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风防治ppt课件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54167428 上传时间:2018-09-08 格式:PPT 页数:34 大小:7.7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麻风防治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麻风防治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麻风防治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麻风防治ppt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麻风防治ppt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麻风防治ppt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麻风防治ppt课件(3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麻风病防治,华亭县疾控中心 刘永勤,一、概念:,是由麻风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性疾病(属丙类传染病),其潜伏期通常为25年,最长可达10余年。未经治疗的麻风病人是传染源,其皮肤及粘膜损害处含有大量的麻风杆菌,细菌常随破损的皮肤和鼻分泌物排出体外引起传播。,二、传染方式和途径,麻风病主要传染方式是通过长期密切直接接触、间接接触传染,空气飞沫传染。 1、直接接触传染:多菌型麻风病人上呼吸道是向外界环境排菌的最主要途径。皮肤破损时,也可向外排菌。 2、间接接触传染:麻风病人破损的皮肤或粘膜排出的麻风菌污染生活用品、水源和土壤,当健康人接触这些带菌物品、水、土壤时有传染的可能。前提条件:自身破损的皮肤和皮

2、肤粘膜。 3、皮肤和呼吸道是主要途径,现在很多人认为呼吸道是麻风杆菌的主要入口。 4、传播媒介传染的可能性(以吸血昆虫为媒介)。 5、消化道传播不定。,三、麻风病的症状,麻风菌侵入人体后,因为绝大多数人对之具有不同程度的免疫力,能迅速建立有效的免疫反应,抑制麻风菌的繁殖或杀灭麻风菌而不发病,产生所谓的“亚临床感染”。当机体免疫力低下或缺陷时,细菌繁殖到一定数量就能使机体发生临床损害。 明显的麻风症状或体征出现前,一部分病人可有全身不适,肢体酸胀,局部皮肤蚁行感,烧灼感,鼻出血或低热。麻风也是多系统性疾病,从单一微小的皮损到神经、眼、骨骼、肌肉、内脏等的受累,并可出现畸残,可以说没有一种人类的传

3、染病临床表现似麻风病的多样化,往往累及临床各科。然而皮肤和周围神经症状与体征出现最早也最常见,且是麻风病诊断、分型与鉴别诊断的主要依据。,1、皮肤症状:、斑疹:与皮面平行,仅为皮肤局限性的色素沉着,麻风病的斑疹往往伴有浸润、闭汗、毛发脱落、浅感觉障碍或萎缩,直径一般在1左右。 红斑:主要是暗红色,数目少,面积大,边缘清楚。 浅色斑:色泽比皮色淡,可自行消退,不留痕迹。 色素缺乏斑:皮损处色素脱失,像白斑。 色素沉着斑:局部皮肤色素增多所致。 靶型斑:红斑与浅色斑一圈圈相互镶嵌而成,靶形状或称徽章样状。 、丘疹:高出皮面针头大小限界性坚实的突起,位于表皮。 、结节:高出皮面,黄豆至鸡蛋大小损害。

4、 、斑块:高出皮面较明显的损害,面积大,扁平状、环状或不规则形。 、弥漫性浸润:表面光亮,略带粉红色,无明显边缘,看上去像酒醉样或水肿样,好发于耳、面部、上下肢。,、疱疹:为局限性腔内含透明或稍混浊浆液的高出平面的损害。 、溃疡: 麻风性溃疡、肢端神经血管功能障碍性溃疡。 、萎缩:是皮损消褪后的一种继发性病变,主要是由于真皮或皮下组织的浸润吸收后结缔组织的破坏所致,多见于大鱼际、小鱼际肌肉萎缩。 、癍痕:为真皮或深部组织缺损、破坏后新生结缔组织修复而形成。 、其他损害:皮肤风团样、苔藓样、角化过度、钙化或鱼鳞样变。 、皮肤附件损害: 毛发:毛发和体毛脱落是麻风病的表现之一,眉毛脱落是其最早表现

5、之一。原因是内分泌腺受累,麻风肉芽肿压迫、破坏毛囊所致。 汗腺、皮脂腺:局部浸润,汗腺、皮脂腺萎缩破坏,导致闭汗而皮肤干燥。原因一是局部炎症细胞浸润,汗腺、皮脂腺萎缩、破坏;二是周围神经受累,排汗和皮脂功能受阻。 甲、甲板增厚,粗糙,变色,失去光泽而破裂。,2、神经症状:形态变化: 神经粗大,重要而常见的特征之一,由于增生及炎症反应所致。 神经脓疡与钙化,神经组织的坏死,继而钙盐沉着。 神经纤维化,由于神经长期充血水肿,使之变性破坏的神经纤维被增生的结缔组织修复而取代。,功能障碍:,浅感觉障碍:是麻风重要的症状和体征,是致残的主要原因,初起有蚁行感,紧绷感,刺痛感,甚至奇痒。 神经痛:麻风病常

6、见的、又难以忍受的自觉症状。 运动障碍:主要是受损的神经不同而出现相应的表现。 营养性障碍: 、皮肤的营养障碍:皮肤干燥、粗糙、变薄; 、骨的营养障碍:脱钙,骨质疏松,萎缩,骨吸收; 、肌肉的营养障碍:肌变性、萎缩。 循环障碍:神经受损后,血管舒张功能紊乱,肢体循环发生障碍,局部温度降低,易发生疼痛和冻伤等。,3、眼、耳、鼻、喉症状:临床上因麻风杆菌损害神经和相应的组织而引起相应的临床症状,如视力持续减退、结膜炎、角膜炎、睑内翻、睑外翻等;耳的浸润、耳垂肥大、耳廓脱落;鼻梁塌陷、鼻骨吸收;口裂变小,牙齿脱落等。,四、麻风的分类(五级分类法),麻风病的分类对诊断、治疗、预防、管理及科学研究等都有

7、重要意义,随着医学水平的发展和提高,以及对麻风病的认识逐步深入,麻风病的分类也在不断地完善和发展。 五级分类法是以光谱概念来分的,即免疫力最强的TT和免疫力最弱的LL之间,存在着很多免疫力和稳定性不同的界限类麻风,从TT(结核样型麻风)、BT(界限类偏结核样型麻风)、BB(中间界限类麻风)、BL(界限类偏瘤型麻风)、LL(瘤型麻风)象一片连续的光谱,各型类麻风之间是连续移行,可以演变的。 TT BT BB BL LL I 结核样型 界限类偏 中间界限类 界限类 瘤型 未定类结核样型 偏瘤型,1、TT:结核样型麻风 皮损局限而单一,通常只有一、两块,分布不对称,呈红色或暗红色,边缘清楚,皮肤感觉

8、丧失,有一至两条神经损害,常见受累的是尺神经、腓总神经或耳大神经,神经功能出现早而明显,可以发生严重的肌肉萎缩,运动功能障碍及畸形,一般眉毛、毛发不脱落,常规皮肤查菌阴性。,2、BT:界限类偏结核样型麻风皮损数目较多,表面粗糙、干燥、边缘较清楚,周围有多个卫星状损害,分布不对称且浅感觉障碍明显,麻木,神经粗大明显、神经损害多发但不对称,较硬、畸形出现早而重,毛发一般不脱落,皮肤涂片查菌一般阳性(1-2),3、BB:中间界限类麻风 皮损较多而复杂,具有多形性和多色性,大小不一,分布广泛但不对称,皮损边缘部分清楚部分不清楚,或者内缘清楚外缘模糊,在皮损内部或皮损外缘多有一空白区或者免疫区。有的面部

9、皮损呈蝙蝠状称“双形面孔”或“蝙蝠状面孔”。皮损处麻木及感觉消失,神经损害多发不对称,中度粗大,质较软较均匀,毛发可脱落,常不对称,治疗可再生,皮肤涂片查菌阳性(2-4),4、BL:界限类偏瘤型麻风 皮损有斑疹、斑块、浸润、结节等,呈淡红或棕褐色,表面光滑,有的皮损呈环行,内缘较清楚外缘模糊,有的内外缘均模糊不清,皮损分布广泛,但不完全对称,浅感觉障碍出现较迟且较轻,周围神经损害多对称,眉毛脱落不对称,晚期病人头发可脱落,皮肤查菌阳性(4-5),5、LL:瘤型麻风 早期皮损为淡红斑或浅色斑,小而多,分布广泛对称,边缘模糊,表面光滑,无明显感觉障碍和闭汗,有时仅有蚁行感和微痒等感觉异常,随着病情

10、的变化,可以出现面部浸润及眼结合膜充血,形成“酒醉样面孔”和“狮面状”,神经损害不明显,可出现广泛、对称的神经干粗大均匀、质软,可导致严重的畸残,双眉外13成对称性脱落,睫毛、腋毛、体毛也脱落。皮肤查菌阳性(5-6),6、I:未定类麻风 是各型麻风的早期表现,其临床症状与组织变化无两级型麻风特点,故称为未定类,常演变为其他类型的麻风。通常有一块或数块不对称的浅色斑或淡色斑皮损,边缘较清楚,一般有轻微浅感觉障碍,无神经损害,运动障碍或畸形不明显,毛发一般不脱落,皮肤查菌多为阴性,少数阳性,但菌量少。,麻风足,麻风足,爪形指,爪形手,猿手,猿手,五、麻风的化疗,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麻风联合化疗方案将

11、麻风病分为多菌型和少菌型两种类型,多菌型主要是指皮损大于或等于6块,神经损伤大于或等于2条,查菌阳性;少菌型麻风主要是指皮损1-5块,神经损伤1条或无,查菌阴性。多菌型主要包括BB、BL、LL三种类型,少菌型主要包括I、BT、TT三种类型。无论临床如何分型,只要皮肤查菌阳性,就应该使用多菌型化疗方案,皮肤查菌阴性就使用少菌型化疗方案。,1、常用药:氨苯砜DDS利副平RFP氯苯吩嗪B663 2、化疗方案为: 根据麻风检菌,可将麻风病分为多菌型MB和少菌型PB两类: 多菌型MB(成人): RFP 600mg每月一次,监服;DDS 100 mg每天一次,自服;B663 300mg每月一次,监服;B6

12、63 50mg 每天一次,自服。疗程24个月。 少菌型PB(成人): RFP 600mg每月一次,监服;DDS 100 mg每天一次,自服。疗程6个月。,六、麻风临床疗效评价标准,、显著进步:活动性皮损面积缩小50%或50%以上,结节明显缩小变平,浸润显著吸收,皮肤查菌指数每年下降0.5或0.5以上对数单位。 、进步:活动性皮损面积缩小不到50%,结节变小,浸润有一定程度的吸收,皮肤查菌指数每年有所下降。 、无变化(无进步):皮损及细菌指数基本无变化。多菌型麻风临床和细菌检查无进步者,应分析原因正确处理,如考虑为耐药者应立即上报。少菌型麻风在完成疗程时,皮损无进步,甚至出现新的损害或皮肤查菌阳

13、性者,可按多菌型麻风联合化疗方案治疗。 、恶变:皮损扩大或出现新皮损,细菌指数升高。,七、麻风临床治愈及停药标准,1、治愈标准:完成MDT治疗的病例,在监测期活动性症状完全消失,皮肤查菌阴性后每3个月查菌一次,连续两次仍为阴性者,则判定为临床治愈。 2、停药标准:完成规定的联合化疗疗程后,在以下情况下,应停止治疗,进行监测: 、多菌型麻风:临床显著进步,皮损大部分消退或持续消退; 皮肤查菌阴性或细菌指数较治疗开始时下降1.0或1.0以上,并持续下降。 、少菌型麻风: 原有皮损有消退或无扩大,未出现新皮损; 无新的神经受累或肌肉麻痹现象。,八、麻风反应及其处理,1、概念:麻风反应是指在麻风病的慢

14、性过程中,由于免疫状态的改变而突然发生的病情活跃或加剧,如原有皮肤红肿、扩大、出现许多新皮损,有剧烈的周围神经肿胀,疼痛等全身症状,麻风反应可以是麻风病初发或复发的首次症状,又是各型麻风演变的重要因素之一。 2、分类:麻风反应分为型和型两种。 3、处理:强的松6个月方案:第一个月:每天40mg ;第二个月:每天30mg;第三个月:每天20mg;第四个月:每天15mg;第五个月:每天10mg;第六个月:每天5mg。,九、麻风病的诊断要点,1、浅感觉障碍与闭汗:是麻风病最常见和较早期的表现,也是患者就医的原因之一。 2、神经粗大:是麻风病的重要特征和诊断依据之一,但并非麻风病所特有,也可见于其他疾

15、病。 3、麻风杆菌:皮肤涂片或组织病理切片抗酸染色查见麻风杆菌,是诊断麻风病的可靠依据,但查均阴性不能排除麻风。 4、特异性病理变化:诊断新病例时,均应做皮肤活检。,麻风病诊断口诀 红斑白斑,红云白癣; 不痛不痒,手脚麻木; 皮肤干燥,不见出汗; 筋络粗大,疼痛麻痹; 眉毛脱落,耳垂肥大; 肌肉萎缩,吊脚行走; 烂脚烂手,溃疡不愈; 嘴歪眼翻,口角下垂; 虎口无肉,手指弯曲; 鼻塌面肿,结节堆起。,十、麻风复发,1、概念:麻风患者经过治疗达到临床不活动后,又出现麻风的活动症状或皮肤查菌阳性或新皮损,活检符合麻风病的病理改变时称为复发。2、复发诊断标准: 、对疑为复发的病例,注意与I型麻风反应及其他皮肤病鉴别。 、临床不活动的病例,皮肤查菌重新成阳性时,必须认真核实。 、对疑为复发的病例,均应进行病理检查。、复发的诊断:必须经省、市麻风防治单位两名有经验的医师根据临床细菌和病理检查综合判断后作出诊断,并报省皮肤病防治机构。,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