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初中思想品德骨干教师培训落实课程标准提升课程智慧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54126855 上传时间:2018-09-08 格式:PPT 页数:61 大小:13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省初中思想品德骨干教师培训落实课程标准提升课程智慧_第1页
第1页 / 共61页
江西省初中思想品德骨干教师培训落实课程标准提升课程智慧_第2页
第2页 / 共61页
江西省初中思想品德骨干教师培训落实课程标准提升课程智慧_第3页
第3页 / 共61页
江西省初中思想品德骨干教师培训落实课程标准提升课程智慧_第4页
第4页 / 共61页
江西省初中思想品德骨干教师培训落实课程标准提升课程智慧_第5页
第5页 / 共6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江西省初中思想品德骨干教师培训落实课程标准提升课程智慧》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省初中思想品德骨干教师培训落实课程标准提升课程智慧(6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江西省初中思想品德骨干教师培训落实课程标准 提升课程智慧,周自兴 江西省教育厅教研室 2013年3月12日井冈山八角楼培训中心,深刻认识课程标准修订的主要精神努力促使知性德育向生活德育的转变积极实现知识课堂向智慧课堂的升华,一、深刻认识课程标准修订的主要精神,本次课程标准的修订,全面吸收10年课改的基本经验,主要变化有: (1)落实德育为先,突出德育的时代特征 一是各学科把落实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修订的指导思想,强调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并要求结合学科内容进行有机渗透。二是进一步突出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三是进一步增强了民族团结教育的针对性和时代性。四是强化了法制教育的内

2、容。 (2)突出能力为重,强化能力培养的基本要求 此次课程标准修订特别强调能力培养,如: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学习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进一步丰富了能力培养的基本内涵;进一步明确了能力培养的基本要求等,(3)反映时代精神,合理吸收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新成果,与时俱进创新课程内容(4)控制了课程容量和难度,有利于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努力从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和需要出发,科学合理地安排课程容量和难度。在课程容量控制上,进一步精选了内容,减少了学科内容条目。在课程难度控制上,有些直接删去了过难的内容;有些降低了一些知识点的学习要求;有的对难度较大又不宜删除的内容,以“选学”方式处理;还有些按照

3、学生的认知特点,适当调整了不同学段的课程难度,使梯度要求更加清晰,更好地体现循序渐进的原则。,课程性质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本课程的特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思想性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分阶段分层次,对初中学生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教育,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奠定基础。人文性 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体现青少年文化特点,关怀学生精神成长需要,用初中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组织课程内容、实施教学,用优秀的人类文化和民族精神陶冶学生心灵,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

4、责任感。实践性 从学生实际出发并将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作为课程建设与实施的基础;注重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样的活动,在认识、体验与践行中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综合性 有机整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等多方面的学习内容;与初中学生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知识的学习、能力的提高与思想方法、思维方式的掌握融为一体。,课程基本理念 (一)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是课程的核心 初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自我意识和独立性逐步增强。在初中阶段帮助学生形成良好品德,树立责任意识和积极的生活态度,对学生的

5、成长具有基础性的作用。思想品德课程的任务是引领学生了解社会、参与公共生活、珍爱生命、感悟人生,逐步形成基本的是非、善恶和美丑观念,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 (二)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 思想品德是人在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初中学生生活范围逐渐扩展,需要处理的各种关系日益增多。思想品德课程正是在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与他们一起体会成长的美好、面对成长中的问题,为初中学生正确成长中的自己,处理好与他人、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提供必要的帮助。 (三)坚持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与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是课程的基本原则 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

6、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积极实践,国家和社会的要求只有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与实践才能为学生真正接受。思想品德课程将正确的价值引导蕴涵在鲜活的生活主题之中,注重课内课外相结合,鼓励学生在实践中进行积极探究和体验,通过道德践行促进思想品德的健康发展。,课程设计思路思想品德课程以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为基础,以学生成长过程中需要处理的关系为线索,有机整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国情等方面的内容,进行科学设计。 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生活,尤其是处在青春期的初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是思想品德课程设计的基础,课程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直面他们成长中遇到的问题,满足他们发展的需要。初中阶段的学生需要进一步学习正确处理与自我、

7、与他人和集体、以及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这三组重要关系依次构成了本课程的三大内容板块。每一内容板块中均涉及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等方面的具体内容。,课程目标思想品德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旨在促进初中学生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生命的可贵,养成自尊自信、乐观向上,意志坚强的人生态度。 体会生态环境与人类生存的关系,爱护环境,形成勤俭节约、珍惜资源的意识。 养成孝敬父母、尊重他人、诚实守信、乐于助人、有责任心、追求公正的品质。 形成热爱劳动、注重实践、崇尚科学、自主自立、敢于竞争

8、、善于合作、勇于创新的个性品质 树立规则意识、法制观念,有公共精神,增强公民意识。 热爱集体、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认同中华文化、继承革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有全球意识和国际视野,热爱和平。 (二)能力 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能够自我调适、自我控制。 掌握爱护环境的基本方法,养成爱护环境的能力。 逐步掌握交往与沟通的技能,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方法。 学习搜集、处理、运用信息的方法,提高媒介素养,能够积极适应信息化社会。 学会面对复杂的社会生活和多样的价值观念,以正确价值观为标准,作出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选择 学会运用法律维护自己、他人、国家和社会的合法权益。 (三)知识 了解青少年的身

9、心发展的基本常识,掌握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途径与方法,理解个体成长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了解我与他人和集体关系的基本知识,认识处理我与他人和集体关系的基本社会规范与道德规范 理解人类生存与生态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认识当今人类所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根源,掌握环境保护的基础知识。 知道基本的法律知识,了解法律在个人、国家和社会生活中的基本作用和意义。 知道我国的基本国情,初步了解当今世界的发展现状与趋势。,二、努力实现知性德育向生活德育的转变,课上说的、心里想的、行为做的不一样 会说不会做原 因?,困扰我们多年的话题道德教育的实效性,社会大气候(家庭教育、周边环境、社会、网络等对学生的负面影响) 课

10、堂教学的局限性 教师德育观念有待改变,案例 不酗酒傍晚,李明和同学一起去郊游,随行同学带了一些白酒,同学们都兴致勃勃拿出杯子准备喝酒。李明觉得这样做不对,他该怎么办?,两种德育思维模式导致不同的引导方法 思考: (1)酗酒有哪些危害?初中生酗酒行为对吗?(2)按照正确的道德与行为规范,李明同学应该怎么做? 思考:(1)在这种情况下,李明同学有哪些困惑?(2)请你为李明同学提出恰当的行为建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思维定式(知性德育),侧重点:局限于认知层面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讲清道理)强化学生的道德评判能力(对与错)规范学生道德行为(该怎么做)忽略了学生作为生命个体的主体性,使学习游离于学生的现

11、实生活之外,难以帮助学生解释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道德问题与困惑 。,疑 问?,学生在道德实践的过程中,是不是有了明确的道德认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有了对道德现象的判断能力就能应对各种道德问题,并做出恰当的、合乎道德的行为选择?,案例 关于诚实问题的讨论,做了错事要不要承认? 老实人吃亏 要不要事事都实话实说?,影响学生做出行为选择的多种因素,多种价值冲突,从众心态,处世经验,心理因素,外部压力,在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中,学生所面临的困难不是不知道其价值概念本身的意义,而是不知如何在利益冲突和价值冲突中,做出明智的、合乎道德规范的行为选择。,因此,道德教育改革首先是思维方式的变革,即从知性道德向生活

12、道德的转变,以学生现实生活中所遇到的道德困惑和需要为起点,以让学生在道德践行和价值碰撞中学会自主思考和选择,提高道德思维和行为决策能力为目的。,“知性德育”的困境与根源,知性德育,以传授道德知识为基本特征。具体说,就是将各种道德知识分类组合,按知识体系构建的逻辑将其编排在一起,然后再将知识教学的方式进行教学。这种“知性德育”以学生的道德认知与道德理性能力为起点的原始性错误,注定其走向异化:将德育看成智力训练,将道德学习看成“道德应用题”的解答。最终所带来的结果便是教师不愿意教,学生更不愿意学,德育课堂已经习惯性被人们与枯燥、抽象、虚假、形式主义等联系起来,德育的实效性很差。,究其根源,“知性德

13、育”全在于与学生生活的割裂。首先,从起点看,不是从活生生的现实出发,而是从抽象的道德概念、道德理性能力出发,直接导致德育的学科化倾向;其次,从目标看,仅注意学生道德认知的发展,而忽视了情感、意志尤其是道德行动的引导;再次,从内容看,指向的不是适合儿童的理想、信念、思维方式与行为习惯,而是成人的社会价值、规范的简单挪移;最后,从结果看,只注重分数,不重视生活中的实际表现,使品德与社会生活彻底成为“两张皮”。,“生活德育”对知性德育的超越,基本内涵:将真实的生活作为德育的现实基础,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出发点;引导学生在生活实践中丰富情感、学会思考,形成积极向上的道德人格;最终回归生活,指导和提升学生

14、的生活。价值选择:生活德育即“通过过道德的生活来学习道德,或者说真实有效的道德必须从生活出发、在生活中进行并回到生活。”它摒弃了“知性道德”抽象的道德概念与道德理性能力,而把鲜活的生活作为道德教育的起点。由此,道德教育不再是枯燥的道德知识教育,而是引导学生通过生活中的活动自主培养道德观念、改进行为习惯。,基本认识:人的德性发展与智性发展有着本质的不同。人们可以与社会生活隔离开来集中学习知识经验,却不能与社会生活相隔离去学习道德。道德是社会生活的规范和准则,真正的学习必须在社会生活过程中进行。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德育同样也要而且必须通过生活发出力量才能成为真正的德育。因此

15、,要想使学校德育成为有效的德育,就必须构建生活德育模式。,生活德育的基本特征:,人性化。生活德育,是用“人”的方式去理解人、对待人、关怀人。因此,生活德育是人性化的德育,是以人为本的德育。生活德育的本性不再是管理、控制、约束人,而是对人性的唤醒和对人性的尊重。 开放化。知性德育最大特点是控制性和封闭性,教育者以其良好的主观愿望和某种外在目的为出发点,自觉或不自觉地封锁部分真实的信息,以便确保预期目标的实现。而生活德育把开放性原则贯彻到德育的方方面面,打破校园德育代替全部德育的格局,实现社会德育,让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走进生活。 本真化。知性德育造成了知德与行德的割裂,生活德育则注重实践,力

16、求回到生活情境之中,在人真实可感的生活场景之中去发现生活、感悟生活,领略生活的伦理要求,拓展个体的价值视界,在实践中体验道德并外化为德行,回归德育的本真。,品德课程的取向,思想品德课程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在社会生活中选取丰富的课程资源,采取少年儿童喜闻乐见的多样化活动方式进行思想品德教学,最终使道德教育与社会生活融为一体,是该课程永葆生命力的必然选择。,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关注学生的道德困惑,解读学生的道德需求。生活问题 纠结点 多种原因 让学生在解惑中学会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营造一个宽松的、说真话的学习环境,在聆听中发现学生思想的合理要素,在质询中进行有效的价值引导。 帮助学生在行为决策与践行中提升道德智慧在行为比较和利益权衡中,提高道德思维能力。在行为决策中选择恰当的方法,提升生活智慧。,三、努力实现知识课堂向智慧课堂的升华,“教育全部的目的就是使人具有活跃的智慧。”(怀特海)“课堂教学改革就是要超越知识教育,从知识走向智慧,从培养知识人转为培养智慧者;用教育哲学指导和提升教育改革,就是要引领教师和学生爱智慧、追求智慧。”(成尚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