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3966512 上传时间:2018-09-06 格式:PDF 页数:38 大小:179.0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3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第一课时一、文言句式的概述 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句 法大致相同,由于语言的发展和 演变,也存在一些差异。掌握有 别于现代汉语的常见文言句式, 是文言文阅读所必需的能力。这 里主要掌握判断句、被动句、倒 装(变式)句、省略句。二、判断句,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间的关系作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常用以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1用“者”或“也”表判断。这是2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有用“ , 者,, 也”的,其中“者”表停顿,“也”表判断;有单用“者”或“也”的;也有“者也”在句尾连用的。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司马迁陈涉世家)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

2、,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归有光项脊轩志 ) 夫战,勇气也。(左传曹判论战 ) 莲, 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颐 爱莲说) 32用副词“乃”“则”“即”“皆” “耳”等表判断。这种形式也较 为多见。例如: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司马迁陈 涉世家 )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 岳阳楼记 ) 即今之偶然在墓者也。 (张溥五 人墓碑记 )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 (苏洵六国 论) 3用动词“为”“是”表判断。其 中“是”表判断,要注意和用作 代词的“是”的区别。例如: 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张溥 五人墓碑记 )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 辞为? (司马迁鸿门宴 )

3、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4魏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 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 所并。 (司马光赤壁之战 )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代词,这样) (苏轼石钟山记 ) 4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 判断。例如: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弊在赂秦 (苏洵六国论 )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 非不坚利也 ,( 孟子得道多 助,失道寡助5直接表示判断。既不用判断词, 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 示判断。例如: 刘豫州王室之胃。( 司马光赤 壁之战 ) 提 特别提醒 :5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

4、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三、课堂练习(1) 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用“者 , 也”表示判断) (2) 师 者 , 所 以 传 道 受 业 解 惑 也( “者, 也” ,表判断 ) (3)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也” ,表判断 ) (4)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6效也(用“也”表判断)(5)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 用 “也”表判断 ) (6)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用“皆”表判断)(7)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 者也” ,表判断 ) (8)莲,花之君子者也,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9)宾主尽东南之美(10)人

5、为刀俎,我为鱼肉。(11)梁父即楚将项燕。(12) 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直接表示判断 ) (13)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7(14) 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 “非”表否 定判断 ) (15)此亡秦之续耳 ( 耳,结尾表判 断语气 ) (16)臣乃市井鼓刀屠者 (17) 、刘备天下枭雄。四、课外延伸 1阅读下文,把划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并指出是何种句式。(2004 年上海高考题 ) 齐桓公出猎,逐鹿而走入山谷之中,见一老公而问之,曰:1?是为何谷? ?对曰: ?为愚公之谷。 ?桓公曰: ?何故? ?对曰:?以臣名之。 ?桓公曰: ?今视公之仪状,非愚人也,何为以公名? ?对曰: ?臣请

6、陈之,臣故畜 牸牛,生子而大,卖之而买驹。少年曰:牛不能生马。遂持驹去。 2 傍邻闻之,以臣为愚,故名此谷为愚公之谷。?桓公曰: ?公诚愚矣!夫何为而与之。 ?桓公遂归。明日朝,以告管仲。管仲正衿再拜曰:?此夷吾之愚也。使尧在上,咎繇为理,安有取人之驹者乎? 3 若有见暴如是叟者,又必不与也。公知狱讼之不正,故与之耳,请退而修政。?孔子曰: ?弟子记之,桓公,霸君也;管仲,贤佐也。犹有以智为愚者也, 况不及桓公、管仲者与。?( 说苑政理)牸(z) :母牛。驹:小马。夷吾:管仲之名使:假如。咎繇(yo) :即皋陶,唐尧时任法官,主持审判。8答案 1、这是什么山谷?(判断句) 2、附近的邻居听说了

7、这件事,认为我很傻,所以给这个山谷取名叫做愚公之谷。 (判断句)五、布置作业第二课时一、什么是被动句?明确: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有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9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二、被动句,大体有以下几种 形式1用介词“于”“受, 于, ” 表被动 (“于”引出动作的主动 者)。例如: 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 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 (张溥 五人墓碑记 )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 学于余。 (韩愈师说 ) 吾不能举

8、全吴之地,十万之众, 受制于人。(司马光赤壁之战 ) 2用“为”“为 , 所, ”(“为” 引出动作的主动者)或“, 为 所, ”表被动。 例如:10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 死国灭,为天下笑。 (欧阳修伶 官传序 ) 吴广素爱人, 士卒多为用者。 (司 马迁陈涉世家 )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司马光 赤壁之战 )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 劫。(苏洵六国论 )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司马迁 鸿门宴 ) 3用“见”“见, 于, ”表被 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 例如: 动见瞻观, 何时易乎 ? (曹丕与 吴质书 )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 庄子秋 水) 114用介词“被

9、”表被动。例如: 参佐无不被系束。( 世说新语桓 南郡好猎 ) 5动词本身表被动。这是意念上的 被动句,需要根据上下文来判 别。例如: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 盐之中,,( 孟子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 三、练习 1、吾属今为之虏矣 (介词“为”表被 动) 2、徒见欺(见,表被动) 3、而君幸于赵王(于,表被动) 4、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见, 于,表被动)125、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丙寅三月 之望( “被”表被动 ) 6、公之逮所由使也( 意念被动句, “逮”其实是“被逮” ) 7、或脱身以逃, 不能容于远近 (“于” 表被动 ) 8

10、、几以不纳死(被接受,准许出入) 9、戍卒叫,函谷举 (“举”有被攻占 之意,意念被动句 ) 10、为诸先烈所不惜牺牲生命以争之 者( 为, 所,表被动) 11、若属皆且为所虏四、课外延伸 阅读下文,把划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并指出是何种句式。(2003 年全国高考题 ) 昔者弥子瑕见爱于卫君。 卫国之法,窃驾车者罪至刖。既而弥子之母病,人闻,往夜告之,弥子矫驾君车而出。君闻之而贤之曰: ?孝哉,为母之故而犯刖罪! ?与君游果园,弥子食桃而甘,不尽而奉君。君曰:?爱我哉,忘其口而我!?及弥子色衰而爱弛,得罪于君。君曰:?是尝矫驾吾车,又尝食我以余桃。?故弥之行未变于初也,前见贤而后获13罪者,爱

11、憎之至变也。( 史记老子韩非子列传答案:过去弥子瑕被卫君宠爱。 (被动句) 所以,弥子的行为和当初相比没有变化,以前被称赞而以后却(因此)获罪的原因,是因为人的爱憎感情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被动句)五、布置作业第三课时一、检查学生背诵文言文篇目情况;二、检查学生对判断句、被动句构成类型的掌握情况;三、引出倒装句明确:文言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句序而言的,基于此,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倒装情况也可以概括起来两种:14前置型句式:1、谓语前置(主谓倒装 ) 、宾语前置后置型句式: 、定语后置、介宾短语后置(状语后置)明确:翻译文言倒装句应注意运用翻

12、译五法 ( 留、换、补、调、舍) 中的“调”法。四、详解倒装句的几种情况:宾语前置明确: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例题(1)、胡为而来哉15( 为胡,宾语前置 ) (2) 、大王来何操( 操何,宾语前置 ) (3)沛公安在(在安,宾语前置)(4)客何为者( 为何,宾语前置 ) ( 5 )、夫 晋 , 何 厌 之 有( 有何厌,宾语前置 ) ( 6 ) 、 句 读 之 不 知 , 惑 之 不 解( 不知句读,不解惑,宾语前置) (7) 、古之人不余欺也。(8) 、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9) 、唯利是图,唯才是举。(10) 、不然,籍何以至此?16(11 )

13、 、君何以知燕王(以何,宾语前置)学生总结基本规律:A、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B、疑问句中代词作动词或介词宾语,宾语前置。C、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D、有时介词的宾语前置,以示强调。2、状语(介词结构)后置明确: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位于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译成现代汉语时,一般要把它提到动词前面作状语,因此,17这种倒装句式是介词结构作状语的后置。例题:(1)而耻学于师( 于师学,介宾后置 ) (2)师不必贤于弟子( 于弟子贤,介宾后置 ) (3)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于赤壁之下泛舟游,介宾结构后置) (4) 月

14、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 于东山之上出,于斗牛之间徘徊,介宾短语后置 ) ( 5) 、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 于当道请,介词结构后置) ( 6 )、以 其 无 礼 于 晋18( 于晋无礼,介宾结构后置) ( 7 )、虽 董 之 以 严 刑( 以严刑董之,介宾结构后置) (8) 、覆之以掌。用手掌覆盖(蟋蟀) ” 。 ( 促织 )学生总结基本规律:(1)由介词 “于” 组成的介词结构,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翻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的仍做补语外, 大多数的都要移到谓语前作状语。(2)由介词“以”组成的介词结构,在翻译时一般都作状语。3、.定语后置明确:定语是修饰和限制名词的,19一

15、般放在中心词前,这种语序古今一致,但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表达的需要,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构成定语后置。例题:(1) 、石之铿然有声者。(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3)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与?(4) 苟以天下之大( 大天下,定语后置 ) (5) 铸以为金人十二。(6) 马之千里者(7)求人可使报秦者,末得。学生总结基本规律:20(1) “中心词 + 定语 + 者”式结构(2) “中心词 + 之 + 定语 + 者”式结构(3) “中心词 + 之 + 定语”式结构(4) “中心词 + 而 + 定语 + 者”式结构(5) “中心词 +数(量)词”式结构4、主谓倒装明确: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甚矣,汝之不惠(慧) ! ” ( 愚公移山 )(汝之不惠 (慧)甚矣。 )21嘻! 晏子之家若是其贫也 ! ( 晏子春秋晏子辞千金) (晏子之家其贫若是也。)五、省略句例题:1、( 子孙 )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省主语“子孙” ) 2、“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 (鼓)而衰,三(鼓)而竭。 ”(谓语省略)3、 “以相如功大,拜(之)为上卿。 ”(省略了动词谓语 “拜”的宾语“之” )4 、 昔 者 先 王 以 ( 之 ) 为 东 蒙 主( 介词省宾语“之”,即颛臾 ) 5、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22河南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