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研究及对教育的启示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4163540 上传时间:2018-09-08 格式:PDF 页数:2 大小:5.8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研究及对教育的启示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研究及对教育的启示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研究及对教育的启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研究及对教育的启示(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研究及对教育的启示自从 1963 年艾里克森将同一性概念引入心理学, 已被广泛应用于社会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咨询心理学和文化心理学。自我同一性是个体在特定环境中的自我整合 , 是个体寻求内在一致性和连续性的一种能力。自我同一性是行为的建筑师, 行为所凭借的蓝图就出于自我同一性心灵, 主体行为是自我同一性的外在表现。自我同一性确立的失败会导致自我发展的无目的性、无意义性, 会使青少年丧失发展的动力源泉。临床心理学家也认为 , 青少年自我同一性发展主题的失败可能预示着日后发展中的各种心理障碍。自我同一性的获得是个体毕生健康人格的形成不可逾越的重要里程碑,

2、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标志。 近年来 , 国内也有学者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对健康人格进行理论探索, 认为自我同一是健康人格的本质特征。同一性形成始于婴儿依恋的出现、自我感的发展、独立倾向的出现, 止于老年阶段对人生的回顾与自我整合。已有关于同一性发展的研究主要针对青少年期和成年早期的个体。Marcia和其他同一性研究者认为, 个体的自我同一性状态有一条发展路径, 即由同一性扩散发展到提早成熟或延缓状态, 最后达到同一性获得。通过对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状态发展变化的跨文化研究和追踪考察, 研究者对青少年的自我同一性发展趋势得出了较为一致的结论。大多数研究者发现,个体在18 岁之前一般不能建立前后一致的同一

3、感, 并且 18- 21岁之间最能体现出同一性状态的个体差异。也就是说 , 尽管整个青少年期都存在对自我的探索,但自我同一性最重要的变化发生在青少年中期或晚期, 直到青少年晚期个体才会建立起稳固的同一感 , 特别是 20 岁左右这一时间是建立稳固同一感的关键时期。青少年早期的个体大部分处于同一性扩散、提早成熟和延缓状态, 而很少有人达到同一性获得状态。研究发现从高中到大学这一时期 , 达到同一性获得状态的人数增加, 而处于同一性扩散的人数减少; 大学高年级比大学一年级和高中学生更可能达到同一性获得。青少年自我同一性发展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 表现出不同的发展轨迹。自我同一性的发展路径可能是波动的

4、, 如前进或倒退, 也可能是稳定的。 研究发现个体的同一性发展是一个不断丧失与获得的过程, 青少年期和成年早期的个体不断地由一种同一性状态向另一种同一性状态转换。这说明, 在某一时期已经明显解决的同一性危机实际上并没有真正解决至少没有最终解决。自我同一性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就是个体与社会互相调节的过程, 因此 , 影响自我同一性发展的因素有个体内部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国内对影响青少年自我同一性发展的因素的考察集中在社会环境因素, 其中包括 : 家庭因素、学校环境因素, 大众传媒和群体交往等。( 一) 家庭因素。 郭金山的研究发现, 相互支持 , 帮助 , 关心 , 自由表达、 鼓励资助和独立的家庭

5、环境促进大学生同一性的发展, 形成高级的成熟的同一性状态; 而缺乏支持、 关系疏远的家庭环境可能使学生形成混乱的同一性状态; 王树青 , 张文新的研究发现, 溺爱型、权威型和忽视型教养方式在获得状态上得分均较高, 权威型还有较高的早闭状态得分, 专制型教养方式有较高的扩散状态得分和最低的获得状态分数。( 二) 学校环境。江南发的研究发现, 学校规模越大, 班级人数越多对学生的自我同一性发展的不利影响越大; 按能力编班比按常态编班对学生的自我同一性发展的不利影响较大; 男女同校、同班以及学校声望的高低对学生的自我同一性发展有不同影响。( 三) 大众传媒。陈卓然、丁家永的“大众传媒对中学生自我同一

6、性的影响研究”表明,中学生的媒介接触影响中学生的自我同一性。印刷媒介有利于中学生自我同一性的发展, 过多地接触电子媒介不利于他们自我同一性的发展, 对电视、报纸、课外书、网上信息中的知识类内容的接触越多越有利于中学生自我同一性的发展。( 四) 群体交往。安秋玲的“非正式群体交往与自我同一性的发展研究”结果表明, 在群体交往中处于核心地位的个体在同一性混淆状态方面的得分显著低于边缘地位和孤立地位个体的得分。培养青少年积极的自我同一性可以从根本上促进其心理成熟和社会适应, 我们应对自我同一性的教育和引导给予足够的重视, 善于利用同一性理论做指导, 善于从主体自我的心理视角去解释和干预青少年的人格成

7、熟、心理问题和学习问题, 通过关注和干预影响自我同一性形成的因素来促进青少年积极自我同一性的形成, 避免消极的自我同一性。( 一) 从态度上 , 对自我同一性的教育和引导应给予足够的重视。过于紧张的学习会使青少年没有精力充分思考和探求自我, 造成主体自我的发展落后, 不仅会影响其自立、 创新和适应性人格的形成 , 而且会因缺少自我同一性的力量支撑和动力源泉而出现焦虑、紧张、恐惧等不良情绪 , 导致种种心理问题和极端行为, 并且直接和间接的影响学业成绩和日后的社会适应。因而学校和家庭首先应对自我同一性的教育和引导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二) 从方法上 , 要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 渗透对自我同一性教

8、育与训练。引导青少年思考“我是谁” ,“我的未来会走向何处”等问题, 提升对“自我”的认知水平。尊重他们的不同体验 , 引导他们自主选择, 不断调节自我定位。在具体策略上, 经常开展人生观和人生理想的主题谈论 , 建立理想追求;进行自我肯定的心理暗示, 经常在内心刻画理想自我的形象, 增强自信 ; 发展他们对自我的积极看法和对事物的辨证态度, 增强对主体我和客体我的辨证认识;引导青少年与同伴、老师、 家长分享自己的冲突体验, 及时得到反馈信息, 不断在现实中建立积极的自我同一性。( 三) 从家庭环境、 学校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上, 营造有利于积极的自我同一性建立的和谐氛围。建立相互支持、关心、自由表达和独立的家庭环境, 父母与子女之间营造开放民主的气氛 , 有助于青少年的自我探索和自主选择;营造发展目标明确、鼓励学生对社会事物关注,倡导批判和探索精神, 可供自由表达、 包容、 民主、 开放的校园环境; 为青少年提供一个值得他们尊重的主流文化、良好的成人榜样, 提供一种不乏公共性、包容性和个体彼此间意义分享机会的社会文化氛围, 都会有利于形成高级成熟的自我同一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