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4073937 上传时间:2018-09-07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32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辽宁省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辽宁省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辽宁省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辽宁省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辽宁省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辽宁省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辽宁省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二高二 1212 月月考语文试题月月考语文试题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诗书礼乐到钟鼎彝器,博大精深的古典文化,素来为国人所津津乐道。然而一到谈及传统建筑,多数人不是一脸茫然,便是心怀遗憾。保存下来的古建筑本就不多,往往还被岁月剥去了光彩,有几分“土里土气” ,相形之下,欧洲古建筑遍地开花,如风光片里古堡的坚固伟岸、教堂的华丽炫酷,让人如何与之一较高下?此言差矣。以中西古建筑最显著的对比,即材料上的土木和砖石为例。乍看之下,木质建筑简朴,易朽,扁平,似乎很难与巍峨高耸的石头教堂一争高下。有人把这归咎于古人的技术不行,或材料短缺。但事实上,中华大

2、地并不缺石材,古代的冶金技术世界领先,石料开采加工的器具也更先进。同时,老祖宗们并非完全不用石料修筑,譬如陵墓,在他们看来,那才是该用石头堆砌的。而从秦汉陵墓的空间布局、工程结构之精妙来看,早在那个时代,我们的砖石建筑就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因此,对于砖石建筑,古人“非不能也,乃不为也” 。就像中国传统绘画对散点透视的情有独钟一个样,形式和质料上的偏好,其实是一种文化选择。追根溯源,审美偏好的出发点,还取决于人与环境的相处方式。欧洲建筑多以石砌,呈竖向耸立之势,以求“飞升天国”的不朽。而中国建筑的外部形态,基本是横平舒展,寄寓着华夏先民对土地的依恋。在中国古人心中,石头冰冷坚硬,缺乏生气,太

3、过疏离自然,至于寻常起居,则一定要置身于“生生之气”的土木之中,以求“天人合一”的居住理想。中西建筑在文化体系中的“地位”也不尽相同。在西方,建筑是主要的文化载体,法国作家雨果就曾说过, “建筑是石头的史书” ,一切艺术门类都须为建筑服务,绘画之,雕刻之,咏叹之,摹写之,以图将其打造为“高大上”的永恒纪念碑。而古老的东方中国就不这么看了:文字才是千古之承载,不朽之盛事。相比于文字上的“理想主义” ,中国人在对待建筑上体现出了充分的“实用主义”态度。两千多年前,孔老夫子就曾说过:“君子不器。 ”重道轻器,由是成为中国人精神上的一抹浓重的底色。在传统文化里,精神远比物质更受尊崇。国人向来不求物质之

4、长存,即便建筑,也和世间万物一样都有新陈代谢、自然生灭。儒家倡导“卑宫室” ,往往把“大兴土木”等同于“劳民伤财” ,更抑制了对建筑规模的奢华追求。纵观世界历史,宗教信仰对于建筑技术的进步、人力物力的投入都至关重要。一座哥特式大教堂的建造往往耗时百年,这样的不计人力物力的投入,只能是为神而非人服务的。中国则不然, “敬鬼神而远之” 。老百姓追求的是现世的幸福,土木之事也以现世为重。连佛教传入中国后,也变得越来越世俗化:寺庙布局从以佛塔为中心渐渐演变为以殿堂为重,似乎暗示着人们更倾向于在现实营造佛国净土;中国的重楼式佛塔,在全世界更是独一无二,比之只能仰望敬畏的高塔,逐层登临更显亲近;到后来竟至

5、“此心即佛” ,已无需以建筑或其他物质的渲染来吸引信徒了。由此观之,中国古建筑的貌不惊人其来有自,完全不必妄自菲薄。传统文化真正的精髓,不正在于精神的包容与意境的博大吗?(节选自周飞亚建筑的“中国脸”与“中国心” ,2016 年 11 月 8 日人民日报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与诗书礼乐、钟鼎彝器相比,中国传统建筑显得黯然失色,土里土气,令人遗憾。B. 中国古建筑少用砖石而多用土木材料,体现了中国古人“天人合一”的居住理想。C. 西方古建筑是为神服务的,故高大耸立:中国古建筑是为人服务的,故横平舒展。D. 中国古人对建筑采用的是“实用主义”态度,重视建筑的实用

6、价值而轻观赏价值。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从中华文明说起,顺势提出“中围传统建筑就是不如西方吗”的问题,并当即予以否定。B. 文章主要从建筑材料、文化地位、宗教信仰等方面将中西古建筑进行对比,以揭示两者差异。C. 文章在论述过程中,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由表及里地进行分析论证,从而大大增强了说服力。D. 文章采用总分一总式结构模式,材料翔实,逻辑严密,有力地论证了中国传统建筑优于西方。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中西方古建筑在形式和质料上的差异,看似审美偏好,实为文化选择,这是由自然环境决定的。B. 在西方,建筑是主要的文化载体;但是在中国,文

7、字才是文化的载体,建筑只不过是物质器用。C. 中国传统文化重精神轻物质的理念,儒家“卑宫室”的观念,影响到古建筑的规模与华丽程度。D. 佛教传入中国后变得越来越世俗化,从这个事实中可见百姓追求现世幸福,建筑也以现世为重。【答案】1. B 2. D 3. A【解析】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能力。题干要求选出“正确的一项” ,A 项,“中国传统建筑显得黯然失色,土里土气”不正确。原文指的是“保存下来的古建筑” 。C 项,强加因果;且“西方古建筑”扩大范围,原文为“一座哥特式大教堂” 。D 项, “轻观赏价值”于文无据。故选 B。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能

8、力。题干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 ,D 项, “有力地论证了中国传统建筑优于西方”的说法错误。文章认为,中同传统建筑并非不如西方,两者各有特色。故选 D。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与作者的观点态度,筛选整合文中信息能力。题干要求选出“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A 项, “这是由自然环境决定的”于文无据。故选 A。点睛:这类题目题干一般是“下列关于的论述(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是” ,答题时注意分清楚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首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类题主要从细微处考核,答题时

9、要先阅读题干及选项,在文中找到选项对用的内容,然后仔细分析、比照,判断正误。比如本题 A 项, “这是由自然环境决定的”于文无据。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明年还种棉花王生文连续几个响晴的日子,地里的棉花赶趟儿一般裂开了嘴,炸花天到了。桂枝有些急了,踮起脚,不时地往村口望,口里还冒出一句:“怎么还不来呢?”桂枝是在望连婶,一个异乡的老寡妇。这些年,一到炸花天,连婶就赶来给她家摘棉花,前后十来天,桂枝家像添了一口人。连婶除了下地摘棉花,还帮衬她照顾孩子做些家务。桂枝婆婆去世得早,感情上拿连婶当婆婆看。每到棉花摘得差不多了,连婶也就要走了,五角钱一斤。这是外乡客来旱区摘棉花的行市,

10、桂枝会包零不去尾地跟连婶结算。连婶每次接过钱,都会久久地握着桂枝的手说,姑娘,要不是兰兰念书,我哪会要你这些钱。就因为知道了连婶的家境,桂枝每年就不雇别人了。好多人家抢着雇年轻妇女,而且还一雇几个,赶着太阳好晒棉花。可桂枝不,三十多亩地就交给连婶一人。连婶是指望她家来雇的,能帮她一把就帮一把。连婶心眼好做事实在,几千斤棉花里寻不出半片叶子。可是,连婶今年怎么还不来呢?有好几批做雇工的都求上门来了,要不是等连婶,她早答应别人了。桂枝一边在心里急,一边又对自己说还等等吧,就当是还帮连婶最后一年,明年说什么也不种棉花了。其实,自从去年村里有了第一台玉米收割机,桂枝就不想种棉花了。种玉米方便,机械收割

11、,田边过秤,利利索索,不像种棉花那样时间拖得长。那天,跟连婶结过账,照例把连婶送到村口,桂枝想再不说就没有机会了,便鼓起勇气,说,连婶,种棉花可真麻烦,又累人,要不是遇上你,我早就改种玉米了。谁知连婶说,麻烦什么,不就是摘棉花吗?婶这双手只会摘棉花,就是手脚慢了点,只要姑娘不嫌弃哪里的话,这些年多亏了婶。姑娘,亏不亏的,婶心里有数。明年一进炸花天,婶还来给你家摘棉花。话说到这个份上,桂枝也不好把话再往回拉,只得顺着说,那好,明年我就还种一年棉花到底还是把连婶盼来了。一年不见,桂枝感觉连婶脸上的沟壑比去年细密了些,再有一个变化是连婶用上了手机。不等桂枝开口,连婶连连说来迟了,来迟了,是那种道歉的

12、口气。接下来的几天里,露水还没干连婶就急着下地,而每次回来天都擦黑了,桂枝便劝她慢慢摘不要太累了自己,连婶口里应承,却还是那样早出晚归。每晚收拾完,连婶的手机准会按时响起,她掩上门去接电话,一接就是半天。桂枝看在眼里,笑了,心里说还保密呢。这天晚上,连婶的手机又响了,也许是疏忽忘了掩上门,让从门前经过的桂枝听了个真真切切再赶紧也要四天你不要再催了,说什么也要帮你桂枝姐把今年的棉花摘完难怪连婶这么赶紧的,原来是兰兰在催她回家。桂枝等连婶接完电话,走进房间,对她说,婶,家里有事,你怎么不跟我说呢?连婶没想到桂枝听见了她的电话,见瞒不住了,只好如实说,婶是从城里偷着出来的桂枝既惊又喜,婶,你进城了?

13、可不是,跟兰兰他们住一起了。没曾想,兰兰怀上了,闹什么反应婶,照顾兰兰这可是大事,你偷偷跑出来干什么?去年答应了你的,婶能不来吗?再说,又一年没见你们一家了这回,桂枝是酸在眼睛里,泪水差点儿溢了出来。她侧过脸去,抹了一把,不由分说就动手给连婶收拾包裹,她决计明天一早就让连婶回城去。账,当晚就结算了,这次的零头有些大,连婶要除掉,桂枝却仍要往整里包。连婶认真了,说,兰兰和女婿都有出息,这次就依了你婶吧。第二天早晨,桂枝送连婶去搭车。快到村口时,连婶站住了,拉过桂枝的手,说,姑娘,明年你家种玉米吧。可是,婶可是什么?种棉花的收入还是要高些连婶呵呵一笑,姑娘,明年一添外孙,婶的手脚就被捆住了,恐怕偷

14、都偷不出来了。往下桂枝不知再说什么了,但是,一个想法却是那样不可阻挡地冒了出来,那就是明年还种棉花。(原文有删改)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 小说开头描写了棉花成熟时裂开的景象,同时细致具体地描写了桂枝的动作和心理,表现了她因担忧没有足够晴朗天气晒棉花而焦急的心情。B. “明年说什么也不种棉花了” ,桂枝这样想的主要原因是种棉花很麻烦,拖的时间也长,而种玉米可用机械收割,方便得很。C. 小说中的补叙占了很大的篇幅,一方面交代了桂枝焦急盼望连婶和明年再也不种棉花的原因,另一方面也表现了桂枝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D. 小说结尾交代,桂枝决定“明年还种棉花” ,主

15、要是因为连婶家境不好,需要帮助;并且,桂枝曾顺着连婶的心意答应再种棉花,不能失信。5. 小说中的连婶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 小说最初发表时,采用的标题是“桂枝与连婶” ,你认为是原来的标题好还是现在的标题好?请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答案】4. D 5. 朴实善良,做事实在:连婶除了为雇主摘棉花,还主动帮助照顾孩子做些家务;摘几千斤棉花寻不出半片叶子。能吃苦耐劳:连续多年一个人承包三十多亩地棉花的采摘任务,起早贪黑,一连十多天。讲诚信,重情义:女儿怀孕有反应需要她照顾,但她为了兑现承诺偷偷跑出来为桂枝家摘棉花。把桂枝当闺女,关心体贴理解有加。 6. 观点一:以“明年还种棉花”为标题

16、更好。小说的主要内容围绕桂枝明年还种不种棉花而展开,当然以“明年还种棉花”为标题更加切题。“种棉花”贯串全文,是小说的线索,以“明年还种棉花”为标题,能制造悬念,更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观点二:以“桂枝与连婶”为标题更好。小说的主要人物是桂枝和连婶,一个是雇主,一个是雇工,故事围绕这两个身份不同的女性展开,因此以“桂枝与连婶”为标题更好。桂枝和连婶之间不是冷冰冰的雇与被雇的关系,而是相互帮衬相互信任的关系,以“桂枝与连婶”为标题,可以引发读者对人与人应该如何和谐相处的反思。【解析】4. 试题分析:桂枝知道连婶家情况已有改善, “帮助”不像以往那么迫切;当时对连婶的承诺也只是顺着连婶心意;况且,明年连婶会添外孙,定难再脱身来摘棉花。但她还是决定“明年还种棉花” ,突出表现的是她在感情上是将连婶当婆婆、当亲人看,心中有一份难以割舍的深厚感情;同时,如果明年还种棉花,那她就能够以摘棉花的名义再请连婶来家相聚5.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人物性格分析的题目,人物性格分析注意从小说的情节入手,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