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诗歌与小说1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3950614 上传时间:2018-09-06 格式:PDF 页数:10 大小:21.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历史诗歌与小说1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二历史诗歌与小说1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高二历史诗歌与小说1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高二历史诗歌与小说1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高二历史诗歌与小说1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二历史诗歌与小说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历史诗歌与小说1(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 9 课诗歌与小说学习目标1. 掌握诗歌的作用、诗经反映的社会状况及楚辞、汉赋的形成和特点。2. 掌握唐朝诗歌繁荣的条件、时代的变迁对唐朝诗风的影响及主要代表人物和作品。3. 掌握时代的变迁对词、散曲的风格的影响,宋词和元散曲的主要代表人物和代表作品。4. 解传奇、小说的特色,知道明清小说成就主干知识归结一、诗经、楚辞与汉赋1诗歌的产生在遥远的古代,人们在劳作或生活时,为了提高效率和减轻疲劳,或表达喜怒哀乐的心情,常常发出有节奏的呼声,最初的诗歌就诞生在这些劳动号子之中。后来诗歌进一步发展、成熟,成为中国文化艺术宝库中璀璨的明珠。2诗经(1) 地位:诗经是中国诗歌诞生的源头,是我国最早的一部

2、诗歌总集。(2) 反映的历史信息:西周只有贵族才能接受教育,他们掌握了知识文化,通过文学创作来反映和规范当时的统治秩序。小雅鹿鸣中记载了天子宴群臣的盛况,“我有嘉宾,鼓瑟吹笙”,“人之好我,示我周行”,表现了宗族间相亲相爱的脉脉温情。当时的平民也往往通过歌谣来表达自己的情感。硕鼠篇中,劳动人民以形象的比喻揭示了统治阶级的寄生虫本质,控诉自己身受的苦难:“硕鼠硕鼠,无食我黍! 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关雎篇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则表现了对美满爱情的赞美和追求。3楚辞(1) 含义:是战国时期屈原等人吸收南方民歌精华,采用楚国方言,创造出的一种新体诗歌。(2)

3、 屈原:本是楚国的大夫,热爱祖国,后因小人诬陷离间而被流放,他把满腔悲愤化为诗歌,“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楚国都城郢被秦攻陷后,屈原百感交集,以极其沉痛的心情写下哀郢:“鸟飞返故乡兮,狐死必首丘。信非吾罪而弃逐兮,何日夜而忘之 ! ”抒发了自己忧国忧民的情感。离骚是我国古代最长的一首抒情诗。4汉赋(1) 产生背景:汉朝政治统一,经济发展,广筑宫室,田猎、巡游之风兴盛。(2) 含义:是一种专事铺陈辞藻、文采华丽的文体,它是吸收了先秦诗经和楚辞表现手法的带韵散文。(3) 特点:此时的赋多是、歌功颂德之作。如司马相如为汉武帝游猎之事作赋:“奏陶唐氏之舞,听葛天氏之歌;干人唱,万人和;山陵为

4、之震动,川谷为之荡波。”讴歌了汉天子游猎场面的富丽堂皇、无比声威重难点突破1. 诗经的特色和影响:诗经的特色:一是以抒情诗为主流的。二是诗经中的诗歌,除了极少数几篇,具有完全反映现实的人间世界和日常生活、日常经验。三是诗经在总体上具有显著的政治与道德色彩。影响:诗经是中国的诗歌,乃至整个中国文学一个光辉起点。它从多方面表现了那个时代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反映了各个阶层人们的喜怒哀乐,以其清醒的现实性,区别于其它民族的早期诗歌,开辟乐中国诗歌的独特道路。2. 楚辞的特点:与诗经质朴的现实注意创作方法不同,楚辞是浪漫的, 它感情奇特, 文采华美, 风格绚丽,具有浓郁的楚国地方特色和神话色彩。细枝末节

5、说明1 楚辞又称“楚词”,是战国时代的伟大诗人屈原创造的一种诗体。作品运用楚地( 今两湖一带 ) 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汉代时,刘向把屈原的作品及宋玉等人“承袭屈赋”的作品编辑成集,名为楚辞,并成为继诗经以后,对我国文学具有深远影响的一部诗歌总集。2 屈原屈原 ( 约前 340 一约前 278 年) ,战国时期楚国政治家,我国的大诗人。他在吸收民间文学艺术营养的基础上,创造出骚体这一新形式,以优美的语言,丰富的想象,溶化神话传说,塑造出鲜明的形象,富有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对后世影响很大。公元前278 年,因楚国政治腐败,国都郢为秦兵攻破,遂投汨

6、罗江而死。传说这一天为农历五月初五,后人在这一天划龙舟、吃粽子,以纪念屈原。知识之窗透视1 古代“采诗”的目的何在? 讲析:在于统治者从中体察风土人情,了解民间疾苦以及老百姓对朝廷政治措施的反映。2 诗经是怎样的一部书? 讲析: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305 篇,收入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约五百余年的诗篇。它记载了我们祖先的劳动、生活、爱情、欢乐和哀伤。是中国先民最早的歌唱。诗经是中国文学的发端。延伸探究学习阅读下列材料:东方未明,颠倒衣裳。颠之倒之,自公召之。东方未唏,颠倒裳衣。倒之颠之,自公令之。折柳樊圃,狂夫瞿瞿。不能辰夜,不夙则莫。一诗经齐风东方未明请回答:此诗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

7、实? 讲析:它描写了在奴隶主的残酷剥削和压榨下,奴隶们被强迫服苦役的痛苦生活,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阶级矛盾和统治阶级的残暴,诉说了奴隶们受压榨的痛苦,反映了奴隶阶级的怨恨和反抗心声。主干知识归结二、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1唐前期诗歌(1) 特点及成因:特点是开朗奔放、刚健清新。原因 :一是繁荣、开放和文化多元的大唐帝国的诞生给中国文学带来了新生命。二是科举取士制度的确立使得许多来自中下层的文人有机会施展抱负,他们把丰富的生活体验、自信乐观和昂扬进取的精神融人诗歌。(2) 代表人物及特点:怀着匡时济世人生理想的士人,把激情投到了战火频仍的边陲塞外。王昌龄北游边塞,写下“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8、。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豪壮诗句,以雄健浑厚的笔力,歌颂前线将士舍身许国的豪情。李白 (?01 762)放荡不羁,蔑视权贵,开元初年被玄宗召请入京,他却笑傲王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 李白的非凡气魄充分体现了盛唐张扬个性、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3) 田园诗大量出现:太平安乐的盛世为人们提供了闲适的生活环境。一些诗人隐居于田园之内,流连于山水之间,追求宁静平和的自然之趣,如诗人孟浩然、常建等。2唐朝后期诗歌(1) 背景: “渔阳鼙鼓动地来”,安史之乱打破了诗人们对生活的美好向往,他们在颠簸流离和饥寒交迫中,体味着国破家亡的痛苦。中唐以后,战乱的平息并没有带来往昔

9、的盛世华年,人民的生活依旧悲惨。(2) 代表人物: 杜甫 (712770) ,他的诗深刻地描写了战争给百姓带来的悲惨遭遇。白居易 (772 846)关心民间疾苦,自言“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在对黑暗现实的猛烈批判中寄托了自己匡时济世的政治抱负。重点难点突破唐朝社会变迁对诗歌风格的影响盛唐时诗风开朗奔放、刚健清新,反映了唐朝国力强盛,文化开放的社会背景;中唐时诗风平实浅近、讽喻诗作大量涌现,反映了唐朝的社会弊端日益暴露;晚唐时诗风凝重浓郁,反映了唐帝国的由盛转衰。细枝末节说明1 王昌龄简介王昌龄 (698 一约 757) ,字少伯,长安人。王昌龄以擅长七绝而名重一时,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

10、。他善于把错综复杂的事件或深挚婉曲的感情,加以提炼和集中,使绝句体制短小的特点变成优点:言少意多,更耐吟咏和思索。他的边塞诗充满了积极昂扬的精神;乡思和送别之诗,节奏明快,而抒情风格更以诚挚深厚见长。2 杜甫简介杜甫 (?12 770) ,字子关,祖籍河南巩县。他的诗在艺术上以丰富多彩著称,时而雄浑奔放,时而沉郁悲凉,或辞藻瑰丽,或平易质朴。他擅长律诗,又是新乐府诗体的开创者。他的诗声律和谐,选字精炼,“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正是他严谨创作态度的真实写照。在我国丈学史上有“诗圣”之称。他的诗留存至今的有一千四百余首。有杜少陵集。知识之窗透视1 这两首诗分别属于哪一流派?作者分别是谁

11、 ? 讲析:这两首诗分别属于边塞诗和田园诗,作者分别是王翰和王维。2 白居易的讽喻诗有何特点? 讲析:广泛地反映人民的苦难,这其中有同情农民的作品,如杜陵叟,也有哀叹妇女命运的悲歌,如后宫词。深刻地揭露统治者的罪恶,如卖炭翁。延伸探究学习阅读下面这首诗( 节选 )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请回答:这首诗的作者是谁?他的诗有什么特点? 讲析:李白。李白的诗热烈地追求光明和理想,纵情地歌颂祖国的壮丽河,猛烈地抨击黑暗的社会现实。诗风壮浪纵恣,诗情一泻千里,笔势灵活矫健,充满大胆的夸

12、张和奇特的想像。三、宋词与元散曲1宋词(1) 兴起背景 :宋代城市生活的日趋繁荣吸引了大批士子。他们于山水田园之外,更加迷恋都市歌舞宴饮的生活。(2) 北宋代表作:词作家柳永长期混迹于市井下层,对都市生活有着丰富的体验。他的词作贺新春“列华灯,千门万户。遍九陌,罗绮香风微度。十里燃绛树。鳌山耸,喧天箫鼓”,体现了太平气象下繁华多彩的都市风情。(3) 两宋之际的词:歌舞升平的太平景象被金人南侵的铁骑踏破。士人们纷纷南下避难,流落异乡。看着眼前的窘迫情状,回想昔日闲适恬静的生活,他们感怀世变,用诗词抒发自己心中郁积的哀恸:“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京洛胡尘满人眼,不知能似浙江不”,充满了对故国

13、的思念之情。(4) 南宋的词: 民族的屈辱、山河的残破和民众的苦难激发了诗人们救亡图存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无奈南宋朝廷不思进取,“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他们空怀壮志,“报国欲死无战场”,只能把自己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写入诗词,期望有朝一日能“驾长车,踏破贺兰山阙”,恢复中原。2元散曲在元朝,汉族文人进取无望,心情压抑,他们常用散曲来抒发愁闷情怀:“不读书有权,不识字有钱,不晓事倒有人夸荐。”人生的失意和理想的幻灭让他们无奈地自嘲:“争名利何年是彻”,“想人生有限杯,浑几个重阳节”,将与世无争的隐居生活作为理想的人生境界,以此逃避现实,获得心理平衡。重点难点突破社会变迁对宋词元散曲内

14、容的影响宋代城市生活繁荣,词大多体现了太平气象下城市的多彩;两宋之际,金人南侵,词充满了流落异乡的士人们的思乡之情;南宋朝廷不思进取,诗词体现了诗人们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元朝时,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汉族文人用散曲来抒发人生的失意和理想的破灭。-细枝末节说明1 柳永简介柳永,北宋词人。为人放荡不羁,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创作慢词独多,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很广,对宋词的发展有一定影响。雨霖铃八声甘州望海潮等颇有名气。2 李清照简介李清照 (1084 一约 1151) ,南宋女词人,号易安居士。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

15、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知识之窗透视1 这首词反映了什么样的时代背景讲析:靖康元年(1126 年) 十一月,金兵强渡黄河,进逼朱敦儒的家乡洛阳,中原大地沉浸在血与火的深渊。朱敦儒不得不背井离乡,加入了混乱的流亡队伍,开始了他艰辛的颠沛流离的逃难生活。这首咏旅雁的卜算子词就是借失群旅雁来反映他的流亡生活的。2 什么是“词”“元散曲”?讲析:词是诗的另一种形式,起源于唐代,是宋代文学的主流形式。词的句子长短不齐,便于抒发感情。元散曲是元代兴起的一种新的诗歌形式。比起词来,散

16、曲庄谐杂出,可俗可雅,抒情叙事兼长,也更为生动活泼。延伸探究学习阅读下面一首词: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请回答:这首词的作者是谁?该词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讲析:李清照。词中充分体现出作者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四、明清小说分析明清小说出现的社会背景和影响背景:( 1)明清时期,一大批新兴工商业市镇兴起,这为通俗文学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2)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冲击了传统的轻商思想。市民队伍的壮大使小说这种文学形式的读者队伍扩大。(3)社会繁荣的背后也蕴藏着深刻的社会危机,政治黑暗,官场腐败,各种社会矛盾逐渐加深。影响:明清小说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其中的优秀作品,至今深受人们的喜爱,成为我国古典文学的瑰宝。同步典题精练诗歌是人类心灵的窗户。请回答l 2 题。1 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是( ) 丸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