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天水市一中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三学段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4045720 上传时间:2018-09-07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9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甘肃省天水市一中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三学段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甘肃省天水市一中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三学段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甘肃省天水市一中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三学段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甘肃省天水市一中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三学段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甘肃省天水市一中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三学段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甘肃省天水市一中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三学段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甘肃省天水市一中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三学段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高考资源网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北京,天津,甘肃,内蒙,新疆,陕西,山东,河北)八地区试卷投稿 QQ 2355394501天水市一中高一级 2017-2018 学年度第二学期第三学段考试语文试题(满分:100 分 时间:120 分钟)第第卷卷 一、一、现代文阅读(现代文阅读(6 6 分)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漫说姓名文化 当我们热热闹闹地讨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时,我以为,我们其实遗忘了最大的一笔遗产 姓名文化。姓名文化经数千年积累演变,形成了一整套独特的文化系统,蕴涵着丰厚的人 文信息、民俗资源、历史积淀、社会符号、文明指向、思想意趣、家族身份

2、、修养成果。 这一文化系统不但影响了其他民族,而且辐射至周边地区。 人人都有自己的原初之根、文化之根。这个根是民族、国家和籍贯、家乡不能替代的。 我们的 5000 多个姓氏,大多源于上古,几乎都存有自己的起源故事和嬗变历史。从先秦姓与 氏的“别婚姻” “别贵贱”,到秦汉的姓氏合一,再到中华民族大家庭内许多民族纷纷采用汉 姓,每个姓就是一部历史。 根的意识曾是我们民族历史文化的组成部分,根的文字载体就是绵延不断的谱牒,根的 终极意义是宗亲归属感。从前,谱牒和宗亲的广博关怀可以让千里之外的人也互为依托;现 在,宗亲仍可以令个人与家庭在茫茫人海中,在生疏的大千世界里,寻求到一份精神的慰藉。 这宗亲早

3、已不是血缘之亲,而是一种天然存在的横向联系。 在浓浓的姓氏文化熏陶下,不管走到哪里,仰望“四知堂”的匾文,我们就知道了主人姓 氏的归属;远远看见“陇右名望”,我们就明白了这一村的大姓是什么。有形的物质文化遗 产寄身于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中,无形的姓氏文化则保存在有形的匾额和石刻里。 我们的人名文化历史也很悠久,内涵更为丰富。从商代的干支入名,到后来的“不以国, 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隐疾,不以牲畜,不以器币”入名的禁忌;由春秋战国时期打破禁忌, 好以贱丑隐疾为名,再到西汉以后尊崇圣洁文雅为风尚;从新莽禁用双字,到南北朝盛行二字;由 唐宋时期形成的以辈次命名,再到清乾隆钦定孔子后裔辈次用字 3

4、0 个,不但组成了绵延不绝 的人名历史,也在人名的走向转变中显示了我国历代的官风民俗。人名文化还包括字、号, 还有学名、小名、诨名,互补互衬,传递出长辈的期待、自己的志向和旨趣。 我们的人名文化最讲究避讳,“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是避讳的基本原则,反 映了我国文化传统的道德观念。其中,家讳、内讳是家庭之避讳,国讳、宪讳、圣讳,属于社 会之避讳。在避讳中,嫌名,即避字音同或字音近之讳,最为普及。避讳的方法可以改字、空 字、缺笔、换音。那个时代,家讳这一显示民族伦理精髓的避讳最为顽强。 姓名文化,作为最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是一种活的传承,而这传承就在我们每个人 的身上。我们所有人都是这

5、传承的载体,我们所有人都应该对其兴衰负责。如何传承我们的 姓名文化,这个问题需要我们每个人思考。 1下列对“姓名文化”的理解和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 ( ) A. 姓名文化是最大的一笔非物质文化遗产,经过数千年的积累和演变,蕴含着丰富的内容。 B. 几乎每个姓氏都有自己的起源故事,每个姓就是一部历史。 C. “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是姓名文化避讳的基本原则,反映了我国文化传统的 道德观念。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高考资源网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北京,天津,甘肃,内蒙,新疆,陕西,山东,河北)八地区试卷投稿 QQ 2355394501D. 每个人都是姓名文化的传承者,都

6、应对它的兴衰负责。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2 分) ( ) A. 我们源于上古的 5000 多个姓氏,都存在着自己的起源故事和演变历史。 B. 人名文化比姓氏文化历史更悠久,所包含的内容更丰富,它传递着长辈的期待和自己的志 向旨趣。 C. 绵延不断的谱牒上的文字记录的是人们的原始之根,文化之根,它能给人一种宗亲归属感。D. 人名文化中的避讳包括家庭避讳和社会避讳,显示了民族伦理精髓。 3根据原文,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 ( ) A. 现今社会,宗亲仍可以让人们在茫茫人海中和生疏的世界里获得一份精神慰藉,这在一定 程度上正体现了现代社会的人们对自己的原始之根和文

7、化之根的认同。 B. 人名的走向转变正显示了我国历代的官风民俗,从乾隆钦定孔子后裔辈次用字 30 个这一 现象可看出,清朝是我国古代最尊崇儒家思想的一个朝代。 C. 春秋战国前,有“不以国,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隐疾,不以牲畜,不以器币”入名的禁忌,如 今这种禁忌在人名文化中消失。 D. 姓名文化之所以是我国最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主要原因是没有任何一种文化遗产像 姓名文化那样与所有人都息息相关。 二、古代诗文阅读(共二、古代诗文阅读(共 2020 分)分) (一)文言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1313 分)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

8、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 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为太守陈宠功曹,当职割断,不避豪右。宠风声大行,入为大司 农。和帝问曰:“在郡何以为理?”宠顿首谢曰:“臣任功曹王涣以简贤选能,主薄镡显 拾遗补阙,臣奉宣诏书而已。 ”帝大悦,涣由此显名。州举茂才,除温令。县多奸滑,积为 人患。涣以方略讨击,悉诛之。境内清夷,商人露宿于道。其有放牛者,辄云以属稚子, 终无侵犯。在温三年,迁兖州刺史,绳正部郡,风威大行。后坐考妖言不实论。岁余,征 拜侍御史。永元十五年,从驾南巡,还为洛阳令。以平正居身,得宽猛之宜。其冤嫌久讼, 历政所不断,法理所难平者,莫不曲尽情诈,压塞群疑。又能以谲数发擿奸伏。京师称叹, 以为

9、涣有神算。元兴元年,病卒。百姓市道莫不咨嗟。男女老壮皆相与赋敛,致奠醊以千 数。涣丧西归,道经弘农,民庶皆设盘案于路。吏问其故,咸言平常持米到洛,为卒司所 钞,恒亡其半。自王君在事,不见侵枉,故来报恩。其政化怀物如此。民思其德,为立祠 安阳亭西,每食辄弦歌而荐之。延熹中,桓帝事黄老道,悉毁诸房祀,唯特诏密县存故太 傅卓茂庙,洛阳留王涣祠焉。自涣卒后,连诏三公特选洛阳令,皆不称职。永和中,以剧 令勃海任峻补之。峻擢用文武吏,皆尽其能,纠剔奸盗,不得旋踵。一岁断狱,不过数十, 威风猛于涣,而文理不及之。峻字叔高,终于太山太守。(选自后汉书王涣列传 )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10、2 分) ( ) A. 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 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 B. 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 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 C. 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 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高考资源网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北京,天津,甘肃,内蒙,新疆,陕西,山东,河北)八地区试卷投稿 QQ 2355394501D. 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

11、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 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 ( ) A. 豪右,指旧时的富豪家族、世家大户;汉代以右为尊,所以习惯上称为“豪右” 。 B. 顿首,即以头叩地而拜,是古代交际礼仪;又常常用于书信、表奏中作为敬辞。 C. 茂才,即秀才,东汉时为避光武帝刘秀名讳,改为茂才,后世有时也沿用此名。 D. 京师是古代京城的通城,现代则称为首都:“京” “师”单用,旧时均可指国都。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 ( ) A. 王涣初入仕途,才干受到赏识。他在太守陈宠手下担任功曹,遇事敢于

12、决断;陈入朝为 大司农,回答皇上询问时褒奖他善于简贤选能,王由此得以显赫。 B. 王涣扫除积弊,境内风清气正。他担任温县县令,以谋略肃清铲除奸猾之徒,世面清平, 商人露宿于道;升任兖州刺史后,又依法整肃下属部门,极有声威。 C. 王涣办案严谨,治事宽猛相济。他对于疑难案件以及法理难平者,探寻本来面目,尽力 还以公正;又能够揭发奸隐之事,深受外界称叹,被誉为有神算。 D. 王涣政绩卓著,后任难以比肩。他死于洛阳令任上,皇上下令特选其继任者,均不称职; 后来选用任俊,任充分发挥文武属吏才干,仍然忙得无法分身。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民思其德,为立祠安阳亭西,每食辄弦歌而荐之。

13、 (3 分)(2)一岁断狱,不过数十,威风猛于涣,而文理不及之。 (4 分)(二)古代诗歌鉴赏(二)古代诗歌鉴赏(7 7 分)分) 阅读下面这首金诗,完成下列小题。 乱后还三首(其一) 辛愿 兵戈为客苦思乡,春暮还乡却自伤。典籍散亡山阁冷,松筠憔悴野园荒。 莺衔晚色啼深树,燕掠春阴入短墙。 邻里也知归自远,竞将言语慰凄凉。 (注)这首诗写于金室将亡时,作者在一次战乱后,从流亡途中回到故乡。辛愿,字 敬之,生卒年不详,金末福昌县(今河南宜阳)人。松筠,松树和竹子。 8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2 分)( )A. 颔联写家园被毁的情景,生动而直接地表现出了战争的无情、金室的衰弱和作者流亡

14、的 苦楚。B. 邻里的同情和宽慰,源于作者流亡的遭遇和眼下的处境,也是他们善良和淳朴的体现。 C. 全诗紧紧围绕“乱后还”这一主题,写归家的所见所闻所感,表达了强烈的忧伤之情。 D. 全诗对“乱”及“后”在词语上多有照应,如“兵戈” “散亡” “憔悴“凄凉”等。 9这首诗的颈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有什么作用?请简要赏析。 (5 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每空三、名篇名句默写(每空 1 1 分,共分,共 7 7 分)分)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 登高中“ , ”抒发了诗人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 感伤之情。 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高考资源网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北京,

15、天津,甘肃,内蒙,新疆,陕西,山东,河北)八地区试卷投稿 QQ 2355394501(2) 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表达诗人释然而旷达情怀的诗句是 , 。 (3)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借古讽今,劝谏当朝统治者要慎重出兵的句子是 , , 。 四、文学类文本阅读(四、文学类文本阅读(1010 分)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上任之前 午菲 立成今早要回城,老村长史水南再次语重心长地对立成说:“儿子,我还是担心你能 否胜任那审判庭长。 ” “我知道。 ”立成从父亲的目光里看出父亲的忧虑。 他一个从小在山乡里长大的野孩子,是赶上机遇靠读书考进政法大学的。毕业后分配 在县人民法院工作。先是在刑事庭干审讯,在审理重大疑难案子中显示出能力和才干,不 久被提升为副庭长,此后又屡立新功。这次回村之前,他刚被提拔为正庭长。 父亲听到这个消息,很是惊喜。但惊喜之余是担忧,儿子能当好这个正庭长吗?儿子 太年轻了!短短几年里,儿子“一升到总兵” ,让他忧虑重重。因此他一再嘱咐儿子判案要 细心加细心。儿子也一再点头说会记住父亲的嘱咐。 临别,他再次对儿子说:“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