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教案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4156591 上传时间:2018-09-08 格式:PDF 页数:17 大小:113.9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教案(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第五单元本单元教学大纲教学导航【主题分析】人与动物都是大自然的“成员”。作为高等动物的人类,始终面对着如何与动物相处共存的问题。 本单元课文就描绘了人与动物相处的种种情形,有的表达了对动物的欣赏、对其命运的关注, 也有的表现了与动物的矛盾冲突。阅读这些文章, 可以增进对人与大自然关系的理解,让我们更加尊重动物、善待生命。【教学目标】1.积累本单元的文学常识。2.积累生动的词语和优美、深刻的语句,提高对文章的整体感知能力。3.领会和概括文章表达的基本情感语主张。4.了解作者表达感情的主要方法,将读与写结合起来。5.在把握段落大意、理清思路的基础上,学会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重点难点】1.欣赏

2、优美的语言,品味作者的情感。2.初步思考和认识人与动物的关系,感悟动物身上折射出来的可贵精神。3.激发学生珍视生命、关爱动物的情感。【教学指导】1. 运用多媒体,使学生形成感性认识。2. 主动阅读文本,反复诵读课文。3. 深入思考字里行间所蕴含的人与动物如何相处、共存的严肃命题, 树立起建设美好地球家园的责任意识。【课时安排】猫 2课时鸟 1课时动物笑谈 1课时狼 2课时2 17 猫教学导航【教学内容 】课本第 96-101 页【教学目标】1. 积累重要等词语。2. 了解三只猫的不同外形、性情及在家中的地位。3. 理解作者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及蕴含的人生哲理。4. 揣摩生动的细节

3、描写,形成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5. 培养学生通过分析文字,在文学中寻找问题、找到答案的能力。【重点难点】1. 了解三只猫的不同外形、性情及在家中的地位。2. 理解作者对比手法的运用。第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猫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一种小动物。很多家庭因为猫惹人喜爱而养它。我国著名作家郑振铎先生的猫中写“我”家也曾养过三只小猫。从养这三只小猫的过程中,他领悟到了一些生活的哲理和做人的道理。究竟是什么样的哲理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郑振铎先生的散文猫。【作者简介】郑振铎 (1898 1958) ,笔名西谛,福建长乐人,作家、翻译件、文学史家,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 曾担任

4、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全国作协理事等职。1958 年 10 月率中国文化代表团前往阿富汗等国进行友好访问时,因飞机失事不幸遇难。他的主要著作有中国历史参考图谱中国俗文学史 欧行日记 海燕山中杂记等。【新课讲授】(一)整体感知1. 听课文录音。在听的过程中,注意加点字词的读音。污涩(s )怂恿(sng y?ng )蜷伏( qu n)惩戒(ch ng ji)怅然( ch ng)诅骂( z )妄下断语( w ng)3 2. 朗读课文,感知文意,结合下表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第一只猫第二只猫第三只猫来历隔壁要来的舅舅家抱来的张妈捡来的外形花白的毛, 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浑身黄色,很可爱毛色花白,并不好

5、看,瘦,后来毛被烧脱了几块,更难看性情活泼较第一只更活泼, 更有趣,会捉鼠天生忧郁,不活泼,懒惰地位宠物宠物若有若无不大喜欢结局病死丢失打跑而死(二)问题探究1. 三只猫的结局如何?为什么“我”对于第三只猫的亡失比前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明确:第一只猫:病死。第二只猫:丢失。第三只猫:打跑而死。因为第三只猫的死责任在“我” 。 “我”的主观臆断,断定鸟是它咬死的,暴怒之下“我”用木棒打它,它受到冤苦无处辩诉,最后死在邻家屋檐上。“我”认为是“我”把它害死的,而且这个过失是无法补救的。2. 文章生动地记叙了“我”家三次养猫的经过。其中,前两只猫活泼、有趣,找出相关句子作分析。明确: (1

6、)句子:花白的毛,很活泼,常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分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了小猫的形态。“滚来滚去”与“白雪球”照应,更显出猫的活泼可爱。(2)句子:我坐在藤椅上看着他们,可以微笑着消耗过一二个小时的光阴,那时太阳光暖暖地照着,心上感着生命的新鲜与快乐。分析: “一二个小时”表明时间之长,即使如此,“我”也是“微笑着”度过的。本句直接抒发愉悦之情,对小猫的喜爱溢于言表。(3)句子:它在园中乱跑,又会爬树,有时蝴蝶安详地飞过时,它也会扑过去捉。分析:乱跑,爬树,捉蝴蝶等行为,直接写出了第二只小猫的活泼。3. 第三只猫难看也罢、忧郁也罢,但这都不妨碍它成长。然

7、而,这种平静的生活很快消失,4 不幸随之而来,第三只猫的不幸是什么?(跳读第17-29 段)明确:被主人误认为偷吃了芙蓉鸟。4. “我”根据什么判定芙蓉鸟是这只猫咬死的?明确: “那只花白猫对于这一对黄鸟,似乎也特别注意,常常跳到桌上,对鸟笼凝望着。”5. 谁是咬死芙蓉鸟的真凶?证据何在?明确:凶恶的黑猫。 “逃”:做贼心虚。 “衔着”:铁证如山。6. 三次养猫,“我”的感情有什么变化?明确:第一只猫:快乐难过、酸辛。第二只猫:愉悦怅然、愤恨。第三只猫:厌恶悔恨、自责。【课堂小结】两个月后,第三只猫悲苦地死去。这真是一只“可怜猫”,它来得可怜(在冬天的早晨它被人遗弃,无家可归,几乎为冬寒与饥饿

8、所杀)、活得可怜(不好看,大家都不大喜欢它,它不活泼,不像别的小猫那样喜欢顽游,不被注意;春天来了,它仍不活泼,仍不改它的忧郁性,不去捉鼠) ,去得更可怜(受了冤苦,遭“我”毒打而屈死)让我们用一颗宽容的心,一起关爱生活中的“可怜猫”! 【课后作业】生活中你是否有过冤枉动物或别人,或被人冤枉的经历?请简单写下来,并写出你现在的感受。第二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猫课文内容,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及本文的写作特色。【新课讲授】(一)问题探究1. 作者为何不单写第三只猫,而要在前面写第一、二只猫?明确: 前两只猫的受宠,反衬了第三只猫遭冷遇,而第三只猫遭受冷遇

9、,是酿成它的悲剧的直接原因。2. 下面的两个句子反映了作者的什么感情?5 (1)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明确:那一种失落感久久萦绕于心,夺人所爱的人太气人了,叫人恨恨难消,养猫固然快乐,可是亡失的痛苦更叫人难受。所以,好久不愿意再养猫。(2)自此,我家永不养猫。明确:一种负罪感永远不能消除,见了猫就会触发灵魂的伤痛,永远愧对这类生命。3. 假如养第二只猫时也养了鸟,鸟也被咬死,“我”将怎样想?怎样做?明确:第二只猫是宠物,如果它咬死芙蓉鸟,当然也觉心疼, 但会把责任归咎于张妈不小心,至于猫呢,还会觉得它越来越能了。4. 品味下列语句。(1) “三妹常常取了 , 来回地拖摇着,它便扑过来抢,又扑过

10、去抢。” “扑”字妙在何处?明确: 这一句用一“扑”字不仅塑造了一只活泼可爱的猫的形象,更重要的是唤起了我们的想象小猫逗玩的动态、情态如在眼前。作者喜爱的感情也因此表露无遗。(2) “我看见一只黑猫飞快地逃过露台,嘴里衔着一只黄鸟。”这一句表现了作者对黑猫怎样的感情?句中哪些词具有表现力?明确:这一句表示黑猫是咬死芙蓉鸟的真凶,作者自然对它愤恨、气恼。句中“逃”“衔着”最具表现力, “逃”表现黑猫做贼心虚,“衔着”表明铁证如山。(3) “想到它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的良心的针!”将“我”的“暴怒” “虐待”比喻为“刺我的良心的针”有什么好处?明确:这样比喻形象

11、地表现了“我”的极度愧疚之情,用“针”形容造成的痛苦之大。5. “自此,我家永不养猫。”这句话单独成段,有什么作用?明确:这句话在内容上是对全文的总结。“我”目睹了前两只猫的不幸后,又亲自制造了第三只猫的悲剧,深感内疚,为了这样的悲剧不再重演,“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这句话与文章的开头相呼应,在结构上形成首尾呼应的特点。(二)写作特色1. 描写生动,抒情真挚。本文描写很生动,能够抓住特点作恰当的细节描写,无论是猫的各种形态还是一家人的喜怒哀乐,都跃然纸上。抒情也很真挚,三次养猫,结局不同,心情也不同,或“难过” “酸辛” ,或“怅然”“愤恨”,或追悔莫及,抒情笔墨虽有浓淡,然而情态毕现,都很

12、有感染力。2. 情节曲折,结构严谨。6 养猫是本文记叙的中心。作者围绕这个中心叙写了三个故事,每个故事都以养猫与亡失为线索展开,都有发生、发展和结局,具有相对的完整性。三个故事又按时间顺序排列,组成一串,构成一段家庭养猫的悲剧史。情节三起三落,层层推进。作品首尾的呼应和文中伏笔的设置,使情节环环相扣,结构完整而严谨。3. 以小见大,主题深刻。通过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小事来反映重大的社会问题是本文最大的亮点。文章虽然从表面上看是在讲述三只猫的不幸命运,实质上反映的是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文中猫的不幸命运,其实正是旧中国众多贫苦者、弱小者不幸命运的写照,他们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侮辱和蹂躏随时随地都可能降

13、临,根本没有办法逃脱,也就是说, 他们的悲剧是必然的。正如文中的张妈, 猫被无辜痛打后尚能悲鸣,而她对主人的无端怪罪只能默默无言,连辩护的权利都没有,作者把这一深刻的主题通过三只猫的遭遇表现出来,可谓匠心独具。【课堂小结】无论做任何事情,千万不能凭个人好恶带着某种私心和偏见,违背客观实际情况去加以处置。否则就会出偏差,甚至造成无法补救的严重过失。【课后作业】1. 做课后相关练习。2. 预习第 18 课。【板书设计】18 鸟教学导航【教学内容 】课本第 102-106 页【教学目标】1 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2. 了解作者从哪几方面写了鸟的特点。3. 找出相关句子,明白作者爱鸟体现在哪些方

14、面。第一只猫:可爱小猫因病亡酸辛、难过(首次养猫)第二只猫:活泼有趣却亡失怅然、愤恨(久不养猫)第三只猫:平白无故蒙冤屈暴怒、愧疚(永不养猫)拒绝主观臆断7 【重点难点】体会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文章的主旨。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教师:出示诗歌中鸟的形象。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大自然鸟语花香,充满欢乐,充满灵气,生机勃勃。 刚刚我们看到了古人诗歌中鸟的形象,今天我们来学习今人笔下的鸟。【作者简介】梁实秋( 19031987) ,原名治华,字秋实。浙江杭县(今杭州)人,生于北京。作家、文学评论家、翻译家。1915 年考入清华学校。

15、后与闻一多等成立清华文学社,开始写批评文章和新诗。 1923 年留学美国。 1926 年回国,先后在东南大学、暨南大学任教。1949 年定居台湾。代表作有散文集雅舍小品、译著莎士比亚全集等。【相关背景】鸟收录在梁实秋著名散文作品集雅舍小品的第一集中。1937 年 7 月 7 日,抗日战争爆发。同年7 月 28 日,北平陷落,梁实秋因为担心自己之前的政论会招致日军的迫害,与家人商议后独自去往重庆后方,直到1943 年才得以与家人团聚。 雅舍小品 是梁实秋 1939 年在四川重庆北碚雅舍所写的小品文的结集。【新课讲授】(一)整体感知1. 教师请学生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章。掌握下列字词读音和词语释义

16、。(1)掌握下列加点字词的读音。羽翮( h? )蜷伏( qu n)瞵视( l n)抟(tu n)鸟啭(zhu n)曳着( ya)长喙(hu)斑斓(l n) 丰腴(y)秾纤(n?ng xi n)倏地( sh)伫立( zh)釉绿( y?u)鸢鹰 (yu n) 筵席( y n)踞立( j)跼蹐(jj)感喟(ku)戟张( j)褴褛(l n l ) 窗棂( l ng)鸱枭(chxi o)(2) 掌握下列词语的释义。8 瞵视:瞪眼注视。瞵,瞪着眼睛看。昂藏:形容仪表雄伟。丰腴: (身体)丰满。秾纤合度:胖瘦合适。秾,丰满、肥胖。纤,瘦小、瘦弱。合度,适宜倏地:迅速地。客愁:旅人怀乡的愁思。跼蹐缩缩:因寒冷而四肢不能舒展的样子。踞蹐,局促、拘束。缩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