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三中2016届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三)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4098711 上传时间:2018-09-07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55.7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省成都三中2016届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三)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四川省成都三中2016届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三)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四川省成都三中2016届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三)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四川省成都三中2016届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三)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四川省成都三中2016届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三)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四川省成都三中2016届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省成都三中2016届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三)(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成都三中 2016 届高考模拟试题(三)语 文第卷(单项选择题共 27 分)一、 ( 12 分,每小题3 分)1.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A.粗犷/ 旷达饯别/ 客栈孱头/ 孱弱饬令/ 秩序B. 殉情/ 徇私曝晒/ 瀑布巷道/ 小巷龌龊/ 辍学C. 缥缈/ 剽窃伫立/ 贮存伺候/ 伺机缄默/ 渐染D. 奴婢/ 裨益沮丧/ 龃龉侪辈/ 跻身宫阙/ 商榷1.A( gu ng/ku ng,ji n /zh n, c n/ch n,ch /zh ; B. x n ,p, h ng/xi ng,chu; C. pi o,zh,c /s , ji n;D. b , j , ch i/

2、j , qu a)2. 下列词语中 , 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 垢病订书机饮鸩止渴不胫而走B. 租赁雷阵雨分庭抗礼叠床架屋C. 讴歌水蒸气声名鹊起互相推委D. 枢纽邻界点绿草如茵心浮气躁2.B (A. 诟病; C. 互相推诿 D. 临界点)3. 依次填入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每个时代都有其特定的风尚,人们在生活中_,并在行动上追随效仿,自然会形成当时的一种文化趋向。当然,文化趋向并不像风尚那样没有定向,它会_某个阶层的文化追求,进而形成一个社会的文化认同,_凝聚起整个民族的情感。A. 耳濡目染呈现甚至 B.耳闻目睹呈现所以C. 耳濡目染实现所以 D.耳闻目睹实现甚至3.A (耳濡目染

3、:耳朵经常听到,眼睛经常看到,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耳闻目睹:亲耳听到,亲眼看见。呈现:显现 ; 展示出。实现:使成为现实。甚至:表示所提出的是突出的、进一步的事例。所以:表示因果关系, 常与因为连用。)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再生医学就是寻找有效的生物治疗方法,促进机体自我修复与再生或构建新的组织与器官,以改善或恢复受损组织和器官的功能。B在电子器件方面,由于具备超高电子传输能力,石墨烯出现伊始便被寄予厚望,甚至被认为会取代现在广泛使用的硅而成为下一代集成电路的根基。C今天我们指出历史上大运河的负面影响,并非要论其功过、苛责古人,因为这是当时历史背景下别无选择的必然产物。D重型火箭研制

4、成功将可以满足我国在2030 年至 2050 年间近地轨道以远的宇宙空间探索任务和载人登月任务,进一步加强进入、利用空间的能力。4B(A主宾搭配不当。C前后矛盾,不合逻辑。D宾语中心词残缺)二、 ( 9 分,每小题3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 题。“国学”一词,始之清末。当时欧美学术进入中国,号称“新学”、“西学”。与之相对,人们便将中国固有的学问统称为“旧学”、“中学”或“国学”。如今我们所说的国学,是指以先秦经典及诸子学说为根基,涵盖了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宋明理学和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及历代史学等一套特有而完整的文化和学术体系,包括儒、兵、法、墨、道等先秦诸子的思想

5、及学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根深蒂固,它们从不同层面论述如何治理国家、做人处世,熏陶着历代国人。从广义上讲,中国古代的人文和学术,如政治、历史、思想、哲学、经济、地理乃至书画、音乐、易学、术数、医学、星相、建筑等,都是国学涉及的范畴。“腹有诗书气自华”,学习国学对个人而言是培养君子气质和人格魅力,对社会来说则有构建道德价值体系、提升人文底蕴、激发爱国热情之功。国学中蕴含着巨大的智慧与力量,它启迪人们治国之良方、成功之秘诀、人性之弱点、处世之要旨。作为中华文明的瑰宝,“国学热”的兴起反映出中国思想文化界和教育界对传统文化的忧患意识。“五四”以来,中国文化有几次大的断裂。赛先生、德先生猛烈冲击传统

6、文化,在当时是一种进步,但也造成文化的裂痕;后来的“文化大革命”更如“摧枯拉朽”,将传统文化“扫地出门”。从“打倒孔家店”到“批林批孔”,惨痛的教训值得国人永远铭记。平心而论,国学不能包揽天下、医治百病,不可能完全解决现在的道德滑坡、人心浮躁和观念虚无等问题。何况,国学毕竟是在封建社会形成的价值观,由于历史的原因,它们不可避免地带有局限乃至糟粕。譬如“孝文化”,其核心是“三纲五常”,其中的“孝道治天下”就有悖于今天“依法治国”的原则,如果我们把这些囫囵吞枣照搬过来,那就不是进步而是倒退了。国学中的某些知识也有违普世真理和现代科学知识,经史子集中某些名人之言,也缺乏逻辑性与科学性。只有采取一分为

7、二的评判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能使国学的积极作用发挥到最大化。对国学持什么态度,其“热度”究竟能持续多久,关系到我们该建立怎样的文化体系的大问题。现在社会上对文化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是民族虚无主义,认为“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基本上看不起国学,认为它们过时了;另一种认为只有自己的才好,对西方的思想观念基本采取排斥态度。不消说,这两种态度都是偏颇的、错误的。既传承国学优良传统,又吸取西方先进文化,才是两全其美之策。(选自马承钧仰望中国的“月亮”,有删节)【注】赛先生、德先生:指对科学(Science )和民主( Democracy)的一个形象的称呼,是“五四”运动重要的两面旗帜。5下列对

8、“国学”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国学研究始于清末,具体指区别于欧美学术的中国固有的学问,也叫“旧学”、“中学”。B我们所说的“国学”主要是指先秦经典及诸子学说,同时涵盖了历代文学、哲学及史学等一套特有而完整的文化和学术体系。C国学中的儒、兵、法、墨、道等先秦诸子的思想及学说,从不同层面论述了如何治理国家、做人处世等,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D政治、历史、哲学、经济及书画、音乐、医学、建筑等人文和学术方面的内容,也都是国学涉及的范畴。5C( A偷换概念,应为“国学这一称谓始于清末”。B曲解概念,应为“国学以先秦经典及诸子学说为根基”。D扩大概念,应为“中国古代的人文和学术”。)6下列不属于“对国

9、学价值的正确认识”的一项是A学习国学能够培养君子气质和个人魅力,有助于构建社会的道德价值体系、提升人文底蕴、激发爱国热情。B国学能够在治国、修身、做事等方面给人很多智慧和力量,但它不能包揽天下、医治百病,“五四”运动曾对此提出警醒。C国学是在封建社会形成的价值观,不可避免地带有历史的局限和糟粕,对此我们要做出理性判断,取精华,去糟粕。D国学中的某些文化有悖于今天的治国原则,某些知识也有违普世真理和现代科学,但不能因此否定它在现代文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6B(无中生有。错在“五四运动曾对此提出警醒”。)7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国学思想对历代国人产生了根深蒂固的影响,它的兴

10、起反映了中国思想文化界和教育界对传统文化的忧患意识,B“五四”以来的几次运动造成了中国文化的大的断裂,宣传科学民主难免会伤害到传统文化,这样的教训值得国人铭记。C学习国学不等于囫囵吞枣地全部照搬,对于经史子集中一些缺乏逻辑性和科学性的言论,我们要采取一分为二的评判态度。D一味排斥国学,否定其价值;或一味排斥西学,孤芳自赏:以上两种态度都是错误的,不利于健康的文化体系的建立。7B(曲解文意。错在“宣传科学民主难免会伤害到传统文化”。)三、 ( 6 分,每小题3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9 题。资政殿大学士尚书左丞赠吏部尚书正肃吴公墓志铭欧阳修公讳育,字春卿。公为政简严。初,秦悼王葬汝州界中,

11、其后子孙当从葬者与其岁时上冢者不绝,故宗室、宦官常往来为州县患。公在襄城,每裁折之。由是宗室、宦官凡过其县者,不敢以鹰犬犯民田。其治开封,尤先豪猾,曰:“吾何有以及斯人?去其为害者而已。”居数日,发大奸吏一人,流于岭外,一府股栗。由是京师肃清。方元昊叛河西,契丹亦乘间隳盟,朝廷多故。公数言事,献计画。自元昊初遣使上书,有不顺语,朝廷亟命将出师,而群臣争言竖子即可诛灭。独公以谓元昊虽名藩臣,而实夷狄,其服叛荒忽不常,宜示以不足责,外置之。且其已僭名号,夸其人,势必不能自削,以取羞种落,第可因之赐号若国主者。且故事也,彼得其欲,宜不肯妄动。然时方锐意于必讨,故皆以公言为不然。其后师久无功,而元昊亦

12、归过自新,天子为除其罪,卒以为夏国主。由是议者始悔不用公言,而虚弊中国。庆历五年三月,拜参知政事。与贾丞相争事上前,上之左右与殿中人皆恐色变,公论辩不已,既而曰:“臣所争者,职也;顾力不能胜矣,愿罢臣职,不敢争。”上顾公直,乃复以为枢密副使。居岁余,大旱,贾丞相罢去。御史中丞用洪范言大臣廷争为不肃,故雨不时若。因并罢公,以给事中知许州,又知蔡州。州故多盗,公按令,为民立伍保而简其法,民便安之,盗贼为息。自公罢去,上数为大臣言吴某刚正可用,每召之,辄以疾不至,于是召还,始侍讲禁中。庞丞相经略河东,与夏人争麟州界,亟筑栅于白草。公以谓约不先定而亟城,必生事。遽以利害牒河东移书庞公且奏疏论之,皆不报

13、。已而夏人果犯边,杀骁将郭恩,而庞丞相与其将校十数人皆以此得罪,麟、府遂警。公前在河南,逾月而去,河南人思之,闻其复来,皆欢呼逆于路,惟恐后。其卒也,皆聚哭。公享年五十有五,以嘉祐三年四月十五日卒于位,诏辍朝一日。(节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8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去其为害者而已去:铲除B.上顾公直顾:考虑C.皆不报报:回复D.皆欢呼逆于路逆:阻拦8. D (迎接)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3 分)A. 且其已僭名号若属皆且为所虏B. 第可因之赐号若国主者求人可使报秦使者C. 与贾丞相争事上前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D. 逾月而去籍吏民,

14、封府库,而待将军9. C(介词,和。A. 况且 / 将要;B. , 的(称号)/ 定语后置标志; D.表承接,就 /表目的,来 ) 第卷(非单项选择题共 123 分) 四、 ( 31 分) 10把第卷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 分)(1)居数日,发大奸吏一人,流于岭外,一府股栗。(4 分)过了几天,(吴公)揭露出一个非常奸恶的官吏,把他流放到岭外,整个开封府极度恐惧。 ( “发” “股栗”各1 分,大意2 分)(2)由是议者始悔不用公言,而虚弊中国。(4 分)因此朝议的人才悔恨没有采纳吴公的建议,而使中原财力空虚国力枯竭。( “由是”“虚弊”各 1 分,大意2 分)11. 请简

15、要概括吴育认为元昊不可诛灭的三点理由。(4 分)实为夷狄,反复无常;自封名号,不可自削;彼得其欲,不肯妄动。(1 点 1 分, 2 点 2 分, 3 点 4 分)译文:吴公名育 , 字春卿。吴公处理政事简约严明。当初,秦悼王埋葬在汝州地界里,这以后应当跟随着葬在这里的子孙以及每年上坟的人络绎不绝,所以同宗之人、官员经常到这里来而成为州县的祸患。吴公在任于襄城,常常抑止这件事。因此,凡是经过他的治所的同宗之人、官员,不敢让打猎的鹰和狗侵害农田。他治理开封,首先惩治强横狡猾而不守法纪的人,他说: “我有什么方法处理这些人,除掉为害的人罢了。”过了几天,(吴公)揭露出一个非常奸恶的官吏,把他流放到岭

16、外,整个开封府极度恐惧。因此京城安定太平,法纪严明了。正当元昊在河西地区叛乱时,契丹也趁空子毁坏盟约,朝廷处于多难之中。吴公多次向皇上进谏,献计策。自从元昊初派使者上书,就多有不顺从的话,朝廷急忙命令将帅出军,而且大臣们争着说元昊这小子立即可以诛灭。唯独吴公认为元昊虽然名义上是拱卫王室之臣,而实际上只是边远的少数民族,他归顺反叛反复无常,应该示意他们不值得责罚,把他们放在一边(置之不理)。况且他已经僭越名号(指自立西夏国),在他的族人面前自夸,一定不会自己除去国号,来在自己的部落面前自取其辱,只可以趁这个时机赐给他国主的封号。而且按照旧例,他得到他想要的,应该不会轻举妄动。然而当时皇上在必须讨伐这一政策上正意志坚决专一,所以大家都认为吴公的建议不对。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