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53968347 上传时间:2018-09-06 格式:PPT 页数:26 大小:2.5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类的居住地--聚落(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类的居住地聚落,人类的居住地-聚落,莱芜市高庄中学 亓峥,日本渔村,请你欣赏,欧洲民居,亚洲民居,小山村,草原牧村,北极冰屋,1、知道什么是聚落,读图了解城市与乡村 的差异;理解并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认识保护传统聚落的意义。 2、培养阅读、读图的基本技能,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锻炼创新思维能力。 3、学会联系生活学习地理,认识到学习地理对生活有用。初步形成正确的人地观。,学习目标,1,2,3,4,你生活的村庄是你居住的地方,又是父老乡亲生产劳动的地方,你能说说主要从事哪种农业生产活动(种植业、渔业、牧业、林业)吗?,生活体验,城市,乡村,交通,教育 条件,房屋,信息 流通,发达,不

2、发达,较好,较差,密集 楼房,稀疏 平房,快,慢,你来说一说,不丰富,丰富,大,小,说说你判断的依据,A,C,A,B,试试眼力:,你来总结,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因素,地形气候资源交通,自然条件优越,比较选择每组中更适合定居的地方(说明理由)。(1)漠河(我国最北端城镇) 青 岛(2)天 津 乌鲁木齐(3)长江中下游平原 内蒙古高原(4)青藏高原 华北平原,合作交流,试着任选一种景观地区,设计当地的民居。 (说说理由),热带雨林,热带沙漠,寒带,来当设计师,埃及金字塔是举世闻名的古建筑群,是埃及文明最有影响力和持久的象徵之一。,泰姬陵是印度知名度最高的古迹之一。全部用纯白色大理石建筑,用玻璃、玛瑙镶

3、嵌,绚丽夺目、美丽无比。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是伊斯兰教建筑中的代表作。,苏州园林,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古典园林以写意山水的高超艺术手法,蕴含浓厚的传统思想文化内涵,展示东方文明的造园艺术典范。实为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大足石刻纵贯千余载,横融佛道儒,造像精美,完好率高。同时伴随造像出现的各种经文、傍题、颂词、记事等石刻铭文,多为金石史中的佳品,是一座难得的文化艺术宝库。,大足,大足石刻,布达拉宫,故宫又名紫禁城,座落于北京市中心,占地72万平方米,有大小宫室9999间半。作为中国明、清两个朝代的皇宫,是世界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先后有24个皇帝住在这里。,北京故宫,各抒己见,北京

4、四合院,1,2,3,4,一、单选题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从规模上看,聚落有大有小 B 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城市和乡村C 城市、乡村各具有不同的景观特色 D城市的居民主要从事农业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城市中的居住条件相对拥挤 B乡村居民的居住地相对分散 C 规模较大的乡村居民点叫小城市 D规模较小的乡村居民点叫村庄3、关于乡村与城市聚落景观差异的描述,正确的是( )A城市自然景观改变小、建筑密而高 B 乡村道路纵横交错,网线密集C城市人口密度大,商店、学校多 D乡村人们工作节奏快、文化生活丰富4、下列地点不利于聚落形成与发展的是( ) A水源充足的地方 B交通不便的地方 C矿产资

5、源丰富的地方 D地形平坦,土壤肥沃的地方,巩固提升,D,C,C,B,5、聚落分布比较密集的地方,一般位于( )A河流中下游平原地区 B河流上游地区C高山地区 D荒漠地区6、西亚村庄中房屋具有墙厚窗小的特点,是因为当地( )A热带雨林地区 B终年严寒地区C热带沙漠地区 D热带草原地区7、北京的四合院,记录的政治文化信息是 ( )A当地的气候特点 B当地的地形特点C当地当时的经济水平 D封建时代多代同居的家庭关系,二、将下列各地的建筑特色及与其相关原因连起来 减少环境污染 莱芜市区的绿化、美化 改善交通拥挤状况 北京修建了许多立交桥 扩大城市化区域 莱芜建设开发区 改善城市环境 北京限制重工业污染,A,C,D,尝试自结,回顾一下,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拓展延伸,你的村庄正在进行新农村规划建设吧,能谈谈你的看法吗?,人类的家园,倡仪: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地球作为整个人类的聚 落,正面临许多危机,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保护地球,保护我们生存的环境,保护我们人类的未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