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法律事实和民事法律行为ppt培训课件

上传人:aa****6 文档编号:53972021 上传时间:2018-09-06 格式:PPT 页数:38 大小:28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民事法律事实和民事法律行为ppt培训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民事法律事实和民事法律行为ppt培训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民事法律事实和民事法律行为ppt培训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民事法律事实和民事法律行为ppt培训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民事法律事实和民事法律行为ppt培训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民事法律事实和民事法律行为ppt培训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民事法律事实和民事法律行为ppt培训课件(3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8/9/6,第四章 民事法律事实和民事法律行为第一节 民事法律事实概述,2018/9/6,一、民事法律关系本质上是社会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不是恒定、永久存在的,而是随时处在变动当中,“天下无不散之宴席”,任何一个民事法律行为都有产生、变更和终止的过程。1.产生2. 消灭3.变更:主体变更;客体变更;内容变更,2018/9/6,二、民事法律事实是指依法能够引起民事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终止的客观事实。1.民事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终止依赖于一定客观情况的发生。,例:一个人的死亡是重要的法律事实,会引起众多民事法律关系的变动,2018/9/6,死亡,保险合同,继承关系的开始,婚姻关系 自

2、动消灭,合伙关系 待定状态,演出合同 (终 止),2018/9/6,2. 并不是所有的客观情况都可以引起民事法律关系的变动,只有法律规定能够引起民事法律关系变动的客观事实才是民事法律事实。换句话说,客观事实必须和法律规定相结合,才能引起民事法律关系的变动。,2018/9/6,三、民事法律事实的分类 (一)事件:是指与当事人意志无关,能够有引起民事法律关系发生、变更、终止的客观事实。1. 自然事件:(天灾)2. 社会事件:(人祸)社会事件虽然是由人引起的,但是与具体的民事法律关系当事人的意志无关。,2018/9/6,(二)行为:当事人有意识地产生、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的活动。1. 违法行为:民

3、事上的违法财产责任行政违法行为2. 合法行为 民事法律行为违法行为和合法行为都是当事人有意识的改变自己与他人的法律关系的活动,但两者的区别在于:合法行为得到法律的认可,达到当事人所预期的法律后果;违法行为不是没有后果,只不过后果与当事人预期的后果不符甚至相反。,2018/9/6, 民事法律关系、民事法律事实和民事法律行为三者之间的关系,民事法律关系本质是受法律调整的社会关系,随时处在变动当中,即民事法律关系由一个产生、变更、消灭的过程。民事法律事实是指依法能够引起民事法律关系产生、变更或者消灭的客观情况。根据与当事人意志是否相关,民事法律事实有分为事件和行为。民事法律行为是指当事人设立、变更和

4、终止民事法律关系的合法行为。,2018/9/6,民事法律关系,主体 内容(权利义务) 客体,民事法 律规范,民 事 法律事实,事件,行为,违法行为,合法行为 民事法律行为,引起,变动,小结:,2018/9/6,第二节 民事法律行为,一、定义民事法律行为是民事主体有意识的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的合法行为。(一)民事法律行为必须能引起行为人所预期的法律后果。1. 合法行为2. 民事后果,2018/9/6,(二)民事法律行为以“意思表示”为要素。意思表示:民事主体将自己内心预期希望发生一定法律后果的意思,通过各种形式表示与外部的行为。,1. 意思表示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动机”和“表示行为”:(

5、1)“动机”:动机是指当事人进行某种法律行为的起因。A. “法律规范行为而不规范内心想法”;B.动机的错误不影响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C.如何保护动机:动机的外在化,,2018/9/6,( 2) 表意行为:当事人将内心动机表现出来,为他人所感知的过程。 意思表示的方式,也就是法律行为的形式。根据民法通则56条的规定,意思表示可以采取口头、书面、推定和默示四种方式。 口头形式: 书面形式: A. 一般书面形式:行为人用文字形式做出意思表示,签名盖章后即可发生法律效力。 合同法11条:“书面形式是指合同书、信件和数据电文(包括电传、传真、电子数据和电子邮件) 书面合同的范围,哪些合同必须采用书面形式

6、: 商业借贷 融资租赁 建设工程 技术开发和转让,2018/9/6,B. 特殊的书面形式:行为人除了用文字做出意思表示以外,还需要履行其它法律规定的手续。,公证程序:自愿原则;适用范围国家信用, 证据优先。 b. 鉴证: c. 登记和批准: 作为合同生效要件的登记; 作为合同备案的登记;作为所有权转移要件的登记;保护第三人的登记,2018/9/6,(3) 推定形式:指一方当事人不用口头或者书面形式表达起内心意愿,只是做出某种积极的行为,另一方当事人根据这种行为,足以认识推知对方的内心意愿。,2018/9/6, 以推定形式做出的民事法律行为容易出现双方对行为性质的误解,需要由法官判断合同的性质。

7、,案例:某女士去超市购物,将皮包、手机等物品放入超市为顾客提供的自助式寄存柜中(需投入一枚一元硬币),并获得了一张开启寄存箱的密码纸条。待她购物完毕,打开寄存箱后,发现所存物品不翼而飞。该女士遂向法院起诉超市,要求超市赔偿自己存放在寄存箱中的物品,价值共计1万余元。超市认为寄存柜上贴有“自助存包,责任自负”、“现金及贵重物品不得寄存”等字样,且寄存箱在开启之前并无被撬痕迹,故无须承担法律责任。 消费者使用自助寄存柜的行为,对消费者和超市之间所形成的合同性质如何认定?,2018/9/6,(4) 默示行为:指行为人没有任何积极作为,完全处于一种“沉默”状态。默示行为的效力前提是“当事人约定”或“法

8、律规定”。口头、书面、推定、沉默四种意思表示的形式,其实都来源于生活,法律的目的本身就是调整社会生活。这四种表达方式本身在生活中就是广泛存在的。 民事法律行为制度的实质是允许民事主体依照自己的意思对相互之间关系创设法律,是对民法“意思自治”原则的具体落实。,2018/9/6,二、民事法律行为的分类 (一)根据民事法律行为的当事人的意思表示的状况,将其分为单方法律行为、双方法律行为和共同法律行为。单方法律行为就是指根据当事人一方的意思表示就可以成立的法律行为。单方法律行为是只要有一方当事人的意思表示就可以生效的民事法律行为。单方法律行为必须在法定的情况下才产生效力: 立遗嘱的行为 VS 放弃遗赠

9、的行为,2018/9/6,双方法律行为,又称“交叉行为”,即双方当事人为了追求不同的目的而作出不同的意思表示,也就是双方当事人在意思表示一致的基础上才能产生法律后果的法律行为。共同法律行为,又称“合致行为”,是指多个当事人追求共同的目标所做出的意思表示。,A,B,C,合伙,2018/9/6,(二)有偿的法律行为和无偿的法律行为。有偿的法律行为,是指一方当事人在给以了对方某种利益之后,对方当事人在得到这个利益的时候,必须为此而支付相应对价的民事法律行为。 无偿民事法律行为指一方当事人在给以对方当事人某种利益以后,对方当事人在得到这种利益的情况下,不需要支付任何报偿或者代价的法律行为。法律规定为无

10、偿的行为:赠与、借用、保证没有约定,视为无偿的行为:保管、委托、自然人借贷 区别有偿和无偿的意义在于有关当事人的责任不一样的。 一般过失 VS 故意或重大过失,2018/9/6,(三)诺成性的法律行为和实践性的法律行为。诺成性法律行为是以意思表示为成立要件的法律行为,实践性法律行为是指那种除了意思表示以外,还需要有物的交付来作为生效要件的民事法律行为。保管合同 自然人的借贷 定金合同 赠与合同究竟是诺成性的法律行为,还是实践性的法律行为?合同法第185条:赠与合同是赠与人将自己的财产无偿给予受赠人,受赠人表示接受赠与的合同。 第186条:赠与人在赠与财产的权利转移之前可以撤销赠与。(撤销权),

11、2018/9/6,(四)要式法律行为和不要式法律行为。所谓要式法律行为,就是法律规定必须采取一定的形式或者经过一定的程序才能成立或者生效的民事法律行为。不要式法律行为就是指那些法律不要求采取任何特定的形式,当事人可以自由选择形式要件就能够使其成立和生效的民事法律行为。,2018/9/6,第三节 民事法律行为的成立和生效 一、民事法律行为成立和生效的区别民事法律行为的成立,是指某一个意思表示的行为符合民事行为存在的条件,从而确定其构成民事法律行为。(事实状态)民事法律行为的生效,是指已经成立了的民事法律行为获得法律(国家)的认可,依照当事人的意思内容发生法律效力。(价值判断)正常情况下,99%的

12、法律行为都是成立和生效同时完成,但是有三种情况下,合同成立和生效在时间上有差异,合同可能成立了,但是还没有生效:(1)除了双方签字盖章,还需要“登记批准”才产生效力的合同。,2018/9/6,(2)“附生效条件的合同”:在民事法律行为中设定一定的条件,把条件的成就与否作为民事法律行为生效的依据。民法通则第62条: 民事法律行为可以附条件,附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在符合所附条件时生效。 1. 条件必须是将来发生的事实2. 条件必须是不确定的事实3. 条件必须合法,2018/9/6,(3)“附期限的合同”:已经成立的合同是否生效取决于一定期限的到来。 注意区别“附生效条件的合同”和 “附期限的合同”的

13、区别:“条件”是将来可能发生的事实,也有可能不发生,当事人在订立条件的时候无法预知。而“期限”是将来一定会发生的事实,只不过是早晚而已,不具有不确定性。,2018/9/6,二、民事法律行为的生效要件和违反生效要件的后果 民法通则55条规定:(一)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二)意思表示真实;(三)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或者社会公共利益。,2018/9/6,单纯受益,(1)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行为人具有作为民事主体的资格,行为人对标的物具有处分权,自然人,无民事能力限制民 事能力,法人,无权处分,无权代理,(2)行为人意思表示真实,意思 表示 不真实,意思表示 不自由,意思表示

14、 错 误,欺诈 胁迫 乘人之危,故意:以合法 形式掩盖非法目的 过失:重大 误解,(3)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有效民事 法律行为,2. 无效民事 法律行为,3. 效力未定 民事法律行为,4. 可变更或撤销的民事法律行为,损害 国家 利益,不涉 及国 家利 益,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2018/9/6,1. 意思表示不自由: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使得行为人内心的动机和外在表现不一致。 (1)欺诈:一方当事人故意告知对方虚假情况,或者故意隐瞒真实情况,诱使对方当事人作出错误意思表示的,可以认定为欺诈行为。 (2)胁迫: 以给公民及其亲友的生命健康、荣誉、名誉、财产等造成损失或者以给法人的

15、荣誉、名誉、财产等造成损害为要挟,迫使对方作出违背真实的意思表示的,可以认定为胁迫行为。(3)乘人之危:一方当事人乘对方处于危难之机,为牟取不正当利益,迫使对方作出不真实的意思表示,严重损害对方利益的,可以认定为乘人之危。,2018/9/6,欺诈:一方当事人故意告知对方虚假情况,或者故意隐瞒真实情况,诱使对方当事人作出错误意思表示的,可以认定为欺诈行为。构成要件:A. 一方当事人有欺诈行为:“告知对方虚假情况”:宣传“度”的问题“故意隐瞒真实情况”:商品说明书免责的范围,2018/9/6,B. 行为人有“欺诈”的故意,过失不构成欺诈。C. 行为人受欺诈,陷入了错误的认识。如果有欺诈行为,但行为

16、人没有形成错误,不构成欺诈的民事行为。案例 Z女士于2004年6月,购买了一辆车价为11.98万元的威姿轿车。在买车的过程中,Z女士多次向销售人员打听这款车车价的走势,销售人员向她表示:“此款车型只会涨价,不会降价”。但是就在她买车后的第7天,该款车降价1.5万元。Z女士以价格欺诈将销售公司告上法庭。,2018/9/6,胁迫的构成要件: (1) 胁迫者必须出于故意。其不但有通过胁迫而使表意人产生恐惧的意思,而且要有使表意人因此恐惧作出一定的意思表示的意思。 (2)须胁迫者实施了胁迫行为。即实施了某种行为,以给特定的民事主体及其亲友的生命、荣誉、名誉、财产等造成损害相要挟,迫使对方作出违背真实意愿的意思表示。 (3)胁迫必须是非法、重大的,而且是将来可能发生的。(4)受胁迫者正是陷于恐惧才被迫作出了某种意思表示。也就是说,表意人陷入恐惧或无法反抗的处境与其作出非真意的意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