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宁德 3 月卷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①辛弃疾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行客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东北看惊诸葛表 ,西南更草相如檄把功名、收拾付君侯,如椽笔儿女泪,君休滴荆楚路,吾能说要新诗准备,庐山山色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陌上三更月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注】①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 年)冬,时作者罢居上饶②相如檄:司马相如有《喻巴蜀檄》,此借喻安抚民心14.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A.“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行客”,开篇入题,点明蜀道艰险与行客身份,言浅情深,意境高远B.“中年多病,不堪离别”两句表明作者对友人以多病之躯远赴蜀地的忧虑牵挂,表达不忍离别之意C. “儿女泪, 君休滴 荆楚路, 吾能说” 承上启下, 劝勉友人不必伤别,引出下文对荆楚风光的描述D.“赤壁矶头千古浪”化用苏轼词句,表达了诗人希望友人要像苏轼那样胸怀壮志,入蜀建一番功业E.“梅花”“雪深”点明友人入蜀时间,同时也以梅花比喻自己和友人之间高洁不渝的真情,余味悠远15.“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6 分)二、广西玉林县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14 -15 题。
水调歌头·把酒对斜日杨炎正①把酒对斜日,无语问西风胭脂何事,都做颜色染芙蓉放眼暮江千顷,中有离愁万斛,无处落征鸿天在阑干角,人倚醉醒中千万里,江南北,浙西东吾生如寄,尚想三径菊花丛谁是中州豪杰,借我五湖舟楫②,去作钓鱼翁 故国且回首,此意莫匆匆注】①杨炎正是一位力主抗金的志士,由于南宋统治者推行投降政策,他的才能、 抱负得不到施展 ②五湖舟楫: 传说范蠡助越灭吴后,弃官归隐,泛舟于五湖之上14. 下列对词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A.起首两句,轻描淡写愁态,夕阳西斜,词人手持酒杯,临风怀想,突发奇问斜日,实写景物,点明时间B.“胭脂”两句,以乐景衬哀情,写词人问西风:为什么你把所有的胭脂都做了颜料去染秋荷了,染得它这样红?以此反衬愁怀,颇为沉郁C .“暮江千顷”句,借景抒情,营造出的朦胧凄迷之意境,烘托了词人的愁绪D .上片第六句以“万斛”之江水写愁,使用借代手法,将抽象无形之愁写得形象生动可感,表现愁情之多E.“尚想三径菊花丛”化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的诗意,寄寓田园之思15. 整首词抒发了词人哪些复杂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分析6 分)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雪夜感旧①陆游 江月亭前 桦烛 香②,龙门阁③上驮声 长 乱山古驿经三折④,小市孤城宿两当⑤ 晚岁犹思事鞍马,当时那信老耕桑 绿沉金锁 俱尘委 ,雪洒 寒灯 泪数行 [ 注] ①本诗作于 1197年,陆游 73岁,闲居江阴②江月亭:在今四川广元 桦烛:用桦树皮作的烛③龙门阁:在今广元市北④三折:即三折铺,在 夔州(今重庆市奉节县)至梁山(今属四川) 道中⑤两当: 今甘肃两当县 14. 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首联描绘了诗人雪夜于亭前阁上所见之景,桦烛的香气和悠扬的驮声交织 回荡,营造出悠远绵长的意境B.颔联中“经”“宿”两个动词,凝练地再现了诗人紧张奔波的岁月,刻画 了他为筹划抗金而不辞辛劳的形象 C.前四句一句一个场景,以时空的变换串联起一幅幅画面,映现了诗人的生 活情形,为下文抒情蓄势 D.尾联写到绿沉枪和金锁子甲,意在比喻诗人的从军生涯,如今只能委身尘 埃,诗人借此表达对朝廷不图北伐的不满 E.后四句与上文相对照,突出了诗人的心理活动与情感,特别是末句,写诗 人灯下独坐,老泪纵横,既点诗题,又呼应首句 15. 有人认为“颈联中‘那信’二字尤佳”,请结合全诗对“那信”一词进行赏析。
6 分)四、南平 3 月卷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14-15 题 【双调】水仙子·咏竹 马谦斋 贞姿不受雪霜侵,直节亭亭易见心渭川风雨清吟枕,花开时有凤寻, 文湖州是个知音春日临风醉,秋霄对月吟,舞闲阶碎影筛金 【注】①文湖州:宋代著名画家文同,字与可,操韵高洁,以善画竹而 闻名,曾为湖州知州,世称文湖州 14.对这首元曲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 分)A.头两句着眼竹的颜色、竹节,写出了竹常年翠绿、耐寒不变、直节 直心的特性B.渭川即渭河,古渭河流域以盛产竹子著称清吟”,指竹在风雨 中的摇曳之声C.“花开时有凤寻,文湖州是个知音”,写竹吸引文士、灵禽,突出 竹的孤芳自赏D.“春日临风醉,秋霄对月吟”两句,写出了竹在不同节令、时段的 姣美舞姿E.“碎影”指诗人映在庭阶的身影;“筛金”指月光经过竹枝筛遮而 形成的光辉 15.这首元曲的思想感情较为丰富,请简要分析6 分)五、泉州 3 月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 题 早发宜陵即事 罗邺① 霜白山村月落时,一声鸡后又登岐 居人犹自掩关在,行客已愁驱马迟 身事不堪空感激,鬓毛看著欲凋衰 青萍委匣休哮吼,未有恩仇拟报谁 (选自《全唐诗》) 【注】①罗邺:晚唐诗人,有建功立业之志。
屡试不第,先后辗转于郭 铨、崔安潜等幕府,晚年远赴塞北边 防营帐任职②青萍:古代名剑《拾遗记》:“帝颛项有曳影之剑,,, 未用之时,常于匣里如龙虎之吟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 分)A.“霜白”“月落”点明诗人出行的背景,渲染出了环境氛围的凄清 寂静B.“一声鸡”以声衬静,写出行之早与山村之静,呼应诗题中的“早 发”C.颔联以“居人”掩门团聚与“行客”驱马独行作比,突出诗人的伤 感D.颈联“凋衰”写所骑之马毛发脱落的形象,并借马暗写诗人身世坎 坷E.诗人运用“青萍委匣”一典,以古剑自比,委婉地表达出复杂的心 情 15.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 分)一、 14.BD(B. 这两句前有“还自叹”,表明这是从作者的角度表现自己身体多病,加上被罢免官职,难以实现自己的抱负D.应是表达了诗人希望友人面对人生困境要有乐观旷达的心态答出一项给2 分, 答出两项给5分 ) 15. ①“东北看惊诸葛表”,运用了诸葛亮给刘禅上《出师表》 的典故,表达了词人期待好友李正之能像诸葛亮那样坚持北伐,让东北方面的敌人闻风丧胆,同时寄托了作者不忘抗金,收复失地的爱国情怀;(3 分)②“西南更草相如檄”则运用司马相如写《喻巴蜀檄》的典故,希望友人像司马相如那样,体察民情,安抚百姓,治理后方。
3 分)创作背景此词作于 1184 年(宋孝宗淳熙十一年)冬,时稼轩罢居上饶李正之是辛弃疾的好友,曾两度任江淮、荆楚、福建、广南路的提点坑冶铸钱公事(采铜铸钱) ,信州为当时主要产铜区,故李正之常驻信州 是年冬入蜀,改任利州路提点刑狱使稼轩作此词送行鉴赏公元 1184 年,稼轩以“凭陵上司,缔结同类”的罪名,罢居上饶已经将近三年了所以词中处处把李之入任,与己之罢闲,双双对照写来,一喜一忧,缠绵悱恻,寄意遥深,感人心肺起两句,“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行客”点出李之入蜀与己之送行,双双入题,显得情亲意挚,依依难舍登天”虽借用李白诗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其实却暗含此行之艰难;虽是王命,何尝又不是小人的挟嫌排挤,有如远谪?所以他这阕词写的极其沉郁,这开头无异已定下了全词的基调一杯”,何其简慢;看似淡语,然而却是至情的无间;流露出君子之交,一杯薄酒足矣没有华筵歌妓,也没有清客的捧场;只有两个知心的朋友一杯相对,则这“一杯”二字,不仅写出了友情之深,亦且写尽了世态之薄笔墨之力量如此,则这“一杯”也就不少了绣衣”,是对“提刑”的美称汉武帝时,派使者衣绣衣巡视天下,操有生杀之大权,称为绣衣直指李正之提点刑狱公事,也负有司法和监察的任务,所以稼轩也借以称他为“绣衣使者”。
三、四句:“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点出“中年”,是时稼轩 45 岁,正是“不惑之年”,大有作为的时候然而“多病”,这一“病”字,包含就多了, 更何况“多病” 稼轩正当中年, 而一放就是三年又正是祖国被侵占的时候,自己又有才能去驱除外侮,却非要闲置如此,内忧外患,不能不“病”所以他才用“还自叹”三字领起下面两种难堪:已是自己闲置生愁,怎当堪用的同志又遭远调,离开了中央,这一来抗战派淘汰将尽矣 所以这种离别, 不止友情, 更关系国家的命运, 才是最大的痛楚五、六两句,按词律要求,是要用律句的对仗格式他巧妙地安上了诸葛亮的《出师表》和司马相如的《喻巴蜀檄》,都是关于蜀的故事切题已难,而寓意得妙更难他却举重若轻,正是有一肚子的学问东北看惊”者,是东北方的大好河山,沦入异族之手,正应当像诸葛亮请求出师那样,“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 着一“惊” 字,有三层意思: 惊山河之破碎;惊投降派的阻挠;以至惭愧得都怕(惊)读诸葛亮的《出师表》了然而却反其“道”而行之,让李正之去西南的巴蜀“更草相如檄”据《史记·司马相如传》载:“唐蒙使路通夜郎西僰中,发巴蜀吏卒,, 万余人,用兴法诛其渠帅,巴蜀民大惊恐上闻之,乃使相如责唐蒙,因喻告巴蜀民以非上意。
这里着一“更”字,透露出了不出师东北之恨未已,而又要被强迫到西南去镇压人民 恨上加恨, 这个“更”字把一个南宋小朝廷的那种对敌和,对己狠的心态暴露无遗下字非常生动而有力七、八两句,“把功名收拾付君侯,如椽笔”正是双方的小结自己废置无聊,而李又任非其所而“把功名收拾付君侯”的,是因为他毕竟还是有土有责的,和稼轩自己只能耕种以自适的“稼轩居士”不同,终究还是可以期望以“功名”的然而稼轩之所以期望于李的功名,不是铁马金戈,不是临刑的鬼头刀,而是如椽之笔!因为李正之是提刑,他那红笔一勾,是要人命的, 虽不能法外开恩, 也要慎之又慎 所谓“况钟之笔, 三起三落” 在这六年前,稼轩也曾有过“按察之权”,而他当时却向皇帝上过《论盗贼札子》,他就曾非常精辟地说过剿“贼”之害他说:“民者国之根本,而贪浊之吏迫使为盗, 今年剿除, 明年扫荡, 譬之木焉, 日刻月削, 不损则折,臣不胜忧国之心, 实有私忧过计者 欲望陛下深思致盗之由,讲求弭盗之术,无恃其有平盗之兵也用笔,即亦“无恃其有平盗之兵”能如此,那于国于民也就算是功名了言来令人欲泪过拍起首四句: “儿女泪,君休滴荆楚路,吾能说”儿女泪”是用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诗末二句:“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之意。
能”,这里读去声,宁可的意思这里是说:与其有作儿女哭泣的时间,倒不如听我说一说你要去的荆楚这一路的风光吧?以此换头,过度到下阕,一荡上阕愁闷的情绪用“要新诗准备” 贯串“庐山色” 、 “赤壁浪” 、“铜堤月”不过这看似闲情逸趣,何等潇洒其实这正是上阕的“表”与“檄”的内含下阕怜南,也正是上阕的思北荆楚路”这一带是没有被敌人占领的,如此美景,宜爱宜惜爱,就要珍重它;惜,就要保护它特别作为北方的游子,当提到这些南方的美景时,不能不有一些思乡的酸楚夹杂于胸中总之,只因是一个分为两片的祖国横亘在胸中,所谓“新诗”,当也是长歌之恸以此相勉,是轻松的调侃,其实正是痛心的变异以此寄人,不仅见趣,亦且见志多么委宛而深厚有致最后点明时间李正之是十一月入蜀的,所以他说“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是彼此双方的互勉,仍以双双作结二 14.C.应是空旷辽远的意境 D.应是比喻或夸张手法15.①岁月蹉跎、青春不驻之悲慨起首两句,夕阳西斜,词人手持酒杯,临风怀想,突发奇问斜日,虚写年华流逝之意,暗寓岁月蹉跎、青春不再之感慨②怀才不遇,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之愁思诗人愤然发问:谁是国中豪杰?答语显然:国中豪杰舍我其谁!而英雄又何处可用武?抒发了报国无门之悲愤。
③欲归隐田园之心情词人“尚想三径菊花丛”,“借我五湖舟楫”,愿效法范蠡大夫, 做个钓鱼隐士 把退隐心情表现得委婉有致而又酣畅淋漓④离别故土的愁绪下片“千万里,江南北,浙西东”三句,词人自言其人生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