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万州区2016_2017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4157353 上传时间:2018-09-08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101.8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重庆市万州区2016_2017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重庆市万州区2016_2017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重庆市万州区2016_2017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重庆市万州区2016_2017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重庆市万州区2016_2017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重庆市万州区2016_2017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庆市万州区2016_2017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重庆市万州区 2016-2017 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本试卷分为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 分。考试时间为90 分钟。第 卷选择题( 60 分)一、选择题(共30 小题,每小题2 分,共 60 分)1下图为山东出土的东汉耕耱画像石( 局部 ) ,前为一农夫驱一牛一马耕地,后为一农夫驱一牛耱地( 粉碎、平整已耕翻的土地) 。这反映出当时( ) A传统耕犁构造定型 B耕作技术日趋完善C土地私有制开始出现 D铁犁牛 耕推广到南方2. 宋初采取“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到了宋真宗时期变成了“百姓康乐,户口蕃庶,田野日辟”的景象。这表明宋朝的土地政策( ) A释放

2、了土地私有的活力 B导致了当时的积贫积弱C促使其内部社会矛盾急剧恶化 D 促进了自耕农的增多3. 清景德镇陶录载:“景德 , 业制陶器 , 四方远近,挟其技能以食力者,莫不趋之如鹜。, 景德镇属浮梁之兴西乡 , 以致陶之业、陶之人及陶中所有之事,几皆半于浮。”材料表明当时景德镇( ) A制瓷业开始兴起 B出现靠出卖劳动力谋生的群体C全员参与瓷器生产 D民营手工业产品已占领整个市场4. 下表反映了唐代官市(市署、平准署) 官员的设置情况,其职责是直接主持官市的日常管理工作,包括市场交易、物价、度量衡器的管理,官府所需物资的购进和所余物资、没官物资的卖出等。这从本质上反映出唐代( ) 官吏令丞录事

3、府史监事典事价人掌固人数13 26 1 2 3 9 3 16 16 14 110 1 3 官品六、 七品八品无无无九品无无无A. 官市的政治属性 B 城市建设的成就C商品经济的繁荣 D 市场管理的规范5. 中记载:“15 世纪以来,弃儒就贾是中国社会史上的普遍的新现象。不但贾人多从士人中来,而且士人也往往出身于商贾家庭。”由此可知( ) A重商已成为明清时期的社会共识 B经济发展推动社会结构发生变化C儒家思想在当时失去其正统地位 D明清时期商人的地位远高于儒士 6. 有学者研究材料发现:宋代的商税率大致为3% ,国家权力对商业的征税力度,比农业要低得多;清代商人出现亏损时,统治者常常要“优商”

4、“恤商”。与之相比,统治者很少在农家收成下降时优恤农民。这表明( ) A古代统治者改变了重农抑商政策 B商人地位逐渐超过其他社会阶层C古代对商业采取的政策较为灵活 D宋以后国家商业税收超过农业税7. 有资料统计表明,上海江南制造总局“在前清光绪、宣统年间通常用五、六千人, 这些工人的籍贯多半是广东、宁波、湖北、安徽、天津等处”。甲午战后的上海, “劳工的出身地极不统一”,来自全国各地,致使“工人伙多,有用之不竭之势”。出现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 A. 中国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 B.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C. 近代上海社会经济的发展 D. 中国城乡经济发展的严重失衡8. 上海轮船招商局

5、筹建时,商人入股并不踊跃,清政府拨款20 万串钱以“示信于众商”此后,招商局还获得了清政府的大量缓付利息的借款,以及减免部分税费的优待这反映出( ) A. 洋务运动由求强向求富的过渡 B. 清朝官员贪腐阻滞工商业发展C. 洋务运动抵制了外国经济侵略 D. 政府与民间资本激烈争夺利税9.1876 年建立的上海格致书院曾开展九年季课和五年特课,试题大都由洋务派官员来命制。以下题目不可能出现在格致书院的这类考试中的是( ) A. 物体凝流二质论 B. 中国近日讲求富强之术当以何者为先论C. 立宪法议,国家思想变迁异同论 D. 电报、轮船二事如何剔弊方能持久论2 10. 下图是近代中国四种经济成分自然

6、经济、洋务企业、 民族企业、 外资企业之间的关系示意图。图中序号依次对应的是()A. 自然经济、外资企业、洋务企业、民族企业B. 自然经济、民族企业、洋务企业、外资企业 C. 民族企业、外资企业、洋务企业、自然经济D. 外资企业、洋务企业、自然经济、民族企业11. 下表是甲午战争前后中国官办和商办企业情况登记表。据此表可知,商办企业( ) 1872 1894 年18951913 年设厂数(家)资本额(万元)设厂数(家)资本额(万元)官办和官商合办19 1619.6 85 2947.6 商办53 469.7 465 9081.2 合计72 2069.3 550 12028.8 A. 面临的发展阻

7、力逐渐减小 B. 仍未摆脱官办企业的束缚C. 成为当时近代化主导力量 D. 其规模逐渐超过官办企业。12. 1876年,李鸿章与日本驻华公使森有礼辩论,他认为日本人以西装换掉古老民族服装是不敬祖先。森有礼却说: “如果我们的祖先还活着,他们无疑会做我们全部做过的事, 大约一千年前,他们改穿中国服,因为他们发现中国服比自己原来的穿着要好。”这次辩论 ( ) A. 展现了日本对中国传统服装的认可 B. 说明两国对传统服装认识没有差异C. 反映了李鸿章支持变革的积极心态 D. 反映了两国改革者不同的变革取向13. 马关条约签订后,张謇痛陈其主张:“世人皆言外洋以商务立国,此皮毛之论也,不知外洋 富民

8、强国之本实在于工。, (中国)但能于工艺一端,蒸蒸日上,何至有忧贫之事哉!”下列分析符合史实的是( ) A. 张謇反对重农抑商思想 B. 张謇的主张反映“实业救国”思想C. 张謇创办保兴面粉厂是该主张的体现 D. 张謇已经找到强国的根本途径14. 一般认为:洋务运动从1861 年清政府在北京设立总理衙门开始,而甲午战争中清政府的惨败则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但是也有学者认为这一划分过于刻板化,甲午战后洋务运动依旧开展着。后者观点主要是着眼于( ) A. 洋务人才依然受重用 B. 中国工业化的进程 C.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D. 中国外交的近代化15. 阅读右表,表格数据反映了当时()A. 民营资

9、本在国民经济中居于主导B. 官营资本迅速膨胀C. 国内政策有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D. 政府弱化经济控制16.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说,文化辐射有各种成分,其中“非重要成分所引起的阻力小于决定性成分引起的阻力,因为非重要成分不会引起因社会的传统生活方式受冲击而造成的猛烈、痛苦的动乱, ”。中国近代前期的西学,“非重要的成分”主要指( ) A. 修铁路、办船政、建设海军 B. 采择万国律例,定宪法公私之分 C. 倡民主、谈科学、写白话文 D. 提高中华民族的心理和文化素质17. “那时 (15世纪末 ) 的欧洲正如一位作家所描绘的那样,象一个靠他人通过墙上的裂缝喂养的巨人。但是,这位巨人的力量和知识正

10、在增长,牢狱的围墙已不能长久地禁锢住他。”对这段话理解正确的是( ) A“裂缝”说明东西方商路畅通 B“巨人”仍处于中世纪的黑暗中,丝毫看不到光明C“牢狱”指的是封建神学的束缚 D “巨人的力量”主要指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18. 托马斯孟 (1571 1641) 是欧洲流行的贸易差额论的代表人物。他认为“货币产生贸易,贸易增多货币”。其观点反映了欧洲( ) A工业革命发展的需要 B 商业革命的需要 C 资本原始积累的需要 D 自由贸易的需要3 19. 1767年,出于其工厂对动力的需求,博尔顿认识了瓦特。此后二人成为合伙人,博尔顿倾其精力和财力使瓦特的蒸汽机梦想成为现实,并在1775

11、年通过国会将瓦特的专利保护从1769 年延长到 1799 年。这本质上体现了( ) A工业革命离不开经济利益的内在驱动 B专利制度有利于科技成果的发明推广 C新技术的推广需要志同道合者的帮助 D蒸汽机的发明促进了工业动力的垄断20. 有历史学家感慨:“为什么工业化浪潮不是在法国之后穿过地中海而席卷突尼斯、阿尔及利亚呢?是地中海太宽阔了吗?果真如此, 那么为什么又能横渡大西洋而在北美生根开花?”这主要说明 ( ) A海洋国家比大陆国家更容易接受新事物 B地缘是一个国家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因素C工业 化进程主要发生于欧洲与美洲地区 D制度是一个国家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因素21. 世纪早期法国思想家傅立叶说

12、:“任何一个劳动者都由于个人利益而与群众处于斗争状态,对群众不怀好意。医生希望自己的同胞患寒热病,律师则希望每个家庭都发生诉讼;, 在文明制度的经济体系中,每一个人都这样处在蓄意与群众斗争的状态中。”这种现象表明( ) A社会转型中人们精神的扭曲 B经济危机中社会秩序的混乱C工业革命加剧人们私利观念 D资本家对剩余价值无限追求22. 某历史探究小组的同学收集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与新航路的开辟”、 “殖民扩张与掠夺”、 “全球化”等相关资料。你认为他们要研究的课题最有可能是( ) A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B新技术对世界面貌的改变C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由分散到整体23. 在中共八

13、大上,陈云指出:“在工商业经营方面,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是工商业的主体,一定数量的个体经营是补充;在生产计划方面,计划生产是工农业生产的主体,按照市场变化而在国家计划许可范围内进行的自由生产是补充。”这表明一些共产党人( ) A主张彻底变革计划经济发展模式 B决定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路C已经意识到经济体制需要改革 D初步进行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尝试24.“摸着石头过河的中国经济改革终于摆脱了计划经济的羁绊, 奠定了当代中国新的基本经 济制度框架,实现了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新的飞跃, 它重塑了13 亿人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相互关系, 影响着整个世界的走向。 ”这一表述表明( ) A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进入新的阶

14、段 B 经济体制改革由农村转向了城市C全球化推动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 D计划经济已不适应中国现实需要 25. 邓小平认为:“中国社会主义农业的改革和发展,从长远的观点看,要有两个飞跃。第一个飞跃,是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 第二个飞跃,是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的需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集体经济。”邓小平在这里所指出的中国农业改革与发展的基本方向是( ) A社会主义社会化大生产 B以家 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C适度发展农村集体经济 D家庭经济与集体经济相结合26.20 世纪 80年代初期,大量知青和工人返回城市, 为解决这部分人的就业问题, 国家允许他们开办 “个体企业”

15、,同时规定“个体户雇工不得超过7 人,企业主自己也必须从事劳动”。这说明( ) A城市经济改革已摆脱计划经济束缚 B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开始改变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己开始建立 D单一公有制经济结构有所突破27. 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毛泽东在1957 年提出“赶英超美”的口号, 发动了“大跃进” 运动; 1978年改革开放后, 邓小平提出 “发展是硬道理”的主张; 进入 21 世纪后, 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上变化主要源于( ) A适应国际形势不断变化的需要 B适应不断改善人民生活的需要C建设社会主义指导思想不断调整 D对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不断探索28. 电视剧贞观长歌中有一组关于魏征的镜头,其中哪一项符合史实()A他的仆人都身着精致的棉质长衫 B在会客厅摆放着一件青花瓷十分珍贵C茶几上摆放着一件精美的白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