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4076332 上传时间:2018-09-07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29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辽宁省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辽宁省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辽宁省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辽宁省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辽宁省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辽宁省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辽宁省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庄河高中庄河高中 20162016 级高二(上)期末考试语文试题级高二(上)期末考试语文试题第第卷卷 阅读题阅读题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春秋时期,我国思想家已明确提出以人为本的观点。西方在文艺复兴之后也倡导以人为本,但西方近代的人本主义更多强调以个人为本;中华文化和中华价值观不主张以个人为本,而是强调以群体为本,强调群体在价值上高于个人。 。在中华文化和中华价值观看来,个体不能离群索居,一定要在群体之中生存生活,其道德修为也要在社群生活中增进。超出个体的最基本社群单位是家庭,扩大而为家族、社区以及各级行政范畴,如乡、县、府、省,直至国家。中华文化和中华价值观特别重

2、视家庭价值,而家庭是个体向社会发展的第一个社群层级。中华文化和中华价值观强调个人价值不能高于社群价值,强调个人与群体的交融、个人对群体的义务,强调社群整体利益的重要性。我国古代思想家没有抽象地讨论社群,而是用“家” “国” “社稷” “天下”等概念具体表达社群的意义和价值;“能群” “保家” “报国”等众多提法都明确体现社群安宁、和谐、繁荣的重要性,凸显个人对社群和社会的义务,强调社群和社会对个人的优先性和重要性。在表现形式上,对社群和社会优先的强调还通过“公私”的对立而得以体现:个人是私,家庭是公;家庭是私,国家是公;社群的公、国家社稷的公是更大的公,最大的公是天下的公道公平公益,故说“天下

3、为公” 。总之,中华文化和中华价值观是在一个向社群开放的、连续的同心圆结构中展现的,即个人家庭国家世界自然,从内向外不断拓展,从而包含多个向度,确认个体对不同层级的社群所负有的责任和义务。 论语讲“四海之内皆兄弟” , 礼记提出“以天下为一家” 。如果说家庭关系是中国人的基本关系,则我国古人早就把家的概念、家的关系扩大、扩充了。现代西方自由主义道德的中心原则是个人权利优先,主张人人有权根据自己的价值观从事活动,认为以一种共同的善的观念要求所有公民是违背基本个人自由的。而中华文化和中华价值观强调社会共同的善、社会责任、有助于公益的美德。社群与个人人、责任与权利是不同的伦理学概念,反映不同的伦理学

4、立场,适用于不同的价值领域。在当代社会,我们应坚持中华文化和中华价值观以社群和责任为中心的立场,在赞同自由、人权的同时,毫不含糊地申明不赞成个人优先的立场。(摘编自陈来充分认识中华独特价值观从中西比较看 ,有删改)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项是A. 西方在文艺复兴以后倡导以人为本,其实质是以个人为本,强调个人权利优先于群体。B. 中华价值观中的以人为本,就是以个人所代表的群体为本,强调群体的价值高于个人。C. 天下的公道,公平,公益是最大的公,中华文化强调了它对于个人,家庭、国家的优先性。D. 中华文化也主张人人有权根据自己的价值观从事活动,但更强调其对于社群的责任。2. 下

5、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首尾两段都把中西方的价值观进行了对比,强调了中方“群体在价值上高于个人”的观点。B. 文章以论语和礼记中的话,证明了古代思想家的观点:个体对社群负有责任和义务。C. 文章分析了个人、家庭、国家、天下的关系,阐述了中华文化和中华价值观中,社群价值要高于个人价值的原因。D. 文章写中华价值观的内容多,写西方价值观的内容少,是由其突出中华价值观的日的决定的。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如果一个人离群索居,不在群体之中生存生活,则其道德修为很难增进,当然也很难履行对社群和社会的义务。B. “家、国、社稷、天下”是我国古代思想家的“社群”概

6、念,而“能群、保家、报国”则体现了他们对个人的要求。C. 本文之所以对中国人的家庭关系用“基本关系”一词来确定,是因为家庭是个体向社会发展的第一个社群层级。D. 现代西方自由主义道德的中心原则是个人权利优先,所以西方人不强调社会共同的善,不主张个体要对社会负责任。【答案】1. C 2. B 3. D【解析】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能力。题干要求选出“正确的一项” ,A 项,文章没有内容显示西方在文艺复兴之后倡导的“以人为本”和西方近代的人本主义强调的“以个人为本”是同一概念,也无法推出西方在文艺复兴以后强调个人权利优先于群体;B项, “就是以个人所代表的群体为本”于文无据。

7、文章只说了“强调以群体为本” ;D 项,张冠李戴,中华文化并不主张人人有权根据自己的价值观从事活动,这是现代西方自由主义道德的中心原则。故选 C。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能力。题干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 ,B 项,对论证目的的分析错误。文章所引述的论语和礼记中的话都含有对“家”的解说,是为了说明我国古人早就把家的概念、家的关系扩大、扩充了。故选 B。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能力。题干要求选出“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D 项, “不主张个体要对社会负责任”属于主观臆断。虽然西方价值观主张人人有权根据自己的价值观从事活动,但这并不能说明西方人不主张个体要

8、对社会负责任。故选 D。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寻找恩人韦名建涛发誓,这辈子一定要找到女儿的救命恩人,给他恭恭敬敬地鞠个躬,道声谢。女儿描述的救命恩人是个不高不矮,不胖不瘦,说话不卑不亢,眼睛不大不小,头发不长不短的中年男人。女儿说,那天上午,事情来得太过突然了:站在马路等车的她发现一辆车疯了一样向自己狂奔过来时,小嘴张得巨大的她,既说不出话,也挪不动身子,眼睁睁看着车子朝自己飞奔过来就在车子要辗上的刹那间,说时迟那时快,她被一个人扑倒在路边的绿化带上疯狂的车子从女儿刚刚站着的地方呼啸而过。和女儿一起倒在绿化带上的中年男人扶起了脑子一片空白的女儿。女儿却站不稳,蹲在绿化带上,

9、瑟瑟发抖。“没事了!”中年男人安慰了女儿一句,再次扶起女儿。惊魂未定的女儿终于抬起了头,看到了中年男人眉心间一颗黑闪闪的痣。女儿连一声道谢也没说,只呆呆地望着那沾了一身泥水的中年男人,头也没回地消失在空无一人的马路上。救了女儿一命,女儿却来不及对恩人道声谢,建涛心里不安,发誓这辈子一定要亲口向恩人道谢!为了心中这一声谢,多少年,只要一有空,建涛就四处寻找恩人。 、这样的恩人,在芸芸众生的人群里,普通得不能再普通,无异于稻仓中的一颗稻谷,找这样一个人,无异于大海捞针。执着的建涛却不言弃,一直在寻找恩人。在寻找恩人的过程中,建涛也做了很多和恩人一样的好事,成了别人嘴里的恩人。女儿就在建涛不断寻找恩

10、人的日子里长大,成了别人的女人尽管建涛心里不大乐意女儿嫁给一个罪犯的儿子,一直对女婿很冷淡,可看到女儿后来又拥有了自己活泼可爱的女儿,一家三口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建涛认了。看到女儿的幸福,建涛寻找恩人的决心更加坚决。多年过去了,寻找恩人未果。建涛不仅不放弃,还在家里自己给恩人画像,画眉心里有黑闪闪痣,不胖不瘦,不高不矮的中年男人。建涛画了一张又一张,每一张都和大街上行色匆匆的人差不多。建涛画完就让女儿认,每一张画,女儿都说像又不像。画到后来,建涛便根据岁月的流逝,把中年恩人画成了老年恩人:皱纹加深了,头发变白了当然,唯一不变的是眉心间的那颗痣。女儿说,除了那颗痣,父亲画的恩人怎么越看越像父亲自己

11、。突然有一天,女儿告诉建涛,她想和男人带着女儿去遥远的地方看望从未谋面还在服刑的家公。建涛点了点头。女儿一家去了遥远的地方,建涛继续画像和寻找恩人。女儿从遥远的地方一回来,就急冲冲地跑来告诉建涛, “爸!我找到了!找到了!”“找到了什么?”建涛一脸茫然。“恩人!”女儿说时,眼里闪着一丝亮光。“在哪?”建涛停下画像,盯着女儿,着急地问。“在遥远的地方!”女儿眼里的那丝亮光不见了。女儿告诉建涛,恩人的其他特征她没有多大印象,可她忘不了恩人眉心间的黑痣, “家公眉心间就长着这么一颗我永远也忘不了的黑痣!”“”建涛惊讶地张大嘴说不出话。“可他看着我们三个,听我激动地讲 15 年前的那一刻,始终不承认他

12、曾救过我!”女儿有点灰心。“你确定?”建涛很久才回过神来。“爸,错不了,就是他,就是他 15 年前救了我!”女儿又激动起来, “可他为什么不承认这一切呢?”“谢谢你!”尽管一见面,亲家公和建涛画的像一点也不像,建涛还是隔着厚厚的玻璃深深地给亲家公鞠了一躬。“谢谢你!”亲家公也深深地给建涛回了一鞠躬。建涛提醒亲家公:15 年前的那天早上,经过一夜极其痛苦的思想斗争后,他从家里出来,一个人默默地沿着当时车少人稀的马路朝公安局走去女儿就是那天那个时段在那段马路被一个眉心有痣的中年男人救起的!亲家公却一脸平静。“我女婿你儿子说,你那天出门的样子他永远忘不了!我女儿你儿媳说,你眉心间的黑痣她也永远忘不了

13、!”建涛告诉亲家公。亲家公静静地听着,心如止水般地轻轻摇了摇头。看着平静如水般的亲家公,建涛没再继续说下去:来看望亲家公之前,他找到了当年接待亲家公自首的警官。警官说了一个细节,亲家公自首时衣服上一身泥水,十分狼狈。警官问他,他支支吾吾啥也没说。建涛又隔着厚厚的玻璃给亲家公深深鞠了个躬,离开了监狱会客室。建涛不再画像,却继续寻找恩人。(有删改)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 小说开门见山,直接进入情节,也为故事的展开设置了悬念:如何寻找,结果如何。B. 小说中前后有照应,如后文中提到的警官说的“衣服上一身泥水”的情节就照应了前文。C. “眉心间颗黑闪闪的痣”是

14、救命恩人的标志,也是全文的行文线索,使结构更紧凑。D. 小说使用了多种描写手法,在刻画恩人时使用了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5. 请简要分析小说中建涛的形象特点。6. 小说结尾说“建涛不再画像,却继续寻找恩人”意味深长,请予以赏析。【答案】4. C 5. 知恩图报。女儿获救后借助点滴线索坚持寻找恩人。坚持不懈,有毅力。多年寻找恩人未果,但他不断画像寻找恩人,从未放弃。有善心。像恩人一样做好事,成为别人口中的恩人。真诚。虽然恩人在坐牢,他也赶去见面并深深地鞠躬。 6. “不再画像”是因为救女儿的恩人已经找到, “继续寻找恩人”是说建涛依然像恩人一样做好事,成为别人口中的恩人。这一结

15、尾凸显了建涛的善良、心怀感恩,丰富了建涛这一人物形象。这一结尾告诉人们做善事可以感染人,爱可以传播,深化了主题,引发读者思考。【解析】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的综合鉴赏能力。题干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 ,C 项,文中的确多处提到了恩人眉心间的痣,但不能说“眉心间一颗黑闪闪的痣”是“全文的行文线索,使结构更紧凑” 。故选 C。5. 试题分析:本题题目是“请简要分析小说中建涛的形象特点” ,是考查学生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能力。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

16、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本题,从文中建涛的所作所为来分析其形象特点,比如从其在女儿获救后借助点滴线索坚持寻找恩人,可看出建涛是一个知恩图报的人。从其多年寻找恩人未果,但他不断画像寻找恩人,从未放弃,可以看出建涛是一个坚持不懈,有毅力的人。从文中其寻恩人的过程中,像恩人一样做好事,成为别人口中的恩人,说明他有善心。从后来找到了恩人,虽然恩人在坐牢,他也赶去见面并深深地鞠躬,可以看出建涛的真诚。点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看清题目要求,1.是“概括”还是“分析” 。 “概括”题只要求写出人物性格特点即可, “分析”题要求在此基础上结合文字分析。2是性格特点还是形象特点。性格特点包括人的心理情感、待人接物、品行操守、生活态度和价值观等较宽泛内容的特点,而形象特点则主要以“性格特点”为中心,还包括人的外在形象(肖像)、身份、地位、职业等内容的特点。用语不同,回答的内容也不同。分析人物形象特点,要由表及里,由外在形象特点到内在思想性格特点。规范答题 1.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