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4068910 上传时间:2018-09-07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41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青海省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青海省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青海省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青海省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青海省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青海省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海省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1 -西宁市第四高级中学西宁市第四高级中学 2017201720182018 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二次月考试卷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二次月考试卷高高 一一 语语 文文(考试时间:(考试时间:150150 分钟分钟 ,总分:,总分:150150)本试卷分第卷(阅读题)和第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请在答题卷上作答。第第卷卷( (阅读题共阅读题共 7070 分分) )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一)(一)论述类文本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9 9 分)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每题 3 分)“以人为本”四个字家喻户晓。在一般人的印象中,儒家论述这种思想的文章

2、比较多,而法家的相关论述似乎很少。其实,法家思想中也有以人为本的内容。 管子霸言篇曰:“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治则国固,本乱则国危。 ”这表明, “王” “霸” “霸王”等概念,在春秋时期就提出来了。战国时期, “霸王”作为褒义词使用得很普遍。孔、墨对“霸”基本是肯定的。孔子说:“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在孔子眼里, “王”与“霸”没有明显的对立,但“霸”指诸侯扮演了“王”的角色,比“王”稍逊一等。其后, “王”与“霸”分化为不同的政治路线。商鞅游说秦孝公,就明确分出帝道、王道与霸道,王道行礼,霸道行法。孟子把“王”与“霸”视为对立的政治路线,认为“霸”是对“王

3、”的破坏与否定。在董仲舒以后, “王”与“霸”对立成为儒家的主流观念。 法家则在很大程度上认为“王”与“霸”相通,霸王之道的目的是“争人” 。 管子正世中说:“夫争天下者,必先争人。明大数者得人,审小计者失人。得天下之众者王,得其半者霸。 ”这里虽区分了“王”与“霸” 。但两者不是对立的,而是等次关系。 “争人”需要以利为纽带,让百姓获得切实利益;反之,不考虑民利,一味盘剥,只会引起百姓的逆反。说到利,最重要的是赋役问题。对此, 正世篇和韩非子都有“齐”的说法,即不能“急” ,也不能“缓” ,要适中。这与孔子所说的“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意思基本相同。 爱

4、民、利民、惠民、富民,是儒家和法家都认可的主张。法家主张凡事要依法行事,把法作为察言、观行、考功、任事的准绳;并从不同方面说明法是从个别事物中抽象出来的关于事物的一般、普遍的规定,因此又将法称为事之“常” 。同时,法家有很多关于君主高于- 2 -法的论述。 管子君臣上说:“主画之,相守之;相画之,官守之;官画之,民役之。 ”所以从根本上说,法家所谓法治其实是人治;法家所认定的是等级法,没有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意思。 法家论述以人为本,根本目的是“用民” 。 管子法法中说:“计上之所以爱民者,为用之爱之也。 ” 商君书算地说得更直白:“夫治国者,能尽地力而致民死者,名与利交至。 ”也就是说,治国

5、者讲爱民、利民等不过是手段,目的在于用民。法家是“力”的讴歌者,而力量藏于民间,君主用“法”赏罚的目的就在于利用民间之力。其实孔子倡言道德,也是为了使民,正如他所说的:“惠则足以使人。 ”在使人这点上,儒法是相通的。我们今天讲以人为本,可以批判吸收法家爱民、利民的思想,但一定要摒弃其中包含的使民、用民的功利思想。 (摘编自刘泽华法家眼中的以人为本)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 分)A法家思想中有“以人为本”的内容,而在一般人看来,儒家对这种思想的论述较多,而法家相关论述较少。 B春秋时, “王” “霸” “霸王”等概念已经提出;战国时, “霸王”作为褒义词普遍使用,孔

6、、墨对 “霸”基本持肯定态度。 C法家认为霸王之道的目的在于“争人” ,以利为纽带,让百姓获得切实利益,而利的核心是赋役,所以法家主张要适度徭赋,以收民心。D孔子以后, “王”与“霸”的所指分化,在孟子眼里,两者是对立的;董仲舒以后, “王”与“霸”共同成为儒家主流观念。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3 分)A法家把法作为察言、观行、考功、任事的准绳,认为法是从个别事物中抽象出来的关于事物的一般、普遍规定,称其为事之“常” 。 B法家关于君主高于法的论述较多,因此,法家所谓的法治实为人治;法家主张要有等级,并不主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C法家所说的“以人为本” ,其根本目的

7、在于“用民” ,君主用“法”赏罚的目的在于利用民间之力。这一点是和儒家思想相通的。D我们今天讲“以人为本” ,对法家思想不能全盘接纳,可以吸收其爱民、利民的思想,但一定要摒弃其使民、用民的功利思想。- 3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A法家、儒家都有关于“以人为本”思想的相关论述,都认可爱民、利民、惠民、富民的主张,都有让百姓获得利益的相关说法。 B法家有很多关于君主高于法的论述,其所谓法治与现代意义的法治有根本的不同,存在一定的历史局限性,对其观点要批判性地继承。C法家论述以人为本,根本目的在于“用民” ;孔子倡言道德,是为“使民” ,儒家、法家在根本上是相通的

8、。D儒家、法家对“王” “霸”含义的认识虽不同,但对“王” “霸”目的的认识相通,均以利为纽带争得民众支持。(二)文学类文本阅读(共(二)文学类文本阅读(共 1818 分)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 46 题。窗子以外 林徽因话从哪里说起?等到你要说话,什么话都是那样渺茫地找不到个源头。此刻,就在我眼帘底下坐着,是四个乡下人的背影:一个头上包着黯黑的白布,两个褪色的蓝布,又一个光头。他们支起膝盖,半蹲半坐的,在溪沿的短墙上休息。每人手里一件简单的东西:一个是白木棒,一个篮子,那两个在树荫底下我看不清楚。无疑地他们已经走了许多路,再过一刻,抽完一筒旱烟以后,是还要走许多路的。兰花烟的香味频频随着

9、微风,袭到我官觉上来,模糊中还有几段山西梆子的声调,虽然他们坐的地方是在我廊子的铁纱窗以外。永远是窗子以外,不是铁纱窗就是玻璃窗,总而言之,窗子以外!所有的活动的颜色、声音、生的滋味,全在那里的,你并不是不能看到,只不过是永远地在你窗子以外罢了。多少百里的平原土地,多少区域的起伏的山峦,昨天由窗子外映进你的眼帘,那是多少生命日夜在活动着的所在;每一根青的什么麦黍,都有人流过汗;每一粒黄的什么米粟,都有人吃去;其间还有的是周折,是热闹,是紧张!可是你则并不一定能看见,因为那所有的周折,热闹,紧张,全都在你窗子以外展演着。在家里罢,你坐在书房里,窗子以外的景物本就有限。那里两树马缨,几棵丁香;榆叶

10、梅横出疯权的一大枝;海棠因为缺乏阳光,每年只开个两三朵叶子上满是虫蚁吃的创痕,还卷着一点焦黄的边;廊子幽秀地开着扇子式,六边形的格子窗,透过外院的日光,外院的- 4 -杂音。什么送煤的来了,偶然你看到一个两个被煤炭染成黔黑的脸;什么米送到了,一个人掮着一大口袋在背上,慢慢踱过屏门;还有自来水,电灯、电话公司来收账的,胸口斜挂着皮口袋,手里推着一辆自行车;更有时厨子来个朋友了,满脸的笑容, “好呀,好呀, ”地走进门房;什么赵妈的丈夫来拿钱了,那是每月一号一点都不差的,早来了你就听到两个人唧唧哝哝争吵的声浪。那里不是没有颜色、声音、生的一切活动,只是他们和你总隔个窗子,扇子式的,六边形的,纱的,

11、玻璃的!你气闷了,把笔一搁说,这叫做什么生活!检点行装说,走了,走了,这沉闷没有生气的生活,实在受不了,我要换个样子过活去。健康的旅行既可以看看山水古刹的名胜,又可以知道点内地纯朴的人情风俗。走了,走了,天气还不算太坏,就是走他一个月六礼拜也是值得的。没想到不管你走到那里,你永远免不了坐在窗子以内的。不错,许多时髦的学者常常骄傲地带上“考察”的神气,架上科学的眼镜,偶然走到哪里一个陌生的地方瞭望,但那无形中的窗子是仍然存在的。不信,你检查他们的行李,有谁不带着罐头食品,帆布床,以及别的证明你还在你窗子以内的种种零星用品,你再摸一摸他们的皮包,那里短不了有些钞票;一到一个地方,你有的是一个提梁的

12、小小世界。不管你的窗子朝向哪里望,所看到的多半则仍是在你窗子以外,隔层玻璃,或是铁纱!隐隐约约你看到一些颜色,听到一些声音,如果你私下满足了,那也没有什么,只是千万别高兴起说什么接触了,认识了若干事物人情,天知道那是罪过! (有删改)4.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 (6 分)A. 第二段描写窗外四个乡下人的背影,笔触细致,表露出观看者对他们的陌生与好奇,并引发下文关于窗子内外的感叹。B. 既然所有活动的颜色、声音、生的滋味,永远都只在窗子之外,那么通过健康的旅行,领略了名胜古迹和风土人情,就会获得深刻的认识。C. 本文写“时髦的学者”架上“科学的眼镜” ,到

13、陌生的地方“瞭望” ,是以幽默的笔调来写学者们的考察有意义。D. 开头的“话从哪里说起”一句看似多余而突兀,但读完全文之后,就会明白作者正是从那种渺茫之感开始梳理自己思路的。5. 结合全文,说明文中“窗子”的含意。 (6 分)- 5 -6作者交替使用“你”和“我”两个不同的人称,其中蕴涵着怎样的态度?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6 分)二、古代诗文阅读(共二、古代诗文阅读(共 4343 分)分)( (一一) )文言文阅读文言文阅读(共 22 分)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 711 题。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余虽好修姱以羁兮,謇朝谇而夕替。既替余以蕙兮,又申之以揽茞。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14、。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离骚节选)7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A謇朝谇而夕替 谇:谏诤 B固时俗之工巧兮 工:仔细C竞周容以为度 度:法度,准则 D宁溘死以流亡兮 溘:突然,忽然8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3 分)A长太息以掩涕兮 又申之以揽茞B怨灵修之浩荡兮 鸷鸟之不

15、群兮C屈心而抑志兮 忍尤而攘诟D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将往观乎四荒9下列有关文化常识有误的一项为( ) (3 分)A “自号” ,旧时给自己取的号,大都是士大夫和文人墨客,因均属通晓翰墨之人,无不别出匠心,各有所爱所好。B “河北”在古代指的是黄河以北,这是一个古今异义词,与现代汉语中的行政区划是不同的。C楚辞是屈原创作的一种新诗体,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集。其经历了屈原的作品始创、屈后仿作、汉初搜集、至刘向辑录等历程。对楚辞及其研究史作研究的学科,今称为“楚辞学” 。- 6 -D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囯封建王朝奉行长子继承制,君位只能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10.下列对有关诗句的理解分析,不正

16、确的一项是( ) (3 分)A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表现了诗人的极度苦闷难以排解的心情,为下面情感的抒发奠定了基调。B “余虽好修姱以 羁兮”至“又申之以揽茞”四句,既写了诗人受到的不公正待遇,又点明其原因是自己不注重修身。C “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说明当时楚国的混乱,人们的行为没有准则可言,朝廷上下一味投机取巧,钻营逢迎。D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表现作者将古代的圣贤作为榜样,同时也透露了诗人精神力量的源泉是古代的圣贤。11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每小题 5 分,共 10 分)(1)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译文:_(2)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译文: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