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学骨骼肌肉系统

上传人:g**** 文档编号:54177517 上传时间:2018-09-08 格式:PPT 页数:74 大小:6.5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影像学骨骼肌肉系统_第1页
第1页 / 共74页
影像学骨骼肌肉系统_第2页
第2页 / 共74页
影像学骨骼肌肉系统_第3页
第3页 / 共74页
影像学骨骼肌肉系统_第4页
第4页 / 共74页
影像学骨骼肌肉系统_第5页
第5页 / 共7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影像学骨骼肌肉系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影像学骨骼肌肉系统(7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章 骨骼和肌肉系统 第一节 骨与软组织,X线:观察骨质增生或破坏; CT:观察骨内小病灶和软组织较X线佳; MRI:观察软组织和骨髓病变较X线CT佳。,一、正常影像学表现 (一)骨的结构与发育 1、骨的结构 按形状分:长骨、短骨、扁骨和不规则骨。 按结构分为: 密质骨长骨的骨皮质,扁骨的内外板 松质骨由骨小梁组成,其间充以骨髓,2、骨的发育骨化与生长 (1)骨化 膜化骨:颅盖骨、面骨。 软骨内化骨:躯干、四肢、颅底骨、筛骨。 锁骨、下颌骨 和 骨骼的发育、发展:成骨和破骨两种形式进行。,二、基本病变,1、骨质疏松 (1)定义:骨质疏松是指一定单位体积内正常钙化的骨组织减少,即骨组织的有机成

2、份和钙盐都减少,二者比例正常。骨皮质变薄,哈氏管扩大和骨小梁减少。 (2)影像表现: X和CT表现为:骨密度减低。骨小梁变细、减少、间隙增宽,皮质变薄、分层;椎体变扁,呈楔形,椎间隙增宽。 MRI表现:骨外形改变,骨小梁变细、数量减少,黄髓增多,T1WI、T2WI信号增高。,2、骨质软化 (1)定义是指一定单位体积内骨组织有机成份正常,而矿物质含量减少。 (2)影像表现: X线上表现为:骨密度减低。骨小梁和骨皮质边缘模糊;承重骨变形,如膝内翻、三叶形骨盆等。,3、骨质破坏 (1)定义是局部骨质为病理组织所代替而造成的骨组织消失。骨松质和骨皮质均可以发生破坏。 (2)影像表现: X线表现为:骨质

3、局限性密度减低,骨小梁稀疏消失而形成骨质缺损,其中无骨结构。,CT:骨松质破坏表现为斑片状骨缺损区,骨皮质破坏变现为筛孔样破坏,不规则虫蚀样改变、骨皮质变薄或半块状骨皮质缺损。 MRI:低信号骨质被不同信号的病理组织取代,松质骨破坏表现为高信号的骨髓为减低信号或混杂信号所取代。 (3)病因:炎症、肉芽肿、肿瘤或瘤样病变。 急性炎症或恶性肿瘤,骨破坏迅速,轮廓不规则,边缘模糊; 慢性炎症或良性骨肿瘤,骨破坏缓慢,边界清楚。,4、骨质增生硬化 (1)定义是一定单位体积内骨量的增多。骨皮质增厚、骨小梁增粗、增多,是成骨增多或破骨减少或两者同时存在所致。 (2)影像表现: X、CT表现为:骨质密度增高

4、,伴或不伴骨骼增大。骨小梁增粗、增多、密集。骨皮质增厚、致密。 MRI:骨质增生硬化在T1WI、T2WI上均为低信号。 骨质增生见于多种疾病:炎症、外伤、肿瘤、甲旁减、氟中毒等。,5、骨膜异常 (1)定义是因骨膜受刺激,骨膜内层成骨细胞活动增加形成骨膜新生骨,表示有病变存在。 Codman三角引起骨膜新生的病变进展,已形成的骨膜新生骨被破坏,在破坏区两侧的残留骨膜新生骨呈三角形。,(2)影像表现: X、CT表现为:早期为一段长短不定、与骨皮质平行的细线状致密影,同骨皮质间有12mm宽透亮间隙,继尔骨膜新生骨增厚与骨皮质平行排列的线状、层状、花边状骨膜反应。骨膜增生与骨皮质融合表现为骨皮质增厚。

5、 MRI表现为:显示骨膜反应较X线和CT早,骨膜新生骨在各序列上均为低信号。 (3)病因:炎症、肿瘤、外伤、骨膜下出血等。,6、骨内与软骨内钙化 (1)可为生理性或病理性的,软骨类肿瘤可出现肿瘤软骨内钙化;骨梗死所致骨质破坏可出现骨髓内钙化,关节软骨或椎间盘软骨退行性变可出现软骨钙化。 (2)影像表现: X线表现为颗粒状、小环或半环状的致密影,数量不等,可在瘤体内广泛分布或局限于某一区域。 CT能显示平片不能显示的细小钙化。 MRI对钙化不敏感。,7、骨质坏死 (1)定义是骨组织局部代谢停止,坏死的骨质称为死骨。原因是血液供应中断。 (2)X线上死骨表现为骨质局限性密度增高。一是绝对高密度:死

6、骨骨小梁表面有新骨形成,骨小梁增粗,骨髓内有新骨形成;二是相对高密度:死骨周围骨质被吸收,或在周围肉芽、脓液包绕衬托下表现为相对高密度。,8、矿物质沉积 是指铅、磷、铋等进入体内,大部沉积于骨内,在生长期主要沉积于生长较快的干骺端。X线表现为多条平行于骺线的致密带,厚薄不一,成年则不易显示。 氟进入体内过多,可激起成骨活跃,使骨量增多;也可引起破骨活动增加,骨样组织增多,发生骨质疏松或软化。X线上表现为有的骨小梁粗糙、紊乱,密度增高;有的表现为骨密度减低、骨皮质变薄、骨小梁粗疏等骨质疏松改变。,9、骨骼变形 骨骼变形与骨骼大小改变并存,可累及一骨、多骨及全身骨骼。局部病变或全身疾病均可引起。如

7、骨肿瘤可使局部变形、膨大;发育畸形、垂体功能障碍、骨软化症和成骨不全均可使骨骼变形。,10、周围软组织改变 X线:可见肌肉、肌间隙及皮下脂肪等影像。外伤或感染时可见软组织肿胀,局部密度增高,肌肉层次模糊,或见气体影;肿瘤时可见周围软组织肿块;长期肢体运动受限,可引起肢体细小、萎缩;外伤后骨化肌炎,在肌肉内见钙化或骨化影。,CT:对软组织的观察明显优于X线。水肿局部肌肉肿胀、肌间隙模糊、密度正常或略低;血肿边界清楚或不清楚的高密度区;软组织肿块密度均匀或不均匀,边缘规则回不规则,其内若有坏死液化可显示气液面或液液面。 CT可根据CT值确定脂肪瘤的诊断。同时增强扫描可判断软组织肿块的性质。 MRI

8、:软组织水肿为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血肿 T1WI、T2WI均高信号;肿瘤大多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骨与软组织的各种基本表现,对定性诊断无特征意义,应全面综合分析图像特点,才能得出合理的诊断意见。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1)部位 (2)范围 (3)边缘 (4)特征表现 (5)数目,三、 疾病诊断 一)、骨骼与软组织的创伤 影像学检查的目的: 明确有无骨折或肌腱韧带断裂; 骨折错位情况; 透视下复位治疗; 复位固定后摄片了解复位情况; 定期复查愈合情况,有无并发症; 判断是否病理性骨折。,(一)骨折 1、长骨骨折 临床病理:有明显外伤史,局部疼痛、肿胀、功能障碍,肢体局部畸形

9、。骨折是骨或软骨结构发生断裂,骨的连续性中断,骨骺分离也是骨折。 (1)X线平片 1)骨折的基本X线表现: 骨皮质断裂,骨小梁中断、扭曲、错位,并可见不规则透亮线,当为嵌插性或压缩性骨折时可表现为密度增高的条带影。,2)骨折类型: 根据骨折的程度分: 完全性:骨折线贯穿骨全径 不完全性:骨折线不贯穿骨全径 根据骨折线的形状和走向分: 横行、斜形和螺旋形; 复杂骨折按骨折线形状分为:T形、Y形等; 根据骨碎片情况分为:撕脱性、嵌入性和粉碎性骨折。,3)骨折对位和对线情况: 确定移位以骨折长骨近端为准,对位不良是骨折端的内外、前后和上下移位;对线不良是成角移位。,4)骨折断端的嵌入:骨折断端相互嵌

10、入形成嵌入性骨折。 5)儿童骨折特点: 骺离骨折 青枝骨折,6)骨折愈合: 骨折形成肉芽组织成骨细胞产生骨痂骨折断端连接固定骨痂不断增多,断端不再活动临床愈合期骨痂范围不断加大,生长于断端和骨髓腔内骨折连接坚实骨折线消失骨性愈合。,7)骨折并发症: 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 骨折畸形愈合; 外伤后骨质疏松; 骨关节感染; 骨缺血坏死; 关节强直; 关节退行性变; 骨化肌炎。,8)常见部位的骨折: Colles骨折又称伸展型桡骨远端骨折,为桡骨远端2cm3cm以内的横行或粉碎性骨折,骨折远端向背侧移位,断端向掌侧成角畸形,可伴尺骨茎突骨折。,肱骨髁上骨折多见儿童,骨折线横过喙突窝和鹰嘴窝,远端多向

11、背侧移位。 股骨颈骨折多见老年人,骨折发生于股骨头下、中部或基底部。断端有错位或嵌入。,2、脊柱骨折 (1)X线平片:椎体压缩呈楔形,前缘骨皮质嵌压。可见骨碎片,严重时脊椎后突成角、侧移、错位。,(2)CT检查: 可充分显示脊椎骨折、骨折类型、骨折片移位程度、椎管变形和狭窄以及椎管内骨碎片或椎管内血肿等。 椎体骨折分为爆裂骨折和单纯压缩性骨折。CT重点是观察有无骨碎片突入椎管,脊髓是否受压等。,(3)MRI检查:脊柱骨折可见以下情况 爆裂骨折; 单纯压缩骨折; 骨折脱位; 间盘损伤; 韧带断裂; 脊髓损伤。,3、椎间盘突出 多发生于年青人、男性多,常有外伤 或反复损伤史,腰椎最常见,其次是颈椎

12、, 疼痛及放射痛为主要症状。 椎间盘是由纤维环、髓核与软骨板三部分构成。,(1)X线平片: X线可见椎体边缘的骨质增生,椎间隙的狭窄。 (2)CT检查: 椎间盘变性:椎间盘内见空气征; 椎间盘膨出:椎间盘边缘均匀地超出相邻椎体终板的边缘,后缘向前微凹、平直、均匀一致的轻度弧形; 椎间盘突出:突出于椎体后缘的局限性弧形软组织密度影,内可见钙化,间接征象是硬膜外脂肪层受压、变形甚至消失,硬膜囊受压和一侧神经根鞘受压。,椎间盘变性,(3)MRI检查: MRI对颈、胸、腰椎间盘均有良好的显示。 椎间盘变性:水分丢失,T2WI上高信号消失,矢状面见间盘变扁。 椎间盘膨出:水分丢失、T2WI上高信号消失,矢状面见间盘向后隆起。 椎间盘突出:突出的间盘矢状面上呈半球状、舌状向后方或侧后方突出,信号强度与其主体部分一致,横断面上同CT。,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