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当代文学复习材料

飞***
实名认证
店铺
PDF
80.62KB
约13页
文档ID:54154409
当代文学复习材料_第1页
1/13

1 / 13 当代诗歌 第一部分: 1949-1978年的诗歌 v 名词解释: 1、“ 新辞赋体 “ 郭小川吸取楚辞、汉赋的特点,融进民歌的优点,运用比兴相结合的“ 赋” 的铺陈手法,创造 的格律化诗体 新辞赋体 ” 格局比较严谨,章节大致对称,大量采用铺陈排比、自然流畅、 音调铿锵的长句体和短句体,铺张渲染、反复咏叹, 增强了诗歌内部的严整,强化了诗的形 式美、节奏美和抒情气氛,形成一种宏阔彭湃的气势 2、“ 楼梯式 “ “楼梯式 “是贺敬之在学习马雅可夫斯基诗歌样式的基础上,结合中国语言特点规律,融进中 国民歌和古诗词的优点,创造的诗歌样式诗行的内部按照汉语的规律和特点,像楼梯一样 排列,高低交错,字句排列基本对称,句式大体整齐,音顿大致相近,押韵大致相同,有严 格工整的对偶和排比,节奏明快,抑扬有致,有利于表现重大主题、抒发充沛激情、增强诗 的表现力和鼓动性如贺敬之的《放声歌唱》 v 思考: 1、50 年代的诗坛上,主要活跃着那几类诗人?他们各有什么特点? ①“ 老诗人 ” :1949 年以前已经成名的诗人郭沫若、臧克家、艾青、何其芳、李季等总 体特点是调整诗风,以适应新的时期但普遍是些紧跟政治任务的应时应景之作。

五十年代 初郭沫若、何其芳、胡风等人的作品以欢庆和赞颂的情感为基调,开创了“ 政治抒情诗 ” 的艺 术风气,对此后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②来自解放区的贺敬之、郭小川、闻捷等诗坛的中坚力量:以贺敬之、郭小川为代表的政治 抒情诗, 是一种在特定时代里在思想内容和抒情方式上有着强烈政治性的诗反映出自延安 时期以来就形成的极端强调诗歌对政治的宣传功能的传统,艺术上有强烈的“ 政论色彩 ” ,强 化诗对政治观念的演绎,情绪高亢、 豪迈等的诗体特征政治压力下的诗歌偏离了人的真实 情感 ③建国逐渐成长起来的李瑛、白桦、公刘、流沙河等青年诗人以闻捷、流沙河等为代表, 致力于短小抒情诗的创作,他们从生活中采撷诗意、诗情,用精致短小的篇章,抒发对生活 的热爱、对美好爱情和劳动的赞美,以及对人生、自然的哲理吟咏代表作有李瑛:《野 战诗集》 、《静静的哨所》 、 《红柳集》 ;流沙河: 《信》 、 《火》 、《雪夜》 、《草木篇》 ; 公刘:《黎明的城》、《在北方》等 ④50 年代末期至60 年代初,涌现长篇叙事诗,绝大多数关注刚刚结束不久的中国新民主主 义革命斗争 从不同侧面描绘近半个世纪以来的风云变幻的社会生活,艺术地展示其历史进 程,描绘出矛盾对立双方的激烈阶级斗争,是它们共同的主题。

共同特点是注重对激烈、错 综复杂的矛盾斗争的叙述,情节曲折多变, 正义必胜, 人物形象鲜明 代表作有: 田间的《赶 车传》、李季的《杨高传》、阮章竞的《漳河水》、闻捷的《复仇的火焰》、郭小川的《爱 情三部曲》、《将军三部曲》及《一个和八个》 2 / 13 2、怎样理解50 年代前半期的颂歌现象? 随着左翼文化势力取得完全话语权,将共产党和其领袖“ 神话 ” ,诗歌及诗人都将按照党的方 针和策略在既定的文化格局中被重新定位和整合中国诗歌史进入颂歌时代虽然出现了一 些革命历史题材的成功之作,并在一定程度上向现实主义精神回归,但缺点还是显而易见的: 狭隘的政治压力和美学影响,外向传向诗意,铺陈手法表达情感,使诗远离人的内心,诗歌 内容政治化,体式激情化,具体体现为:1)诗歌流派的贫乏畸变:从现实主义来看,个人 丰富的情感被狭隘的阶级情感所取代;从浪漫主义角度进行审视,于政治浪漫主义氛围中产 生的政治抒情诗,其表现视角越发偏离人的真情实感,神话代替理想、矫情代替真情、 情感 虚假2)诗歌体式的畸形化:新诗发展的道路被定于一尊,“ 新民歌 ” 基本上成为新诗写作 的官方标准 .(新民歌运动:是自上而下由领导者组织发动的一项全国范围的配合正在开展 的工农业大跃进的诗歌运动。

是建国以来诗歌规范体式进一步演化的必然结果,是文艺界领 导人企图紧跟政治形势的一种激进的文学选择用赋、比、兴及想象、 夸张等多种艺术手法, 以“ 两结合 ” 的创作方法,真实地表达了劳动群众改天换地的豪情壮志但粉饰生活,突出个 人,无限夸大主观意志的力量中宣扬违背客观规律的唯意志论不切实际的颂辞和缺乏生命 力的颂歌泛滥, 使诗歌的健康受到了损害割裂了诗歌发展的新传统,将诗歌引上了一条狭 窄的发展道路3)诗美内涵的极端化:缺乏形象丰富、内涵深刻的抒情意象,建立在亢 奋而肤浅的意象基础上的抒情毕竟难以留下真正打动人心的好诗 3、50 年代末期至60 年代初期,诗坛上为什么大量出现长篇叙事诗创作? 到五十年代末、 六十年代初, 诗坛从颂歌到战歌的变化使抒情诗表现的广阔领域变得越来越 狭窄,逐渐形成了一种难以突破的模式而有过在解放区叙事诗创作成功经验的一批诗人, 在越过了一段时间的浮躁后,重新面对历史变局和转折,渴望表现更深更广的社会历史内容, 揭示更具思想深度的诗歌主题,这种 “ 史诗情结 ” 不由自主地成为他们继续创作叙事诗的诱因 4、简述闻捷爱情诗的特色 ①把爱情和劳动交织在一起,把爱情依附于事业理想,诗境浓烈而不流俗,内容不空泛, 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风土人情和生活情趣。

②在刻画人物形象的同时,善于截取生活中的细微片断,用一个典型的细节、一种微妙心 态、一处自然景观,创造出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表现出人物的思想性格和精神面貌 5、试论郭小川诗歌的思想艺术成就 (1)鲜明的时代色彩,浓烈的革命激情:认为 “ 诗必须是强烈的” ,被称为 “ 战士诗人 ” 抒 情诗《致大海》,是其战士心灵的一次裸露呈示;绝唱《团泊洼的秋天》、《秋歌》,总结 了自己 “ 战士兼诗人 ” 的一生 (2)立意高远,哲理性强:善于将从生活中领悟到的哲理加以诗意的表现如诗作《望星 空》《致大海》《白雪的赞歌》《致青年公民》等 (3)艺术上博采众长,勇于创新:创造了“ 新辞赋体 ” 6、试论郭小川与贺敬之诗歌创作的异同 异: 1)贺敬之善于表现重大主题,认为诗歌应反映“ 时代的最重大的事件、最主要的生活内 容” , 诗歌应当成为“ 我们时代的响亮的声音” , 反对诗歌 “ 在狭小圈子里的,嘲风月、弄花草 ?”, 3 / 13 表现 “ 与人民无关的眼泪和痴狂” 而郭小川却是怀着浓烈的革命激情,勇于展现自己的内心 世界 (2)贺敬之格调高昂奔放,气势磅礴,具有浓重的浪漫主义色彩,如在《放声歌唱》《东 风万里》等诗篇中,充满了夸张的情节、神奇的想象、幻想的形象、闪耀着理想的火花,营 造出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

而郭小川立意高远,哲理性强, 善于将从生活中领悟到的哲理加 以诗意的表现,如诗作《望星空》《致大海》《白雪的赞歌》《致青年公民》等 同: (1)二者的诗作都具有鲜明的时代感 (2)都善于将现实生活中的感受和思考融于诗中贺敬之选择了浪漫的表现方式,而郭小 川则更多哲理性抒发 (3)二者都能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吸收民歌和古典诗歌的优点,探索创新的诗歌形式 贺敬之的诗在形式上有两种趋向,一是“ 信天游 ” 体,一是 “ 楼梯式 ” 和“ 凸凹体 ” 而郭小川是 自创了 “ 新词赋体 ” 第二部分:新时期以来的诗歌 名词解释: 1.归来的诗人 指五十年代中期以后因为政治运动和意识形态等相关原因而被迫中止诗歌写作,七十年代末 才陆续回到诗坛的诗人他们把个人生命形态的“ 断裂 ” 和“ 承续 ” 这一非常体验, 与社会历史、 国家命运的 “ 断裂 ” 和“ 承续 ” 的史实相契合,并且通过饱经沧桑的个人“ 自白 ” 、洞悉世情的历 史反思、对于社会人生理想的坚守与执着,以深情的歌唱流淌出来 归来 ” 成了八十年代蔚 为大观的诗人现象和诗歌主题代表作家作品有:艾青《归来的歌》 《彩色的诗》 《雪莲》 , 公刘《仙人掌》 《骆驼》《南船北马》 ,流沙河 《故园别》 《游踪》 ,昌耀《慈航》《乡愁》 , “ 七月 ” 派绿原、牛汉的诗,“ 九叶 ” 派穆旦《智慧之歌》《冥想》《春》《夏》《秋》《冬》 等。

2.朦胧诗 “ 朦胧诗 ” 指称的是以食指、北岛、舒婷、顾城、江河、杨炼、芒克、梁小斌等一批青年诗人 创作的探索性新诗为主体的新诗潮是新时期诗的起点,是对三四十年代的现代主义诗歌的 遥远的呼应 艺术形式上多用总体象征手法,具有不透明性和多义性代表性诗人和作品有: 北岛《回答》、舒婷《致橡树》、顾城《一代人》等曾创办民间诗歌刊物《今天》;侧重 表达对 “文革 “政治神话的抗争和反思,对自身价值的追问与探求,对自由理想的追寻,从整 体上改变了当代诗歌的基本格局和基本风貌,是新时期诗的起点 3.他们文学社 90 年代新生代诗歌团体,1984 年冬在南京创立主要成员有韩东、于坚、丁当、朱文等 共出过 9 期《他们》杂志其诗作注重对诗歌本体的追求,主张诗歌语言要与个人的灵魂、 生命体验相对应,反对任何形式的理性观念的介入和干预,甚至提出了 “诗到语言为止 “的诗 学命题在青年诗人中产生了重要影响,也成为90 年代富于代表性和争论性的诗歌论题 论述与分析题: 4 / 13 1.简述朦胧诗对中国诗坛的创新意义 ①传统诗歌不同的审美特征:主张“ 表现自我 ” ,通过诗的形式探讨重新确认人的自我价值, 并从中建构一个与传统诗歌有所不同的新的诗学主题:对人道主义和人性复归的呼唤,对人 的自由人格和个体心灵的探险,对意识形态和社会形态的关注等等,表现出强烈的主体精神 和社会批判意识、自我价值意识。

②意象的选择和表现手法:选择瞬间闪现的意象和充满隐喻和变形的语言构成整体象征,使 诗对情绪内涵的表达获得一个充满张力的空间和载体意象化、象征化和立体化的表现手法 ③对中国当代诗歌创作观念的转型和让诗“ 回到创造 ” 、 “ 回到美 ” 、“ 回到真正配戴 ,语言的王 冠? 的地位 ” 做出了贡献,产生了影响 2.评述舒婷、北岛的诗歌风格 北岛:代表作《回答》《岛》《结局或开始》《一切》 ①抒情主体常常是一个孤独、冷峻而又激愤昂扬的时代觉醒者,或者忧郁沉静、 悲天悯人的 社会批判者形象 ②阴冷、凝重的意象和浓烈、深沉的语言,构成了一种“ 北岛式 ” 的独特语境和艺术风格 舒婷: ①偏重于爱情题材的写作,在对真诚爱情的呼唤中融入理想,展露强烈的女性独立意识 “ 爱情宣言 ” :《致橡树》《双桅船》:一种对情爱关系中个性与自我的维护,是在反叛传 统伦理和道德理性的同时确认自己新的理想与追求;是正在萌发中的“ 现代反抗意识” 的显现 ②舒婷的诗在整个“ 朦胧诗 ” 中最富于浪漫气息经常运用象征主义手法,以个性化的感觉来 凝聚意象,以隐喻的言辞来营造诗的精神境界,如《路遇》《四月的黄昏》 ③风格:细腻、沉静、哀婉、坚强 意象:明朗、贴近自然和生活 表现了:人道主义、个性主义精神,对祖国和人民的爱 叙述视角:多用第一人称,用“ 我” 表达出来信念、理想、社会的正义感等 3.结合具体作品,试述顾城诗歌的主要特点 《远和近》:你,一会看我,一会看云。

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 ①“ 童话诗人 ” :早期诗作中总有一个“ 任性的孩子 ” 的主体形象以纯朴的乡村、纯净的大自 然和纯洁的孩子共同构筑了一个远离世俗尘嚣的诗的世界,一个与世俗世界对立的彼岸世界, 并以此来表现他对人类精神困境的“ 终极关怀 ” 《远和近》中没有世俗的尘嚣,有的只是轻 轻流过的白云和两个对视的孩子,全诗充满了明亮、温暖的人性和柔情 “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顾城以他特有的方式思考着人生、时代、社 会,表现了困惑之中的现代人对生命价值探询的努力 5 / 13 ②善于捕捉瞬间印象人的“ 远” 和云的 “ 近” ,只是使人内心朦胧的瞬时感受 4.简述海子诗歌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色 海子是从 “ 朦胧诗 ” 向“ 新生代诗 ” 过渡时期的一个探索者,注重抒发自己的内心情感主要创 作为抒情短诗和七部长诗(《太阳》七部书),其抒情。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