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阳泉市第十一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4062525 上传时间:2018-09-07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21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西省阳泉市第十一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山西省阳泉市第十一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山西省阳泉市第十一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山西省阳泉市第十一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山西省阳泉市第十一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山西省阳泉市第十一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西省阳泉市第十一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二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高二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在中国文明史上,自水壶到酒壶,然后自酒壶发展到茶壶,是很有趣的生活器物演变的写照。在今天所见的,自上古到中古的壶,大多是酒壶,因为那些时代,古人的生活与酒是分不开的。 今天看来,在造型上酒壶与茶壶几乎是相同的。在各种生活器物中,若以陶器为例,壶的造型最为生动可观,所以也最引人注意。我注意到现代的陶艺家喜欢在壶上动脑筋,创造出各式各样的形状来。 壶之妙就在它有一个壶身,一个壶盖,一个壶嘴,一个把手,共同组成一件器物。形状、大小、饰物的变化非常丰富,时代的特征也很容易辨别。可是其基本形状自南北朝以来到近代都没

2、有改变。今天的人很难辨认酒壶与茶壶之分别,实在是因为两者极为相似的缘故。 其实宋朝以前是没有茶壶的。中国人喝茶自南北朝开始,原先是把茶当药吃,逐渐演变为清脾、提神的饮料,到唐朝与佛教的思想相结合,才有陆羽的茶经出现,多方讲究起来,当成生活修养的仪式,但是这个传统到宋代都没有平民化、普及化。 宋代以前,喝茶是用碗,不用杯。他们把茶叶放在钵子里煮,烧开后,倒在茶碗里,所以茶碗是主要的茶具。 茶壶产生于何时?当然是在茶道改变之后的事。但后世的茶壶应该是以酒壶为原型改变而成。古人喝酒的方法有粗、细两类:以瓮为壶,倒酒易倾出,必然用大碗,是水浒英雄之类草莽人物的喝法,豪放为其特色;文人雅士讲究气氛,喝酒

3、时要细酌,就非用酒壶不可。唐朝的酒壶的短流,恐怕是民用陶的传统,贵族人士喝酒应该是用金银器吧!到了宋代就很明朗了,酒壶有明显的金属器的特色,尤其是景德镇制造的青白器酒壶,非常细致美观,完全可以反映早期金银器的原型。它的流细长优雅,曲柄也很称手,盖上通常做个漂亮的狮纽。这样的壶被后代人误认为茶壶是可以想象得到的。 磨茶为粉,煮熟后倒到碗中饮用的煎茶法,改变为用开水冲泡茶叶,饮用茶汁的点茶法,是很根本的改变。以泡茶的方式吃茶,应是王公贵族等有闲阶级的享受,不仅考究茶的品质,整个制茶的过程就是一种仪典。所以饮茶的道具很多。 为了便于服务顾客,便需要大茶壶。茶壶太大,手执曲柄不易,就发明了提梁壶,也就

4、是手提的柄做在壶的上面。因此后来的茶壶就分为两类:提梁壶与手执壶。 明末清初之后,民间使用茶壶的数量大幅地增长,民窑的茶壶就成为常见的器物了。饮酒待客之风渐被饮茶所取代,茶壶、茶杯成为家家必备之物。 中国人原本是喝不发酵的绿茶,慢慢要喝经发酵的乌龙茶了。茶艺在文人主导下,不但讲究茶香,还要讲究茶具的美感,壶的造型就成为主要的创造标的。由于宜兴的泥非常细致,烧出的陶壶手感良好,在历代名师的创造下,出现了各式各样的设计,有几种典型的样子,可称得上经典之作,非常精致,令人爱不释手。这一波茶壶热在一百年间,使中国人成为最爱壶的民族,也是拥有茶壶造型最丰富的民族。到了 18 世纪,全世界都在喝茶了。西方

5、文明国家自中国的出口瓷中学到茶具的应用,慢慢也设计出自己的风格。1. 下列有关“茶壶”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茶壶是以酒壶为原型改变而成的,但壶的基本形状自南北朝以来到近代都没有改变,今天的人很难辨认二者的分别。B. 宋朝以前没有茶壶,中国人喝茶是从南北朝开始的,但是人们喝茶用的是碗,不用杯,茶碗是主要的茶具。C. 茶壶由手执壶发展到提梁壶,是为了适应人们喝茶的需要。手执壶如果太大,不易手执曲柄,提梁壶应运而生。D. 明末清初之后,茶壶成为家家必备的器物。所以,中国人成为最爱壶的民族,也是拥有茶壶造型最丰富的民族之一。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中

6、国文明史上壶经历了水壶到酒壶再到茶壶的发展过程,自上古到中古的壶中大多是酒壶,这和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有关。B. 一个壶身,一个壶盖,一个壶嘴,一个把手,组成一把壶,它的妙处在于形状、大小、饰物变化丰富,时代特征鲜明。C. 中国人喝茶开始时是把茶当药吃的,逐渐转变为清脾、提神的饮料,唐朝时多方讲究起来,喝茶成为生活修养的仪式。D. 古代文人雅士喝酒讲究气氛,讲究细酌,酒壶应运而生。宋代的酒壶有明显的金属器特色,做工精巧,细致美观。3. 下列对文章的有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中列举唐朝人陆羽创作茶经的例子,是为了说明唐朝时喝茶与佛教思想相结合,喝茶成为了一种生活修养的仪式。B. 文

7、中第七段运用作比较的方式介绍古人喝茶的方法,比较煎茶法和点茶法,指出整个泡茶的过程就是一种仪典。C. 文中说明末清初之后,民间使用茶壶的数量大幅增长,宜兴烧出的陶壶手感良好、样式各异、造型精致,兴盛了一百多年。D. 文章最后一段高度评价了我国的茶艺,既讲究茶香,又讲究茶具的美感,对西方国家喝茶、设计茶具有深远的影响。【答案】1. D 2. B 3. C【解析】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辨析。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D 项,强加因果, “中国人成为最爱壶的民族,也是拥有茶壶造型最丰富的民族”的原因是“一百年间中国兴起的茶壶热” 。另外, “也是拥有

8、茶壶造型最丰富的民族之一”说法错误,应去掉“之一”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辨析。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B 项,曲解文意,原文第三段“壶之妙就在它有一个壶身,一个壶盖,一个壶嘴,一个把手,共同组成一件器物。形状、大小、饰物变化丰富,时代特征也很容易辨别” ,由此看来,壶的妙处是由众多的“一”组成。3.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可见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及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C 项, “宜兴烧出的陶壶兴盛了一百多年”于文无据,原文是说“这一波茶壶热在一百年间,使中国人成为最爱壶的民族” 。阅

9、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谁在仰望星空 刘江滨那年中秋,我在一家报纸头版看到一则新闻:今晚无法赏月。可能是根据气象台的预报得出的结论吧,于是当天不再做赏月想。可是,夜晚我在室内偶尔望向窗外,发现满世皎洁,一地银辉,圆圆的月亮高高挂在空中。显然,天气预报出了问题,新闻报道也过于武断,更大的问题是,我们已失去了仰望星空的习惯。 小的时候,最恣意的事情就是在夏天的夜晚,在院子里铺一张凉席,躺在上边看星空,觉得星空是那么的神秘、浩瀚、广袤。满天星斗,数也数不清,有的明亮,有的暗淡,像眼睛一样一眨一眨的,闪闪烁烁。稍稍长大,听哥哥姐姐说,星星其实都是石头,本身不会发光,是反射太阳的光。这时心底生出恐惧,既

10、然是石头,从天上掉下来岂不会砸死人?后来知道古代“杞人忧天”讲的就是这个。再后来,又听说太阳早晚得燃尽熄灭,地球像人一样有寿命最终也会死掉,心中除了恐惧还有绝望,一连几天,呆呆怔怔,睡不好觉。幸好,哥哥姐姐还说,不用担心,宇宙中除了太阳系,还有银河系,无边无际,总有一颗适合人类生存的星球,到那时科学发达了,宇宙飞船会把人类载到新的星球上去。 成年了,每天关心的是脚步如何才能迈得更稳,人生如何才能更精彩。只顾埋头走路,不再抬头看天。再说,城市的星空不再璀璨,星星被灯光褫夺了光辉,不再明亮,无景致可赏了。那年“五一” ,和朋友去山里度假,入夜,月亮明晃晃的,几乎灼人的眼睛,朋友 5岁的小女儿说:“

11、怎么晚上还出太阳啊?”一语惊人,恍如隔世。 谁在仰望星空?仔细一想,耐人寻味。如果不算职业天文学家,天文爱好者,除了儿童,就是古人。古人是人类的远祖,也是人类的儿童时期。这里说的“仰望星空” ,实际上并不是表面上的闲情逸致,更深刻的内涵是指人类的好奇心、探究欲和宇宙观。战国时期尸子云:“天地四方曰宇,往古来今曰宙。 ”宇宙就是空间维度和时间维度。远古时代,人类的先祖睁着好奇的眼睛打量着这个神秘的世界,一切都是未知,天上打个雷,都会惊悚觳觫,吓个半死,以为是老天爷发怒。于是, “天问”连连,上下求索。求索产生了四种结果,四种走向:科学(天文历算)、宗教(包括巫卜)、文学(神话传说)、哲学(宇宙观

12、)。最早的时间刻度月、日、星期,你看,都是据星辰而来。人是世界的主体,人从哪里来呢?于是,有了上帝,有了古希腊神话,中国神话,有了亚当夏娃的故事,女娲伏羲的故事。先哲们开始“究天人之际” ,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 “无极之外,复无无极”(庄子), “三千大千世界”(释迦牟尼), “地球是宇宙的中心”(亚里士多德)等。有意思的是,这些先哲,差不多生活在同一时期,虽然不知道彼此的存在,却仰望同一个星空,同一个日月,思考同一类问题。人类史是一部进步史。 “嫦娥奔月”的神话变成了现实,人类踏上了月球。但同时,我们再赏月时,脑海里已没有了广寒宫、桂花树、小白兔以及那寂寞的美女嫦

13、娥,只是用高倍望远镜看月球表面的荒山和砂石,是不是有点大煞风景?没人再像屈子那样喋喋不休地发出“天问” ,如果有这样的人,你是不是觉得他神经有点毛病?我们每天还会看天,但看的是蓝天否?雾霾否?风雨否?这是最现实的关怀,最切身的关注。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易经)我们已经不习惯蹈虚凌空,心骛八极,神游万仞了。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庄子逍遥游),这样大气、绝美、想象力超凡的文字,如今还能看得到吗?“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老子道德经)如此思

14、辨“玄妙”横无际涯的思考,一如嵇康临刑前弹奏一曲广陵散 ,可堪绝响了。前些年一首诗仰望星空被广泛流传。诗作者认为: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一个民族只是关心脚下的事情,那是没有未来的。仰望星空,是敬畏,是探究,是思考,即使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那样徒劳一场,虽死不惧;即使像一颗流星在夜空燃烧,也要划出一道炫目的光。 (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2016 年 7 月 7 日,有删改)4. 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无边无际的星空中,总有一个适合人类生存的星球, “我”仰望星空是想有一天可以到新的星球上去。B. “我”长大了,工作了,不再仰望星空了,

15、这反映出在城市工作的人的生活非常精彩。C. 作者引用易经 逍遥游 道德经等语句,旨在说明现代人已不习惯仰望星空并思考。D. 本文的语言特色是融记叙、议论为一体。而“仰望星空”起到了揭示本文中心、展开叙述线索的作用。5. 第四段写朋友的小女儿问怎么晚上还出太阳时,作者为什么说“一语惊人,恍如隔世”?请结合原文作简要分析。6. 第五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答案】4. C 5. 成年后, “我”不再抬头看天,且城市的星星被灯光褫夺了光辉,不再明亮,无景致可赏了,因此忽略了仰望星空。在山上,月亮明晃晃的,在听到“晚上还出太阳”时,惊觉自己已很久没有仰望星空,所以觉得“一语惊人,恍如隔世” 。

16、 6. 主要叙述了古人仰望星空的内容。作用:与下文当今的我们已经不习惯仰望星空形成对比,引出后文围绕仰望星空的议论。【解析】4. 试题分析:A 项, “想有一天可以到新的星球上去”在文中没有依据。B 项, “反映出在城市工作的人的生活非常精彩”错,原文说“每天关心的是脚步如何才能迈得更稳,人生如何才能更精彩” ,还有“城市的星空不再璀璨” 。D 项,中的“仰望星空”没有揭示文章的中心,而是起到了组织文本语言,展开叙述线索的作用。5. 试题分析:情节的概括是散文常见的命题方式,往往概括物象的特征,事情的经过,作者的观点态度、情感等,注意锁定文章的区位,提取文中的关键词语,尤其注意文章各段的段首和短尾的句子。此题概括原因,注意结合上文写的当时作者的现实处境和心理状态作答。6. 试题分析:注意答出内容“主要叙述了古人仰望星空的内容” ,然后先从结构的角度分析作用:与下文当今的我们已经不习惯仰望星空形成对比,引出后文围绕仰望星空的议论。点睛:分析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