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云翔医案选:肾病治验析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4157443 上传时间:2018-09-08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8.9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邹云翔医案选:肾病治验析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邹云翔医案选:肾病治验析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邹云翔医案选:肾病治验析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邹云翔医案选:肾病治验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邹云翔医案选:肾病治验析(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邹云翔医案选肾病治验析江苏中医药1985 年第 8 期吴华强马继松邹云翔教授博采众学,经验丰富, 其临床心得体会和独到之处早已交流于世,影响颇大。邹云翔医案选更突出地反映了邹老的学术特色,是书搜集了“肾病”、 “杂病”、 “温病”和妇科验案共172 个。其中有关肾病的治验尤为丰富,精选出的七十余例医案,实乃一部肾病治疗经验的专集,今就此谈谈我们的学习体会。一、救肾扶本肾为五脏六腑精华之所舍,生命之根本。 当疾病损及肾元之时,病情确属重笃。本医案选中将一部分五脏六腑功能衰减之至,从而累及肾脏的重证称为“肾劳”。其病长久,反复缠绵。因此,救损补偏,治疗肾疾,是力挽生命之本的重要措施。如王“肾劳”一

2、例,重病已届四年,阴阳气血皆已虚损,作为脏腑根本的肾脏,戕伤尤重,痰、水、瘀、毒稽留,病势危笃。 施治急当投以补益,然补剂必借胃气乃可敷散,水痰瘀阻必得行散方可消除。故邹老用补肾益气,运中和络为法, 竟使这一晚期尿毒症患者坚持服药五年,逐渐康复, 并能参加轻微家务劳动。又如王“肺肾热结”案,肾肺之气阴内伤,尿无点滴,水毒凌心,神识昏糊。 邹老正确辨证, 投以大剂量养阴清肺益肾之品,诸如西洋参、 麦门冬、 石斛、知母、芦根之属, 以冀肺气得宣降,肾气得化通, 药后小便果然得以下流。面对患者由于肾阴虚亏之甚而出现的狂躁瘈疭等风动之象,当机立断, 随即养阴熄风,从而又一次成功地抢救了尿毒症患者。真阴

3、真阳的相对平衡和谧藏守固是生命的根本保证,从顾 “阴虚阳越” 案中体现了阴阳之本依存互根的重要性。因其久病肾阴亏耗,故使虚阳上越。 欲使越离之阳能入归于阴,不仅要重镇,且要滋养肝肾之阴。邹老还考虑到,若使上能潜下,离归于合,还需少佐肉桂引火归元。 他从调平元阴元阳着手,又使这一患者的症情化险为夷。可见肾病重症在认准证情后大胆投药,及时抢救,是可以挽救垂危以固生命之本的。二、急则治标肾病系人体元阴元阳受损,虽施治首先当考虑生命之本,但又不可忽视治标的权宜一面。如张“风水相搏”案,发病数日,虽尿少浮肿,责之肾脏开阖关司,但病初邪盛,风邪遏于肺卫, 水道阻塞之标象突出,故患者有咳嗽、 脉浮、 苔薄等

4、表现。 因此以疏风宣肺之苏、防、麻、杏等药为主,一面宣散外邪,一面通调降气,参以益肾之品,标而本之,共助肾之开阖,始获良效。又如曹“风热袭肺”案、谷“风热蕴结”案等,均以风热蕴结肺胃咽喉为标急之症,病虽殃及肾脏,却不如热毒为急,故均先投清解热毒之剂,标象一除,固本就有保证了。 “石淋”一证,更是如此,邹老从肾治淋,并指出初起之时湿热瘀阻,气化不利者,先予清热利湿、化瘀通淋,不要盲目补肾。这种急治其标,防邪陷入的做法,体现了护固本元和防病截传的治疗思想。由于肾气虚弱, 根本不固, 邪亦极易侵袭, 聚之而成痰、水、瘀、毒,流经入络,壅塞不通,所以肾病患者常常表现为虚实错杂,标本兼病。邹老治肾,不仅

5、以扶本与治标作为两大基本法则,而且灵活综合运用。三、肺肾攸关肺为水之上源, 肾主五腋, 肺肾上下相应, 金水相生, 气之升降沟通了两脏的生理密切关系。 邹老在治肾病中突出了肺肾密切相关这一重要方面,治肾从肺和治肾兼肺的范例给我们很大启发。 肾病的早期, 病程短者, 他多从肺脏着手,如本书的第一至第九的九个验案均属此类。 因病初邪从皮毛入侵犯肺,尽管此类病例均有肾脏受损的迹象,但注意到肺肾的相互关系, 故仍将治肺放在突出地位,以疏散肺邪, 复其功能作为治肾的一个重要手段。此外,肺肾兼治的案例亦不少见,如周“水湿泛滥”案,周身浮肿,按之没指,气短不卧,小溲短少, 乃属肾阳不化之急重证,因决渎无权,

6、 当温补肾阳。 其未能取效的原因即在于投治没有虑及肺肾相关,而仅以宣肺为法,使肺气得通,气遏得畅,虽尿量稍增,但肿仍难消。后改从温阳与宣肺双管齐下,始获理想之效。此案诊治之曲折,很值得后辈玩味。由于金能生水, 水能润金, 故对于金水俱亏的肾病患者应在补肾滋阴同时,补充肺之气阴。如辛“石淋”案中用南沙参、党参;冯“石淋”案中用太子参、元参、芦根等补气养阴, 均旨在恢复通达布化之能力,以助肾气, 从而有利肾病治疗。 经 曰: “其本在肾,其末在肺。”可见不论病初之实,抑是病久之虚,治肺常可达到收效于肾的目的,确能提高疗效。古言“提壶掣盖”,形象比喻了这一思想指导下的具体应用。如“水肿合并外感”案的

7、宗,当表现肺气不宣,布化失司之象时,则采用宣肺而利水,通气而开关之法。综观邹老治肾,常用沙参、黄芪等药以助肺气,其理也就显而易见了。四、脾肾互济脾为后天之本,中土制水;肾为先天之本,命火暖土。前者为坤土,后者为本元,两脏的关系在肾病的治疗中也十分重要。如“脾肾阳虚”案李,虽有腰酸畏寒,严重浮肿,小便不通等肾虚阳衰之象,但同时出现纳差、腹胀、面黄等症, 追咎其因, 乃由于火不暖土,土不制水,互相影响所致。前医未能从脾肾两脏同治,奏效甚微。邹老辨证为脾肾阳虚,投以黄芪、白术、附子、巴戟、桑寄生、菟丝等为主,虽曰治肾,却时时顾脾,收到显效。充分体现了肾脾兼顾的必要。医门法律说: “肾乃系元气者也,脾

8、乃养形体者也。”脾肾不足常导致精气两亏之象,如“阴阳两虚”案的周,卧榻七年,邪羁不去,腰酸神靡,畏寒浮肿,且面黄便溏,形瘦脉弱,投方以人参、黄芪、附片,配入枸杞、山药、地黄,温气养形,调补脾肾,缓图而痊。此外,在脾虚不制,肾虚不化,而导致水湿阴寒凝阻三焦时,其治既补益温阳,又突出化湿。如倪“脾虚湿蕴”案则比上述李案更突出了化湿的一方面。脾居中州,具健运斡旋之力,故肾脾不足,互不济助则常导致气运失常,或脾弱气滞,腰腹胀满,或脾虚气陷,带下淋浊;或虚郁并见,尿频失摄等等。故在杨“脾虚气滞”案中,举益肾健脾为主,重佐理气。在金“肾虚脾弱”案中不仅补肾健脾以升提,且兼参理气化湿。杨“淋浊”一案,特以荷

9、叶升举清阳,俟清阳之气上举,则浊阴之气下降。仝“尿频”案,不仅补肾益脾,且加入合欢、玫瑰疏肝解郁。此类佳案,学者均宜在留意之中。 总之,邹老治肾, 从脾肾相互影响出发,对诸多病种灵活施治,丝毫没有泥古之意,虽有“补肾不和补脾”及“补脾不如补肾”之说,也当知“二脏有相赞之功能”(医宗必读 )。根据脏象学说的理论指导,邹老在探讨肾病机理之中常以肺、脾、肾三脏的功能互不协调作为分析依据是切合临床实践的,不少案例证明了这一点。五、活血化瘀邹老治疗肾病水患不仅补肺理脾,考虑到助气行水的重要作用,而且认为久病多及血,血不利亦为水。黄“血瘀水肿”一案,症属肾阳不足,水湿瘀阻。但初治之时仅从气分考虑,虽立法补

10、肾气,降肺气,开鬼门,洁净府,却不甚理想。再治之时,方中加入红花、桃仁等品,竟获奇效。再如初“水湿瘀阻”案,反复发作腰痛,全身浮肿;郭“肺肝瘀阻”案,腹胀浮肿,心悸气短,许“肝络瘀阻”案,浮肿便溏,腹膨脘嘈;唐“血分水肿”案,腰酸浮肿,经闭消瘦等长期肾病患者,均据证分析,在治肾救本的方剂中分别辅佐了旋覆花、桃仁、红花、牛膝、干鲍鱼、当归、赤芍及大黄蟅虫丸等而调治痊愈。证实了叶氏 “久病入络” 的理论是切合实际的。不仅肾虚的慢性病例如此,邹老还注意到凡气滞或水阻者均能引起血瘀。故在淋证、 尿浊等病中对属于湿阻气滞的肾病患者,广泛采用了活血化瘀之法。如俞“尿浊”一案,不仅以参、芪、术、陈为主,且配

11、以血余炭、血珀等,主辅结合,益气活血。邹老还将此法用于治疗一些疑难杂症,如张 “滑精” 案,患者由于外伤而引起遗泄昼夜均作,腰酸足痛,步履不便,神疲形瘦,面色灰滞,诊其脉象细涩,舌质黯红,虽病已数月,但邹老一改涩止之常法,而用桃、红、归、芍为主,活血同时,兼清瘀热。使疲除,热清,络通,使肾脏恢复封藏之职。张氏医通曾有“当清利反补涩,滋患愈甚”的告诫,此案若非明细察辨,岂能获此良效?又如王“肾衰血瘀” 案,经检查为 “双侧多囊肾” , .腰酸尿少,头痛气促,患者异常痛苦。邹老辨认先天不足,恶血留阻是肾病之症结,故在补肾调肝的同时,投大剂活化之品,主药红花每日用量均达30 克,攻补兼施,果然应验。

12、此外,他常借酒行滞,和络散瘀,从赵“肾劳”案中可以看到,对慢性肾病以酒制方亦颇可吸取。六、守方不易肾病多由其它脏腑传变而来,病程较长。由于五脏六腑的阴阳气血均受到很大程度戕伤,一时不易恢复,因而其治颇感困难,很少速愈。如又挟实邪存留,虚实错杂,更是难以取效于一时。所以不仅要认准病证,而且得把握证候,坚持服药。既不能以重药妄图速效,也不要轻易改辙更方。如“脾虚气滞”案杨与“水湿泛滥”案周均因未能坚持服药,虽证减病退,旋又复作。而孙“肾虚不固”案,益肾固摄,健脾补肺,守方60 余付则症状大减,再坚持原方不变,终收水到渠成之效。周“阴阳两虚”案,遵法守方以巩固疗效的时间更长。可见恢复肾之阴阳平衡协调

13、是个长期的过程。肾虚之体更需调补,邹老主张加强护理,注意避邪和食疗节劳,不滥用药物, 尤其不轻易采用伤肾之剂。这些十分重要的措施,均值得后学重视。邹云翔医案选各案的立名以中医病名或证名为主,内中常常参合现代医学的物化检查结果, 这对治疗肾病很有必要。但也要防止另一种偏向,即不能将西医的泌尿系统疾患属同于中医的肾病,这对于初学者, 更易产生混淆。 是书断为肾病的脉案中,几乎均有腰酸痛,半身以下寒冷, 小便异常, 下肢或全身浮肿,脉沉等肾脏病变的主要表现,并从阴阳气血等方面指出了肾病的机理。但亦有疏忽之处,如徐“疮毒内攻”案,虽湿热之毒由中焦殃及其下,但仅出现小溲黄赤,没有断为“肾”病的征象存在,不能即以尿检有红、白细胞而定为肾病的证候。夏“湿郁络阻”案及孙“湿郁络阻”案也有类似之嫌。西医检查的肾系疾患毕竟不能完全等同于中医的肾病,在曾“邪毒内陷”案、董“暑热呕吐”案的脉案中就没有指出其为中医的肾脏疾患,这里显然注意到了中西医之别与中医证候的特点。这是在细读本医案选集时应当引起注意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