以后再也见不到了,要有这种情感。b 现在亲人就在眼前,一边握手,一边说:“再见了,亲人。”c 现在亲人已经上车了,站在车窗里面往外看,朝鲜人民站在站台上,望着车上的战士,怎么读?没有花哨的形式,仅凭语言的勾勒,即由课题把学生自然引入到课文的情境,不能不佩服支老师的匠心独运。什么叫“顶着打糕”? (随手拿起学生的书) 这是一本书吧?这叫拿着书,是不是?(把书放在头顶上)那么现在呢?如果它是打糕的话,那怎么说呢?肢体语言代替了单调的口述,一下子活跃了课堂,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别人打拍子唱歌,咱们打拍子读课文,你们看我的手势,就知道抑扬顿挫了。打手势,简单又清晰地引导了学生朗读的节奏、声调起伏和情感变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