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易经》中的“和”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4149164 上传时间:2018-09-08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8.7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试谈《易经》中的“和”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试谈《易经》中的“和”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试谈《易经》中的“和”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试谈《易经》中的“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试谈《易经》中的“和”(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试谈易经中的“和”摘要: “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论观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导意识,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集中表现。“和”的寓意十分丰富而深刻,并且是对“变易”、 “阴阳”等理论概念结合实际应用的重要体现。中国古代文化的和谐境界体现在自然和谐、人际和谐和人与自然的和谐上。易经是早期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易经认为世界万物皆由阴阳两种不同元素组成。 “阴阳和谐”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前提和基础。阴阳变易,整体和谐,才得以化生万物。易经之“和”是中国“和”文化的源泉,在中华数千年文明的历史进程中,“和”文化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增强民族凝聚力,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今天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和” 文

2、化仍然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吸收的重要文化资源,“和” 的智慧和哲学在当代仍具有重要意义。(一) “和”的涵义。说文解字 : “和,相应也。”指唱歌时相互应合,引申而指不同事物相互配合的关系。“和” 字的意义很多, 在辞海 中列出了约20 条。从重要概念角度来看,主要有和缓 (温和、谦和)、协调(和谐) 、相应(跟着唱等)等涵义。当代白话文中,把“和”字当作连接词使用(和英文的“and”涵义相同)。由于使用频率很高,人们往往忽略“和”在古代的主要涵义的重要性。1、 易经对“和”的论述易经中对“和”有精辟的论述。乾彖: “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 ”万物存在下来,都各具有自己的特性,保持

3、和发展太和,这是利贞的表现。这里的“和”是多样性的统一。咸彖: “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这里讲了天地之间的感应。 “感”因“和”而生,圣人有所感应也就带动社会大众而趋向和平与和谐,这就是保和太和的精神。“和平” 是指各种事物和谐相处的情景。当前人们常用的 “和平” 一词在 周易中已出现。用“和平”来代表一种理想境界,其涵义是相当深刻的,不仅仅是一般理解的“没有战争” 。乾用九: “群龙无首,吉” 。如把群龙看作多样性,则多样性是吉利的。保持生物、文化的多样性已成为当前国际社会的共识。这一观念承认各种各样的生物、文化都有其本身的优缺点,都有存在的价值。系辞说:“天下何思何

4、虑?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不排斥诸多百家的文化创造,谋求多样性的统一,达到“太和”状态。成中英提出 “易一名而五义” ,把和易作为五义之一。他认为:和易性是易的终极价值。知易者, 不能不正视易得和谐化的价值。和易性可说是易的核心意义,提供了易得哲学发展的价值。故有“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是易之内在的和谐化的力量所致。和能生物,有而致和,就是易的本质上的和易义。2、 “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和的最重要的理论概念是“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在中国哲学研究中,学者对“和”的涵义历来是重视的。一般引用最早的资料是公元前7 世纪西周末周太史史伯的论述。据国语郑语记载,史伯(公元前551 年

5、 475 年,早于孔子200 年)在分析周幽王政治取向与失败原因时说:“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是以和五味以调口,刚四肢以自卫, 和六律以聪耳, 正七体以役心, 平八素以成人, 建九纪以立纯德,合十以训百体。出千品,具万方,记亿事,材兆物,, ,夫如是,和之至也。于是乎先王聘后于异姓,求财于有方,择臣取谏工,而讲以多物,务和同也。声一无听,色一无文,味一无果,物一不讲。 ”史伯认为: 不同事物相互聚合才能产生新事物,如果仅有相同的事物,则事物难以继续生长发展。史伯在这里提出的“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论断是十分

6、重要的。这里的“和”是多种事物的统一,而“同”则是取消不同事物的差异。在周语国语中伶州鸠提出“政象乐,乐从和”的观点,把“和”作为政治好坏的标准。古人一般认为: “和”是万物生成和发展的根据。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有五味、五音等。常识告诉我们:糖吃多了,就要变苦味;人体排斥过于多的东西;都包括了“和”的意义在内。古人历来主张:“和” 可以产生比原物更丰富、更优良、 更富于生命力的新东西,而“以同裨同”则会使事物退化。左传昭公二十一年: “物和则嘉成” 。张载说:“和则可大,乐则可久,天地之性,久大而已矣”( 正蒙诚明 ) 。世界上许多生气勃勃、具有很强生命力的事物大多是通过多样性的和谐而产生的。“相

7、反相成”也包含了这一层意义。在“和实生物”思想指导下,在对待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上,始终把“和谐”作为十分重要的尺度。在自然界中,多种植物共生一处,以不同的物种组成“群落”,相互协调而共生共荣,显得生机勃勃。只要稍微注意一下,就可见到和实生物的现象。如北京中山公园就有一棵千年古柏,在它的粗干裂缝中,又长出一株高大的国槐,已共生三百多年,至今柏槐两树枝繁叶茂,生机盎然。事物总是在千差万别中协调发展。当前一些人片面认为, “和谐”即是“同一” ,如果稍有不同,稍有分歧,就认为是“不和谐” 。 “和而不同”是要求“求和弃同”,善于倾听不同的意见,而不是相反。天地生人之间的理想境界是通过“和”来实现

8、的。把和谐作为调整人际关系的规范,人与人之间才能和谐相处。刘长林归纳了当前世界文化转向性变化的九大趋势,其中有三个趋势与“和” 的观念有关,它们是:调和与合作趋势,维护多样性、摒弃单一性趋势以及由空间转向时间趋势。中国文化的灵魂是: “和实生物”彭邦本对史伯的“和”的理解是:事物在保持个性、特殊性、具体性的基础上体现更高水平的共性。以往哲学界对“和”主要持批评态度,认为其忽视对立面的斗争和转化,以对统一体的保持, 对竞争观念和行为的抑制为特征,是一种阻碍事物发展变化的保守理论。彭本邦认为:“和实生物” 、 “和而不同”观念产生形成,实为上古华夏社会文化多元结构和文化多样性传统生生不息的结果。“

9、三人行必有我师” ,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这些成语都是立足于“和实生物”的理论观念。由于古人对“和”的作用十分重视,故而把它看成人和物的重要德性之一。二、 “和”是多样性的统一张岱年把“和”列为中国古典自然哲学中重要的概念范畴之一,对“和”的哲学概念作了比较精辟的论述。他认为:史伯的“和”主要指多样性的统一。宇宙中存在万事万物,即为多样性。只有多样性统一,不同事物之间取长补短,协同发展,才能生生不息,经历多种劫难而不致消亡,才能持续发展。保持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已成为当前国际社会的共识。这一观念承认各种各样的生物和文化都具有本身的优缺点,都有存在的价值。许多事实表明, 自然界中高等与低

10、等生物协同演化 (而不是 “优胜劣汰” ) ,才使生物圈得以持续发展。优胜劣汰方式仅仅是生物演化多样性中的一种,不是主要的方式。多样性概念由生物学延伸到许多领域,如:民族多样性、国家多样性、科学多样性等。仅仅是多样性只能造成混乱。多种事物如果杂乱地加在,则会引起冲突、对立和破坏。只有当多种事物之间能互相协调和配合时,才能达到“和”的高尚境界。许多乐器具有不同的音调和音色, 能协调地吹奏、配合,才能演奏成一曲动听的交响乐。不同个体或部分之间的协调,这就是“和” 。因此,和谐是多种事物互相密切地配合,达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它们之间虽然差异很大,甚至包括截然相反的事物,但是通过相互对待(协调、互补、对

11、立等)组成为一个统一体,从而达到更高层次的阶段。和谐的涵义是以多样性为前提,以协调为特征的。这是阴阳的互补统一的扩充和具体实现。和谐是使新事物得以生生不息的根本前提,也是能够抵御、 减轻各种突发性灾害的重要依据。 从阴阳是对立统一的理论观念出发,互补统一是自然界的主要方式。这样, 在处理多种事物的相互关系时,很自然地要提倡和谐,把和谐看作是事物之间关系和未来世界的理想境界。 “和实生物,同则不继”是建设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对21 世纪中国是十分重要的。21 世纪的中国文化的显著特点应是以人为本、以文为根,把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放在重要的地位。这个根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是周易。发扬“易道通乾坤、和

12、德济中外”精神有助于建设中国特色的持续发展社会。“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的最高问题,与“天地合其德”乃是圣贤人格的最高境界。在国内,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已成为国策。当前正在大力提倡科学发展观、八荣八耻,提出“与时俱进”、 “以德立国” 、 “和谐社会” 、 “德育为先” 、“自主创新”等观念。这些与周易中强调的“和”、 “变”、 “中” 、 “天地人三才之道”等的论述有许多吻合之处。和谐是事物之间关系和未来世界的理想境界。“和实生物,同则不继”是建设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注释:成中英:论易之五义与义的本体世界见:第二届国际易学与现代文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05 年 11 月 2730 日,台湾,

13、第2223 页。刘长林: “和实生物”与中国文化的未来孔子研究, 1996 年,第 3 期,第 92、93 页。彭本邦:文化多样性视野中的“和而不同”理念见:世界文化的东亚视角中国哈佛燕京学者2003 北京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4 年,第 423,,424,426 页。张岱年中国古典哲学概念范畴要论1129 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年参考文献:张立文主编和境易学与中国文化人民出版社2005 年 3 月任起顺著和谐共生上海百家出版社2009 年 3 月徐道一著 周易科学21 世纪中国易道通乾坤和德济中外山西出版集团2008年 1 月王玉德等主编和谐融通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年 10 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