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北魏孝文帝改革

上传人:woxinch****an2018 文档编号:54147823 上传时间:2018-09-08 格式:PPT 页数:29 大小:25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 北魏孝文帝改革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高中历史 北魏孝文帝改革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高中历史 北魏孝文帝改革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高中历史 北魏孝文帝改革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高中历史 北魏孝文帝改革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 北魏孝文帝改革》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 北魏孝文帝改革(2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北魏孝文帝改革,第三单元,课标要求: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2、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3、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改革迫在眉睫,第1课,北方,南方,魏 蜀 吴,西晋,东晋,十六国,北朝,南朝,东汉,隋朝,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线索和时代特征,1、历史线索,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线索和时代特征,2、时代特征,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长期分裂割据的时期,也是北方少数民族和汉族依次向南大迁徙、大同化、大融合时期。在此期间,北方的割据势力之间,民族之间,发生过频繁激烈的战争。江南相对稳定,得到较好的开发,社会经济的发展较快。,历史地理学家研究发现,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和中原

2、汉族居住地的分界线与400毫米等降水线重合,这也是我国古长城沿线。当气候出现显著变化时,就会影响到长城南北人民的生活方式和交往状态。中国历史上几次农牧民族军事对峙,比如北方十六国与南方东晋政权的对峙,北朝与南朝的对峙,辽、西夏和金与两宋的对峙等,都是伴随着寒冷期的到来而形成的。根据气象学家的报告,中国第二个寒冷期是东汉至隋朝(公元初至7世纪),第三个寒冷期是北宋中后期到南宋中期(11至13世纪),第四个寒冷期是元末明初到清末(15至20世纪)。每当寒冷期到来,就会造成北方游牧民族生存困难,从而进攻中原。这就加速了经济重心的南移。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三个阶段恰好与三个寒冷期的时间基本吻合。,一、魏

3、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线索和时代特征,2、时代特征,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长期分裂割据的时期,也是北方少数民族和汉族依次向南大迁徙、大同化、大融合时期。在此期间,北方的割据势力之间,民族之间,发生过频繁激烈的战争。江南相对稳定,得到较好的开发,社会经济的发展较快。,1、北魏的崛起,族源:起源于东北鲜卑族拓拔部;魏晋之际游牧于山西、内蒙;东晋时建立代国,为前秦吞并。 崛起: 386年拓拔珪重建代国,改国号魏,史称北魏;398年迁都平城,次年称帝,是为道武帝,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1、北魏的崛起,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2、拓拔珪的汉化改革: 依据:参照汉族封建政权统治方式 措施:(政治、经

4、济、文化)解散部落组织,实行编户,使部落成员定居下来;计口授田,劝课农桑;仿汉制设官制,重用汉族儒生,完备国家机构兴办太学,吸收汉族先进文化 意义由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渐转向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国家机构日益完备,为统一黄河流域奠定了基础。,一、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3、统一黄河流域统一:439年意义初步结束西晋以来北方分裂割据局面创造了北方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一、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4、北魏统一后面临的社会矛盾,北魏政权制度建设欠缺造成阶级矛盾尖锐 宗主督护制严重影响了封建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宗主也叫做坞主或壁帅,是在

5、十六国时期未南逃的豪强大族。他们拥有众多的宗族、部曲,修有坞壁,建有甲兵,是一些大大小小的割据势力、豪强的武装首领。依附其下的农民往往有数百家、上千家,乃至万家,均为他们的私家人口。这些豪强被称做宗主,依附于他们的各类农民则是宗主的包荫户。宗主与包荫户之间是一种主人与佃客的关系。而佃客形同于农奴。 北魏统一之初,只是消灭了一些敌对政权,对这些遍地存在的宗主无法根除。为了稳定统治,便于征徭征税,于是就采取妥协政策,承认宗主对于包荫户的控制和奴役,并且以宗主对于包荫户的统治作为地方基层政权,以世家大族为宗主,督护百姓,于是形成宗主督护制。宗主在政治上都是一些大大小小的割据势力,宗主控制下的包荫户多

6、数没有户籍,他们只为宗主的私家人口,任凭宗主剥削和奴役,国家不得征调亦不能干预。,一、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北魏政权制度建设欠缺造成阶级矛盾尖锐 宗主督护制严重影响了封建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 赋税制度混乱,导致农民负担沉重。,北魏前期征税,分为“三等九品”。九品是根据资产多少而规定的赋税高低的品级,三等是按不同等第将税送到不同地区。可是实际在征税时,并不按这个九品征收。一方面,这是由于世家大族已经隐瞒了大量的田地和人口,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贫富莫辨的情况,另一方面,也由于官吏们畏于权势,多与地主勾结,地主所交纳的不多,而广大劳动人民却负担沉重。,4、北魏统一后面临的社会矛盾,一、北魏孝文帝

7、改革的背景,北魏政权制度建设欠缺造成阶级矛盾尖锐 宗主督护制严重影响了封建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 赋税制度混乱,导致农民负担沉重。北魏统治者实行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导致民族矛盾激化,4、北魏统一后面临的社会矛盾,人民起义不断,社会动荡不安。,5、冯太后和孝文帝的极力推动冯太后(公元 441 490 年),一、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孝文帝 (467499)聪慧早熟,姓冯名有,汉族人,是北燕 君主冯弘的第二子冯朗 之女,北魏文成帝之后。她在文成帝死后的献文帝(466471)和孝文帝(471499)时期两朝亲政,推动了汉化改革,督促孝文帝学习儒家经典。,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第2课,二、内容

8、前期,1、特点:冯太后主持,重点是创建新制度,2、措施: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推行均田制,思考:均田制是不是重新平均分配土地?有没有废除封建土地私有制?豪强地主有没有受损?,均田制的主要内容有如下四点:一、男子十五岁以上,受露田四十亩,桑田二十亩;妇人受露田二十亩,分露田时会加倍或加两倍授给,以备休耕;身死或年满七十岁,须还露田于官,桑田则为世业田,不须还官;按照规定,桑田内要种植一定数量的桑、榆、枣树等,至于不宜蚕桑的地区,则改受麻田,当中男子十亩,妇人五亩。二、露田、桑田均不得买卖,但“盈者得卖其盈,不足者得买所不足。”三、奴婢受田数量和办法与农民相同。他们可得壮牛一头,田三十亩,但

9、不再给桑田。四、地方官吏各随在职地区给予公田,刺史十五顷,太守十顷,治中、别驾各八顷,县令、郡丞六顷。新旧任相交接,不许出卖。 后代谓此“公田”为“职分田”或“职公田”。,1、特点:冯太后主持,重点是创建新制度,2、措施: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推行均田制,前提:政府掌握大量无主荒地 基本内容:按一定的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土地不得买卖。 性质: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 影响:没有触及封建土地私有制,但是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土地兼并,提高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二、内容前期,1、特点:冯太后主持,重点是创建新制度,2、措施:,推行新的租调

10、制,内容:每对夫妇每年向政府交纳一定数量的租调 含义:租是农民以户为单位或按人口多少向政府交纳一定数量的粮食;调是每年向政府交纳一定数量的绢帛 作用:A、改变了赋税征收混乱的现象,减轻了农民负担;B、编户齐民增多,增加了国家的租调收入。,二、内容前期,设立三长制:目的:为配合均田制的推行,强化对地方的控制内容:邻长里长党长职能:基层行政组织,职责是检查户口,征收赋税,征发徭役兵役,推行均田制影响:健全了基层政权,完善了行政体制,取代了豪强地主把持的宗主督户制,保证了国家对人民的有效控制,2、措施:,二、内容前期,1、特点:孝文帝主持,重点是汉化政策,进一步学习和采纳汉族的典章制度和生活方式,2

11、、措施:,迁都洛阳原因:政治上:保守势力强大,阻挠改革经济上:经济落后,粮食供应困难军事上:受到柔然的骚扰和威胁地理上:偏居塞上,经略中原困难,二、内容后期,2、措施: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尊儒崇经,兴办学校恢复汉族礼乐制度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二、内容后期,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的许多特点在曹操当政时期已有萌芽,曹丕、陈群进一步加以制度化,由魏吏部尚书陈群制定。其主要内容为: 先在各郡设置中正,稍后又在各州设置大中正。州郡中正只能由本地人充当,且多由现任中央官员兼任。州郡中正都设有属员,称为“访问”。一般人物可由属员评议,重要人物则由中正亲自评议。 中正的职权主要是评议人物,其标准有三:家世、道

12、德、才能。中正根据家世、才德的评论,对人物作出高下的品定,称为“品”。品共分为九等,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但类别却只有二,即上品和下品。 中正评议结果上交司徒府复核批准,然后送吏部作为选官的根据。 九品中正制创立之初,评议人物的标准是家世、道德、才能三者并重。但在中正品第过程中,才德标准逐渐被忽视,家世则越来越重要,甚至成为唯一的标准,到西晋时终于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到了隋代,随着门阀制度的衰落,此制终被废除。,2、措施: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尊儒崇经,兴办学校恢复汉族礼乐制度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学习汉族的生活方式易服装讲汉话改汉姓,定门第等级

13、通婚姻改籍贯,二、内容后期,2、措施:,3、作用:促进了鲜卑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同,争取到汉族地主的支持,有力地推动了政权封建化。,1、特点,二、内容后期,三、特点是少数民族统治者自上而下推行的一次影响深远的汉化(封建化)改革。,第3课,促进民族大融合,四、改革的影响,1、推动了经济的复苏和繁荣,农业生产发展6世纪初年,北魏全国人口比西晋太康年间还要多出一倍。 手工业日益活跃丝织业发展显著;北方出现青瓷 商业日趋活跃重新铸造铜钱,货币交易代替实物交易对外贸易有长足发展(出土拜占庭金币、波斯银币),三、改革的影响,1、推动了经济的复苏和繁荣,2、大大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3、促进北方民族大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鲜卑族逐渐汉化,汉族的风俗习惯成为整个社会风俗习惯的主体。,鲜卑的文化精华融入汉族文化之中。,本单元线索:,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线索和时代特征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具体背景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激化 三、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特点和措施1、前期:俸禄制、均田制、三长制、租调制2、后期:迁都、典章制度、生活方式 四、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1、推动了经济的复苏和繁荣。2、大大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3、促进北方民族大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