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10月月考试题教师专用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3951269 上传时间:2018-09-06 格式:PDF 页数:12 大小:29.8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语文10月月考试题教师专用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高二语文10月月考试题教师专用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高二语文10月月考试题教师专用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高二语文10月月考试题教师专用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高二语文10月月考试题教师专用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二语文10月月考试题教师专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语文10月月考试题教师专用(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洪湖贺龙高中高二年级10月月考语文试题教师用卷 第卷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 题。 (9 分) 祭孔大典 祭孔,是华夏民族为了尊崇与怀念至圣先师孔子,而主要在孔(文)庙 举行的隆重祀典,两千多年来从未间断,成为世界祭祀史、人类文化节史上 的一个奇迹。 祭孔活动可追溯到公元前478 年,孔子卒后第二年,鲁哀公将孔子故宅 辟为寿堂祭祀孔子,孔子故居成为世界上第一座孔庙。汉高祖刘邦过鲁,以 “太牢”祭祀孔子,开历代帝王祭孔之先河。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 各地纷纷建孔庙,直至县县有孔庙的盛况,孔庙逐渐演变成封建朝廷祭祀孔 子的礼制庙宇。元、明、清三个朝代皇帝为孔子举行国家祭奠的主要场所在

2、 北京孔庙。随着历代帝王的褒赠加封,祭典仪式日臻隆重恢弘,礼器、乐器、 乐章、舞谱等也多由皇帝钦定颁行。历代帝王或亲临主祭,或遣官代祭,或 便道拜谒,总计达196次。 祭孔大典在古代被称作 “国之大典”。 自唐玄宗于公元 739 年封孔子为“文 宣王”后,祭祀孔子的活动开始升格。宋代后祭祀制度扶摇直上,明代已达 到帝王规格。至清代,祭祀孔子更是隆重盛大,达到了顶峰。清朝仅乾隆皇 帝一人就先后 8 次亲临曲阜拜谒孔子。 民国政府明令全国祭孔,其程序和礼仪做了较大变动,献爵改为献花圈, 古典祭服改为长袍马褂,跪拜改为鞠躬礼。1986 年,沉寂了半个世纪的祭孔 大典经曲阜市文化部门挖掘整理,在当年的

3、“孔子故里游”开幕式上得以重 现。 祭祀孔子的典礼,称为“奠礼” 。祀、奠都有陈设、呈献的意思,指的是在祭 典中,陈设音乐、舞蹈,并且呈献牲、酒等祭品,对孔子表示崇敬之意。最 初祭孔每年只有秋季一次,后增为春秋二次。后来,人们又在阴历八月二十 七日(相传为孔子诞辰)举行大祭。这一天的祭孔仪式隆重,连在私塾念书 和在学堂里学习的学生也要放假一至三天,以示敬重。参加祭孔的人员,最 初只限于孔氏直系子孙。祭孔被当作国家的大典后,“家祭”仍照常进行。国 祭多由皇帝专门指定的大臣、地方官或皇帝自己亲至阙里孔庙致祭。 祭孔大典是集乐、歌、舞、礼为一体的庙堂祭祀乐舞,有“闻乐知德, 观舞澄心,识礼明仁,礼正

4、乐垂,中和位育”之谓,自古以来具有巨大的文 化和艺术价值。祭孔大典主要包括乐、歌、舞、礼四种形式,乐、歌、舞都 是紧紧围绕礼仪而进行的,所有礼仪要求“必丰、必洁、必诚、必敬”。大典 用音乐、舞蹈等集中表现了儒家思想文化,体现了艺术形式与政治内容的高 度统一,形象地阐释了孔子学说中“礼”的涵义,表达了“仁者爱人”、 “以2 礼立人”的思想,具有较强的思想亲和力、精神凝聚力和艺术感染力,对于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营造和乐氛围、构建和谐社会、凝聚民族精神具有不可 替代的社会作用。 如今的曲阜祭孔大典共分为明故城开城仪式、孔庙开庙仪式、现代公祭 和传统祭祀四个部分。在音乐、舞蹈和服饰等方面都有了新的发展

5、。首先是 音乐新,在原有乐谱的基础上,重新制作了开城、祭孔音乐,引入了交响乐、 合唱乐团的表现形式,意在达到磅礴大气、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其次是舞 蹈新,大典参照中国历代孔庙雅乐等有关文献图谱,对祭孔乐舞进行了 重新编排,使其更具感染力。再者是服饰新,演出使用的明代服装和道具经 过重新设计制作,准确体现了明代祭孔的规模和盛况。更加古朴、庄严、凝 重,展现了“千古礼乐归东鲁、万古衣冠拜素王”的盛况。 1.下列有关“祭孔大典”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C) A.祭孔大典是华夏民族为了尊崇与怀念至圣先师孔子而主要在文庙举行的隆 重祀典。 B.随着历代帝王的褒赠加封,祭典仪式日臻隆重,祭孔活动开始升格。

6、C.祭孔活动从孔子 卒后就开始时,刘邦开历代帝王祭孔之先河。 D.祭孔大典是集乐、歌、 舞、礼为一体的庙堂祭祀乐舞,自古以来具有巨大的 文化和艺术价值。 【答案】 C( “卒后”改为“卒后第二年” 。 ) 2.下列有关历代祭孔活动和议程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A.自唐玄宗开始,祭孔活动开始升格,宋明时代 已达到帝王规格。 B.孔子故居成为世界上第一座孔庙, 是出自鲁哀公将孔子故宅辟为寿堂祭祀孔 子。 C.到了民国政府时期, 祭孔程序和礼仪做了较大变动,献爵改为献花圈, 古典 祭服改为长袍马褂,跪拜改为鞠躬礼。 D.明故城开城仪式、 孔庙开庙仪式、 现代公祭和传统祭祀是如今的曲阜祭孔大 典的

7、组成部分,在音乐、舞蹈和服饰等方面都有了新的发展。 【答案】 A( “宋明时代已达到帝王规格”改为“明时已达到帝王规格”。 ) 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D) A.祭孔活动两千多年来从未间断, 成为世界祭祀史、 人类文化节史上的一个奇 迹。 B.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各地纷纷建孔庙,至直县县有孔庙的盛况, 孔庙逐渐演变成封建朝廷祭祀孔子的礼制庙宇。 C.祭孔大典用音乐、 舞蹈等集中表现了儒家思想文化,体现了艺术形式与政治 内容的高度统一,对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营造和乐氛围、构建和谐社会、 凝聚民族精神具有不可替代的社会作用。 D.自汉高祖刘邦以来,历代帝王或亲临主祭,或遣官代祭

8、,都对孔子进行过 祭祀。 【答案】 D( “都对孔子进行过祭祀”没有依据。A 见第一自然段末句。)3 二、 (一)文言文阅读( 12 分,每小题 3 分) 韦睿,字怀文,京兆杜陵人也。事继母以孝闻。睿内兄王橙、姨弟杜恽, 并有乡里盛名。伯父祖征谓睿曰: “汝自谓何如橙、恽?”睿谦不敢对。祖征 曰: “汝文章或小减,学识当过之;而干国家,成功业,皆莫汝逮也。” 后东宫建,迁太子右卫率,出为辅国将军。四年,王师北伐,诏睿都督众 军。睿遣长史王超宗、梁郡太守冯道根攻魏小岘城,未能拔。睿巡行围栅, 魏城中忽出数百人陈于门外,睿欲击之,诸将皆曰:“向本轻来,未有战备, 徐还授甲,乃可进耳。 ”睿曰:“不

9、然。魏城中二千余人,闭门坚守,足以自 保,无故出入于外,必其骁勇者也,若能挫之,其城自拔。”众犹迟凝,睿指 其节曰:“朝廷授此,非以为饰,韦睿之法,不可犯也。”乃进兵。士皆殊死 战,魏军果败走,因急攻之,中宿而城拔。 睿于故旧,无所遗惜,士大夫年七十以上者,多与假板县令,乡里甚怀 之。十五年,拜表致仕,优诏不许。十七年,征散骑常侍、护军将军,寻给 鼓吹一部,入直殿省。居朝廷,恂恂未尝忤视,高祖甚礼敬之。性慈爱,睿 抚孤兄子过于己子。历官所得禄赐,皆散之亲故,家无余财。后为护军,居 家无事,慕万石、陆贾之为人,因画之于壁以自玩。时虽老,暇日犹课诸儿 以学。第三子棱,尤明经史,世称其洽闻,睿每坐,

10、棱使说书,其所发植, 棱犹弗之逮也。高祖方锐意释氏,天下成从风而化。睿位居大臣,不欲与 俗俯仰,所行略如他日。 ( 梁书卷十二列传第六) 【注释】围栅:营寨。假板:未经朝廷而对低级官吏进行任命。受任 命者称假板官。释氏:佛教 4对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A向本轻来,未有战备轻:轻视 B朝廷授此,非以为饰饰:装饰 C拜表致仕,优诏不许致:归还 D暇日犹课诸儿以学课:督促 【答案】 A (轻:轻装)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B) A无故出入于外,必其骁勇者也 南冥者,天池也 B徐还授甲,乃可进耳 十年乃成 C朝廷授此,非以为饰 以状语武 D因急攻之,

11、中宿而城拔 相如因持璧却立 【答案】 B.(乃:副词,“才” 。A.者:助词,在形容词后,相当于“, 的 人”/助词,句中停顿。C.以:介词用,拿 /介词,把D.因:介词,“趁机”4 /连词,于是。) 6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韦睿本性慈爱和颇有学识的一组是(D) 事继母以孝闻并有乡里盛名 睿于故旧,无所遗惜汝文章或小减,学识当过之 睿抚孤兄子过于己子其所发植,棱犹弗之逮也 时虽老,暇日犹课诸儿以学尤明经史,世称其洽闻 ABCD 【答案】 D(A说明韦睿的“孝”;王橙、杜恽有盛名。 B慈爱,仁慈爱 人。多指上对下或父母对子女的爱怜, “故旧”并不属此,况且此句侧重写韦 睿的疏财。 D是写韦睿的

12、第三子韦棱) 7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韦睿为官廉正,把所得的俸禄赏物都分给亲朋戚友,家中无多余财物;时 世崇尚传教,他却不从俗随风。 B韦睿在攻城作战中表现了出色的军事才能,他断定走出魏城门外的数百人 必是骁勇之兵,于是力排众议,果断抓紧战机击败他们。 C韦睿尊老受幼。他孝顺继母,尊重年老的士大夫;抚养侄儿胜过亲儿子, 虽年迈,仍督促孩子们读书。 D韦睿与王橙、杜恽在乡里都享有盛名,伯父祖征认为韦睿的文章虽比不上 他们,但学问见识以及为国建功立业的才能却超过他们。 【答案】 D(有盛名的是王橙、杜恽,而不包括韦睿。) 第巻 四、 (21 分) 翻译下边文言句子。(8

13、分) 8.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4 分) 【答案】我这样做的原因是把国家的急难放在先而把个人的仇怨放在后。 得分点: “所以” 、 “先” 、 “后”各 1 分,判断句式,句意通顺准确1 分。 9.朝廷授此,非以为饰,韦睿之法,不可犯也。(4 分) 【答案】朝廷授给我这符节,不是用它来作装饰的,我的军法,是不可违抗 的。 得分点: “此” 、 “以为” 、 “犯” ,各 1 分;句意通顺准确1 分。 附参考译文: 韦睿,字怀文,京兆杜陵人。侍奉继母因为孝顺而闻名。当时韦睿的妻兄 王橙。姨弟杜恽,在乡里都有很大的名声, 他的伯父韦祖征对韦睿说: “与橙、 恽相比,你自己认为怎么

14、样?”韦睿谦逊不敢回答。祖征说:“你的文章比起 他们来或许略为逊色,但学识应该超过他们,而且在参与国家大事、为国建 功立业方面,他们都比不上你啊。 ” 立太子后,韦睿担任太子右卫率, 并出任辅国将军。 天监四年,梁军北伐, 梁武帝下诏让韦睿统领各路军马。韦睿派长史王超宗、梁郡太守冯道根攻打 北魏的小岘城,未能攻下。韦睿在围城的营寨巡视时、发现魏城中忽然有数5 百人走了出来,在城外列阵。韦睿想攻打他们,各位将领都说:“我们刚刚都 是轻装而来, 没有作战的准备, 等我们回去穿上盔甲后, 才能够向他们进攻。” 韦睿说: “不能这样。北魏城中共二千多人,关闭城门坚守,完全能够自保。 现在这些人无故走出

15、城外,他们一定是骁勇的将士,如果能挫败他们,这城 池就自然可以攻下。 ”众将仍然犹豫不决,韦睿指着自己的符节说:“朝廷授 给我这符节,不是用它来作装饰的,我的军法,是不可违抗的。”于是向魏军 发起进攻,将士们都拚死作战,魏军果然败阵而逃,韦睿趁势急攻,到半夜 就把小岘城攻了下来。 韦睿对老朋友,毫不吝惜,年龄七十以上的士大夫,韦睿大多让他们担任 假板县令,因此乡里人都很思念他。天监十五年,韦睿上表请求辞官,梁武 帝颁嘉奖诏书不答应他的请求。天监十七年,征召他为散骑常侍、护军将军, 不久赐给一支鼓吹乐队,并宣召他入宫值班。韦睿在朝廷中,为人温顺恭谨, 从不与人对视,梁武帝非学敬重他。韦睿本性慈爱

16、,抚养成了孤儿的侄子, 待他胜于自己的儿子。他将历来任官所得的俸禄和赏物,都分给了亲戚朋友, 家里没有多余财物。后来被任为护军,在家里闲暇无事,他仰慕万石、陆贾 的为人,于是把他们的画像挂在墙上独自欣赏。当时他虽然年事已高,但有 空的时候还督促儿子们读书学习。他的第三子韦棱,尤其通晓五经史籍,当 时的人都称赞他博识广闻。每当韦睿坐着的时候,韦棱就要他解说经书,韦 睿对疑难要义的阐释,韦棱往往比不上。梁武帝当时正一心礼佛,全国也都 迅速跟从,形成风气。韦睿身居要职,却不愿跟随世俗之风,他的行为大致 和往常一样。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按要求作答。 (8 分) 最爱东山晴后雪【宋】杨万里 只知逐胜忽忘寒,小立春风夕照间。 最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 10.请简要分析这首诗中诗人的形象。 (4 分) 【答案】诗人只顾追寻胜景而不觉春寒,驻足春风夕阳中凝望东山,对 东山雪景充满喜爱之情。从这些动作与心理的描写中,可以看到一个心境悠 闲、陶醉于自然美景而欣然忘我的诗人形象。 11.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