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欣欣《井底之蛙》教学设计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4154207 上传时间:2018-09-08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72.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张欣欣《井底之蛙》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张欣欣《井底之蛙》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张欣欣《井底之蛙》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张欣欣《井底之蛙》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张欣欣《井底之蛙》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张欣欣《井底之蛙》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张欣欣《井底之蛙》教学设计(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学基本信息课题井底之蛙学科语文学段第二学段年 级四年级教材书名: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 出版社: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日期: 2009年 3 月1、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生能够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依据这一标准,本课我重点采用以读为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思考,体会文章表达的深刻寓意。2、教学背景分析【教材分析】井底之蛙是北师大版教材第七册第十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大与小”,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懂得大与小的现象,揭示做人的道理。本篇课文根据庄子 .秋水中的一段改写而成。本文讲了生活在井底的青蛙夜郎自大、安于现状当它知道东海宽

2、广无限之后无地自容的故事,讽刺那些见识短浅又盲目自满的人。【学情分析】我本次授课的班级是唐家岭小学四年级1 班的学生,这个班的学生经过三年的学习,已经掌握一些语文学习的能力。有一定的独立识字的能力, 基本掌握拼音识字, 但是本班学生对字形的掌握,重点字词意义的理解,如联系上下文解词,挑选字义方面较弱。在阅读方面, 学生能够自主阅读文章, 遇到不认识的会想办法解决, 但是阅读其他方面的能力相对较弱。学生对文章结构把握不是很好。3、教学目标(含重、难点)教学目标 :1、认字 8 个,写字 7 个,继续练习通过写摘录笔记独立识字学词。2、理解“夸耀、尽情、安然、舒适、分享、瞠目结舌、渺小”等词语在文

3、章中的意思。体会“用千里之遥不能形容还得辽阔;千仞之高不足以形容海的深度”的含义。3、读懂课文,感受井底之蛙见识浅陋,目光短浅,孤陋寡闻,只见一井之水,不见沧海之大。知道成语“井底之蛙”比喻目光短浅、见识浅薄的人。教学重点:理解“夸耀、尽情、安然、舒适、分享、瞠目结舌、渺小”等词语在文章中的意思。体会“用千里之遥不能形容还得辽阔;千仞之高不足以形容海的深度”的含义。教学难点:感受井底之蛙见识浅陋,目光短浅,孤陋寡闻,只见一井之水,不见沧海之大。知道成语“井底之蛙”比喻目光短浅、见识浅薄的人。教具准备: 课件教学流程示意(可选项)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一)自读课文,自学反

4、馈(二)概括内容,提出质疑三、深入学文,理解寓意(一)学习第一自然段,感受青蛙之小快乐(二)学习第二自然段,感受鳖之大快乐(三)对比阅读,深入理解四、畅谈感受,升华中心五、拓展延伸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1、回忆我们都学过哪些寓言故事?预设:滥竽充数、掩耳盗铃等2、它们都有什么特点?预设:都告诉我们一个道理。3、今天我们就再来学习一则寓言井底之蛙。看看它又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板书课题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一)自读课文,自学反馈1、自读课文,自学字词师:之前同学们已经预习过课文了,下面请同学们轻声读课文,回顾预习的情况。生自读课文2、反馈(1)出示词语:疲倦、窟窿、迈步、倚井栏、旱涝、瞠

5、目结舌、渺小、夸耀、跳跃、栏杆、舒适、推移、增减、尽情、安然、分享、千仞、 窟窿“窿”读轻声。(学生出现问题就解决)“倚”是什么意思?请你选一个合适的解释。ppt:a靠着b 仗恃c 偏;歪“旱”的反义词:涝“瞠目结舌”读准字音“瞠” ,近义词:目瞪口呆“夸耀、渺小”“耀”在写的时候该注意些什么?左边的光最后一笔是竖提。【设计意图: 通过课前对学生预习情况的了解,课上抓住学生易出现问题的地方,从字音、字形、字义等几方面深入反馈字词。】(二)概括内容,提出质疑1、“夸耀、 渺小” 这两个词语是说谁的?请你用上这两个词说说这篇课文讲了什么事?(青蛙生活在井中, 它对鳖夸耀自己的生活很美好, 但是当它

6、听说了东海之大又觉得自己很渺小。)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设计意图: 对于中段学生来说, 概括课文内容是阅读能力的一个难点,这一环节就是教师给予学生一个扶手,帮助学生练习概括课文内容,降低难度。】2、针对课文内容,你有什么疑问吗?预设:为什么青蛙一开始很得意,后来又觉得自己很渺小?【设计意图:课标指出中年段学生要能够针对不懂的地方提出疑问,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就是要学生能够学会质疑。 】三、深入学文,理解寓意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 深入学习课文。 我们先来看看青蛙生活在井中是什么样的。(一)学习第一自然段,感受青蛙之小快乐1、请同学们快速读第一自然段,看看哪句话能概括青蛙的井中生活。预设:“我生

7、活在这里真快活!”2、再次默读第一自然段,看看从哪些词句中可以看出青蛙生活的快乐?画出句子并适当批注。学生画,小组交流3、反馈:(1)井外:高兴时,我跃出井外,攀援栏杆,尽情蹦跳。引导学生抓“尽情”体会青蛙在井中随心所欲的快乐。(2)井中:疲倦了,我回到井中,躲在井壁窟窿里,安然休息。引导学生抓“安然”的意思,体会青蛙自由自在的快乐。(3)井水中:跳进井水中,井水刚刚浸没我的两腋,托住下巴;稀泥没过我的双脚,绵软舒适。引导学生抓住“绵软舒适”,结合小学生生活实际谈青蛙的舒适。(4)没有谁能像我这样快活、独占、极点(5)师生对读师:高兴时生:我跃出井外,攀援栏杆,尽情蹦跳。师:疲倦了生:我回到井

8、中,躲在井壁窟窿里,安然休息。师:跳进井水中生:井水刚刚浸没我的两腋,托住下巴;稀泥没过我的双脚,绵软舒适。(6)青蛙还会怎么说?预设:得意、骄傲【设计意图: 这一环节通过多种方法体会青蛙在井中的快乐,为后面与鳖的快乐进行对比,更加突出青蛙的见识浅薄。】(二)学习第二自然段,感受鳖之大快乐过渡:本来洋洋得意的小青蛙, 为什么会觉得渺小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文章的第二自然段吧。1、指名读鳖的话师:请大家边听边想,从鳖的话中你知道大海有什么特点?生反馈:(1)辽阔ppt :千里之遥,不能形容海的辽阔。引导学生抓住“千里之遥”感受海的辽阔。(出示图片:地球表面大部分被海洋所覆盖。)指导朗读(2)很深P

9、pt:千仞之高,不足以形容海的深度。抓住“千仞之高”理解海的深度。师:你们知道世界上最高的山峰是什么吗?(珠穆朗玛峰)高多少?(8848米)师:那你们知道世界上最深的海沟有多深吗?(马里亚纳海沟,)指导朗读师小结:用“一望无际、 深不可测”来形容大海真不为过。 带着你的感受再读这句话。(3)恒久不变Ppt:夏禹时代,十年九涝,海面却没有因此而增高;商汤时代,八年七旱,海面也没有因缺雨而降低。引导学生抓住“十年九涝、八年七旱”“没有增高或降低”体会海之大。Ppt:大海不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不因为水增多减少而或进或退。引导学生抓住“不随时间、不因为水增多或减少”而发生变化。带着自己的感受再来

10、读读这段话。【设计意图:在理解鳖的话这一部分时, 通过有层次的理解, 是学生感受到东海之大,培养学生有条理的理解段落内容,提高学生理解段落的能力。】(4)师:那么,大海真的一点变化都没有吗?不是,而是这一点点变化对大海来说没有什么影响,因为大海太大了。(5)我们再一次通过朗读体会大海之大。指名分句读,再次体会大海的深不可测。(6)ppt :引入原文师范读,学生自读,齐读(三)对比阅读,深入理解1、ppt:青蛙的话和鳖的话请同学们对比这两段话,试着填一填。海一望无际,井() ;海深不可测,井() ;海恒久不变,井() ;师:通过海与井的对比,你有什么新的感受?生谈自己的感受2、师:想象一下,鳖在

11、海中是怎样生活的呢?生谈师出示图片并解说3、师:相对于鳖的东海的大快乐,你觉得青蛙的小快乐还值得它这样去夸耀吗?师: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青蛙?预设:见识短浅、盲目自满板书:见识短浅、盲目自满四、畅谈感受,升华中心1、同学们,学习完这篇课文你懂得了什么?生谈自己的感受2、我们不要像文中的那只青蛙,目光短浅,见识浅薄,希望同学们都应该有“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气魄。五、作业1、请同学们回去再收集寓言故事,下次课上我们再交流。2、将井底之蛙寓言讲给朋友或家长听。板书设计:井底之蛙夸耀渺小目光短浅见识浅薄5、教学效果评价设计评价内容检测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 评价方式采用课中评价和课后评价相结合方式

12、进行,具体的评价设计方案如下:课中评价:1、通过自己练读、指名读等方式评价学生朗读的情况。2、通过填空,评价学生理解文章内容课后评价:通过讲故事的形式有家长或小伙伴进行评价6、本教学设计与其他教学设计相比的特点(300-500字数)本次教学设计与以往教学设计相比,有以下特点:一、虽然是中段教学,但是教师比较重视学生的字词教学。学生已基本养成独立识字的习惯, 课上教师借助课前预习对学生进行了解,能够针对学生问题比较大的地方进行字词教学, 内容包括字的音形义等方面, 教学内容是学生真正需要掌握的,体现字词教学的实效性。二、重视学生的朗读。本次教学设计中多次让学生朗读,读的形式多种多样,轻声读、默读;自由读、互读、师生对读等,每一次读都能目的明确,读的层次也是层层深入。三、学生是学习的主题,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课表中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题,本次教学设计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当学生深入理解的句子后,让学生谈出自己的感受,并带着感受读课文, 这样更能体现出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理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