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愚公移山——导学案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3993159 上传时间:2018-09-06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53.9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3、愚公移山——导学案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3、愚公移山——导学案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3、愚公移山——导学案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3、愚公移山——导学案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3、愚公移山——导学案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3、愚公移山——导学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3、愚公移山——导学案(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23 愚公移山寄语:积累,积累,再积累,雪山终将孕出一条浩浩大江。第一课时【学习目标】(课前)姓名: 1、疏通文意,能正确翻译疑难语句。(重点) 2、积累重点文言实词、虚词,掌握其意义和用法(难点) 3、理清文章思路,背诵全文。(重点) 【课前热身 】:(课前) 给下列字注音: 万仞()出入之 迂()孀妻()穷匮() 山北之 塞()曾()不始龀()荷()担 【自主学习】( 26 分钟) 1、疏通文意,疑难句子小组内讨论解决(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 2、掌握下列重点词语: 方七百里: 指通豫南: 河阳之北: 达于汉 阴: 曾不能 损魁父之丘: 如太行、王屋 何: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曾不能毁山

2、之一 毛: 汝心之 固: 虽我之死: 何苦而不平: 3、完成课后第二大题( p181) 4、试背诵全文。(完成小组探究问题之后。) 【合作探究】( 20 分钟) 1、讨论个人疏通时的疑难句子。2、归纳整理本课重点文言知识。(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特 殊句式 )3、理清文章思路。【学后反思】2第二课时寄语:自学促能力形成,展示让魅力飞扬【学习目标】(课前)姓名: 1、理解愚公与智叟的对话内涵,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重点) 2、理解神话结尾及文中细节刻画的作用。(难点) 3、体会学习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重点) 【自主学习】( 8 分钟) 1、体会愚公精神: 愚公多大年纪了

3、 ? 愚公家周围的环境如何? 愚公为什么要移去这两座山? 愚公要把山移成何种程度? 2、整体感知: 有哪些人参加了劳动 ?总共几人 ? 愚公这一壮举是否得到家人或邻里的赞同,从哪里看出来?移山的任务艰难吗 ? 从文中哪些地方可看出来? 3、智叟与愚公在移山问题上的分歧在哪里?你认为谁的观点正确?4、文中愚公身上有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吗?通过本文你懂得了什么道理?【合作探究】( 12 分钟) 1、想想有人说愚公“有愚”,智叟“有智”,你怎么看?2、新时代的我们还需要愚公精神吗?3、最后故事的结尾带有神话色彩,为什么要这样写?4、本文由哪些写作特色?【学后反思】323 第三课时(练习)寄语:决心要成

4、功的人,已经成功了一半。1、解释下列重点实词方七百里:高万仞: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 迂也:指通豫南:达于汉 阴:杂然相 许: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 丘:且焉置 土石:投诸渤海之尾:荷担者三夫:运于渤海之尾:寒暑易节:始一返焉: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 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 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 彻:虽我之死: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 亡以应:操蛇之神闻之:帝感其诚: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无陇断焉:2、判断下列句子通假字并解释:始一反焉:甚矣,汝之不惠:河曲智臾亡以应:一厝朔东:3、判断下列句子中那个词是属于“词类活用”现象。吾

5、与汝毕力平险: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面山而居:4、判断下列古今异议词并解释(是古今异议词下面红笔划横线)河阳之北:古:(今:)达于汉阴 :古:(今:)4指通豫南: 古:(今:)投诸渤海之尾: 古:(今:)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古:(今:)惧其不已也:古:(今:)北山愚公长息曰:古:(今:)荷担者三夫:古:(今:)虽我之死:古:(今:)5、解释下列多义词:且年且九十:汝心之 固:且焉置土石:固固国不以山溪险方七百里:固以怪之方方欲行:亡河曲智叟亡以应丝方尽:今亡亦死惧其不已也:以君之力其其如土石何:虽我之死帝感其诚之汝之不惠达于汉阴告之于帝于告之于帝辍耕之垄上战于长勺6、翻译下列句子:1)本在冀州之南

6、,河阳之北2)一厝朔东,一厝雍南:3)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4)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5)投诸渤海之尾:6)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7)寒暑易节,始一反焉:8)甚矣,汝之不惠:9)汝心之固,固不可彻:10) 何苦而不平: 11) 惧其不已也:523 愚公移山寄语:积累,积累,再积累,雪山终将孕出一条浩浩大江。第一课时【学习目标】(课前)姓名:教师用 4、疏通文意,能正确翻译疑难语句。(重点) 5、积累重点文言实词、虚词,掌握其意义和用法(难点) 6、理清文章思路,背诵全文。(重点) 【课前热身 】:(课前) 给下列字注音: 万仞( rn )出入之迂( y)

7、妻 孀 (shung )穷匮( ku ) 山北之塞( s )曾( zng )不始龀( chn )荷(h )担 【自主学习】( 40 分钟) 3、疏通文意,疑难句子小组内讨论解决(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 4、掌握下列重点词语: 方七百里 :方圆,指面积。这里是周围的意思。 指通豫南: 通“直”一直 阳:水的北面或山的南面 阴:水的南面或山的北面 曾不能 损魁父之丘: 削减 如太行、王屋 何:把怎么样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 用土筐 曾不能毁山之一 毛:指山上的草木 汝心之 固:固执,顽固 虽我之死 :即使 何苦而不平 :愁 3、完成课后第二大题( p181) 5、试背诵全文。(完成小组探究问题之后

8、。) 【合作探究】( 20 分钟) 3、讨论个人疏通时的疑难句子。2、归纳整理本课重点文言知识。(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特 殊句式 )3、理清文章思路。【学后反思】6第二课时【学习目标】(课前)姓名:1、理解愚公与智叟的对话内涵,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重点) 2、理解神话结尾及文中细节刻画的作用。(难点) 3、体会学习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重点) 【自主学习】( 8 分钟) 1、体会愚公精神: 愚公多大年纪了 ?(年且九十 ). 愚公家周围的环境如何?(有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愚公为什么要移去这两座山?(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愚公要把山移成何种程度

9、?(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 4、整体感知: 有哪些人参加了劳动 ?总共几人 ? (愚公,子孙荷担者三夫 ,遗男 ;共 5 人.) 愚公这一壮举是否得到家人或邻里的赞同,从哪里看出来? (a.杂然相许 b.杂曰:,c.“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移山的任务艰难吗 ? 从文中哪些地方可看出来? (a.太行,王屋二山 ,方七百里 ,高万仞 .(面积 高,高度高 ,可见工程艰巨 .) b. 愚公 “年且 九十”; 遗男“始龀” ; 荷担者仅 “三夫”.( 人员少 ,且老的老 ,幼的幼 .) c叩石垦壤 ,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劳动工具落后 ) d.“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说明搬

10、运土石路途 遥远。) 3、智叟与愚公在移山问题上的分歧在哪里?你认为谁的观点正确? 智叟:“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子子孙 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智叟:眼前的停滞的观点。(目光短浅 ) 愚公:长远的,发展的观点。(目光长 远) 4、文中愚公身上有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吗?通过本文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课文叙述了愚公移山的故事,塑造了愚公这个性格鲜明的形象。语言表现了我 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坚韧不拔的毅力,顽强改造自然的精神。说明了只要下定决心, 持之以恒,任何困难都能战胜的道理。 【合作探究】( 12 分钟) 1、想想有人说愚公“有愚”,智叟“有智”,你怎么

11、看? 这是一种形而上学的观点。 寓言只是用假托的故事, 就某一点来晓谕一个道理, 决不能以今天的科学技术进步来看待愚公的“愚”和智叟的“智”,也不能以今天 提倡的“巧干”来要求愚公。 2、新时代的我们还需要愚公精神吗?3、最后故事的结尾带有神话色彩,为什么要这样写? 因为当时科学不发达,生产力水平低,所以在与自然的斗争中,人们便往往通 过联想和想像借助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帮助他们征服自然力,改造自然。这样写, 寄理想的实现于神话,让人们在精神上得到来鼓舞。 4、本文由哪些写作特色? 反衬:用两座大山的高大来反衬移山的艰难。 对比: A 移山人力的单薄与移山任务的艰巨(突出愚公排除万难的坚毅精神)

12、 B 智叟和愚公(表现来“愚”者并不愚,“智”者并不智) 情节曲折7【学后反思】23 第三课时(练习)寄语:决心要成功的人,已经成功了一半。5、解释下列重点实词 方七百里: 方圆,指面积。高万仞:古代长度单位,以七尺或八尺为一仞。 冀州之南:结构助词,的。河阳之北: 水的北面或山的南面。 年且九十: 副词,将近面山而居:面对着山居住 惩山北之塞:这里是苦于、为 所苦的意思;阻塞 出入之 迂也:曲折、绕远指通豫南: 通“直” 达于汉 阴:水的南面或山的北面。杂然相许:赞同 以君之力:凭借;的曾不能损魁父之 丘:连都;削减;土丘 且焉置 土石: 况且;哪里;安放投诸渤海之尾: 之于 荷担者三夫:

13、挑运于渤海之尾:到 寒暑易节:交换始一返焉:通“返”往返;语气助词 汝之不惠:主谓之间;通“慧”,聪明。(不惠,指愚蠢) 以残年余力: 凭借曾不能毁山之一 毛:指山上的草木 其如土石何: 在“如, 何”前面加强反问语气 北山愚公长 息曰:叹气汝心之固 :主谓之间;固执,顽固。 固不可 彻:彻,通虽我之死:即使。 而山不加增: 然而,表转折何苦而不平: ;愁 河曲智叟 亡以应:通“无”,没有;来操蛇之神闻之:持;的;代词,代这件事 帝感其诚: 被, 感动二子负二山: 背 一厝朔东: 同“措”,放置无陇断焉:即垄断,山冈高地 6、判断下列句子 通假字 并解释: 始一反焉:。 “反”通“返”,返回

14、甚矣,汝之不 惠:“惠”通“慧”,聪明 河曲智臾 亡以应: “亡”通“无”,没有。 一厝朔东: “厝”通“措”,放置 7、判断下列句子中那个词是属于“词类活用”现象。 吾与汝毕力平险: 险:形容词活用为名词,险峻的大山。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箕畚:名词用作动词,用箕畚装。 面山而居: 名词用为动词,面向着 8、判断下列古今异议词并解释 河阳之北:古: 山之南,水之北(今:太阳) 达于汉 阴:古:山之北,水之南(今:阴天) 指通豫南: 古:直,一直(今:手指) 投诸渤海之尾: 古:之于(今: 各个、许多 )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古:连都(竟然)(今: 曾经) 惧其不 已也:古: 止(今: 已经)

15、 北山愚公长 息曰:古: 叹气(今: 休息) 荷担者三夫:古: 背、挑、扛(今: 荷花) 虽我之死:古: 即使(今: 虽然)85、解释下列多义词: 且年且九十: 将近汝心之 固:顽固 且焉置土石: 况且固固国不以山溪险: 巩固 方七百里: 指面积固以怪之: 本来 方方欲行: 正当亡河曲智叟亡以应: 通“无”,没有 丝方尽:才今亡亦死: 逃走 惧其不已也: 代词,代愚公以君之力:的 其其如土石何: 语气词加强反问语气虽我之死:助词,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帝感其诚:代愚公之汝之不惠:主谓之间 达于汉阴: 到(表动作的对象)告之于帝: 代词,这件事 于告之于帝:对;向; 辍耕之垄上: 去、到 战于长

16、勺: 在 6、翻译下列句子: 12)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这两座山)本来在冀州的南边,黄河的北边。 13) 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边。 14) 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 集合全家来商量说:“我和你们用尽全力来铲除这两座险峻的大山。 15)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凭借你的力量,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 样呢?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 16) 投诸渤海之尾: 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去。 17)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于是率领挑担子的三个儿孙。 18)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一年的时间才往返一次。 19) 甚矣,汝之不惠: 你太不聪明了! 20)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你思想顽固,顽固到来不通事理的地步了。 21) 何苦而不平: 愁什么挖不平呢? 22) 惧其不已也: 怕他不停地挖下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