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教育史复习资料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4040284 上传时间:2018-09-07 格式:PDF 页数:14 大小:81.9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外教育史复习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中外教育史复习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中外教育史复习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中外教育史复习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中外教育史复习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外教育史复习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外教育史复习资料(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教育学部分 -中外教育史复习资料1中国古代官学制度的 发展和演变 1、传说唐虞以前的五帝时代已有大学,名叫“成均”,虞舜时代有“上庠”“下 等。庠”“米禀”等学校,兼作养老、藏米之所。学官有“司徒”“秩宗”“典 乐” 2、夏代:可能有“庠”“序”“校”三种学校雏形 3、商代:“序”“庠”“学”“鼓宗”等。教师由国家职官担任,内容:宗教、 伦理、军事、一般文化知识。 4、西周:形成“学在官府”“官守学业”。两大系统学校:国学和乡学 国学:小学和大学,大学设在都城近郊,有辟雍和泮宫之别。 乡学:设于闾的叫“塾”,设于党的叫“庠”,设于州的叫“序”, 设于乡的叫“校”。 教师:大司乐、乡师、“父

2、师”“少师”等等称谓 国学内容:德行艺仪四方面,以“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为基本内容。 大学:诗书礼乐小学:书数为重点。体现文武兼顾、诸育兼顾的确特点。 4、汉代官学 标志着我国封建 官学制度的确立。 1)太学 前 136 年,废除了诸子各家博士, 专设五经博士: 诗书礼易春 秋,是历史上“独尊儒术“的标志。前,124 丞相奏请为五经博士设立博士弟 子。历史上出现第一所太子学。博士,就是太学的老师,博士弟子就是太学的学 生。东汉称为“诸生”或“太学生” 太学教育的基本特点: 第一:为国家培养“经明行修”的官吏。“经明”就是要通晓一种或两种以上经 书;行修就是要具有“三纲五常”的德行。三纲:君为臣

3、纲、父为子纲、夫为妻 纲。五常:仁、义、礼、智、信五种道德观念。 第二:御定统一的教材。 第三:传经必须遵守“师法”、“家法”。 第四:建立了定期的考试制度。 2 太学设立一岁一试的制度,“设科射策”, 意为分甲科、乙科两种程度命题, 进行抽签考试, 按成绩等第, 分别授给不同的官职。 对于学习不努力或不能通晓 一经的太学生,则开除。 2)鸿都门学与宫邸学 鸿都门学 创设于东汉灵帝光和元年(178),因校址在洛阳的鸿都门而得名。是 中国古代最早的一所传授书法绘画艺术的专科学校。 宫邸学:(四姓小侯学)是外戚集团创办的贵族学校,创设于东汉明帝永平九年 (66),樊、郭、阴、马四大氏族,因他们不曾

4、列侯,故称“小候”。 邸第学: 是邓太后于东汉安帝元初六年(119)开设的另一种贵族学校。 3)地方 官学 称为郡国学。郡国、县、道、口巴、乡 5、唐代儒学与专科 学校的特点 1)儒学 儒学教育分立为三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有国子监管辖。教育目标是:培 养“经明行修 ”的官吏。经明:通晓一两种经书,行修:三纲五常。和汉学太学 不同点:强化等级、教学计划、增加考试类别、休假制度、出仕要科举考 2)专科学校 律学、算学、书学隶属国子监 崇玄学隶属尚书省的祠部 , 等略 办学特点:行政职能科学研究和培养人才三者结合;专业;兴衰无常 3)地方 官学 唐代地方 官学称:府学、州学、县学 6、宋元明清

5、中央官学与地方官学的特点 1)中央官学 发展特点是: 第一:加强了教育改革, 重视发挥太学的地位和作用。 先后兴起了三次著名的 “兴 学”活动。分别是: 庆历兴学(范仲淹主持)、熙宁兴学(王安石主持)、崇宁 兴学(蔡京) 第二:教育世俗化 3 第三:学校类型多样化 第四:教学内容不断扩大、不断扩充。除了四书外,五经增至为十三 经 第五:对学生的思想控制不断加强。 2)地方官学 宋代地方行政划分为:路,府、州,县 地方官学特点: 第一:加强了地方教育的管理,建立了专门的行政机构; 第二:加强了对教师的管理。 第三:学校 -中外教育史复习资料2 中国古代私学制度的发展和演变 1、春秋战国时期私学的

6、兴起及其意义 春秋时期齐国创建的著名高等学府“稷下学宫”,实行教学、研究与咨议相结 合。其学则弟子职是中国教育 史上第一个学生守则。 1)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社会有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过渡时期。封建私有制在 奴隶制的母胎里发生发展, 新兴地主阶级逐渐在一些诸侯国里取得了政权,促进 了奴隶制解体,于是“学在官府”的垄断形式失去了原有的经济支柱和政治依据。 造成“天子失官,学在四夷”。 注释:(天子失官 ,学在四夷 ” )指东周时期学术中心的转移西周时期 :官学 ,没有 私学。 学术中心在周王室和宋国 (微子启 ),后来掌管周史的司马氏流落晋国,后 来分散到卫赵秦等国。私学在战国时期发展到鼎盛。)

7、2)在周王宫的司礼、司乐的一批有文化知识的人,失去了原来的地位和职守, 其中的部分人变成了一批靠着自己过去掌握的“六艺”知识来自谋生活的知识分 子,他们把原来密藏于官府的典籍文物、礼器乐器带到了民间。出现了“学术文 化下移”的趋势 。出现“师儒”,“ #绅先生”,也就是“士”。他们熟悉“六 艺”知识和各种礼仪,穿戴峨冠博带,常在贵族焦急酬酢及举行冠、婚、丧、祭 等礼仪时出面。 3)是一个新兴的有强大生命力的阶层,各诸侯国的执政者从巩固自己同志权力 的需要出发,争先“招贤纳士”。养士之风盛行,进一步促进了私学的发展。 4 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私学以齐鲁为发祥地, 很快向各地发展, 在这个潮流中,

8、 孔子祈祷了开辟道路的作用。 4)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了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等学派,史称“诸 子百家”。私学在次时期有两层含义:其一、指私家学术派别;其二为教育团 体,讲学授徒。私学的出现,是中国古代教育发展史上的一次飞跃。 它与西周官学截然不同。区别如下: 第一: 与官府分离; 第二:不传递官府法定的典章制度和文献,二以本派别的政治与学术主张教授弟 子,寄望他们推行本学派的政治主张。 第三:私学大师与王宫分离,不享有世袭的特权,属于士的行列。 第四:受教育对象扩大,突破王族、贵族的限制。本着“有教无类” 的原则。 第五:私学冲破“学在官府”的封闭式的旧传统。 第六:私学的兴起,造就了

9、一大批闪烁着智慧光芒的私学大师,这是自由讲 学带来的成果。 保存了大量的教育资料: 论语墨子孟子荀子管 子吕氏春秋等。还出现了大学学记劝学弟子职等专著。 学记大学就是这一时代丰富的教育经验和教育思想的总结。 2、古代高等私学经师聚徒讲学 私学兴起与春秋战国,兴盛于西汉。 3、古代初等私学私塾蒙学及蒙养教材 汉代的蒙学: 书馆或学馆,教师称为“书师” 唐宋时期蒙学: 村学、村塾、冬学 明清时期蒙学: 一是坐馆、教馆;二是家塾或私塾;三是“义学”或“义塾”。 此时蒙学已经定型。 蒙学教材 : 史籀篇是著录于史册的最早的蒙学教材。据说是“周时史官教学童书也”。 蒙学教材编写大致分为三个时期: 5 一

10、是周秦至唐五代,以写字为主,道德和常识为辅; 二是宋至清中叶, 蒙学教材专门化, 分科渐细,道德教育、识字学文、诗歌歌赋、 历史典故、博物常识、天文历算各有专门教材。 三是清中叶至清朝灭亡,出现了一批用旧形式介绍新知识的教材。 蒙学教材分六类:综合(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伦理道德、历史、诗歌文 学类、博物自然类、数学类。 4、古代私学的特殊形式家庭 教育 通过家学, 传递专门学术, 这个传统一直绵延不绝, 这是中国古代教育的一大特 色。 中外教育史复习资料3 中国古代书院制度的发展 和演变 1、中国书院制度的 发展和演变 (一)古代书院制度的起源 原因;人才危机、印书藏书流行、新的理学教育

11、思潮。出现:精舍和书院 著名书院:石鼓书院(湖南衡阳)白鹿洞书院(江西庐山) 嵩阳书院(河南登封)岳簏书院(河南长沙) 应天府书院(河南商丘)茅山书院(江苏江宁) (二)古代书院制度的发展历程(与汉太学不同,五点181 页) 目标不同、自由讲学、自由择师、答疑、倡导争辩和学派交流。 (三)书院在组织管理与教学上的特点及其影响(IMPORTANT ) 1)组织管理上的特点: 第一:机构简单,管理人少。第二:课程设置灵活,不同书院有不同安排。 第三:学规严密。第四:经费自主。第五:重视自己的特色。 2)教育教学方面 第一:既是教育和教学组织,又是学术研究机构。 第二:允许不同学派讲学。 第三:入学

12、“门户开放”,不受地域限制。 第四:教学注重讲明义理,躬行实践,多采问难论辩式,注意启发学生思维,培 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能力。 6 第五:师生关系融洽,以道相交,师生之间感情深厚。大师以“人师”自律,学 生以“醇儒”自策。 2、中国选士制度的演变及其对教育的影响 (一)从汉代的“察举”到魏晋的“九品中正制” (二)隋唐科举考试制度的产生与实施 (三)宋代科举制的强化及王安石的教育改革 (四)明清科举制的发展与八股取士 突出进士一科,考试分为四个步骤: 第一步:童试 院试 第二步:乡试。通过为举人,第一名为“解元”。 第三步:会试。由礼部主持。通过为“贡士”,第一名为“会元” 第四步:廷试或

13、殿试。皇帝主持。 明清科举考试采用排偶文体,称为“八股文”。由八部分组成;破题、承题、起 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 (五)科举制的历史作用、流弊及对教育的影响186 页 3、中国近现代的学校教育及学制的改革 (一)中国近代新式学堂和教会学校 1862年同治元年,清政府在北京设立同文馆 ,这是中国政府自行创建的第一所 近代新式学堂。 (二)清末新教育制度壬寅癸 GUI 卯学制 的建立 1) 1902 年光绪 28 年,清政府颁布了有管学大臣张百熙制定的钦定学堂章程 , 史称“壬寅癸 GUI 卯”学制。这是中国政府颁布的第一个学制,因种种原因, 没有实行。 2)次年,清政府又名荣庆、张百

14、熙、张之洞重拟学堂章程。1904年 1 月颁布的 奏定学堂章程,史称“ 癸卯学制 ”。指导思想 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教 育宗旨:尊孔读经,内容比壬寅学制详备。 (三)南京临时政府的教育改革与壬子癸丑学制 (四)五四新文化运动推动下的教育改革与壬戌学制 7 1915年新文化运动, 1919 年五四运动。“民主”“科学”。1922年, 11 月 1 日,公布实施“壬戌学制”,又称“新学制”。 新学制以下列七条标准为依据: 适应社会进步的需要、发挥平民教育精神、谋个性之发展、注意国民经济力、注 重生活教育、使教育易于普及、多留伸缩余地 新学制: 采用:“六三三四”制。 规定:注重天才教育,得变通

15、年限及教程,使优异之智能尽量发展;对于精神或 身体上有缺陷者,应施以相当之特种教育。 中外教育史复习资料4中国教育思想的发展和演变 孔子的教育思想 教育与政治、经济、军事、法律的关系;教育 与人的发展关系;“有教无类”;教育目的;教 育内容; 他的教学思想: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并重、由博返约。 他的道德教育思想:立志乐道、自省自克、身体力行,知行统一,言行一致、改过迁善,发扬优点长处 和克服缺点。 他的教师观:学而不厌,悔人不倦。热爱血色怀念感,对学生无私无隐。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 孟子的教育思想 1性善论:学问之道无也,求其放心而已矣。四端 :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 2关

16、于德育教育的原则与方法:第一持志养气;第一反求诸己;第三改过迁善;第四刻苦锻炼 3教学原则与方法:第一自求自得第二专心有恒第三启发引导第四循序渐进 4四德:仁、义、礼、智 5教育内容:教育目的(明人伦),维护上下尊卑的社会秩序和道德观念。内容:以孝悌为主的道 德教育 荀子的教育思想 1性恶论 :认为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着“化性起伪”的作用。认为教育可以改变本性。而孟子认为 教育的作用在于发展本性。 2教育目的和内容:目的:培养有士到圣人等各种治术人才。内容:诗书礼乐春秋。 8 3教学主张: 荀子主张“外求”,孟子主张“内发”;孟子强调“思”,荀子强调“学”;孟子把教学看 作是“存养”“内省”“自得”的过程,荀子把教学看作是“闻、见、知、行”等环节。 4关于教师的地位与作用:明确提出天地君亲师的说法。“师”是礼义的化身。 礼记中的教育思想 1大学中的三纲领和八条目 三纲领: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八个条目: (道德观念)格物、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