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疾病的本质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4037497 上传时间:2018-09-07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8.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探究疾病的本质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探究疾病的本质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探究疾病的本质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探究疾病的本质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探究疾病的本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探究疾病的本质(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探究疾病的本质望、闻、问、切人体外在的生命活动实质上是内部脏腑活动的结果,所以当脏腑功能发生障碍或变化时,也必然会在机体外部表现出各种征兆。运用适当的手段或方法,来发现疾病在人体体表的各种征兆,可推断和分析出内部脏腑的病变情况。1.察言观色话望诊人体特定部位的神、色、形、态和相应的脏腑、 器官的活动, 及其疾病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身形和体态形体和人体的肌肉、骨骼的强壮程度有关,而肌肉、骨骼的生长发育,受到生长激素、性激素等内分泌激素水平高低的影响。内分泌激素水平高低,又受到人体内元阴、元阳、气、血、 津液等基本物质充盈程度有关。如身形低矮或有佝偻病,可以判断体内元阴、 元阳不足,骨骼生长发育不

2、良;如形体肥胖,可以判断体内脾所藏的气不足,水湿运化障碍,积聚而成为痰浊;如形体瘦弱,则可以推断体内气、血、津液等物质过度消耗,不能充实形体。体态是人体活动时的姿势和动态,反映了神经系统对运动系统的支配、控制情况。 健康的人体应该是体态自如,能随自己的意愿做各种各样的动作。神经系统的功能异常主要有减弱(丧失)和亢进两种类型。神经系统的功能减弱(丧失)会导致其支配的肌肉兴奋性降低,肌肉萎缩、肢体瘫痪、口角歪斜等;神经系统的功能亢进会导致其支配的肌肉兴奋性增高,肌肉跳动、手足震颤、关节拘挛、角弓反张、目睛上吊、四肢抽搐等。眼睛五脏六腑所蕴藏的精气(神)都会聚于眼睛。其中,骨(肾)中的精气会聚形成瞳

3、孔,称为“水轮”,可用来观察肾的功能状态;筋(肝)中的精气会聚形成黑睛,称为“风轮”,可用来观察肝的功能状态;血(心)中的精气会聚形成内外眦血络,称为“血轮”,可用来观察心的功能状态;气(肺)中的精气会聚形成白睛,称为“气轮”,可用来观察肺的功能状态;肌肉(脾)中的精气会聚形成眼睑(眼皮),称为“肉轮” ,可用来观察脾的功能状态。比如说:目光有神、精彩内敛、顾盼灵活、开合自如,表明神气充足,脏腑功能旺盛;目光呆滞、双目无神、转动不灵、眼睑不能自主开合、瞳孔散大,表明神气衰败,脏腑功能衰竭。面部五脏与五行、 五色和面部的五官有一一对应的关系:心属火,为红色, 开窍于舌; 肝属木,为青色,开窍于目

4、;脾属土,为黄色,开窍于口;肺属金,为白色,开窍于鼻;肾属水,为黑色(病态、腐水),开窍于耳。面部的正常颜色,应该是由红、黄、白、青以及透明(健康的水)色,相互融合在一起 的颜色,就是“红黄隐隐,明润含蓄”。心病心病会呈现出红色。深红色、老红色,往往为实热,所表现的红色显现在整个面部,常见为外感热邪或脏腑实热导致的发热。粉红色、嫩红色,往往为虚热,所表现的红色只显现在颧部,常见为阴虚火旺引起的发热。久病或病重者,平素面色苍白,时而会出现面颊潮红,颜色嫩红如妆,部位游移不定,面色虽红,但四肢冰凉,中医称“戴阳证”,表明患者病情危重。肝病会呈现出青色。肝的藏血和疏泄作用障碍而出现的疾病。肝属木,木

5、的特性是生长,是伸展、舒畅、条达。对应到肝,就是使气血运行流利、通畅,从而导致情志舒畅,情绪愉快。而肝病会使气血淤滞和情志郁怒。人生气时“脸色铁青”,也是这个道理。因为寒冷会使血液凝固而形成淤血(产生疼痛),所以青色是寒症或是各种疼痛的颜色反映。此外,肝和内风有直接关系,所以青色还主小儿惊风等内风性疾病。脾病会呈现出黄色。脾病是脾的运化饮食的功能发生障碍,从而导致体内气血生成不足和水湿过度积聚。气血亏损引起的黄色,是淡黄而枯槁无光,称为“萎黄” 或“面黄肌瘦” 。水湿停聚引起的黄色,往往兼有浮肿,面部象长胖了一样。称为“黄胖”。我们平时看到, 黄疸性肝炎表现在面部的颜色为黄色(与“肝病会呈现出

6、青色”相抵触)。中医认为, 这种现象是脾运化水湿功能障碍导致体内湿热蕴结,继而影响肝胆成为黄疸。在治疗上,则采用健脾、化湿的方法。肺病会呈现出白色。肺是百脉朝会、全身气血最为密集的地方,各种气血损伤、 消耗性的疾病也因此表现出白色。肾病会呈现出黑色。肾中所藏精气包括元阴和元阳。元阴亏损, 则对人体的滋润作用下降,此时的黑色是焦黑色,且伴有枯槁、 干瘪的质感; 元阳亏损, 则对人体的温煦作用下降,此时的黑色是淡黑色,且伴有虚胖、晦暗的质感。熬夜后,第二天会出现黑眼眶,这是熬夜损耗肾中所藏精气所导致的。舌“心开窍于舌” ,所以,舌是心和外界交换信息的器官。舌包括舌质(舌体)和舌苔。舌质是舌的肌肉和

7、脉络组织,内含三种方向的横纹肌和丰富的血液,正常情况下呈淡红色,舌苔是覆盖在舌体上的苔壮物,正常情况下呈白色。所以正常的舌象为“淡红舌,薄白苔”。各种疾病与舌象有密切的联系。a. 淡白舌 :脾虚运化无力,导致气血不足,或久病重病、大出血等导致气血过度损耗;阳气虚弱,无力推动血液运行。b.红舌: 多见于各种发热性疾病。c.绛舌 :比红舌颜色更深,代表发热更重。d.紫舌: 血液受热邪煎熬而浓缩淤滞(绛紫舌),还有血液受寒邪凝固而淤滞(淡紫舌)。e.青舌: 是内寒和淤血象征。f.胖大舌: 体内水湿过度积聚。g.瘦薄舌: 体内阴液亏耗或气血不足。h.老舌: 实证。i.嫩舌: 虚症。j.裂纹舌: 多数为

8、疾病耗伤气血津液、脏腑精气,不能滋养舌体。k.点刺舌: 热症。l.重舌: 心火亢盛。m.僵硬舌: 风气内动。n.萎软舌: 气血、阴液极度亏耗。o.颤动舌: 内风。p.歪斜舌: 脑血管意外。q.吐弄舌: 内风、内热。r.短缩舌: 感受寒邪。s.弛纵舌: 内热。t.舌麻痹: 气血不足或风气内动。舌苔是水谷精气升腾于舌的一种表现。水谷精气受邪热的煎熬导致舌苔的颜色出现黄、灰、黑(程度不同)的变化,同时会出现干燥而缺乏润泽;阴寒内盛、水湿停聚导致舌苔的颜色出现灰、黑的变化,同时会出现湿润多水。舌苔滋润,说明体内津液充足;舌苔干燥,说明体内津液亏耗。当疾病导致脾胃运化腐熟功能减弱,饮食不能正常消化,异常

9、积聚而形成各种秽浊物质,向上熏蒸于舌面,就导致舌苔的增厚。舌苔增厚是饮食停滞(腐苔:颗粒粗大疏松,揩之可去)或水湿不化(腻苔:颗粒细腻致密,揩之不去)的标志。白苔是内寒,黄苔是内热。舌苔的剥落是脾胃精气受损,水谷精气无法升腾到舌面的象征。舌尖与上焦对应,舌中与中焦对应,舌根与下焦对应。2.听声与嗅味闻珍闻珍,是通过听觉和嗅觉手段来获取疾病的信息。听声音调:元阴相对旺盛,则声音多尖细清脆;元阳相对旺盛,则声音多粗大低沉。音质:津液和阴血充足,则声音圆润;津液和阴血亏耗,则声音沙哑。音强:元阴和元阳充足,其相互作用产生的气就足,声音强度就强,反之声音强度就弱。音量:感冒咳嗽时出现的声音嘶哑甚至失音

10、,叫“金实不鸣”;久病体虚而出现的声音嘶哑甚至失音,叫“金破不鸣”。嗅味口臭: 口腔或消化系统疾病会导致口臭。汗臭: 汗液分泌过多。狐臭: 汗腺分泌过于旺盛。身臭: 体表有溃疡或疮口腐烂。鼻臭 :鼻窦或副鼻窦炎。大便: 臭秽异常 -内热,腥气 -内寒,酸臭 -有不消化的食物。小便及白带 :黄赤浊臭 -内热,腥气 -内寒。3.问中有玄机十问歌: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辩,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妇女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4.神奇的脉珍通过脉搏,可了解人体的内在平衡状态,而不是XX病。正常的人称为“平人” ,正常人所

11、表现出来的脉象,就叫做“平脉”。平脉应该是寸、关、尺(三指)都可以摸到脉搏,1 分钟 7080 次,感觉不沉不浮、不大不小、从容和缓、不软不硬、柔和有力、节律一致,并会随着外界环境变化和生理需要出现一定的变化。疾病状态下的脉象称为病脉。( 1)俘脉: 轻按能感觉到,重按脉象反而减弱-如水漂木。是正气和外来邪气在肌表发生争斗而产生的一种证候。( 2)沉脉: 重按才能触摸到的脉象。气对脉的鼓动作用不强。( 3)迟脉: 脉搏跳动缓慢,每分钟低于60 次。寒证的表现,内寒侵入或元阳亏耗。( 4)数脉: 脉搏跳动过快,每分钟高于120 次。热证的表现,外感热邪或火热内生。( 5)洪脉: 对脉管的冲击力极

12、强。邪热极度亢盛,引起心脏收缩过于强烈。( 6)细脉: 脉形细小,就象按在紧绷的细线上。是气血亏耗造成的。( 7)滑脉: 圆滑流利,“如珠走盘” 。是气血充足,往来流利的表现。妇女怀孕一般为滑脉。( 8)弦脉: “如按琴弦” 。肝气郁结(与情绪抑郁或紧张有关)、疼痛或疟疾,使血管产生收缩。( 9)紧脉: 如按绷紧的绳索。多见于寒证。( 10)长脉 :超过三个手指所按的部位。气血有余,多见于体质健壮之人。( 11)短脉: 长度不够三个手指所按的部位。是一种不足的表现。( 12)弱脉: 沉而无力。脏腑气血亏损。( 13)孔脉:“如按葱管” 。常见于急性失血或大吐、大泻。( 14) 结脉:跳动缓慢, 时有停跳, 时间间隔不等。 阳气亏损, 寒邪凝滞心脉 (心房早搏) 。( 15)代脉: 有规律停跳,时间间隔较长。心脏精气亏耗(室性早搏)。另外,还有反映脏腑真气外泄、功能衰竭十分严重的七种脉象:釜沸脉、鱼翔脉、 虾游脉、屋漏脉、雀啄脉、解索脉、弹石脉,称为“七绝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