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息二则PPT

上传人:长*** 文档编号:53951548 上传时间:2018-09-06 格式:PPT 页数:85 大小:4.4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消息二则PPT_第1页
第1页 / 共85页
消息二则PPT_第2页
第2页 / 共85页
消息二则PPT_第3页
第3页 / 共85页
消息二则PPT_第4页
第4页 / 共85页
消息二则PPT_第5页
第5页 / 共8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消息二则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消息二则PPT(8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消息,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1,英勇无畏,作战地图,1. 掌握新闻的特点、结构形式等有关知识。 2. 根据所学新闻的知识理清内容、要素、结构,体会语言的真实准确。 3. 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重点),(难点),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湖南湘潭人。中国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思想家、诗人、书法家。“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领袖”之一。主要作品集有毛泽东选集毛泽东文集;著名诗词有沁园春雪七律长征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等。,选自毛泽东新闻作品集。两则消息分别刊载于1949年4月22日、24日人民日报。

2、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结束后,人民解放军在全国取得胜利已成定局,但国民党反动政府仍然负隅顽抗,在对长江防线经过三个半月的苦心经营之后,于1949年4月20日悍然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毛泽东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人民解放军于20日子夜发起了渡江战役。22日夜,毛泽东撰写了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22日2时,新华社全文播发了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报道了我军万船齐发、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的战况。,溃退 荻港,ku,d,w( )湖,芜,1.锐不可当:,锋利无比,不可抵挡。当,抵挡。 “锐不可当、势不可挡”辨析 同:两词都有来势迅猛、不可抵挡的意思。 异:“锐不可当”指攻势凌厉;“

3、势不可挡”指来势迅猛。 例:(1)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 (2)洪水汹涌而至,势不可挡。,.摧枯拉朽:,“枯”指枯草,“朽”指烂了的木头,比喻腐朽势力被迅速摧毁。文中指解放军攻势凌厉,不可阻挡。 “摧枯拉朽、势如破竹”辨析 同:二者都能形容不可抵挡的气势和很顺利地摧毁敌人的势力。异:“摧枯拉朽”强调毫不费气力,用于比喻打垮腐朽势力;“势如破竹”强调节节胜利,不可阻挡,适用范围广,除泛指气势迅猛,可用于军事、比赛外,还可用于工作。 例:(1)我军以摧枯拉朽之势摧毁了敌人的最后一道防线。 (2)这支军队乘胜追击,长驱直入,势如破竹。,导思1:文章讲述了什么事情?表现了解放军的什么品质?,导

4、思2:采用了怎样的顺序来展现主题内容?,事件,写作顺序,关键词 英勇无畏,人民 解放军,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批和圈点。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的风格。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朗读。,1.划分文章部分、层次分别用双竖线、单竖线。 2.认为用得好的词语用方框。 3.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线。,1.“新华社长江前线1949年4月22日2时电”属于新闻的什么?在新闻中起什么作用? 【答案】是新闻的电头。交代了通讯社名称、发电地点和发电时间。电头的作用:表明材料真实,报道及时。,这则新闻的导语是哪一句?有什么作用?【答案】正文的第一句是导语,这句话包括四个新闻要素:何日(二十

5、一日)、何人(解放军)、何事(渡江)、何果(渡过长江)。简洁明了地介绍了渡江战役的情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阅读方法解密,导语作用分析法。(中考占3-4)导语是指一则消息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有时是前几句),它的主要作用是用简要的文字,突出最重要、最新鲜或最富有个性特点的事实,揭示新闻要旨,便于读者迅速掌握全篇精华,满足读者尽快获取最新消息之需要。导语的要求:1.要抓住事情的核心;2.要能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3.“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这句话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什么作用?,【答案】这里用“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

6、,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反衬了我军的英勇善战、锐不可当。,重点品析2段,4.文中的“不到”“即已”“突破”“占领”“正向”“进击”等词,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案】文中“不到”“即已”“突破”“占领”“正向”“进击”等词语,有什么表达效果?“不到” 表明时间短,“即已”“正向”表明速度快,“突破”“占领”“进击”等词语,表现了我军攻势猛烈、势如破竹的特点,抒发了作者激动的心情。,重难点小结,这一段是这则消息的主体部分,突出表现我军英勇顽强,迅速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的情况。作者运用了反衬、景物衬托的手法,突出我人民解放军的英勇顽强。用词准确、生动,有力地表现了作者的情感。,

7、6.文章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答案】此处为消息的结语,概括前文的内容。“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突出了解放军将士一如既往以英勇的气概取得更大的胜利。,【答案】这是一则消息,它的主要目的是及时准确地报道事实,而不是渲染大场面。这则消息虽然不到二百字,但是具备了消息的“五要素”和消息结构的导语、主体、结语三个部分,没有一个多余的字,做到了言简意赅。同时又不失生动,如用了一系列的四字词语: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风平浪静、万船齐发、直取对岸、突破敌阵,形象地再现了战斗的情景。四字词语音节短促,与所表达的解放军攻势的迅猛、凌厉相得益彰。叙述层次清晰、一目了然,也起到了良好的表达效果。,【手法

8、探究】这篇消息报道的是一场大战,但只用不到二百字,效果却很好,请进行简要分析。,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导语:我军顺利渡江,结语:发出豪迈号召,主体:具体渡江情况,人民解放军必胜,敌军必败,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这则消息以极其简练的语言报道了我军胜利渡江的事实,赞扬了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锐不可当,也从侧面反映了国民党军队的军心涣散、毫无斗志。,1本文运用了“倒金字塔式”结构写作。在这篇消息中,什么时间,多少人,结果如何是人们最关心的、分量最重的,应放在导语中表达,其他一些不太重要的内容在后面再一一列出。 2短小精悍、一气呵成。本文所反映的是人民解放军胜利南渡长江的重大历史事件,这一战役声

9、势浩大,值得报道、称颂的事迹很多,但作者只用了不到二百字,就对这次战役作了简洁又不失完整的报道,其短小精悍、一气呵成的写作特点,令人叹为观止。,3四字词语的运用,简洁有力。 四字词语的运用,使该文言简意赅,生动而有气势和力度。如,“军无斗志”“纷纷溃退”“直取对岸”,把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长驱直入、英勇向前的进攻豪气生动地展现了出来。,中国的军人!他们是一个平凡而敢作敢为的群体,在祖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华民族勤劳勇敢、吃苦耐劳、乐于奉献、聪明机智、不怕困难的性格,在中国军人身上体现得尤为显著。无论在电视上,还是在现实中,只要看到中国军人的身影,我的心中就会升起由衷的敬佩之

10、情。中国军人啊,你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新 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1,新闻缩短了你、我、他之间的距离。让我们寻常百姓足不出户,便可了解国内外时事,获取各种生活的信息。好的新闻是可以穿越时空,供人们品读与回味的。今天,并让我们来共同研读一篇来自于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佳作,让我们重温那段荡气回肠、青春激扬的硝烟岁月。,百舸争流,锐不可当,冲锋陷阵,英勇无畏,3. 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1. 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能根据新闻的结构理清内容、层次并体会语言的准确、简洁。,(重点),(难点),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选

11、自1981年7月9日人民日报(原载1949年4月24日人民日报)。1949年,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结束,人民解放军在全国取得胜利已成定局,但国民党反动政府仍然负隅顽抗,在对长江防线经过三个半月的苦心经营之后,于4月20日悍然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毛泽东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人民解放军于20日子夜发起了渡江战役。22日夜,毛泽东撰写了这则全面报道前线最新战况的新闻稿。,新闻,又称消息,通常分为动态新闻、综合新闻、典型报道和新闻述评四类。其中动态新闻是报纸、广播最常用的一种。它报道的是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新成就。每则新闻在结构上,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

12、前三者是主要部分,后二者是辅助部分。标题:用精练的语言概括事实,一般包括引题、正题、副题;导语,一般指“电头”后,新 闻,的第一句或第一段文字,用来提示消息的重要事实,使读者一目了然;主体,位于导语之后,是消息的主干,是集中叙述事件、阐发问题和表明观点的中心部分,是全篇新闻的关键所在;结语,一般指消息的最后一句或一段话,是消息的结尾,它依内容的需要,可有可无;背景,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新闻的特点:让事实说话,内容真实、准确;报道及时;语言简明准确。新闻的表达方式: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等。新闻六要素(记叙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阻遏 锐不可

13、当 当真,魔法记忆之以义辨音法:为“抵挡”义时一般读“dng”,为“作为”义时一般读“dng”。,dng,dng,jin( )灭,歼,1击溃:,打垮,打散。,已经。,2业已:,导思1.文章多次出现了一些具体的数字,有什么作用?这对表现人民解放军有什么作用?,数字作用,关键词: 英勇无畏,导思2.除了民解放军外,为什么还要交代敌人的表现?有何作用?,侧面描写,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批和圈点。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的风格。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课文朗读。,1.划分文章部分、层次分别用双竖线、单竖线。 2.认为用得好的词语用方框。 3.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线。 4.

14、有疑问的地方,用问号标注。,第一部分:导语。,第二部分:主体。,从渡江作战兵力、战线(即渡江区域)、战况三个方面介绍,总领全文。,详细叙述三路大军渡江的经过,并指出渡江胜利的原因。,1. 文章开头部分的名称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答案】电头。交代了通讯社的名称、发电地点和时间,表明材料真实,报道及时。,2. 导语中括号中的“不含”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答案】不能去掉。“不含”即不包括,说明九江并不在人民解放军渡江区域内,体现了新闻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阅读方法解密,限制性词语能否删除四步法。回答这类题,首先,表明态度;其次,说明该词语的词义并结合句子说明其在句中的作用;再次,写明若删去,

15、原来的意思就变成的意思,与实际不符;最后,点明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3.“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这句话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答案】这句话运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恰如其分地分析了我西路军取得胜利的原因,突出了我军的英勇善战,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反动本质,使新闻具有思想深度和政治高度,深化了文章的主题。,4. “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句中的“ 不料”一词有什么作用? 【答案】“不料”是没有想到,没有预料到的意思。起转折作用,嘲讽了汤恩伯过高估计东面防线的稳固性,从侧面表现出人民解放军的

16、英勇善战,也自然地过渡到对东路军的叙述。,5. 为表现我军的英勇善战,此处作者运用了哪些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有何作用? 【答案】 “歼灭”“击溃”“占领”“控制”“封锁”“切断”。这些动词铿锵有力,表现了我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节节胜利,所向无敌的气势。,重难点小结,本文主体部分依次介绍了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的作战情况,详略得当,主次分明,体现了作者高超的语言艺术。同时,在新闻报道中插入简要评论,分析原因,提升了新闻的高度和深度,深化了新闻的意义和价值。,【答案】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所以先说。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敌军抵抗甚为微弱,而东线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所以西路军接着中路军说。最后说东路军激战,文势也涌起高潮。这个次序体现了作者谋篇布局的匠心,所以不能颠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初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