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教育制度ppt培训课件

上传人:aa****6 文档编号:54103857 上传时间:2018-09-07 格式:PPT 页数:80 大小:2.4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教育制度ppt培训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80页
中国古代教育制度ppt培训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80页
中国古代教育制度ppt培训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80页
中国古代教育制度ppt培训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80页
中国古代教育制度ppt培训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8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教育制度ppt培训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教育制度ppt培训课件(8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教育史,中国古代教育制度,中国古代教育史之制度化教育,中国古代教育史之教育制度(一),中国古代教育史之教育制度(二),中国古代教育之教育制度(三),科举制度的产生和发展,一、科举制度以前的选士制度二、隋唐时期科举制度的创立 三、历代科举制度的改革和演变 四、对科举制度的分析评价,一 、科举制以前的选士制度,(一)夏商周时期(世卿世禄制和举贤才)(二)春秋战国时期(客卿制)(三)秦代(军功爵制度) (四)汉代(察举和征辟),原始社会中实行“选贤授能”。,(一)夏、商、周时期(“世卿世禄制”和“举贤才”) “世卿世禄制”,即奴隶主贵族凭借血统关系,子孙世代做官,国君不能随意任免。,“举贤才”

2、 商汤举伊尹。,武丁举傅说。,(二)春秋战国时期 实行客卿制,即将相重臣往往从下层军士或平民中选拔,只要他们有一技之长,能够解决君主或其他统治者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他们就可以登上政治舞台一展才干。,燕昭王筑黄金台广招贤才。,战国四君子“孟尝君、信陵君、春申君、平原君”。 养“士”(包括学士、策士、方士、或术士以及食客等)。,(三)秦代 秦代主要实行军功爵制度, 这是战争的需要与结果。,察举,就是由公卿、列侯和地方郡守等高级官员经过考察把所谓品德高尚、才干出众的人才推荐给朝廷,由朝廷授予他们官职。,(四)汉代 察举和征辟为主要方式。,1、察举对象主要是官府的属吏和地方学校的学生。 2、察举的科目

3、有“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秀才(才能优秀者)”、“孝廉(孝敬廉洁者)”、“明经(通晓经义者)”。 3、对被举荐的人员,朝廷有时也要进行考试。 考试分两种方式进行,一是对策;二是射策。,比如,董仲舒,就在在汉武帝即位那年(公元前140年)察举的百余名贤良方正之一,以古今治道对策被录用。 “天人三策称圣意 ,董生一举天下知。”,察举除被荐之外,也可以自荐。比如,东方朔就是跟董仲舒同一次靠自荐上来的。,在自我推荐书中,东方朔说:我东方朔少年时就失去了父母,依靠兄嫂的扶养长大成人。我十三岁才读书,勤学刻苦,三个冬天读的文史书籍已够用了。十五岁学击剑,十六岁学诗,书,读了二十二万字。十九岁学孙吴

4、兵法和战阵的摆布,懂得各种兵器的用法,以及作战时士兵进退的钲鼓。这方面的书也读了二十二万字,总共四十四万字。我钦佩子路的豪言。如今我已二十二岁,身高九尺三寸。双目炯炯有神,像明亮的珠子,牙齿洁白整齐得像编排的贝壳,勇敢像孟责,敏捷像庆忌,廉俭像鲍叔,信义像尾生。我就是这样的人,够得上做天子的大臣吧!臣朔冒了死罪,再拜向上奏告。,征辟,就是由皇帝和官府直接聘请有名望的人才做官。“征”是由皇帝聘请,“辟”是由官府来聘请。,汉代还实行“任子”制度,即担任“二千石(汉代官员级别)”以上的官员,任期满三年以后,可以保举自己的子弟一个任“郎官”。,曹操提倡“唯才是举”,并直接颁布了“求贤令”。到了魏文帝曹

5、丕当政,采用礼部尚书陈群的建议,制定 “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又称九品官人法,把被选的士按家世、德才(品、状)分为九品三级,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 将士分为九品的执行者为中正官,郡设小中正、州设大中正,由地方上有声望的人担任。 为“综核名实”而立,按品授官,在初期受到一定的效果,之后,演变为按门第取士。产生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流弊。,二、隋唐时期科举制度的创立,选举制度的发展演变: 以德取人的察举制以门第取人的九品中正制通过分科考试选拔人才的科举制度。 607年,隋炀帝招十科举人,其中进士科的开始标志着科举制度的产生。,A原有选

6、官制度(九品中正制)弊端严重,隋炀帝,科举制度正式创立,隋文帝,“分科举人”,科举制度创立的背景,开设进士科,B隋朝统一需要大量有真才实学的人才,1、生源和考试手续: (1)生源:“生徒”和“乡贡”。 (2)手续:经学校或地方长官考核送礼部参加考试,再经吏部复试后授官 。学校试或乡试(地方)省试(尚书省礼部)吏部试(书、判、身、言) 2、考试的类型和科目:类型主要是常科和制科;科目主要是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字、明算等6科 3、考试方法:主要有帖经、墨义、口试、策问、诗赋等6种,帖经,墨义,(一)隋朝 隋开皇七年(公元587年),隋文帝废九品中正制,规定采用考试方法选拔官吏,并于开皇八年设

7、立“志行修谨”(有德)和“清平干济”(有才)两科,以选拔人才。隋炀帝大业二年(606)设立进士科, 以考试策问取人。这就是科举制的真正开始。,(二)唐朝唐承隋制,使科举制度进一步走向成熟。其基本做法是设立科目,以考试举士,故称“科举”。,唐代的考试方式主要分作两类:一是常科,二是制科。,1、制科 制科是皇上临时设立的科目,也叫“特科”,其内容相当庞杂,是朝廷特选人才的一种办法。,2、常科 常科就是每年举行的考试,设立的科目不下几十科,常见的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字、明算、史科等,其中又以进士、明经两科最受重视。,第一,考生的来源。一种是中央及地方学校的学生,称为“生徒”;另一种是不在学校

8、读书的读书人,可以向所在的州、县官府报考,经州、县考试合后到京城参加考试,这些人称之为“乡贡”。,第二,考试的主持者。 唐代考试支持其事的是礼部侍郎,因此称“礼部试”。,第三,考试的地点。,第四,考试的时间。考试的时间是在每年的春季。,第五,考试的内容和录取标准。,考试合格被录取称为“及第”、“登第”、“登科”,考不上就叫“落第”。进士及第就叫“进士第”,第一名叫“状元”或“状头”。,考中进士之后,会举行一系列的欢庆活动。首先,新进士都要到杏园去举行宴会,由两名年少英俊的进士去采集名花点缀盛宴,称为“探花使”,宴会称为探花宴。宴会以后,还要到长安城南的曲江亭聚会庆贺,称为“曲江会”。随后到慈恩

9、寺的大雁塔下题名,求流芳百世,所以把又把中进士称为“雁塔题名”。,杏园,故址在今陕西省西安市郊大雁塔南。唐代新科进士赐宴之地。,登科后孟郊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进士宴会,就在曲江亭里举行。喝完了酒,泛舟池上,听歌看舞,成为惯例。,大雁塔,游崇真观南楼睹新及第题名处鱼玄机 云峰满月放春晴, 历历银钩指下生。 自恨罗衣掩诗句, 举头空羡榜中名。,唐代科举及第者,算是取得了做官的资格,尚需吏部选试,才能授予官职。,新唐书选举志载有吏部选试的标准:“一曰身,体貌丰伟;二曰言,言辞辩证;三曰书,楷法遒美;四曰判,文理优长。”,唐代取士,不仅看考试成绩,还要有

10、各名人士的推荐。因此,考生纷纷奔走于公卿门下,向他们投献自己的代表作,叫投卷。向礼部投的叫公卷,向达官贵人投的叫行卷。投卷确实使有才能的人显露头角,如诗人白居易向顾况投诗赋得原上草受到老诗人的极力称赞。但是弄虚作假,欺世盗名的也不乏其人。我国最早的殿试,为唐武则天载初元年(689年)二月。据通典载录:“策问贡人于洛载殿,数日方了。”只不过,唐代的殿试还没有成为制度。唐代的制科是由皇帝特别召集一些知名人士举行的考试科目。制科名目繁多。,武则天对科举制度的贡献 首创殿试; 考卷糊名; 初设武举。,武举开始于武则天长安二年,公元702年。应武举的考生来源于乡贡,由兵部主考。考试科目有马射、步射、平射

11、、马枪、负重等。“高第者授以官,其次以类升”。,三、历代科举制度的改革和演变,1、宋代的改革 2、元代的改革 3、明代的改革 4、清代的科举制度,1、宋代的改革,公元960年,宋太祖赵匡胤发动“陈桥驿兵变”,夺取了后周政权,建立起北宋王朝。为进一步杜绝武将拥兵自重的状况,他任用文官主持军务。重文轻武,成为宋朝的基本国策。宋代的科举,大体同唐代一样,有常科、制科和武举。相比之下,宋代常科的科目比唐代大为减少,其中进士科仍然最受重视,进士一等多数可官至宰相,所以宋人以进士科为宰相科。宋吕祖谦说:“进士之科,往往皆为将相,皆极通显。”当时有焚香礼进士之语。进士科之外,其它科目总称诸科。宋代科举,在形

12、式和内容上都进行了重大的改革。,首先,宋代的科举放宽了录取和作用的范围。宋代进士分为三等:一等称进士及等;二等称进士出身;三等赐同进士出身。由于扩大了录取范围,名额也成倍增加。唐代录取进士,每次不过二、三十人,少则几人、十几人。宋代每次录取多达二、三百人,甚至五、六百人。对于屡考不第的考生,允许他们在遇到皇帝策试时,报名参加附试,叫特奏名。也可奏请皇帝开恩,赏赐出身资格,委派官吏,开后世恩科的先例。殿试后分三甲放榜。南宋以后,还要举行皇帝宣布登科进士名次的典礼,并赐宴于琼苑,故称琼林宴,以后各代仿效,遂成定制。宋代科举,最初是每年举行一次,有时一、二年不定。实英宗治平三年,才正式定为三年一次。

13、每年秋天,各州进行考试,第二年春天,由礼部进行考试。省试当年进行殿试。,从隋唐开科取士之后,徇私舞弊现象越来越严重。对此,宋代统治者采取了一些措施,主要是糊名和誉录制度的建立。糊名,就是把考生考卷上的姓名、籍贯等密封起来,又称“弥封“或“封弥“。宋太宗时,根据陈靖的建议,对殿试实行糊名制。后来,宋仁宗下诏省试、州试均实行糊名制。但是,糊名之后,还可以认识字画。根据袁州人李夷宾建议,将考生的试卷另行誉录。考官评阅试卷时,不仅仅知道考生的姓名,连考生的字迹也无从辨认。这种制度,对于防止主考官徇情取舍的确发生了很大的效力。,宋代科举在考试内容上也作了较大的改革。宋代科举基本上沿袭唐制,进士科考帖经、

14、墨义和诗赋,弊病很大。进士以声韵为务,多昧古今;明经只强记博诵,而其义理,学而无用。王安石任参知政事后,对科举考试的内容着手进行改革,取消诗赋、帖经、墨义,专以经义、论、策取士。所谓经义,与论相似,是篇短文,只限于用经书中的语句作题目,并用经书中的意思去发挥。王安石对考试内容的改革,在于通经致用。王安石的改革,遭到苏轼等人的反对。后来随着政治斗争的变化而被取消,考试内容有时考诗赋,有时考经义,有时兼而有之,变换不定。,(1)确定殿试制度,皇帝直接控制科举。 (2)设置“别头试”,限制考官权力。 (3)建立弥封誊录制,防止考官舞弊。 (4)扩大及第名额。 (5)考试周期确定为三年一次。 (6)每

15、次考试分三个阶段:乡试-省试-殿试 (7)确定殿试之后的待遇。,主要流程:,宋殿试图,殿试之后的待遇,按“三甲五等”发榜 第一甲:名列第一,第二等者,赐以“进士及第” 名义。 第二甲:名列第三等者,赐以“进士出身” 名义; 第三甲:名列第四,第五等者,赐以“同进士出身”名义。,告示,2、元代的改革,元代的政权是以蒙古贵族为主体。科举分为乡试、会试、御试三级,每三年一次。元朝统治者把全国各族人民分为四等:第一等是蒙古人,第二等是色目人(指西域各部及中亚地区各族人民),第三等是汉人,第四等是南人(指南宋统治下的江南汉人和西南各少数民族)。,元朝 - 科举制度的中落据元史选举志、续通考选举等书的记载

16、统计,元代共举行科举世16次,仅录取进士1135人。汉族儒生想通过科举进入仕途非常困难。使得广大知识分子前途渺茫,被迫放弃学业,以至一时“天下习儒者少”。,(1)明定三场: 乡试、省试都各考三场,每场之间相隔三日 (2)确定乡试、省试的具体日期 :乡试第一场为农历八月二十,会试第一场为农历二月初一 (3)规定考试范围 :出题范围是四书,答题范围是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主要操作程序:,3、明代的改革,(1)确定“三年大比”制度。 (2)考试过程改为四个阶段。 (3)考试的手续更为严密。 (4)确定八股取士的考试形式。,“三年大比” 制度,洪武十七年(1384年)正式规定每隔三年,举行一整套自下而上

17、的考试步骤。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每逢子、卯、午、酉年的八月举行乡试,称“秋闱”,每逢丑、辰、未、戌年的二月举行会试,称“春闱” 这些年头称为“大比之年”。,四个阶段的考试过程:,童生试(院试):州县级考试,考中者称为“生员、秀才或相公”,送到省里去参加乡试 ; 乡试:省级考试,每三年一次,八月举行,称“秋闱”,考中者称为“举人”,其中第一名称为“解元”。(发榜图) 会试:中央级考试,在乡试后第二年举行,试期在春季二月,称“春闱”,考中者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 。进入宫廷参加殿试; 殿试:考中者称为“进士”,发榜分为三甲,第一甲的三人,称“状元、榜眼、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