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聪明的徐文长小组合作教案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3993113 上传时间:2018-09-06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60.9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2聪明的徐文长小组合作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2聪明的徐文长小组合作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2聪明的徐文长小组合作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2聪明的徐文长小组合作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2聪明的徐文长小组合作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2聪明的徐文长小组合作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2聪明的徐文长小组合作教案(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课时活动一一、预习反馈,整体感知。(8 分钟) 1、全班带读(第一小组)小组提示下面我们组要提示大家比较难读的词语有一声不吭、莽莽撞撞这两个 词语有后鼻音希望读准。还有一个多音字要在课文中读要y o,组词 要求。请大家跟我们各读一遍。(第二小组)发言完后:组长说:请 大家要牢记哦!怎么不来点掌声呢或者说请给点掌声吧。谢谢我们组要提醒大家难记的字。看我声音这么响亮给我一点鼓励吧,谢 谢。(第三小组)我们组查了这几个词的意思请大家仔细听听,如果说的不对请补充, 欢呼雀跃的意思 -莽莽撞撞的意思 - -轻轻巧巧的意思 -一声不吭的意思 - -有疑问吗?没有就用你的掌声告诉我们吧?我们组有一个共同

2、的字觉得难写,对于考字总是写不好,想请老师来 帮帮我们,请看老师范写考这个字。谢谢老师。(第四小组)请大家再看看大屏幕老师这儿还有一些多音字需要大家快速的在文中 找到并说出相应的读音属于哪一个?想一想,聪明的徐文长讲了几个故事?分别是什么?(第五小组主说第 六组补充师相机追问伯父分别提的什么问题。)说的不错那么老师给第 一个故事归纳了一个名字叫浮桶过桥。第二个故事叫竖井取物。活动二全班教学浮桶过桥的故事默读课文 1-5 自然段 (第七小组)1、学习课文的第一个故事。按照一读、二品、三议、四练、五展的方法学 习。思考:伯父的问题难在哪?(品难)谁来品难。孩子们的反映是怎样的呢?徐文长是怎样做的?

3、注意抓关键词,找动词。总结学法:徐文长的聪明体现在哪?遇到事情的时候会(仔细思考,善 于动脑)徐文长和其他孩子有什么不一样?(对比)不错,同学们真聪 明。活动三自学第二个故事竖井取物通过河水把桶过桥自学要求(2分钟讨论)一读、二品、三议、四练、五展伯父的问题难在哪?(品难)我来品难,伯父的问题难在一、不能把竹竿横 着放下来;二、不能踩着凳子拿。孩子们的反映是怎样的呢?徐文长是怎样做的?通过抓关键词,找动词的方法。我们的小组越来越会学习了。(第八小组)师相机表扬我们的小组越来越会学习了。活动四:巩固练习。1、书面完成长江作业22 课第一题考和雀这两个字。2、拓展:你还能想出什么办法拿到竿上的礼物

4、?(注意使用表示动作的词)小组先议一议再写一写当堂反馈22聪明的徐文长板书:故事伯父的问题难在哪?(一)浮桶过桥找、系、放、牵、走、到孩子们的反映是怎样?(二)竖井取物接、走、竖、取徐文长怎样是怎样做的?第二课时一、回顾上节课知识学生自己写的故事讲一讲(第九小组)二、生字词的巩固完成长江练习第一题三、下面我们来听写,小组成员互相批改,并及时订正,指出小组内错的最 多的词带领全班再读一遍。四、练习复述(第十小组)根据板书提示现在小组成员相互复述故事。可以补充复述找 2 个 3 个人复述讲第七题练习(第十一小组)二、三、四、五独立完成家庭作业仿写一个活动的片段,比如运动会的上的某个场景。用上表示动

5、作的词教材分析:徐文长是明代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他从小就很聪明,十多岁时学问已经相当渊博,关于他的智慧故事有很多都在明间流传。课文选取了徐文长小时侯的两件事,向学生展现了一种独特的思维过程,显现出智慧的光芒。这篇课文通过徐文长小时侯提水桶过桥和竿上取物两件事的描写,表现了徐文长解决问题的办法的巧妙。本文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1 5 自然段)写徐文长用巧妙的方法提水桶过桥,用其他孩子和他进行对比,更突出了徐文长思维的独特。第二部分(6 自然段)写徐文长把长竿伸进井里,轻松取到了礼物,进一步表现了徐文长思维的与众不同。课文描写的是关于徐文长的两件事,希望学生在学完了这篇课文后能从这两件事中受到启

6、示,引发新的思考。本文在写作上的特点是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表现人物的性格。教学目标:1.学会 10 个字,认识 8 个字。2.能哟个查字典,联系生活或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句意思。3默读课文。复述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知道徐文长解决问题方法的巧妙,激发学生勇于思考,敢于创新的热情。教学重点:了解徐文长解决问题的办法的巧妙。教学难点:学习作者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的描写表现人物的性格的写作方法。学情分析:学生有自主学习生字新词的能力,在字词的学习过程中,初步具有借助工具书、联系生活实际或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能借助网络资源,在教师的指导下,读懂文本,并能依据具体情景进行拓展思考。教学时数:2 课时教学过程

7、:(师生互动)第 一课 时教 师 活 动教学资料教 学效 果 一、谈话导 入,揭示课题。 1、谈话:同学们你们知道徐文长吗?徐文 长从小就聪明机敏。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 他小时侯的故事。2、板书课题:22 竿上取物 3、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 文,检查学生课前 预习情况。1、自读课文,认读 生字新词。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3、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正音。 4、讨论:课文主要讲了什么,有什么不明 白的地方提出来。 三、学习课 文。1、 默读课文,想 想:文章写徐文长的聪 明选择了哪些材料? 2、 这两个材料的 组织上有什么特点呢? 我们下节课来学习。 四、课堂小 结,书写生字。1、教师小

8、结。2、指导书写生字。 (1)指名认读生 字。 (2)交流,说说怎 么记住这些字。 (3)重点指导 “雀”字。 (4)学生书写。徐渭:明字文长,号青藤、天池,山阴人。他在诗 文、书法、戏曲、绘画上均有独特造诣,在水墨大写意花卉方面创造性的贡献尤为突出。 网络资源:http:/ 字:本课易出错的字:“竖”可由“竖立”一词帮助学生与 “坚”区别。 词语解释: 欢呼雀跃:本课形容孩子们非常高兴的样子。 勉强:将就,凑合。 莽莽撞撞:鲁莽冒失。文中指不思考就去做。 学文提示: 能很快从“巧过软桥”和“巧取礼物”感受到徐文长的 聪明。 思考: 1 文中人物的言行感悟语言表达。 2 反衬手法的运用,突出主

9、人公的聪明。小精灵儿童http:/教学过程:(师生互动)第二 课时教学资料教学 效果一、 自主探究、合作学 习。1、 思考:徐文长解决问题的办法妙在哪里? 徐文长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呢?在文中勾画出来。 别的孩子又是怎么做的?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3、 4 自然段,找出描写徐文长提水桶过 河的句子。 (2)指名读徐文长过桥的句 子,注意作者抓住人物动作描写的 词语。 (3)请同学们勾画出动词,体 会作者这样的写作方法。(4)指名说一说作者这样写的 好处。(5)(看动画课件)仔细观察 徐文长过桥的情景,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 理解词语:轻轻巧巧 (6)比较:别的孩子是怎么过 河的? (7)这个句

10、子你认为怎样读 呢? (指导有感情朗读:a 自由读 b 指名读 c 齐读) 2、教师小结,过度:徐文长真 是聪明伶俐。看到徐文长顺利的提 水桶过桥,你的心情怎样?(高 兴、兴奋)小伙伴们和你们一样。 你们想对他说什么? 3、合作学习6 自然段: (1)师述:伯父看到了,一边 点头称赞,一边把事先藏好的礼物 取了出来。看着伯父的礼物,你发现了什么? (2)指名读读伯父说的话,理解伯父所提出的要求。 (3)讨论交流伯父提出的要求。 师述:这时,他们议论什么 呢?(同学们也议论一下,体会词 语) 理解词语:唧唧喳喳 (5)师述:徐文长是怎样做 的?重点语句点拨:(1)他找来两根绳子,把它们分别系在装

11、 满水的木桶的桶柄上,然后将木桶放到水里,双手牵着绳头,轻轻巧巧地走过竹桥,到了河对 岸。动词提示:找系 放 牵 走 (抓住人物动作描写,写得具体、细致,让 我们体会到徐文长过桥的办法真的很妙。) (2)大家正在思考,有个胆子比较大的孩 子站出来。他莽莽撞撞地提起两个水桶想过桥 去,可是才走了几步,鞋底已经沾着水面,别的 孩子看后,个个都怔住了。 (3)礼物就吊在上面,你要拿必须达到两 个要求:一、不能把竹竿横着放下来;二、不能 踩着凳子拿。(4)孩子们唧唧喳喳议论开了:有的说跳 起来抓,有的说这礼物根本拿不到,(5)站在一旁的徐文长想了想,从伯父手 里接过竹竿,走到一口井的旁边,然后将竹竿慢

12、 慢从井口竖下去。当竹竿放到和他身子一样高 时,他便笑嘻嘻地把礼物从竹竿上取下来了。 动词提示:想接 走 竖 取对比与反衬: 对比是把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或者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并举出来,相互比较的一种 修辞方式。对比的作用在于同时使好的显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例如:有的人活着,他已经 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为了突出主要事物,先描写与之有关的事 物,作为陪衬烘托的修辞方法叫做衬托。这种修 辞方法案主要事物和衬托事物之间所呈现出来的 关系不同,分为正衬和反衬两种。 衬托与对比的区别: 1 对比的两个事物的关系是并列的,不分主 次;衬托可以明显的分出衬托事物和被衬托事物 来,有主次、偏

13、正之分。2 对比常用于论述,衬托常用于描写。 日积月累:1 选择正确的字填入括号组成词。 站 沾 鹊 雀 胆 担 吭 坑()着水面欢呼()跃()子()声 2、咬文嚼字: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选 择恰当的动词填空。 他()来两根绳子,把它们分别()在装满 水的木桶的桶柄上,然后将木桶()到水里,双 手()着绳头,轻轻巧巧地()过竹桥,到了河 对岸。 A、系 B、放 C、找 D、走 E、牵2、 学生 3 人小组合作学习, 寻找徐文长竿上取物的妙法。(教师巡视、指导。) 3、 师生交流徐文长取物的方法。(找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 7、复述:徐文长是怎样竿上取 物的。8、讨论交流:徐文长竿上取物 的办法

14、妙在哪里?作为徐文长的小伙伴,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呢? 9、回归整体,围绕板书,指导 朗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体会作 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自由读。指名读。齐 读。) 10、拓展学习:徐文长解决问 题的办法真是巧妙。同学们,你们 也是聪明的孩子,你们还能想出什 么办法拿到竿上的礼物呢?(讨论 交流) 11、教师小结:同学们,你们真有办法。现在老师要考考大家, 看谁能顺利完成老师下面的几道练习。 三、课堂练习。(要求 学生在电脑上完成)3、默读课文,复述课文。 4、课外阅读延伸: (1)请同学阅读有关徐文长小时侯的故事,进一步体会徐文长的 思维独特。(2)网上查询,阅读更多的有 关表现孩子们聪明伶

15、俐的小故事。板书设计: 22 竿 上 取 物过 桥 找 系 放 牵 走 取 物 接 走 竖 放 取这篇课文通过对徐文长小时候提水桶过桥和竿上取物两件事的描写,表现了徐文长解决问题的办法的巧妙。本文在写作上的特点是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表现人物的性格。教学重点是了解徐文长解决问题的办法的巧妙。在教学中我做到如下几点:一、找准关键点,直奔重点为了完成“将课堂作业纳入课堂,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这个目标,在教学设计上,我以徐文长提水桶过桥和竿上取物的两处描写为重点。引导学生直接围绕这两部分展开教学。以“徐文长怎么解决?他的办法妙在哪里?”为教学主线。让学生自主找到答案后,首先理解徐文长的办法是怎么做的,

16、再品味办法的妙处,接着抓住动词了解写作方法,最后学会运用抓住人物动作描写的写作手法。在实际教学中,学生能按照这个步骤有条不紊地学习。大大节约了时间,完成了教学任务。特别是在学生的作业反馈中,能感受到学生对课文内容、语言训练点都能较好的掌握。二、突破重点的方法合适在学习提水桶过桥时,我直奔主题,让学生自主找到徐文长的解决办法后,先让学生自主读,同桌交流这个办法是什么,在学生的读和说中理解这个办法是怎么做的,接着顺势在理解的基础上体会解决办法的妙。这一部分的学习是对课文的理解,每一个问题既是引导学生思考、理解,也是对学生的思维训练。如:为什么要把两个木桶放到水里?为什么是轻轻巧巧地走过走桥?等等。对文本的学习后,又注重了对语文写作方法的学习。关注描写徐文长动作的词语,学习表达。这一个过程体现了对语言的训练,抓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